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李天造有心托友 傅文魁無意□□
關燈
小
中
大
詞曰:
何事消磨君子心?美色與黃金。
莫誇樹德,謾稱好義,到此難禁。
任他伎倆千般秘,天道卻昭臨。
得還他得,失終我失,試看而今。
———右調《眼兒媚》 話說湖廣辰州府有一個人,姓李名天造,為人樸直,自幼習了商賈之業,到三十餘歲發有數千金。
隻恨不曾生得一個兒子。
有好朋友勸他道:“兒子與錢财不同,錢财若是苦掙,還勉強得來,兒子倘或命中不該生時,你便娶三妻四妾卻也無用,除非存心積德,行些善事,挽回天意,或者尚有一線之望。
”李天造聽了,以為有理。
因此遇着好事,力量做得來,就去做,雖有所費也不吝惜。
行了三四年,果然妻子熊氏生了一個兒子,眉清目秀,李天造歡喜,替他起名叫做李春榮。
到了八歲送他上學。
到得十四歲,母親熊氏殁了,家中無人照管,李天造便不叫他讀書,竟帶在身邊,出外學做生意。
有人勸他續娶,他道:“ 晚娘多不愛惜前妻子。
”因此不娶。
這年,李天造五十一歲,兒子十六歲。
因生意連連遂心,又在湖南買了許多桐油,到蕪湖去賣。
自家順便要回家看看,就将載貨的大船,叫家人李貴押了先行,他領兒子到家。
過一二日,也就雇一隻船沿途趕來。
不期連日俱是順風,行得好得快,趕了十數〔 日不能趕〕 上。
這日正是順風,行得好好的,忽然一個陣頭〔 風〕 起把□□□,梢公連忙落篷,尋港灣泊,費了許多氣力,方才收入一條小港。
梢公泊定船,就對李天造說道:“老相公,這裡是烏江項王廟,有名的去處,你可同小相公上岸去看看,等風定些好行。
”李天造聽了道:“有理。
”因帶李春榮步上岸來,走不上一箭多路,便到廟前。
看見這廟雖然廣大,卻因年深月久無人修整,也都倒榻了,香火也甚寥寥。
李天造心中也要入廟拜拜神像,因此時是二月初旬,天氣不暖,又被風吹,覺道身上有些寒意,看見廟旁一間酒店,因想道:“且沽杯熱酒吃吃,再進廟中去瞻仰未遲。
” 遂走入店,臨窗坐下。
店主人遂燙了一壺酒、一盤魚,放在桌上。
李天造就叫兒子坐在旁邊同吃。
卻說項王廟中一個老道士,看見有人在廟前走動,定道要進廟來燒香,忙忙烹茶,拿出一個緣簿伺候。
過了一歇,不見動靜,隻得走出廟來,東西一望,隻見在隔壁酒店中吃酒。
暗想:“這個人不先進廟拜神,到先去吃酒,定是個好嘴不敬神佛的了。
吃醉時一發難與他說話。
” 遂拿緣簿,走到店中來,對李天造父子打一恭道:“ 老居士,貧道稽首了。
”李天造慌忙答禮道:“師爺請坐。
” 老道士道:“ 貧道是隔壁項王廟中,為因廟宇傾頹,募緣修整,今幸老居士至此,要求随心樂助,奏成勝事。
” 李天造道:“ 我聞項王廟甚是威靈,怎麼就這等倒塌了。
” 老道士道:“若說起項王昔日威靈,真個怕人,祭奠他的,安然無事;不祭奠他的,登時覆沒。
聲叫聲應。
往來客商,殺豬宰羊,親來祭獻,故此廟貌十分齊整。
後來一個舉子題了一首詩在壁上。
說道: 君不君兮臣不臣,作威作福在江濱。
