二、平壤大捷

關燈
全羅道的義兵首先由高敬命發動,當地人民讓他領導義兵時,高敬命不顧患病,慨然承擔。

    他向全國發出檄文⑦說:“敵人乘我防備空虛,大舉進犯。

    身為将帥的人徘徊歧路,身為郡守的人逃進山中。

    我們現在組織義兵,要去拯救首都。

    ”高敬命的義兵轉戰于全羅、忠清兩道,殺傷很多敵人,高敬命父子都在戰鬥中犧牲。

    全羅道另一義兵首領金千镒率領義兵在忠清、京畿兩道打擊敵人。

    有一次義兵遭到了挫敗,他對士兵說:“我們是義兵,隻能前進,不能後退!”他慷慨悲壯的講話激勵了部下,使部下更加奮發昂揚。

    金千镒後來在晉州犧牲。

    忠清道的義兵首領主要是趙憲,當地長官不滿趙憲對他的譴責,下令禁止人民參加義兵,違者拘禁父母、妻子,并命令官軍不得支援趙憲的義兵。

    盡管統治階級如此破壞,趙憲仍然糾合了七百名義兵和數萬敵軍決戰,阻擊了忠清道的敵軍,最後壯烈犧牲。

    鹹鏡、京畿等各道也都有義兵。

    義兵主要是由廣大農民群衆組成,也有一部分愛國的儒生和貴族,還有不少僧人參加。

    有的僧人假裝給倭軍倒茶,把開水潑在敵人臉上,等他倒地時齊用木棒把他打死。

    廣大地區的義兵不但打擊了敵人,破壞了各地敵軍之間的聯系,而且牽制了敵軍的活動,對平壤戰争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所以朝鮮史書說:“天兵(指明軍)未到以前,國家得以和敵人相持,完全是靠義兵的力量。

    ” 另一方面,朝鮮水軍在抗倭戰争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西行長攻占平壤以後,不敢進一步深入,想等待日本水軍繞過朝鮮南部,來到平安道海面,水陸部隊配合,一同進攻朝鮮國王逃奔的義州,并進一步侵犯中國。

    但水軍始終不來,小西行長在平壤久等,給養斷絕,不少人生病,士氣低落,因此給李如松收複平壤創造了有利條件。

    日本侵略者的水軍為什麼遲遲不來呢?原來朝鮮水軍在朝鮮大将李舜臣領導下控制了半島南面海上的通道,切斷了倭軍的聯系。

     李舜臣是全羅左道水軍使,到任幾年以來,積極訓練水軍,修備戰具。

    朝鮮的造船術自古便很發達。

    元世祖進攻日本時⑧,許多戰船被台風襲擊破壞,隻有高麗⑨所造的船特别堅固,沒有受損失。

    在十五世紀初,朝鮮已制造出一種堅固巧妙的戰艦,稱為“龜船”。

    李舜臣又對原來的龜船加以創造性的改造。

    龜船形狀如龜,上蓋鐵闆,闆上安裝無數鐵釘,使敵人不能攀登。

    船前有龍頭,在船中焚燒硫黃、焰硝,龍口便噴吐煙霧,用以迷惑敵人。

    船身左右前後各有炮穴,兵士、水手都隐蔽在裡面,從四面發炮。

    龜船出入敵陣時,進退縱橫,非常敏捷。

    倭軍來侵之前,龜船剛剛改造完成。

    這次和倭軍在海上作戰,龜船起了很大的作用。

     1592年4月倭軍在釜山一登陸,李舜臣便集結水軍,在半島南部海面上進行阻擊。

    5月,在玉浦海戰中擊沉敵船四十隻。

    6月又在唐浦大捷,擊破敵船七十二隻,殲滅倭軍幾千人。

    海上的勝利粉碎了倭軍進犯朝鮮西南主要後方基地全羅道的計劃。

    倭軍本來還想在侵入全羅道以後,再從忠清、黃海兩道水陸并進,控制整個朝鮮,這個企圖當然更不能實現了。

    7月間,日本浮田秀家的船艦隐蔽在地形險狹而多暗礁的閑山島一帶。

    李舜臣用計把他引誘出來,用龜船圍殲,獲得大勝,擊破倭軍主力船隻一百多艘,擊斃敵兵九千多人。

    當時的朝鮮首相柳成龍後來在評論閑山大捷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時說:“敵人本來想水陸配合,向西海岸進攻,幸而靠這一戰切斷了敵人的臂膀。

    小西行長雖占據平壤,但因勢孤而不敢再向前進。

    我國因而能夠保全全羅道、忠清道以及黃海道、平安道沿海一帶,這才可以保持各地的聯系,調度軍糧,徐圖恢複。

    也因此才不至于驚擾遼東的金、複、海、蓋⑩和天津等地,明軍得以從陸路來援,擊退敵人。

    這一切都應當歸功于閑山戰役的勝利。

    ” 由此可見,1593年明軍收複平壤的功績,是和朝鮮義兵的戰鬥、李舜臣水軍對敵軍的阻擊分不開的。

     注釋 ① 明代中級軍官遊擊将軍的簡稱。

     ② 經略是明代用兵時臨時特派主持軍務的官職,一般由文官擔任,權位很重。

     ③ 提督是明代高級軍官。

     ④ 古代軍隊在軍營附近用帶枝的樹木削尖埋植地上,作為防禦敵人的工事。

    這種樹枝形如鹿角,所以叫鹿角栅子。

     ⑤ 明代中級軍官,位在遊擊之上。

     ⑥ 雉堞是城牆上用以掩護自己、打擊敵人的城垛。

     ⑦ 檄文是過去起兵号召的一種宣言書,說明發兵的原因、目的等。

     ⑧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4年和1281年兩次發動對日本的進攻,元軍遇台風敗回。

     ⑨ 918年王建統一朝鮮半島,國号高麗。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改國号為朝鮮。

     ⑩ 金州、複州、海州、蓋州都在今遼甯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