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壤大捷
關燈
小
中
大
1592年(萬曆二十年)7月,明朝援軍由遼東出發,渡過鴨綠江,8月進抵平壤。
因為地理不熟,又碰上大雨,道路泥濘,明軍打了敗仗,統兵的遊擊①史儒力戰而死。
于是,明朝任命宋應昌為經略②,李如松為東征提督③,領兵繼續增援。
這時已經是嚴冬,天寒地凍,有人提出是否應該立即過江作戰。
宋應昌卻主張乘冬天火速進兵。
他的理由:倭軍怕冷,于我有利;大地封凍後人馬得以奔馳,便于交戰;更重要的是,明軍士氣高漲,應該一鼓作氣去進攻敵軍。
當時軍中讨論了防禦日本火器鳥铳的方法,先鋒錢世桢說:“鳥铳的威力在于能在百步以外殺人。
隻要我們不怕死傷,和敵人短兵相接,鳥铳便絲毫不足畏懼!”援朝的明軍就是以這樣勇敢的精神準備去和倭軍進行戰鬥。
宋應昌還制定了軍令三十條,特别強調軍隊必須嚴守紀律,其中第五條規定:凡是損毀民間一草一木的一律處死刑。
第二十條規定:将領和士兵殺死朝鮮男女和俘虜的也處死刑。
當時大軍尚未齊集,李如松先帶領着從江蘇、浙江、四川和遼東調來的軍隊,共四萬多人,于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2月6日的早晨進圍平壤。
這時盤踞平壤的是倭軍精銳小西行長的部隊,約有三萬人,據城死守。
中國軍隊奮勇争先,圍攻平壤。
平壤城上有五千餘名倭軍豎起防衛的鹿角栅子④。
倭軍将領率領幾百名兵士吹螺鳴鼓,在城上巡視指揮。
另外有一千多人在城北牡丹峰放炮呐喊,和城頭互為犄角。
明軍到達的當天,李如松為了試探敵人兵力,派兵假裝攻打牡丹峰。
倭軍居高臨下放鳥铳,明軍後退,城裡倭軍追出來,明軍回頭進擊,倭軍退回城裡。
當晚,倭軍數百人出城偷營,明軍滅了燈火,齊放火箭,光明如同白晝,倭軍又退回。
7日,明軍攻城,假意敗退,倭軍開門追擊,明軍回擊,斬殺三十多人。
8日清早,明軍會同李镒、金應瑞等率領的朝鮮軍隊,依次前進,大舉攻城。
戰馬在冰路上奔馳,冰屑和塵土飛揚起來,好像濃厚的白霧彌漫空中。
将士的盔铠甲胄在清晨的太陽照耀下,銀光燦爛,炫耀奪目。
敵人在城上豎立了許多五色旗幟,手執長槍大刀,嚴陣以待。
李如松帶領親兵百餘人,親自在城下指揮将士攻城。
大炮一響,中朝各路兵士一齊發動進攻。
朝鮮史書裡對這一仗有詳細的描寫。
明軍離城五裡左右設置大炮,同時并發,好像萬雷齊震,山嶽都動搖了。
火箭發射起來,煙焰彌漫幾十裡,對面咫尺不見人,隻聽到兵士呐喊和大炮隆隆的聲音。
不久,忽然刮起西風,把炮火煙焰吹卷到城裡,火烈風急,紅光燭天,敵軍旗幟都燃燒起來。
風停以後,李如松督促諸路軍隊進逼。
倭軍雖有鳥铳,但沒有大炮。
守城兵士從城頭向下放鉛彈,潑開水,滾大石,進行抵抗。
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督軍進攻。
李如松騎的馬被彈丸擊中倒斃,李如柏盔頂也中彈,仍奮力督戰。
遊擊吳惟忠和參将⑤駱尚志都已年過六十。
吳惟忠胸部中彈受傷,不但不退縮,反而更加緊督戰。
駱尚志聳身攀登城牆上的雉堞⑥,敵人扔下大石砸傷了他的腳,但是他仍然手持長戟,背負盾牌,冒險直上。
明軍人人奮勇争先,前仆後繼,呐喊登城。
守城倭軍簡直不能抵擋。