平分天下還嫌少,一陌黃錢值幾文。
自此之後,神道的度量不知為甚就帶了許多。
祭奠他也罷,不祭奠他也罷。
所以數年以來祭奠日少、廟宇日頹,神像俱不巍肅。
貧道看不過,隻得在神前禱祝,求他顯靈如舊,就好募化。
這大王真也靈感,前月托一夢與貧道說:“人心不古,不威不畏,不靈不懼,從今之後尺得又要顯靈了。
”老居士若不信,可到廟中一拜,有求必應,方知貧道不可謬言。
”李天造說道:“神明感通,理固有之,那裡就如老師這等說的活現?老師請回,我吃完了酒就要到廟中瞻仰一回,助修多寡随緣,緣簿也到廟中來寫罷。
” 老道士聽了,就說道:“難得老居士善心,貧道回廟煮茶拱候。
” 說罷就去了。
李天造又飲兩杯,隻見梢公來叫道:“老相公,風又好了,日已平西,快下船去,還要趕宿頭哩。
” 李天造聽了,忙算還酒錢。
因對船家道:“你可先同小相公下船,我到廟中一拜就來。
” 梢公發急道:“這等大順風不走路,又要拜甚麼?”李天造道:“不是要拜甚麼,我方才已許了寫緣簿,怕他等我。
” 船家道:“如今寫緣簿也是虛的,等明日脫了貨回來,布施他就是了。
前去還有六十裡路,大風大水,過一會趕不及莫要怪我。
”李天造想一想道:“也說得是。
” 父子遂跟梢公上船。
梢公拽起篷來,那船随着順風而行。
行不上二裡,江面忽湧起一片黑雲,初起時隻好一片蘆席大,頃刻間散滿一天,把上個江面罩得烏暗。
梢公看見忙叫道:“不好了!快快落篷!”忽一陣旋風,豁喇喇将桅杆刮作三段,那隻船在江面亂轉。
李天造驚得魂膽俱失,抱着兒子放聲大哭道:“我死也罷,怎能夠救得你?” 李春榮也抱着父親不放,哭道:“我與爹爹一處死罷。
” 忽被一個大浪把船打翻,二人如何把持得定?隻得撒手,各自沖開。
喜得李天造一浪打在半截破篷上,又一浪将破篷卷轉,遂将李天造夾在篷中。
此時風大水急,那半截破篷夾着李天造,霎時流下四五十裡。
恰恰李貴的大船在前而行,忽見一片篷席從船旁擦過,梢公看見,忙用鈎子搭着道:“ 撈起來曬幹了,當柴燒也好。
”不想一鈎子搭去半邊,卻露出半截人來。
忙将鈎子放起道:“原來是個死人。
”李貴看見露出醬色道袍,與主人的一樣,陡然心驚,忙叫梢公撈起來看。
後面船家也跑将來,七手八腳連篷連人拖上船來。
李貴掀開篷一看,認得是主人,吓得魂不附體。
忙叫衆人,“ 快救!快救!” 梢公一齊扶起,把胸口一挪,吐出許多水來。
然後微微噎氣。
李貴見還是活的,連忙扶入船中,脫去渾身濕衣,用棉被擁在他身上,又用熱手在腹上撫摩。
李天造得了暖和之氣,漸漸醒來。
開眼一看,忽見李貴在旁,問道:“你為何在此?我春榮兒子死得好苦嗄!”李貴問道:“小相公莫非也遭難麼?”李天造大哭道:“船覆同我一齊入水,我幸遇你們救了,我兒那得有命?”李貴也哭勸道:“老相公不須痛哭,小相公或者有人撈救也未可知,但這樣順風順水,怎得壞船?” 李天造道:“這事甚奇。
”遂将項王廟的事說了一遍,道:“神道靈應異常,你可叫船家住了船,另雇一隻小船沿江找尋上去。
就到項王廟中許個願:若是小相公有人撈救,便重修廟宇、再整金身卻也情願。
