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的車間。
往紹興的車必定要路過柯橋。
車上已經坐了半車人,她找了個靠窗的後座。
這樣,無論上來多少人,也不會挨擠。
賣票人也在車下抽煙,和那開車人是兄弟倆,是張墅的人,搭夥開一輛中巴,各半個車主,也已小發。
太陽高了,從車窗曬進來。
秧寶寶摘下遮陽帽,罩在鞋盒上,讓鞋盒裡的雞蛋陰涼一些。
于是,太陽光就正好曬在她的臉上。
可是不要緊,她并不覺得有多麼熱。
現在,她很安心了,就等着開車。
又上來一些人,有一個黑衣青年,戴了墨鏡,徑直走到秧寶寶旁邊,坐下來。
秧寶寶認出了這人,蔣芽兒向她介紹過的,專門抄了報紙上的文章,四處寄出賺稿費的那一個。
見秧寶寶看他,就朝她笑笑,秧寶寶扭過頭,心裡罵:抄書郎! 等了一時,座位坐了大半,車主決定發車了,一個扔了煙頭,爬上司機座。
另一個,也從後門上來,站在門口,很不甘心地看着,還有沒有人來。
車就這樣慢慢地轉過頭,開過空地,被地上的車轍印和坑窪震得左搖右晃。
上道路時,車幾乎是半立着的,人就全仰在座位上。
秧寶寶緊緊抱住鞋盒,絕望地白着臉。
幸好,汽車很快結束了這種危險的姿勢,尾部大颠一下,上了道路,放平了。
賣票人還立在車門口,探出半個身子,喊着:柯橋,柯橋,紹興,紹興!果然,菜市場口就停了一次,上來一個婦女和一個小孩。
到了鎮碑下,又有三兩個人站着等車,再停一次。
秧寶寶看見了李老師家的職台,晾着的衣衫裡有自己的幾件,曬着太陽,亮閃閃的,被風吹得抖起來。
新上來的人沒有座位了。
賣票的從座下抽出兩張折疊矮凳,第三個人就坐在汽缸的蓋上,坐下去,又跳起來,嚷道:難道是電熱毯嗎,這樣溫暖,要不要加錢?大家就笑。
汽車上了柯華公路,賣票人關上門,開始售票。
都是半熟的鄉人,所以并不一個一個盯着,後面的自往前面遞錢,前面的,則往後面遞找頭,票呢,多半是不要的,有要的,就向他讨。
票價是,柯橋兩元,紹興四元。
接了錢,攤平,理齊,一折二疊好,往脖頸上的一個舊軍用挎包裡一放。
秧寶寶将鞋盒放穩在膝蓋上,空出手,從錢包裡挖出兩塊錢硬币,旁邊的“抄書郎”立即接過去,往前傳去,嘴裡喊一聲:柯橋。
秧寶寶卻發現“抄書郎”自己并沒有買票。
秧寶寶等着他再往前遞錢,可他再沒有動,而是低下頭,用手撐着下巴,打起瞌睡來。
賣票人最後叫一聲:都買過了?大家應聲道:買了!秧寶寶再看“抄書郎”,他一動不動,好像已經睡着了。
秧寶寶等了一會兒,還是不放心,又轉臉看他。
不科他忽然笑了一下說:看什麼看?秧寶寶轉回頭,心别别跳着,暗暗罵:怕你,抄書郎! 中巴一路亭了無數次,下去的少,上來的多。
上來的除去人,還有貨,大包小包的布匹。
一看便是零售商,到輕紡城送貨。
很快,中巴裡擠得滿滿登登。
座位是談不上了,勉強可插下腳去罷了。
有幾個包裹,還一直扛在賣票人的肩頭上。
每一停車,上人或者下人,都需裡外上下地周折一番。
于是,車程便拉長了。
抄書郎一直沒買票。
他低頭瞌睡一陣,然後,瞌睡醒了,坐直身子,從口袋裡摸出香煙點着,一邊左右轉頭在車廂裡找尋。
果然被他找出來一個熟人,兩人搭上話,互問去哪裡,做什麼,近況又如何。
此時,車廂裡喧嚷得很,四面八方都在聯絡,說話,說的多是年成和生意。
