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召周郎東吳主戰破曹軍赤壁鏖兵
關燈
小
中
大
命使然,怎肯卑躬屈節,甘心事操呢?”再激再厲。
權至此亦勃然道:“我不能舉全吳土地十萬甲兵,俯首事人,計已決了!非劉豫州莫與敵操,但劉豫州新遭敗衄,如何能抵制操軍?”亮申說道:“劉豫州雖新敗當陽,尚有關羽水軍,不下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在萬人以上,操衆遠來疲敝,聞他追劉豫州,日夜行三百餘裡,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就是此意;《兵法》亦垂誡雲:‘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人士,不習水戰,荊州百姓,為操所迫,并非心服,可見操非真不可敵呢!将軍誠能督選猛将,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協力同心,必能破操;操破亦必北返,荊吳勢盛,鼎足形成,就在此舉了。
”仍是三分決策。
權大喜道:“先生偉論,令人敬服,孤當與劉豫州合拒曹軍。
”遂命肅引亮出帳,使與諸葛瑾相見。
瑾字子瑜,就是魯肅所說的江東長史,本為亮兄,避亂東吳,因即臣事孫氏。
補前文所未及。
兄弟重逢,自有一番密談,不消絮述。
惟孫權既聞亮言,便召群下,會議出兵;适曹操遣使緻書,由權展閱,書中略雲: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願與将軍會獵于吳,将軍其留意焉!已露驕态。
權覽畢後,取示群下,大衆統皆失色,長史張昭說道:“曹操挾天子威望,用兵四方,若欲拒絕,名不正,言亦不順;況将軍足以拒操,惟賴長江,今操得荊州,據有艨艟戰艦,沿江東來,是長江天險,已無所用,不如往迎為便。
”餘衆亦多附和昭言,獨魯肅不發一語,嗣見權入内更衣,當即随入,權已知肅意,握手與語道:“卿意如何?”肅答說道:“衆議專欲誤将軍,衆可降操,獨将軍不應迎操。
”權更問何因,肅又答道:“如肅等降操,名位未必遽失,就使失位,也得安然還鄉;将軍降操,将歸何處?願早定大計,毋惑衆言。
”權歎息道:“子敬所言,正合我意;但欲敵操軍,須用何人督師?”肅接口道:“莫如周瑜。
”權從肅議,立即使人至鄱陽,召瑜入商。
瑜方在鄱陽湖督練水軍,奉召即至。
權與言和戰情形,瑜奮然道:“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将軍承父兄遺烈,奄有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糧足,當為漢家除殘去害,奈何往迎漢賊哩?”快人快語。
權徐答道:“我并不欲迎操,隻恐衆寡不敵,故召卿一商。
”瑜揚眉說道:“操今東來,實犯數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操乃一意東略,就是一忌;南人善水戰,北人善陸戰,操竟舍鞍馬,仗舟楫,棄長用短,與吳越争衡,就是二忌;時值隆冬,天氣盛寒,馬無藁草,就是三忌;驅中原士衆,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就是四忌。
操犯此數忌,多兵何益?将軍擒操,正在今日,瑜願将精兵數萬人,出屯夏口,保為将軍破賊,将軍勿憂。
”慨當以慷。
權聽了瑜言,投袂起說道:“老賊久欲篡漢,隻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數人,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卿言當擊,甚合孤意,這是皇天以卿授孤哩。
”瑜又說道:“将軍可決意否?”再逼一句。
權拔劍斫案,剁去一角,向衆宣言道:“諸将吏如再言迎操,可視此案!”張昭等在側,并皆失色,瑜乃辭去。
當由魯肅見瑜,具述諸葛亮求援情事,瑜即令肅邀亮,亮與瑜相見,寒暄已畢,談及軍事,亮笑語道:“一傅衆咻,恐孫将軍尚有疑慮,應該替他剖解,使知操軍虛實,了然無疑,方可成事。
”瑜聞言稱善。
待亮别後,日已垂暮,吃過夜餐,乃複入見孫權道:“諸人勸将軍迎操,無非因操虛張聲勢,說有八十萬衆,所以驚惶;其實操軍斷無此數,操所得北方兵士,不過十五六萬,且久戰成疲,至若荊州降兵,至多不過七八萬,尚懷疑貳,試想以疲兵疑卒,沿江東來,人數雖多,實不足懼;瑜得精兵五萬,便可制操了。
”權起撫瑜背道:“公瑾所言,足釋我疑。
張子布等,子布即張昭字。