若是沒命,撈得屍首埋葬,也可完我十六年父子之情。
”李貴聽了,叫船家尋港泊船。
另雇一隻小船沿江找尋,直尋到項王廟,莫說生的并無蹤迹,就是死的也不見影兒。
李貴無法奈何,隻得在項王廟中許了個願,回往返複主人。
李天造知已絕望,哭個不住。
李貴百般勸解,遂開船望蕪湖而來不題。
卻說李春榮自落水中,幸抱着一面斷桅,不緻沉沒。
說也希奇,江中大風大水,他竟不随風水往下流,卻轉逆流而上。
頃刻間,流去二百餘裡,到了武昌府白楊灣地方,遇一夥打漁船看見,将李春榮救起。
救活了,都想他身上有甚财物,你也來搜,我也來尋,卻不料是一個光身子,并無财物。
大家失望,又是一個孩子,隻有十五、六歲,欲要再推他入江,又無此理。
欲救他上岸,又無着落。
正在思想,忽江岸上一個中年婦人來洗衣服,衆漁人看見,認( 得) 是季寡婦,都叫道:“季奶奶來得好,江中救起一個小學生,無處安置,願送與奶奶。
”那季寡婦看一眼道:“既是這等,天氣冷,莫要凍壞,可便扶到我家去。
” 衆漁人叫一個後生,将李春榮背上來。
原來這季寡婦最肯行善,住居離江不遠,轉一個彎就是。
那漁人将李春榮背到堂中放下,季寡婦忙取幾件衣服與他更換,放他睡下。
又取三百錢與那漁人買酒吃,那漁人歡喜而去。
李春榮得了暖氣回轉過來,看見季寡婦指點湯茶在旁看視,忙扒起來,跪下叩謝道:“恩母救援大德,何以為報?”季寡婦就攙起道:“小官人不消謝!你是何方人氏,姓甚名誰,因何落水?”李春榮道:“ 小子姓李,名喚春榮,是辰州人氏。
母親亡過,随父為商,不期在項王廟遇了風潮,忽然壞船,與
莫誇樹德,謾稱好義,到此難禁。
任他伎倆千般秘,天道卻昭臨。
得還他得,失終我失,試看而今。
———右調《眼兒媚》 話說湖廣辰州府有一個人,姓李名天造,為人樸直,自幼習了商賈之業,到三十餘歲發有數千金。
隻恨不曾生得一個兒子。
有好朋友勸他道:“兒子與錢财不同,錢财若是苦掙,還勉強得來,兒子倘或命中不該生時,你便娶三妻四妾卻也無用,除非存心積德,行些善事,挽回天意,或者尚有一線之望。
”李天造聽了,以為有理。
因此遇着好事,力量做得來,就去做,雖有所費也不吝惜。
行了三四年,果然妻子熊氏生了一個兒子,眉清目秀,李天造歡喜,替他起名叫做李春榮。
到了八歲送他上學。
到得十四歲,母親熊氏殁了,家中無人照管,李天造便不叫他讀書,竟帶在身邊,出外學做生意。
有人勸他續娶,他道:“ 晚娘多不愛惜前妻子。
”因此不娶。
這年,李天造五十一歲,兒子十六歲。
因生意連連遂心,又在湖南買了許多桐油,到蕪湖去賣。
自家順便要回家看看,就将載貨的大船,叫家人李貴押了先行,他領兒子到家。
過一二日,也就雇一隻船沿途趕來。
不期連日俱是順風,行得好得快,趕了十數〔 日不能趕〕 上。
這日正是順風,行得好好的,忽然一個陣頭〔 風〕 起把□□□,梢公連忙落篷,尋港灣泊,費了許多氣力,方才收入一條小港。
梢公泊定船,就對李天造說道:“老相公,這裡是烏江項王廟,有名的去處,你可同小相公上岸去看看,等風定些好行。
”李天造聽了道:“有理。