首先攀城的是一批浙軍,他們拔下倭軍旗幟,換上了明軍的旗幟。
倭軍緊閉各城門,明軍用大炮轟開,燒毀門樓。
李如松整軍入城,馬兵、步兵雲集。
明軍占領平壤城時,還沒有到中午。
收複平壤城以後,倭将小西行長率殘部躲進土窟和民家,繼續抗拒。
土窟是倭軍修築的類似碉堡的障礙工事,在平地上築起土壘,形如牆壁,有寬有窄。
牆上開孔,兵士藏在牆内放鳥铳,使人不敢逼近。
明軍用火箭飛射焚燒,很多倭軍被燒死、熏死,沒死的都棄甲丢盔,四散奔逃,從大同江冰上向南逃竄。
據明朝方面估計,收複平壤的戰争中,倭軍被斬首一千六百多人,被火箭熏死、燒死的有一萬多人,還有不少人被俘虜。
能從平壤逃回的不過十分之一,其中還有一半受了傷。
平壤大捷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本來就不和,這時候彼此推卸失敗的責任,敵人内部的矛盾更深了。
平壤之戰對于1593年援朝戰争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他各地的倭軍在小西行長平壤挫敗以後,士氣也越來越沮喪,紛紛準備逃走。
占據鹹鏡道的加藤清正曾派兵萬人援救平壤被圍的倭軍,援軍中途聽說平壤已被中朝軍隊收複,也急忙南下聚集到漢城,準備退回日本。
在明朝援軍未到之前,朝鮮官軍雖然潰敗,但人民自動組織起來的義兵卻到處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
當時慶尚道一帶最先被倭軍侵占,受害最早也最大。
因此,義兵首先在這裡發動大規模起義。
儒生出身的義兵首領郭再祐常常身穿紅衣,所以有“紅衣将軍”的稱号。
敵軍登陸後,他便在家鄉組織人民,開展遊擊戰争,打擊敵軍,保障了當地不曾受到侵犯。
因為地理不熟,又碰上大雨,道路泥濘,明軍打了敗仗,統兵的遊擊①史儒力戰而死。
于是,明朝任命宋應昌為經略②,李如松為東征提督③,領兵繼續增援。
這時已經是嚴冬,天寒地凍,有人提出是否應該立即過江作戰。
宋應昌卻主張乘冬天火速進兵。
他的理由:倭軍怕冷,于我有利;大地封凍後人馬得以奔馳,便于交戰;更重要的是,明軍士氣高漲,應該一鼓作氣去進攻敵軍。
當時軍中讨論了防禦日本火器鳥铳的方法,先鋒錢世桢說:“鳥铳的威力在于能在百步以外殺人。
隻要我們不怕死傷,和敵人短兵相接,鳥铳便絲毫不足畏懼!”援朝的明軍就是以這樣勇敢的精神準備去和倭軍進行戰鬥。
宋應昌還制定了軍令三十條,特别強調軍隊必須嚴守紀律,其中第五條規定:凡是損毀民間一草一木的一律處死刑。
第二十條規定:将領和士兵殺死朝鮮男女和俘虜的也處死刑。
當時大軍尚未齊集,李如松先帶領着從江蘇、浙江、四川和遼東調來的軍隊,共四萬多人,于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2月6日的早晨進圍平壤。
這時盤踞平壤的是倭軍精銳小西行長的部隊,約有三萬人,據城死守。
中國軍隊奮勇争先,圍攻平壤。
平壤城上有五千餘名倭軍豎起防衛的鹿角栅子④。
倭軍将領率領幾百名兵士吹螺鳴鼓,在城上巡視指揮。
另外有一千多人在城北牡丹峰放炮呐喊,和城頭互為犄角。
明軍到達的當天,李如松為了試探敵人兵力,派兵假裝攻打牡丹峰。
倭軍居高臨下放鳥铳,明軍後退,城裡倭軍追出來,明軍回頭進擊,倭軍退回城裡。
