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碧蹄館之戰和拖延三年的和議
關燈
小
中
大
李如松收複平壤後,乘勝長驅向南進軍,2月10日收複開城,準備進而光複首都漢城。
這時漢城有倭軍幾萬人據守。
李如松帶領少數騎兵前往離漢城三十裡的碧蹄館,親自偵查道路地形,同時派查大受、祖承訓等領精騎三千,會合朝鮮的防禦使高彥伯所率軍隊進擊敵軍。
他們在迎曙驿與倭軍相遇,查大受和高彥伯縱兵急擊,斬殺六百餘敵軍,獲得勝利。
倭軍聽說前鋒被打敗,于是調遣大軍前來迎戰。
查大受見倭兵人數衆多,退屯碧蹄館。
倭軍滿山遍野,四面合圍逼近。
李如松正在途中,聽到報告,急忙趕到碧蹄館,路上墜馬受傷。
這時浙兵炮手尚未開到,李如松手下隻有精騎一千多人,當即指揮已經到達的兵士擺開陣勢,與倭軍對戰。
戰鬥之初,倭軍稍稍後退,後來看見明軍人少,于是重新沖擊。
這時明軍沒有配備大炮,甲胄也不全,隻能徒手搏戰。
李如松和部下勇将幾十人馳馬射箭,但寡不敵衆,漸漸不支,不得不指揮軍隊撤退。
李如松親自殿後,倭軍三千多人逼近,他邊射邊退,明軍傷亡幾百人,數名将領戰死。
李如松身陷重圍之中,部下趕來救援,李如梅(李如松弟)把倭将射下馬,楊元也領兵殺入重圍,李如松等才得脫身。
倭軍追擊一陣,望見大隊明軍,不敢再追,退回漢城。
碧蹄館一役以後,明軍沒有再向南進攻。
明軍不再向南進攻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這一次交戰失利,而是另有緣故。
首先是明軍将帥之間、南北軍之間的不和。
李如松率領的四萬多人中南兵約占一萬人。
南兵主要來自浙江一帶,因為浙江屢次遭受倭寇的侵擾,兵士習于戰鬥,又經戚繼光①用新法訓練,所以紀律嚴明,勇敢善戰。
南兵長期在江浙地區抵禦倭寇,受到的訓練恰恰适用于在水道縱橫的朝鮮作戰,平壤大捷主要是南兵的功勞。
李如松部下北兵約三萬多人,久在北部和西北作戰,善于馬上馳騁,但在朝鮮戰場上不如南兵勇捷。
李如松是北兵的領袖,對于立功的南兵将領不加禮待,叙功時也不公平,因此引起南兵的不滿,也影響了士氣。
經略宋應昌是文官,又是南方人,為南兵所擁護。
南北兩軍的将領之間有矛盾,宋、李兩人又由于文、武官互相不服而不團結。
碧蹄館之戰以後,宋、李兩人矛盾加深,都不願繼續在朝鮮作戰了。
宋應昌力主講和,不願再進擊敵人。
李如松表面上雖仍然主戰,但是内心裡也想回國。
同時,開春後天氣漸暖,江河解凍,下雨也漸多。
漢城附近山林叢密,平地又都是稻田,作戰困難較大。
宋應昌給明朝的報告裡屢次提到春雨連綿,道路泥濘,水深的地方沒過馬腹,車馬都難行走。
這些情況也促使李如松接受宋應昌的主張,不再進兵。
早在1592年8月史儒渡鴨綠江遭受失敗時,明朝政府裡與日本議和的主張便已擡頭。
兵部尚書②石星派沈惟敬到平壤和小西行長談判休戰。
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③,想借此邀功,找一個晉升的機會,對小西行長卑躬屈膝,企圖使日本接受和議。
小西行長想阻止明朝出兵,就欺騙沈惟敬說:“隻要明朝按兵不動,我不久也要回國。
日本和朝鮮當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歸朝鮮。
”沈惟敬把小西行長的話報告了明朝政府,明朝政府對于這樣犧牲朝鮮的議和條件不能同意,催促宋應昌等進軍,終于在平壤一戰大大挫敗了倭軍的侵略氣焰。
碧蹄館之戰後,宋應昌又派沈惟敬到漢城和倭軍議和。
倭軍挫敗之餘,不得不退兵,争取喘息的時間,于是同意撤出漢城,歸還被俘的兩個朝鮮王子,但仍賴在釜山不走。