”因帶李春榮步上岸來,走不上一箭多路,便到廟前。
看見這廟雖然廣大,卻因年深月久無人修整,也都倒榻了,香火也甚寥寥。
李天造心中也要入廟拜拜神像,因此時是二月初旬,天氣不暖,又被風吹,覺道身上有些寒意,看見廟旁一間酒店,因想道:“且沽杯熱酒吃吃,再進廟中去瞻仰未遲。
” 遂走入店,臨窗坐下。
店主人遂燙了一壺酒、一盤魚,放在桌上。
李天造就叫兒子坐在旁邊同吃。
卻說項王廟中一個老道士,看見有人在廟前走動,定道要進廟來燒香,忙忙烹茶,拿出一個緣簿伺候。
過了一歇,不見動靜,隻得走出廟來,東西一望,隻見在隔壁酒店中吃酒。
暗想:“這個人不先進廟拜神,到先去吃酒,定是個好嘴不敬神佛的了。
吃醉時一發難與他說話。
” 遂拿緣簿,走到店中來,對李天造父子打一恭道:“ 老居士,貧道稽首了。
”李天造慌忙答禮道:“師爺請坐。
” 老道士道:“ 貧道是隔壁項王廟中,為因廟宇傾頹,募緣修整,今幸老居士至此,要求随心樂助,奏成勝事。
” 李天造道:“ 我聞項王廟甚是威靈,怎麼就這等倒塌了。
” 老道士道:“若說起項王昔日威靈,真個怕人,祭奠他的,安然無事;不祭奠他的,登時覆沒。
聲叫聲應。
往來客商,殺豬宰羊,親來祭獻,故此廟貌十分齊整。
後來一個舉子題了一首詩在壁上。
說道: 君不君兮臣不臣,作威作福在江濱。
平分天下還嫌少,一陌黃錢值幾文。
自此之後,神道的度量不知為甚就帶了許多。
祭奠他也罷,不祭奠他也罷。
所以數年以來祭奠日少、廟宇日頹,神像俱不巍肅。
貧道看不過,隻得在神前禱祝,求他顯靈如舊,就好募化。
這大王真也靈感,前月托一夢與貧道說:“人心不古,不威不畏,不靈不懼,從今之後尺得又要顯靈了。
”老居士若不信,可到廟中一拜,有求必應,方知貧道不可謬言。
”李天造說道:“神明感通,理固有之,那裡就如老師這等說的活現?老師請回,我吃完了酒就要到廟中瞻仰一回,助修多寡随緣,緣簿也到廟中來寫罷。
” 老道士聽了,就說道:“難得老居士善心,貧道回廟煮茶拱候。
” 說罷就去了。
李天造又飲兩杯,隻見梢公來叫道:“老相公,風又好了,日已平西,快下船去,還要趕宿頭哩。
” 李天造聽了,忙算還酒錢。
因對船家道:“你可先同小相公下船,我到廟中一拜就來。
” 梢公發急道:“這等大順風不走路,又要拜甚麼?”李天造道:“不是要拜甚麼,我方才已許了寫緣簿,怕他等我。
” 船家道:“如今寫緣簿也是虛的,等明日脫了貨回來,布施他就是了。
前去還有六十裡路,大風大水,過一會趕不及莫要怪我。
”李天造想一想道:“也說得是。
” 父子遂跟梢公上船。
梢公拽起篷來,那船随着順風而行。
行不上二裡,江面忽湧起一片黑雲,初起時隻好一片蘆席大,頃刻間散滿一天,把上個江面罩得烏暗。
梢公看見忙叫道:“不好了!快快落篷!”忽一陣旋風,豁喇喇将桅杆刮作三段,那隻船在江面亂轉。
李天造驚得魂膽俱失,抱着兒子放聲大哭道:“我死也罷,怎能夠救得你?” 李春榮也抱着父親不放,哭道:“我與爹爹一處死罷。
” 忽被一個大浪把船打翻,二人如何把持得定?隻得撒手,各自沖開。