說着說着,就說到一處去了。
有時一人說,衆人和,有時則衆人問,一人答。
說到中途,照例出來一個故事家,一個人獨講。
講的是一個蘭亭人,千方百計要在輕紡城裡租一個攤位。
其時正是三年前,輕紡城最最火爆的時候,哪裡有現在的攤位等你從蘭亭過來租呢?隻有從别人手中轉租。
可是你們要曉得,轉租的租金就不是原價了,又是在那樣緊俏的當口,總要貴上一成,或者兩成,甚至三成。
轉租呢,也不止是過一隻手,有時要過兩隻手,甚至三隻手。
這個蘭亭人運氣特别好,他中了個大彩,他轉租的這個攤位,已經過了五隻手――聽到此處,車内的人都發出一聲感慨,“轟”的一聲――等他終于租定了攤位,買了帳簿,電子計算機,放錢的銀箱,進來布料,坐好,輕紡城的市面就轉了。
布賣不脫手,攤位賺不回來,紛紛關門大吉,三錢不值兩錢地出手。
獨獨他一家,放鞭炮,開市!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有反應慢的,就問:怎麼會呢?這就不用故事家來說話了,七八張嘴一起回答他:怎麼不會?人人開店,誰來買東西? 說着故事,就到柯橋。
單是柯橋,就停幾停。
輕紡城的先下,連貨帶人,車内就空了不少。
然後,又停一停。
秧寶寶大聲問,人民醫院哪裡下?那車主也不知聽沒聽清,回答說:下一站!于是,再坐一站。
這一站下的人就多了,抄書郎也是這裡下。
秧寶寶緊跟他後面,看他不會最後再買票,可是沒有。
他和倆車主很熱絡地道了再見,坦然走下車來。
車空了大半,賣票的站在門口,喊着:紹興,紹興!一路開了過去。
秧寶寶定定地看着抄書郎的背影,看他一步一步走遠,忽然撒腿追上去,大聲喊:抄書郎,逃票!抄書郎也不知是聽不見,還是裝做聽不見,并沒有回頭,斜穿過馬路,走進了人流。
柯橋說是鎮,看上去卻像個中型城市。
以往的水道填平了大半,變成北方城市那樣的寬展的街道,車水馬龍。
高樓錯落,張着巨大的廣告牌。
人特别的多,熙來攘往。
秧寶寶站在街沿,茫然看着眼前的車和人,不知該向何處拔腳。
太陽高了,直曬下來,再從柏油路面反射上去。
汗從秧寶寶的臉頰流下來,遮陽帽戴在了紙盒上。
這樣的熱,小雞都孵得出來。
但秧寶寶終究是秧寶寶,她很快就鎮定下來,了解了自己的所站位置。
這是一個路口,車輛彙集,無數中巴在這裡下空了人,再喊着:紹興紹興,或者杭州杭州,載了客過去。
秧寶寶決定了,要從這裡再搭車回華舍,當然,是要過到街的對面。
接下來,她就要着手問路,如何能去人民醫院。
路上的人都是行色匆匆,又見是一個小孩子問路,并不當真,停都不停下。
秧寶寶隻得追着問,回答過來的也是含糊不清,聽不出個所以。
或者,馬馬虎虎地一指,秧寶寶自然信不得。
隻有一個女人停下來,認真聽秧寶寶話,卻又是個外地人,自己辯不清方向的。
秧寶寶決定過到街對面去。
街對面有一排商店,店裡的營業員,總歸是本地人,明了地方的。
過這條街可不容易,車輛永遠是飛速地駛過,一停不停,而且難得間斷。
秧寶寶腳頭快,南來的車流稍有空當,就飛奔到中間,等北去的車再有空當。
這一刻,她就站在路當中,車夾着她的前胸後背開着,秧寶寶的眼睛早已叫汗糊住了,腦子卻很冷清,一點不着忙。
終于,北來的車流稍有消停,她拔腳便蹿過去,隻聽背後“嗖”的一聲,一輛桑塔納擦着腳後跟過去了。
