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們的遠古祖先(約180萬年前至1萬多年前)

關燈
了類似的化石。

    不過由于最近在祿豐石灰壩大量古猿化石的發現,學術界已将其重新定名為祿豐古猿祿豐種③,其所在地層屬最晚中新世,距今約七八百萬年。

     祿豐古猿化石數量之多和形态之完整程度在同類古猿化石資料中是僅見的。

    據整理研究共有顱骨五個,下颌骨十個,顱骨和颌骨碎片四十七塊,上下齒列二十九組和牙齒六五○顆,還有肩胛骨和鎖骨各一根,指骨二根。

    其體征不但有雌雄之别,也有許多個體差異,呈現着相當複雜的情況。

    但從總體來說,有許多性狀接近于南方古猿和非洲大猿,也有一些性狀接近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古猿和亞洲現代大猿,從而為探索人類起源的譜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表明,人類不是從某一種古猿直接演化而來,而應是從某種人猿超科不斷分化的結果。

    人類最早同古猿分開大約發生在四五百萬年以前,那時已出現了南方古猿,其中一支被稱為粗壯南猿,他們有的能制造石器,也應該是人,但因身體構造過分特化,終于在100萬年前或稍晚一些時候滅亡了。

    另一支纖細型南猿則可能通過能人而發展到直立人,再發展到後來的智人。

    在這一過程中也并不排除繼續存在着分化,不排除某些分支先後絕滅。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目前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雖已遠遠超出過去的水平,但仍然未能完全闡述清楚。

    現在我們隻能這樣說,要探索人類的起源,非洲和亞洲是最有希望的地區,其中也包括中國在内。

    因此有人提出中國(特别是中國西南地區)是人類起源的搖籃之一,并不是沒有一些道理的。

     ①賈蘭坡、王建:《泥河灣期的地層才是最早人類的腳踏地》,《科學通報》1957年第1期。

    ②賈蘭坡、王建:《上新世地層中應最早的人類遺骸及文化遺存》,《文物》1982年第2期。

    ③吳汝康:《祿豐大猿化石分類的修訂》,《人類學學報》1987年第6期。

     第三節 從藍田人到北京人 大約從距今100萬年起,地質史即進入更新世中期。

    屬于這一時期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存都十分豐富,表明這個時期的史前文化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在相當豐富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中,最重要的是藍田人和北京人及其文化,并分别為較早和較晚時期的代表。

     藍田人及其文化 藍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陝西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

    公王嶺在藍田縣城東南17公裡,是一個小土崗,前臨灞河,後依秦嶺。

    登上公王嶺,即發現厚約30米的礫石層、上面覆蓋着厚約30米的“紅色土”。

    紅色土的下部夾有兩層埋藏土,就在這兩層埋藏上之間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和三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許多動物化石。

    在陳家窩則發現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公王嶺的頭骨大約是屬于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

    其特征是頭骨壁極厚,額部明顯後斜,前額低平,沒有額窦,眶上圓孔碩大粗壯,在眼眶上方幾乎形成一條橫行的眉峭。

    圓枕兩側向外延展,向後明顯縮窄。

    頭骨高度較小,腦容量為778毫升。

    比北京人和爪哇人都要原始(圖1-2)。

     陳家窩的下颌骨化石大概屬于一位老年女性個體,其特征是具有多的颏孔,有明顯的聯合部突起和聯合棘,下颌明顯向後傾斜并有明顯的颏三角。

    從整體看同樣比北京人原始,但比公王嶺的頭骨所顯示的要稍稍進步一些。

    盡管如此,由于二者的主要特征所顯示的階段性相似,故可定為同一類型,稱為藍田直立人(HomoerectusLantianensis)①。

    其年代據古地磁法測定,分别為距今98萬年(公王嶺)和53萬年(陳家窩)或110&mdash115萬年和65萬年。

     在藍田人産地發現的石制品僅三十四件。

    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脈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

    石器種類有大尖狀器、大型多邊砍研器、中小型多邊砍斫器和單邊砍聽器,還有刮削器和石球等。

    加工技術粗糙,有單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

    器形多不規整,對原料的利用率也較低,表明當時的石器制作技術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①。

     與藍田人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大熊貓、鼢鼠、李氏野豬、葛氏斑鹿、中國鬣狗、東方劍齒象、劍齒虎、中國獏、爪獸、碩彌猴和免等,有明顯的南方動物群色彩。

    根據動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層判斷,年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

    匼河文化匼河村屬山西省芮城縣,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黃河岸邊。

    1959年調查時發現若幹石器地點,1960年對其中幾個點進行了發掘,總共在十一個地點發現①吳汝康:《陝西藍田發現的猿人頭骨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6年第1期。

    ①戴爾儉、許春華《藍田舊石器的新材料和藍田猿人文化》,《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

    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燒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②。

    除6055地點是發現于紅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層中以外,其餘都是發現于紅色上之下的礫石層中。

    前者很少受水沖磨,後者則多有不同程度的沖磨現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極少數為脈石英外,絕大多數是采自當地河灘的石英岩礫石制成的,不少制品還保留有原礫石的岩面。

    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錘擊法和碰砧法,也有砸擊法,有的用原礫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則用已打過石片的疤痕作台面。

    石片大多寬短。

    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

    砍砸器分單面刃和雙面刃兩種,刮削器則多為單面加工,即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圖1-3)。