喜得李天造一浪打在半截破篷上,又一浪将破篷卷轉,遂将李天造夾在篷中。
此時風大水急,那半截破篷夾着李天造,霎時流下四五十裡。
恰恰李貴的大船在前而行,忽見一片篷席從船旁擦過,梢公看見,忙用鈎子搭着道:“ 撈起來曬幹了,當柴燒也好。
”不想一鈎子搭去半邊,卻露出半截人來。
忙将鈎子放起道:“原來是個死人。
”李貴看見露出醬色道袍,與主人的一樣,陡然心驚,忙叫梢公撈起來看。
後面船家也跑将來,七手八腳連篷連人拖上船來。
李貴掀開篷一看,認得是主人,吓得魂不附體。
忙叫衆人,“ 快救!快救!” 梢公一齊扶起,把胸口一挪,吐出許多水來。
然後微微噎氣。
李貴見還是活的,連忙扶入船中,脫去渾身濕衣,用棉被擁在他身上,又用熱手在腹上撫摩。
李天造得了暖和之氣,漸漸醒來。
開眼一看,忽見李貴在旁,問道:“你為何在此?我春榮兒子死得好苦嗄!”李貴問道:“小相公莫非也遭難麼?”李天造大哭道:“船覆同我一齊入水,我幸遇你們救了,我兒那得有命?”李貴也哭勸道:“老相公不須痛哭,小相公或者有人撈救也未可知,但這樣順風順水,怎得壞船?” 李天造道:“這事甚奇。
”遂将項王廟的事說了一遍,道:“神道靈應異常,你可叫船家住了船,另雇一隻小船沿江找尋上去。
就到項王廟中許個願:若是小相公有人撈救,便重修廟宇、再整金身卻也情願。
若是沒命,撈得屍首埋葬,也可完我十六年父子之情。
”李貴聽了,叫船家尋港泊船。
另雇一隻小船沿江找尋,直尋到項王廟,莫說生的并無蹤迹,就是死的也不見影兒。
李貴無法奈何,隻得在項王廟中許了個願,回往返複主人。
李天造知已絕望,哭個不住。
李貴百般勸解,遂開船望蕪湖而來不題。
卻說李春榮自落水中,幸抱着一面斷桅,不緻沉沒。
說也希奇,江中大風大水,他竟不随風水往下流,卻轉逆流而上。
頃刻間,流去二百餘裡,到了武昌府白楊灣地方,遇一夥打漁船看見,将李春榮救起。
救活了,都想他身上有甚财物,你也來搜,我也來尋,卻不料是一個光身子,并無财物。
大家失望,又是一個孩子,隻有十五、六歲,欲要再推他入江,又無此理。
欲救他上岸,又無着落。
正在思想,忽江岸上一個中年婦人來洗衣服,衆漁人看見,認( 得) 是季寡婦,都叫道:“季奶奶來得好,江中救起一個小學生,無處安置,願送與奶奶。
”那季寡婦看一眼道:“既是這等,天氣冷,莫要凍壞,可便扶到我家去。
” 衆漁人叫一個後生,将李春榮背上來。
原來這季寡婦最肯行善,住居離江不遠,轉一個彎就是。
那漁人将李春榮背到堂中放下,季寡婦忙取幾件衣服與他更換,放他睡下。
又取三百錢與那漁人買酒吃,那漁人歡喜而去。
李春榮得了暖氣回轉過來,看見季寡婦指點湯茶在旁看視,忙扒起來,跪下叩謝道:“恩母救援大德,何以為報?”季寡婦就攙起道:“小官人不消謝!你是何方人氏,姓甚名誰,因何落水?”李春榮道:“ 小子姓李,名喚春榮,是辰州人氏。
母親亡過,随父為商,不期在項王廟遇了風潮,忽然壞船,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