店鋪前的投币電話,非常忙碌的,一個在打,另一個在等,大約又不容易打通,就直着嗓子喊:喂!喂!秧寶寶向那電話後邊水果鋪裡的女店員問話,女店員多是傲慢的,皺着眉,然後搖搖頭,就不理會了。
秧寶寶從店鋪間一條小街穿進去,看見了一領高大的拱橋。
汽車的發動機聲隔離了,撲面而來的是又一番喧鬧。
拱橋上面是一個旅行團,一個小姐搖着旗,對了喇叭筒說話,嗡嗡的。
後面跟了一群外國人,被太陽烤得龍蝦似的漲紅面孔。
橋兩頭的樓閣顯然是新修的,漆色十分鮮豔,挂着些燈籠,彩旗。
河道要比華舍的寬闊,岸也是寬闊的,兩邊的店鋪,生意更比華舍旺,賣竹器,木器,雜貨。
河邊泊了烏篷船,一艘連一艘,老大的眼睛都很毒,盯着了遊客樣子的人就不放開,招呼他們去太平橋,或者周家橋,還有柯岩。
這是柯橋的中心了。
秧寶寶沿着河岸走了一陣,走到一個巷口,有一個配鑰匙的攤子,坐了個男人,看他還比較閑适,便向他問路。
那男人卻羅嗦得很,頭号她是老人民醫院還是新人民醫院;老人民醫院的房子早已經坍了,不能用了,所以,在另一處批了地皮,建起了一幢高層樓房,就是新人民醫院。
那麼,就是新人民醫院了,在哪裡?秧寶寶問。
那人正要說,忽然過來一個老頭,手裡端一口鋼精鍋子,原來是他父親,給兒子送早飯來了。
于是,那人便專注于鍋裡的面條,把她給忘了。
秧寶形容詞站了一會兒,轉身走了。
沿着河又走一段,店鋪換成了人家。
二怪或三層的闆壁樓,每一層都很矮。
闆壁已經發黑,屋頂上的瓦也碎了,面河的門敞着,有幾個小伢兒坐在門口玩耍。
摩托車“嗖”地開過去,把其中一個驚哭了,門裡的大人就奔出來喊:一頭沖進河裡淹死你! 秧寶寶走累了,就在河邊一棵樹的陰地兒裡蹲下來,看那幾個小伢兒。
方才哭的那個小得很,話還不大會說,那兩個大的也不過四至五歲,一左一右摟住他哄:莫要哭,膽大點,長大要做老闆!哄好了,三個人就圍一張方凳打撲克。
并不會打,隻是分發了牌,堆在面前,一張一張比大校秧寶寶看了心癢,就過去教他們對子,同花順,三帶兩,然後就可打争上遊了。
這麼一複雜,自然把那最小的擠了出來。
那小的是個哭精,所以又哭了起來。
門裡的大人再奔出來,見多一個大孩子,認定是她帶壞她家的孩子,很兇地問她從哪裡來,做什麼來。
秧寶寶回身抱起鞋盒就跑,跑了很遠,回頭還見那大人瞪着她,腳下簇擁着小孩子們,也一起瞪着她。
太陽很高了,柯橋有一時的甯靜。
旅遊客少了些,或者往柯岩去,或者往太平橋去了,河邊泊的船至少也走了有一小半。
秧寶寶離開河邊老街。
新街上的服裝攤位都擺出來了,化纖質地,鑲了蕾絲的衣裙,一層層地挑起來,遮住風,更熱了。
有三輪車在衣裙的帷幕間兜着,一會兒出,一會兒進。
是要比華舍的三輪車華麗得多,漆色鮮亮的車身,雪白的坐擴建,藍白條紋的車棚。
車夫也要比華舍的年輕,穿着齊整,也更風雅,見有外鄉裝束的路人,就慢慢地騎過去,喚道:客人,上畫吧,去看看古鎮新面貌。
秧寶寶差不多已經走亂了,她在路邊冷飲櫃前買了支“青蘋果”,一種綠色的包着奶油芯子的冰棒。
她站在櫃邊吃着,順便問那賣冷飲的:人民醫院往哪裡去?這一回,得到了比較詳細的指點。
那人還告訴她,路程不遠,隻需十分鐘,便可走到。
吃完冰棒,她道了謝,順了指點走往人民醫院。