當晚,倭軍數百人出城偷營,明軍滅了燈火,齊放火箭,光明如同白晝,倭軍又退回。
7日,明軍攻城,假意敗退,倭軍開門追擊,明軍回擊,斬殺三十多人。
8日清早,明軍會同李镒、金應瑞等率領的朝鮮軍隊,依次前進,大舉攻城。
戰馬在冰路上奔馳,冰屑和塵土飛揚起來,好像濃厚的白霧彌漫空中。
将士的盔铠甲胄在清晨的太陽照耀下,銀光燦爛,炫耀奪目。
敵人在城上豎立了許多五色旗幟,手執長槍大刀,嚴陣以待。
李如松帶領親兵百餘人,親自在城下指揮将士攻城。
大炮一響,中朝各路兵士一齊發動進攻。
朝鮮史書裡對這一仗有詳細的描寫。
明軍離城五裡左右設置大炮,同時并發,好像萬雷齊震,山嶽都動搖了。
火箭發射起來,煙焰彌漫幾十裡,對面咫尺不見人,隻聽到兵士呐喊和大炮隆隆的聲音。
不久,忽然刮起西風,把炮火煙焰吹卷到城裡,火烈風急,紅光燭天,敵軍旗幟都燃燒起來。
風停以後,李如松督促諸路軍隊進逼。
倭軍雖有鳥铳,但沒有大炮。
守城兵士從城頭向下放鉛彈,潑開水,滾大石,進行抵抗。
李如松、李如柏兄弟督軍進攻。
李如松騎的馬被彈丸擊中倒斃,李如柏盔頂也中彈,仍奮力督戰。
遊擊吳惟忠和參将⑤駱尚志都已年過六十。
吳惟忠胸部中彈受傷,不但不退縮,反而更加緊督戰。
駱尚志聳身攀登城牆上的雉堞⑥,敵人扔下大石砸傷了他的腳,但是他仍然手持長戟,背負盾牌,冒險直上。
明軍人人奮勇争先,前仆後繼,呐喊登城。
守城倭軍簡直不能抵擋。
首先攀城的是一批浙軍,他們拔下倭軍旗幟,換上了明軍的旗幟。
倭軍緊閉各城門,明軍用大炮轟開,燒毀門樓。
李如松整軍入城,馬兵、步兵雲集。
明軍占領平壤城時,還沒有到中午。
收複平壤城以後,倭将小西行長率殘部躲進土窟和民家,繼續抗拒。
土窟是倭軍修築的類似碉堡的障礙工事,在平地上築起土壘,形如牆壁,有寬有窄。
牆上開孔,兵士藏在牆内放鳥铳,使人不敢逼近。
明軍用火箭飛射焚燒,很多倭軍被燒死、熏死,沒死的都棄甲丢盔,四散奔逃,從大同江冰上向南逃竄。
據明朝方面估計,收複平壤的戰争中,倭軍被斬首一千六百多人,被火箭熏死、燒死的有一萬多人,還有不少人被俘虜。
能從平壤逃回的不過十分之一,其中還有一半受了傷。
平壤大捷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本來就不和,這時候彼此推卸失敗的責任,敵人内部的矛盾更深了。
平壤之戰對于1593年援朝戰争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他各地的倭軍在小西行長平壤挫敗以後,士氣也越來越沮喪,紛紛準備逃走。
占據鹹鏡道的加藤清正曾派兵萬人援救平壤被圍的倭軍,援軍中途聽說平壤已被中朝軍隊收複,也急忙南下聚集到漢城,準備退回日本。
在明朝援軍未到之前,朝鮮官軍雖然潰敗,但人民自動組織起來的義兵卻到處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
當時慶尚道一帶最先被倭軍侵占,受害最早也最大。
因此,義兵首先在這裡發動大規模起義。
儒生出身的義兵首領郭再祐常常身穿紅衣,所以有“紅衣将軍”的稱号。
敵軍登陸後,他便在家鄉組織人民,開展遊擊戰争,打擊敵軍,保障了當地不曾受到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