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山繡水
關燈
小
中
大
自從古人寫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多有人把它當做品評山水的論斷。
殊不知原詩隻是出力烘襯桂林山水的妙處,并非要褒貶天下山水。
本來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風緻,桂林山水那種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絕世少有的。
尤其是從桂林到陽朔,一百六十裡漓江水路,滿眼畫山繡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
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攢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卻又那樣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邊飲水,有的像天馬騰空欲飛,随着你的想象,可以變幻成各種各樣神奇的物件。
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憑着我一枝鈍筆,更無法替山水傳神,原諒我不在這方面多費筆墨。
有點東西卻特别觸動我的心靈。
我也算遊曆過不少名山大川,從來卻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着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有過一條水,這樣泛濫着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隻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煩,且請閉上眼,随我從桂林到陽朔去神遊一番,看個究竟。
最好是坐一隻竹篷小船,正是順水,船穩,艙裡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緊圍着你。
假使你的眼福好,趕上天氣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滿江就會畫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暈糊糊的,使人恍惚沉進最恬靜的夢境裡去。
這種夢境往往要被頑皮的魚鷹攪破的。
江面上不斷漂着靈巧的小竹筏子,老漁翁戴着尖頂竹笠,安閑地倚着魚簍抽煙。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幾隻魚鷹,神氣有點遲鈍,忽然間會變得異常機靈,抖着翅膀撲進水裡去,山影一時都攪碎了。
一轉眼,魚鷹又浮出水面,長嘴裡咬着條銀色細鱗的鲢子魚,咕嘟地吞下去。
這時漁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魚鷹,一捏它的長脖子,那魚便吐進竹簍裡去。
你也許會想:魚鷹真乖,竟不把魚吞進肚子裡去。
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個環兒,吞不下去。
可是你千萬不能一味貪看這類有趣的事兒,怠慢了眼前的船家。
他們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寶庫。
那船家或許是位手腳健壯的壯族婦女,或許是位兩鬓花白的老人。
不管是誰,心胸裡都貯藏着無數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隻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
你不妨這樣問一句:“這一帶的山真絕啊,都有個名兒沒有?”那船家準會說:“怎麼沒有?每個名兒還都有來曆呢。
” 這以後,橫豎是下水船,比較消閑,熱心腸的船家必然會指點着江山,一路告訴你那些山的來曆:什麼象鼻山、鬥雞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狀得到名字。
譬如磨米山頭有塊岩石,一看就是個勤勞的婦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
有的山不但象形,還流傳着色彩極濃的神話故事。
迎面來了另一座怪山,臨江是極陡的懸崖,船家說那叫父子岩。
懸崖上不見近似人的形象,為什麼叫父子岩,就難懂了。
你耐心點,且聽船家說吧。
船家輕輕搖着橹,會告訴你說:“古時候有父子二人,姓龍,手藝巧,最會造船,造的船裝得多,走起來跟箭
殊不知原詩隻是出力烘襯桂林山水的妙處,并非要褒貶天下山水。
本來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風緻,桂林山水那種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絕世少有的。
尤其是從桂林到陽朔,一百六十裡漓江水路,滿眼畫山繡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傑作。
瞧瞧那漓水,碧綠碧綠的,綠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
再瞧瞧那沿江攢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卻又那樣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邊飲水,有的像天馬騰空欲飛,随着你的想象,可以變幻成各種各樣神奇的物件。
這種奇景,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畫師,想要用詩句、用彩筆描繪出來,到底誰又能描繪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憑着我一枝鈍筆,更無法替山水傳神,原諒我不在這方面多費筆墨。
有點東西卻特别觸動我的心靈。
我也算遊曆過不少名山大川,從來卻沒見過一座山,這樣凝結着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沒有過一條水,這樣泛濫着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隻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煩,且請閉上眼,随我從桂林到陽朔去神遊一番,看個究竟。
最好是坐一隻竹篷小船,正是順水,船穩,艙裡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緊圍着你。
假使你的眼福好,趕上天氣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滿江就會畫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暈糊糊的,使人恍惚沉進最恬靜的夢境裡去。
這種夢境往往要被頑皮的魚鷹攪破的。
江面上不斷漂着靈巧的小竹筏子,老漁翁戴着尖頂竹笠,安閑地倚着魚簍抽煙。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幾隻魚鷹,神氣有點遲鈍,忽然間會變得異常機靈,抖着翅膀撲進水裡去,山影一時都攪碎了。
一轉眼,魚鷹又浮出水面,長嘴裡咬着條銀色細鱗的鲢子魚,咕嘟地吞下去。
這時漁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魚鷹,一捏它的長脖子,那魚便吐進竹簍裡去。
你也許會想:魚鷹真乖,竟不把魚吞進肚子裡去。
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個環兒,吞不下去。
可是你千萬不能一味貪看這類有趣的事兒,怠慢了眼前的船家。
他們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寶庫。
那船家或許是位手腳健壯的壯族婦女,或許是位兩鬓花白的老人。
不管是誰,心胸裡都貯藏着無數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隻要戳個小洞,就要噴濺出來。
你不妨這樣問一句:“這一帶的山真絕啊,都有個名兒沒有?”那船家準會說:“怎麼沒有?每個名兒還都有來曆呢。
” 這以後,橫豎是下水船,比較消閑,熱心腸的船家必然會指點着江山,一路告訴你那些山的來曆:什麼象鼻山、鬥雞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狀得到名字。
譬如磨米山頭有塊岩石,一看就是個勤勞的婦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
有的山不但象形,還流傳着色彩極濃的神話故事。
迎面來了另一座怪山,臨江是極陡的懸崖,船家說那叫父子岩。
懸崖上不見近似人的形象,為什麼叫父子岩,就難懂了。
你耐心點,且聽船家說吧。
船家輕輕搖着橹,會告訴你說:“古時候有父子二人,姓龍,手藝巧,最會造船,造的船裝得多,走起來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