往紹興的車必定要路過柯橋。
車上已經坐了半車人,她找了個靠窗的後座。
這樣,無論上來多少人,也不會挨擠。
賣票人也在車下抽煙,和那開車人是兄弟倆,是張墅的人,搭夥開一輛中巴,各半個車主,也已小發。
太陽高了,從車窗曬進來。
秧寶寶摘下遮陽帽,罩在鞋盒上,讓鞋盒裡的雞蛋陰涼一些。
于是,太陽光就正好曬在她的臉上。
可是不要緊,她并不覺得有多麼熱。
現在,她很安心了,就等着開車。
又上來一些人,有一個黑衣青年,戴了墨鏡,徑直走到秧寶寶旁邊,坐下來。
秧寶寶認出了這人,蔣芽兒向她介紹過的,專門抄了報紙上的文章,四處寄出賺稿費的那一個。
見秧寶寶看他,就朝她笑笑,秧寶寶扭過頭,心裡罵:抄書郎! 等了一時,座位坐了大半,車主決定發車了,一個扔了煙頭,爬上司機座。
另一個,也從後門上來,站在門口,很不甘心地看着,還有沒有人來。
車就這樣慢慢地轉過頭,開過空地,被地上的車轍印和坑窪震得左搖右晃。
上道路時,車幾乎是半立着的,人就全仰在座位上。
秧寶寶緊緊抱住鞋盒,絕望地白着臉。
幸好,汽車很快結束了這種危險的姿勢,尾部大颠一下,上了道路,放平了。
賣票人還立在車門口,探出半個身子,喊着:柯橋,柯橋,紹興,紹興!果然,菜市場口就停了一次,上來一個婦女和一個小孩。
到了鎮碑下,又有三兩個人站着等車,再停一次。
秧寶寶看見了李老師家的職台,晾着的衣衫裡有自己的幾件,曬着太陽,亮閃閃的,被風吹得抖起來。
新上來的人沒有座位了。
賣票的從座下抽出兩張折疊矮凳,第三個人就坐在汽缸的蓋上,坐下去,又跳起來,嚷道:難道是電熱毯嗎,這樣溫暖,要不要加錢?大家就笑。
汽車上了柯華公路,賣票人關上門,開始售票。
都是半熟的鄉人,所以并不一個一個盯着,後面的自往前面遞錢,前面的,則往後面遞找頭,票呢,多半是不要的,有要的,就向他讨。
票價是,柯橋兩元,紹興四元。
接了錢,攤平,理齊,一折二疊好,往脖頸上的一個舊軍用挎包裡一放。
秧寶寶将鞋盒放穩在膝蓋上,空出手,從錢包裡挖出兩塊錢硬币,旁邊的“抄書郎”立即接過去,往前傳去,嘴裡喊一聲:柯橋。
秧寶寶卻發現“抄書郎”自己并沒有買票。
秧寶寶等着他再往前遞錢,可他再沒有動,而是低下頭,用手撐着下巴,打起瞌睡來。
賣票人最後叫一聲:都買過了?大家應聲道:買了!秧寶寶再看“抄書郎”,他一動不動,好像已經睡着了。
秧寶寶等了一會兒,還是不放心,又轉臉看他。
不科他忽然笑了一下說:看什麼看?秧寶寶轉回頭,心别别跳着,暗暗罵:怕你,抄書郎! 中巴一路亭了無數次,下去的少,上來的多。
上來的除去人,還有貨,大包小包的布匹。
一看便是零售商,到輕紡城送貨。
很快,中巴裡擠得滿滿登登。
座位是談不上了,勉強可插下腳去罷了。
有幾個包裹,還一直扛在賣票人的肩頭上。
每一停車,上人或者下人,都需裡外上下地周折一番。
于是,車程便拉長了。
抄書郎一直沒買票。
他低頭瞌睡一陣,然後,瞌睡醒了,坐直身子,從口袋裡摸出香煙點着,一邊左右轉頭在車廂裡找尋。
果然被他找出來一個熟人,兩人搭上話,互問去哪裡,做什麼,近況又如何。
此時,車廂裡喧嚷得很,四面八方都在聯絡,說話,說的多是年成和生意。
說着說着,就說到一處去了。
有時一人說,衆人和,有時則衆人問,一人答。