倭軍一面議和,一面又進犯鹹安、晉州,逼近全羅道,聲稱要以漢城和漢江為界,霸
這時漢城有倭軍幾萬人據守。
李如松帶領少數騎兵前往離漢城三十裡的碧蹄館,親自偵查道路地形,同時派查大受、祖承訓等領精騎三千,會合朝鮮的防禦使高彥伯所率軍隊進擊敵軍。
他們在迎曙驿與倭軍相遇,查大受和高彥伯縱兵急擊,斬殺六百餘敵軍,獲得勝利。
倭軍聽說前鋒被打敗,于是調遣大軍前來迎戰。
查大受見倭兵人數衆多,退屯碧蹄館。
倭軍滿山遍野,四面合圍逼近。
李如松正在途中,聽到報告,急忙趕到碧蹄館,路上墜馬受傷。
這時浙兵炮手尚未開到,李如松手下隻有精騎一千多人,當即指揮已經到達的兵士擺開陣勢,與倭軍對戰。
戰鬥之初,倭軍稍稍後退,後來看見明軍人少,于是重新沖擊。
這時明軍沒有配備大炮,甲胄也不全,隻能徒手搏戰。
李如松和部下勇将幾十人馳馬射箭,但寡不敵衆,漸漸不支,不得不指揮軍隊撤退。
李如松親自殿後,倭軍三千多人逼近,他邊射邊退,明軍傷亡幾百人,數名将領戰死。
李如松身陷重圍之中,部下趕來救援,李如梅(李如松弟)把倭将射下馬,楊元也領兵殺入重圍,李如松等才得脫身。
倭軍追擊一陣,望見大隊明軍,不敢再追,退回漢城。
碧蹄館一役以後,明軍沒有再向南進攻。
明軍不再向南進攻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這一次交戰失利,而是另有緣故。
首先是明軍将帥之間、南北軍之間的不和。
李如松率領的四萬多人中南兵約占一萬人。
南兵主要來自浙江一帶,因為浙江屢次遭受倭寇的侵擾,兵士習于戰鬥,又經戚繼光①用新法訓練,所以紀律嚴明,勇敢善戰。
南兵長期在江浙地區抵禦倭寇,受到的訓練恰恰适用于在水道縱橫的朝鮮作戰,平壤大捷主要是南兵的功勞。
李如松部下北兵約三萬多人,久在北部和西北作戰,善于馬上馳騁,但在朝鮮戰場上不如南兵勇捷。
李如松是北兵的領袖,對于立功的南兵将領不加禮待,叙功時也不公平,因此引起南兵的不滿,也影響了士氣。
經略宋應昌是文官,又是南方人,為南兵所擁護。
南北兩軍的将領之間有矛盾,宋、李兩人又由于文、武官互相不服而不團結。
碧蹄館之戰以後,宋、李兩人矛盾加深,都不願繼續在朝鮮作戰了。
宋應昌力主講和,不願再進擊敵人。
李如松表面上雖仍然主戰,但是内心裡也想回國。
同時,開春後天氣漸暖,江河解凍,下雨也漸多。
漢城附近山林叢密,平地又都是稻田,作戰困難較大。
宋應昌給明朝的報告裡屢次提到春雨連綿,道路泥濘,水深的地方沒過馬腹,車馬都難行走。
這些情況也促使李如松接受宋應昌的主張,不再進兵。
早在1592年8月史儒渡鴨綠江遭受失敗時,明朝政府裡與日本議和的主張便已擡頭。
兵部尚書②石星派沈惟敬到平壤和小西行長談判休戰。
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③,想借此邀功,找一個晉升的機會,對小西行長卑躬屈膝,企圖使日本接受和議。
小西行長想阻止明朝出兵,就欺騙沈惟敬說:“隻要明朝按兵不動,我不久也要回國。
日本和朝鮮當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歸朝鮮。
”沈惟敬把小西行長的話報告了明朝政府,明朝政府對于這樣犧牲朝鮮的議和條件不能同意,催促宋應昌等進軍,終于在平壤一戰大大挫敗了倭軍的侵略氣焰。
碧蹄館之戰後,宋應昌又派沈惟敬到漢城和倭軍議和。
倭軍挫敗之餘,不得不退兵,争取喘息的時間,于是同意撤出漢城,歸還被俘的兩個朝鮮王子,但仍賴在釜山不走。
倭軍一面議和,一面又進犯鹹安、晉州,逼近全羅道,聲稱要以漢城和漢江為界,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