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唇亡齒寒

關燈
十六世紀末,日本戰國割據紛争的局面①剛剛結束,關白②豐臣秀吉初步統一全國,掌握了政權。統一後的日本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封建主和商人都要求向外擴張。因為封建諸侯裡面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服從,豐臣秀吉很想發動侵略戰争,以便把他們的力量轉移到對外方面去。同時,豐臣秀吉本身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封建統治者,夢想先征服朝鮮,再侵占中國,把日本的國都遷到北京,使日本、朝鮮和中國都處于他的統治之下。

    這時李氏王朝統治下的朝鮮政治非常腐敗,廣大人民生活貧困,和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很尖銳。政府裡面各派别長期鬥争,削弱了中央政權的力量。國防也很薄弱,兵士平時缺乏訓練,有的死去,有的逃亡,部隊的名冊中多是空額。将領在一旦有事時才派到地方上去領兵,兵士和将帥之間的關系很疏遠。當時朝鮮就有人說:“現在民力凋敝,到處窮困。萬一大敵當前,即使諸葛亮做參謀,韓信、白起來指揮,恐怕也不會有辦法!”

    豐臣秀吉先派人到朝鮮,要求朝鮮政府派兵替他做進攻中國的向導和前鋒。朝鮮與明朝一向友好,嚴正拒絕了這個無理的要求。以後朝鮮又派使臣到日本談判。派去日本的兩個使臣屬于不同的派别,正使是西人黨黃允吉,他回國報告時說:“豐臣秀吉目光炯炯有神,看來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必然要大舉來侵犯我國,須早作準備!”副使是東人黨金誠一,他卻說:“豐臣秀吉一定不會來侵略!而且秀吉的眼睛小得像老鼠,有什麼可怕?”朝廷大臣不管誰的觀察正确,隻盲目支持自己同黨使臣的意見,紛争不定。隻有随從出使日本的許筬,雖屬東人黨,卻贊同黃允吉的意見。這時東人黨當權,國王李昖終于聽從了金誠一的意見,認為豐臣秀吉不會來侵略朝鮮,命令各道停止剛剛開始的武備整頓工作。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年底,豐臣秀吉決定入侵朝鮮。第二年4月,日本水陸軍十五萬人在釜山登陸。倭軍③集中了強大的兵力,又有銳利的武器鳥铳④,登陸後二十天便攻陷了漢城,接着平壤也陷落了。國王李昖逃往義州。兩個月内倭軍便控制了朝鮮大片土地,焚燒掠奪,大肆破壞,到處虐殺無辜居民,淩辱婦女。把朝鮮青壯年擄回日本去,賣給西方殖民國家東來的商人,再由他們賣到印度、菲律賓等地做奴隸。倭軍在占領區搜刮榨取,并且強迫朝鮮人民采用日本風習,使用日語。加藤清正率領倭軍向北渡過了圖們江,直逼中國邊境。朝鮮國王急忙向明朝請求援助。當時明朝政府中對于是否出兵援朝存在着不同的意見。一部分人不主張出兵,他們說應當在自己的門庭防禦倭軍,無須去支援朝鮮。但是大多數的朝臣都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主張出兵支援。呂坤曾說:“朝鮮靠近東北,等于中國的肘腋。平壤西與鴨綠江為鄰,晉州和山東的登、萊相對。如果倭人占據這兩個地方,進可以割斷我們的漕運,退可以窺伺我國的遼東,不到一年,北京就将坐困。”他認為這是“國家大憂”,力請“早決大計,并力東征”。宋應昌也主張出兵,他說:“遼東是中國的門戶,朝鮮是中國的近鄰。豐臣秀吉狡猾而兇狠,垂涎中國内地,攻朝鮮隻是借道而已。這時如果不予以痛擊,他就要更加猖狂了。”宋應昌強調指出豐臣秀吉“進攻朝鮮,實際上就是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所以中國援助朝鮮,也就是保衛自己”。他們認識到中朝兩國利害相同,唇齒相依,救鄰即是自救,從道義上、戰略上考慮都應當支援朝鮮。這些正确意見最後被政府采納,明朝決定出兵援朝抗倭。

    注釋

    ① 日本從十五世紀末期起封建諸侯割據紛争,天皇早已失去實權,長期掌握政權的将軍也無力控制全國。

    ② 關白即宰相。當時日本天皇沒有權力,實際政權掌握在關白手裡。

    ③ 古代中國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軍隊為倭軍。

    ④ 鳥铳又名鳥嘴铳,鐵管木身,管中裝鉛彈,用火藥發射,殺傷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