說到中途,照例出來一個故事家,一個人獨講。
講的是一個蘭亭人,千方百計要在輕紡城裡租一個攤位。
其時正是三年前,輕紡城最最火爆的時候,哪裡有現在的攤位等你從蘭亭過來租呢?隻有從别人手中轉租。
可是你們要曉得,轉租的租金就不是原價了,又是在那樣緊俏的當口,總要貴上一成,或者兩成,甚至三成。
轉租呢,也不止是過一隻手,有時要過兩隻手,甚至三隻手。
這個蘭亭人運氣特别好,他中了個大彩,他轉租的這個攤位,已經過了五隻手――聽到此處,車内的人都發出一聲感慨,“轟”的一聲――等他終于租定了攤位,買了帳簿,電子計算機,放錢的銀箱,進來布料,坐好,輕紡城的市面就轉了。
布賣不脫手,攤位賺不回來,紛紛關門大吉,三錢不值兩錢地出手。
獨獨他一家,放鞭炮,開市!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有反應慢的,就問:怎麼會呢?這就不用故事家來說話了,七八張嘴一起回答他:怎麼不會?人人開店,誰來買東西? 說着故事,就到柯橋。
單是柯橋,就停幾停。
輕紡城的先下,連貨帶人,車内就空了不少。
然後,又停一停。
秧寶寶大聲問,人民醫院哪裡下?那車主也不知聽沒聽清,回答說:下一站!于是,再坐一站。
這一站下的人就多了,抄書郎也是這裡下。
秧寶寶緊跟他後面,看他不會最後再買票,可是沒有。
他和倆車主很熱絡地道了再見,坦然走下車來。
車空了大半,賣票的站在門口,喊着:紹興,紹興!一路開了過去。
秧寶寶定定地看着抄書郎的背影,看他一步一步走遠,忽然撒腿追上去,大聲喊:抄書郎,逃票!抄書郎也不知是聽不見,還是裝做聽不見,并沒有回頭,斜穿過馬路,走進了人流。
柯橋說是鎮,看上去卻像個中型城市。
以往的水道填平了大半,變成北方城市那樣的寬展的街道,車水馬龍。
高樓錯落,張着巨大的廣告牌。
人特别的多,熙來攘往。
秧寶寶站在街沿,茫然看着眼前的車和人,不知該向何處拔腳。
太陽高了,直曬下來,再從柏油路面反射上去。
汗從秧寶寶的臉頰流下來,遮陽帽戴在了紙盒上。
這樣的熱,小雞都孵得出來。
但秧寶寶終究是秧寶寶,她很快就鎮定下來,了解了自己的所站位置。
這是一個路口,車輛彙集,無數中巴在這裡下空了人,再喊着:紹興紹興,或者杭州杭州,載了客過去。
秧寶寶決定了,要從這裡再搭車回華舍,當然,是要過到街的對面。
接下來,她就要着手問路,如何能去人民醫院。
路上的人都是行色匆匆,又見是一個小孩子問路,并不當真,停都不停下。
秧寶寶隻得追着問,回答過來的也是含糊不清,聽不出個所以。
或者,馬馬虎虎地一指,秧寶寶自然信不得。
隻有一個女人停下來,認真聽秧寶寶話,卻又是個外地人,自己辯不清方向的。
秧寶寶決定過到街對面去。
街對面有一排商店,店裡的營業員,總歸是本地人,明了地方的。
過這條街可不容易,車輛永遠是飛速地駛過,一停不停,而且難得間斷。
秧寶寶腳頭快,南來的車流稍有空當,就飛奔到中間,等北去的車再有空當。
這一刻,她就站在路當中,車夾着她的前胸後背開着,秧寶寶的眼睛早已叫汗糊住了,腦子卻很冷清,一點不着忙。
終于,北來的車流稍有消停,她拔腳便蹿過去,隻聽背後“嗖”的一聲,一輛桑塔納擦着腳後跟過去了。