     圖1-3匼河石器1-3.砍砸器;4.大三棱尖狀器;5.小尖狀器。

     匼河石器的特點是個體較大,類型比較明确,同藍田人石器乃至西侯度石器有不少相似之處,應是同藍田人一起繼承西侯度而發展起來的石器文化。

     在匼河發現燒骨一塊,表面呈灰褐色,骨壁裡面呈灰藍色或黑色,應是用火的一個證據。

     與石器伴出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馬、腫骨鹿、斑鹿、劍齒象、納瑪象、水牛和野豬等,其時代應屬中更新世早期,與藍田人的年代接近。

    周口店和北京人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郊的西山腳下,從很早的時候起就有人在那裡開采石灰,挖掘“龍骨”(即古動物化石)。

    1918年,當時地質調查所的礦業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J.G.Anders-son)來到周口店雞骨山,發現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1921年安特生等人又訪問了雞骨山,并由當地礦工引導在雞骨山北約之公裡的龍骨山找到了一個化石更為豐富的地點,并預言那裡會發現人類化石及其遺物。

    1927年正式組織發掘。

    1929年12月2日由裴文中發現了完整的直立人頭益骨。

    那次發掘一直持續到1937年。

    解放以後又多次進行發帆前後發現了六個比較完整的人頭蓋骨化石以及大量的頭骨碎片、肢骨和牙齒化石等,代表四十多個不同年歲和性别的個體。

    同出的石器和石制品數以萬計,還有大量的燒骨,成堆的灰燼,被燒過的石頭和樸樹子等,伴出的動物化石多達一百多種。

    這個被稱為“北京人之家”的周口店第一地點,至今仍是我國發現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①。

     周口店第一地點所發現的人類化石的特點是顱蓋低平,前額後傾,頭骨最寬處位置偏低,眶上圓枕兩側端稍向後彎曲,眶上園枕與額鱗之間出現明顯的寬溝。

    頭骨有矢狀脊,鼻骨較寬,屬闊鼻型并接近特闊鼻型,顴骨很高,顴面前突且較垂直。

    吻部略向前突出而沒有下頒,下颌骨具有下颌圓枕。

    牙齒粗壯,門齒呈鏟形。

    平均腦容量約1075毫升,1966年發現于頂部堆積的5号頭骨腦量更達1140毫升,顯然比藍田直立人進步一些。

    但仍屬直立人範疇,并被命名為北京直立人(Homoerectuspekinensis)(圖1-4)。

    ②賈蘭坡、王擇義、王建:《匼河&mdash&mdash山西西用部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遺址》,科學出版社,1962年。

    ①賈蘭坡:《周口店&mdash&mdash北京人之家》,人民出版社,1975年。

     圖1-4北京人(複原)北京直立人的肢骨部分呈現着與頭骨不完全相應的特性,上肢骨已短于下肢骨,肢骨除骨壁較厚、髓腔較小外,已與現代人的相似,鎖骨和月骨也與現代人的相近。

    股骨也接近于現代人,有股骨脊。

    但股骨幹上半内側緣顯著隆起,這一特點和黑猩猩相似;股骨幹最向前彎的部位在中部以下最細處,也和現代類人猿的相近。

    根據肢骨計算身長的方法,推知男性平均身高1.62米,女性1.52米,比現代中國人稍矮。

     北京人頭骨較為原始而肢骨稍較進步的現象,可能與肢骨構造比較簡單因而難以作細緻的比較研究有關,也可能是反映着人類體質進化過程中的一種鑲嵌現象。

    這種情況不但在北京人身上有,在同一發展階段的爪哇直立人和發現于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的直立人也有相同的情形。

    它不過是在動物進化中有時出現的鑲嵌現象的一種新的表現。

     北京人所用石器的原料有脈石英、綠砂岩、石英岩、燧石和水晶等,制法有錘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并已懂得對不同的石料采用不同的制法。

    石器個體大多較小,僅少數為大型器,主要類别有刮削器、尖狀器、砍斫器、端刮器、雕刻器和石球,以刮削器數量最多,尖狀器次之,其它幾類較少。

    大多數是石片石器,單面加工。

    其中以用砸擊法制成的兩極石片和用兩極石片加工而成的兩端刃器最富特色(圖1-5)。

     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許多破碎的獸骨,其中有一些頗象有意制造的骨器,但絕大部分應是敲骨吸髓時砸碎的。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有許多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燼,燒過的骨頭、石塊和土塊等。

    灰燼堆中還有燒過的樸樹子和紫荊木炭塊。

    這說明北京人已會控制用火,雖然元謀人和西侯度圖1-5北京人石器1.2.砍砸器;3.7.9.尖狀器;4-6.刮削器;8.雕刻器;10.礫石石器。

     文化的主人也可能已會用火,但不象北京人遺址中那種成堆灰燼等所表明的會控制火并保存火種。

    有了火不但可以熟食,還可禦寒和抵禦猛獸侵害,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不過北京人的生活還是十分艱苦的,據對40多個個體的年齡分析,大約有三分之一不到14歲就死了,其餘的年齡也不很大,于此可見一般。

     與北京直立人伴生的動物化石達一一五種,稱為周口店動物群。

    其中有中國鬣狗、腫骨鹿、梅氏犀、水獺、劍齒虎、三門馬、李氏野豬、碩彌猴、葛氏斑鹿、德氏水牛、居氏大河狸、轉角羚羊和豪豬等,其中現已絕種的占63%。

    這個動物群代表的年代,大體上相當于更新世中期。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周口店第一地點的堆積厚達40米,按其質地和顔色可分13層,顯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