各顧妻孥,毫無遠見,大失孤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心,孤已選得三萬人,備齊糧械,煩卿與子敬程普,即日先發,
權至此亦勃然道:“我不能舉全吳土地十萬甲兵,俯首事人,計已決了!非劉豫州莫與敵操,但劉豫州新遭敗衄,如何能抵制操軍?”亮申說道:“劉豫州雖新敗當陽,尚有關羽水軍,不下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在萬人以上,操衆遠來疲敝,聞他追劉豫州,日夜行三百餘裡,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就是此意;《兵法》亦垂誡雲:‘必蹶上将軍。
’且北方人士,不習水戰,荊州百姓,為操所迫,并非心服,可見操非真不可敵呢!将軍誠能督選猛将,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協力同心,必能破操;操破亦必北返,荊吳勢盛,鼎足形成,就在此舉了。
”仍是三分決策。
權大喜道:“先生偉論,令人敬服,孤當與劉豫州合拒曹軍。
”遂命肅引亮出帳,使與諸葛瑾相見。
瑾字子瑜,就是魯肅所說的江東長史,本為亮兄,避亂東吳,因即臣事孫氏。
補前文所未及。
兄弟重逢,自有一番密談,不消絮述。
惟孫權既聞亮言,便召群下,會議出兵;适曹操遣使緻書,由權展閱,書中略雲: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願與将軍會獵于吳,将軍其留意焉!已露驕态。
權覽畢後,取示群下,大衆統皆失色,長史張昭說道:“曹操挾天子威望,用兵四方,若欲拒絕,名不正,言亦不順;況将軍足以拒操,惟賴長江,今操得荊州,據有艨艟戰艦,沿江東來,是長江天險,已無所用,不如往迎為便。
”餘衆亦多附和昭言,獨魯肅不發一語,嗣見權入内更衣,當即随入,權已知肅意,握手與語道:“卿意如何?”肅答說道:“衆議專欲誤将軍,衆可降操,獨将軍不應迎操。
”權更問何因,肅又答道:“如肅等降操,名位未必遽失,就使失位,也得安然還鄉;将軍降操,将歸何處?願早定大計,毋惑衆言。
”權歎息道:“子敬所言,正合我意;但欲敵操軍,須用何人督師?”肅接口道:“莫如周瑜。
”權從肅議,立即使人至鄱陽,召瑜入商。
瑜方在鄱陽湖督練水軍,奉召即至。
權與言和戰情形,瑜奮然道:“操名為漢相,實是漢賊,将軍承父兄遺烈,奄有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糧足,當為漢家除殘去害,奈何往迎漢賊哩?”快人快語。
權徐答道:“我并不欲迎操,隻恐衆寡不敵,故召卿一商。
”瑜揚眉說道:“操今東來,實犯數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操乃一意東略,就是一忌;南人善水戰,北人善陸戰,操竟舍鞍馬,仗舟楫,棄長用短,與吳越争衡,就是二忌;時值隆冬,天氣盛寒,馬無藁草,就是三忌;驅中原士衆,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就是四忌。
操犯此數忌,多兵何益?将軍擒操,正在今日,瑜願将精兵數萬人,出屯夏口,保為将軍破賊,将軍勿憂。
”慨當以慷。
權聽了瑜言,投袂起說道:“老賊久欲篡漢,隻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數人,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卿言當擊,甚合孤意,這是皇天以卿授孤哩。
”瑜又說道:“将軍可決意否?”再逼一句。
權拔劍斫案,剁去一角,向衆宣言道:“諸将吏如再言迎操,可視此案!”張昭等在側,并皆失色,瑜乃辭去。
當由魯肅見瑜,具述諸葛亮求援情事,瑜即令肅邀亮,亮與瑜相見,寒暄已畢,談及軍事,亮笑語道:“一傅衆咻,恐孫将軍尚有疑慮,應該替他剖解,使知操軍虛實,了然無疑,方可成事。
”瑜聞言稱善。
待亮别後,日已垂暮,吃過夜餐,乃複入見孫權道:“諸人勸将軍迎操,無非因操虛張聲勢,說有八十萬衆,所以驚惶;其實操軍斷無此數,操所得北方兵士,不過十五六萬,且久戰成疲,至若荊州降兵,至多不過七八萬,尚懷疑貳,試想以疲兵疑卒,沿江東來,人數雖多,實不足懼;瑜得精兵五萬,便可制操了。
”權起撫瑜背道:“公瑾所言,足釋我疑。
張子布等,子布即張昭字。
各顧妻孥,毫無遠見,大失孤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心,孤已選得三萬人,備齊糧械,煩卿與子敬程普,即日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