店鋪前的投币電話,非常忙碌的,一個在打,另一個在等,大約又不容易打通,就直着嗓子喊:喂!喂!秧寶寶向那電話後邊水果鋪裡的女店員問話,女店員多是傲慢的,皺着眉,然後搖搖頭,就不理會了。
秧寶寶從店鋪間一條小街穿進去,看見了一領高大的拱橋。
汽車的發動機聲隔離了,撲面而來的是又一番喧鬧。
拱橋上面是一個旅行團,一個小姐搖着旗,對了喇叭筒說話,嗡嗡的。
後面跟了一群外國人,被太陽烤得龍蝦似的漲紅面孔。
橋兩頭的樓閣顯然是新修的,漆色十分鮮豔,挂着些燈籠,彩旗。
河道要比華舍的寬闊,岸也是寬闊的,兩邊的店鋪,生意更比華舍旺,賣竹器,木器,雜貨。
河邊泊了烏篷船,一艘連一艘,老大的眼睛都很毒,盯着了遊客樣子的人就不放開,招呼他們去太平橋,或者周家橋,還有柯岩。
這是柯橋的中心了。
秧寶寶沿着河岸走了一陣,走到一個巷口,有一個配鑰匙的攤子,坐了個男人,看他還比較閑适,便向他問路。
那男人卻羅嗦得很,頭号她是老人民醫院還是新人民醫院;老人民醫院的房子早已經坍了,不能用了,所以,在另一處批了地皮,建起了一幢高層樓房,就是新人民醫院。
那麼,就是新人民醫院了,在哪裡?秧寶寶問。
那人正要說,忽然過來一個老頭,手裡端一口鋼精鍋子,原來是他父親,給兒子送早飯來了。
于是,那人便專注于鍋裡的面條,把她給忘了。
秧寶形容詞站了一會兒,轉身走了。
沿着河又走一段,店鋪換成了人家。
二怪或三層的闆壁樓,每一層都很矮。
闆壁已經發黑,屋頂上的瓦也碎了,面河的門敞着,有幾個小伢兒坐在門口玩耍。
摩托車“嗖”地開過去,把其中一個驚哭了,門裡的大人就奔出來喊:一頭沖進河裡淹死你! 秧寶寶走累了,就在河邊一棵樹的陰地兒裡蹲下來,看那幾個小伢兒。
方才哭的那個小得很,話還不大會說,那兩個大的也不過四至五歲,一左一右摟住他哄:莫要哭,膽大點,長大要做老闆!哄好了,三個人就圍一張方凳打撲克。
并不會打,隻是分發了牌,堆在面前,一張一張比大校秧寶寶看了心癢,就過去教他們對子,同花順,三帶兩,然後就可打争上遊了。
這麼一複雜,自然把那最小的擠了出來。
那小的是個哭精,所以又哭了起來。
門裡的大人再奔出來,見多一個大孩子,認定是她帶壞她家的孩子,很兇地問她從哪裡來,做什麼來。
秧寶寶回身抱起鞋盒就跑,跑了很遠,回頭還見那大人瞪着她,腳下簇擁着小孩子們,也一起瞪着她。
太陽很高了,柯橋有一時的甯靜。
旅遊客少了些,或者往柯岩去,或者往太平橋去了,河邊泊的船至少也走了有一小半。
秧寶寶離開河邊老街。
新街上的服裝攤位都擺出來了,化纖質地,鑲了蕾絲的衣裙,一層層地挑起來,遮住風,更熱了。
有三輪車在衣裙的帷幕間兜着,一會兒出,一會兒進。
是要比華舍的三輪車華麗得多,漆色鮮亮的車身,雪白的坐擴建,藍白條紋的車棚。
車夫也要比華舍的年輕,穿着齊整,也更風雅,見有外鄉裝束的路人,就慢慢地騎過去,喚道:客人,上畫吧,去看看古鎮新面貌。
秧寶寶差不多已經走亂了,她在路邊冷飲櫃前買了支“青蘋果”,一種綠色的包着奶油芯子的冰棒。
她站在櫃邊吃着,順便問那賣冷飲的:人民醫院往哪裡去?這一回,得到了比較詳細的指點。
那人還告訴她,路程不遠,隻需十分鐘,便可走到。
吃完冰棒,她道了謝,順了指點走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