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孟德乘機引兵迎駕奉先排難射戟解圍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董承楊奉等,護着獻帝車駕,駐紮安邑,一住過年,改元建安。
太尉楊彪等,名為三公,毫無政權,行止進退,俱由武夫作主,文臣不得過問。
楊奉等拟就安邑定都,獨董承欲奉駕還洛,與楊奉等更生龃龉,奉竟遣将軍韓暹,襲擊董承。
承奔往野王,投依張楊,楊決意調兵迎駕,使歸舊都;乃令董承先赴洛陽,修築宮室,并緻書荊州刺史劉表,請他為助。
表卻履書如約,陸續派遣兵役,輸送資糧,總算是有心王室,戮力從公。
楊奉韓暹等聞信知懼,出屯險要,拒絕張楊董承;還是獻帝下谕譬解,令他扈跸入洛,奉與暹方才奉诏,還至安邑,護駕東行。
惟胡才李樂,仍留居河東,不願相随,時已為建安元年秋季了。
建安年号最久,且為漢朝末代正朔,故一再提明。
七月初旬,獻帝駕至洛陽,宮阙尚未修成,暫借故常侍趙忠第宅,作為行宮;郊祀上帝,大赦天下。
張楊在中途迎駕,一同至洛,先就南宮督修殿宇,半月告竣,号為楊安殿,自志己功;便請帝後遷居楊安殿,且語諸将道:“天子當與天下共戴,朝廷自有公卿大臣,不勞我輩幹涉,楊當出禦外難便了。
”乃辭歸野王。
楊奉亦出屯梁地,韓暹董承,并留宿衛。
獻帝封賞功臣,命張楊為大司馬,兼安國将軍,楊奉為車騎将軍,韓暹為大将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钺。
惟洛陽宮府,已被董卓毀盡,急切不能修複,除楊安殿外,尚是瓦礫成堆,荊榛滿目。
八字寫盡荒涼。
百官無處安身,暫就破壁頹垣,作為栖處;并且無糧可因,遣人向州郡征求,十無一應。
自尚書郎以下,往往親出采稆,野谷曰稆。
煮食充饑,甚至朝夕不繼,往往餓死;或被兵士沿途劫奪,辄遭格斃。
這消息傳到兖州,雄心勃勃的曹阿瞞,遂欲托名勤王,挾主稱雄。
見識原高人一等。
部下将吏,多言山東未定,不宜輕出,且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猝制,不如從緩為是。
獨荀彧進說道:“昔晉文公納周襄王,終成霸業;高祖為義帝缟素,天下歸心,近自董卓倡亂,天子播越,将軍首舉義兵,徒因山東擾亂,未敢遠赴關右,但尚分遣将吏,冒險通使,上達朝廷,是将軍志在效忠,人所共曉。
今乘輿旋轸東京,義士思漢,人民懷舊,誠因此時上奉帝駕,下從物望,便是大順,内秉至公,外服雄傑,便是大略,首持仁義,旁招英俊,便是大德;四方雖有逆節,亦何能為?韓暹楊奉,出身盜賊,更不足慮了。
若一失此機,讓人占先,将來恐無此機會呢!”曹操大喜道:“文若所言,正合我意。
”遂遣中郎将曹洪,引兵西進。
将至洛陽,偏為董承等所阻,用兵扼險,不許交通。
時騎都尉董昭,方由河内至安邑,随駕入洛,遷職議郎;他本與曹操結交,見前回。
因複為操設法,冒名作書,寄與楊奉,略雲: 操與将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将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俦,何其休哉!方今群兇猾夏,四海未甯,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衆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
心腹四肢,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阙焉!将軍當為内主,操為外援,操有糧,将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
奉得書甚喜,即表薦操為鎮東将軍,襲父嵩爵,為費亭侯。
操正在汝南颍川一帶,征剿黃巾餘黨;斬賊目黃邵,收降賊黨何義何曼,回軍駐許,接到洛陽诏使,得襲侯爵,尚不過循例拜命,無甚惬意。
過了數日,又接得董承來書,邀令速詣洛陽,方喜如所望;即日引兵起程,與曹洪中途會合,直抵東都。
董承本欲拒操,阻洪西進,此次為了韓暹專恣,遇事牽掣,所以變易初心,召操入衛。
何進召董卓,董承召曹操,統是引狼入室,自速危亡。
操既至洛陽,先将大隊人馬,駐紮都城内外;然後登殿朝谒,三呼如儀,獻帝賜操平身,宣谕慰勞,操拜謝而退。
出見董承,承與語韓暹罪狀,操并忌張楊,連章劾奏;暹懼誅即走,奔往大梁。
獻帝因暹楊扈跸有功,不願加懲,诏令免議;張楊無罪可言,操之劾楊,全是私心。
獨假操節钺,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操得攬政權,嚴核功罪,有罪請誅,有功請賞。
于是殺三人,封十三人,追贈一人,胪述如下: 尚書馮碩、侍中壺崇、儀郎侯祈并處死刑。
衛将軍董承、輔國将軍伏完、侍中丁沖種輯、尚書仆射鐘繇、尚書郭溥、禦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左馮翊韓斌、東郡太守楊衆、議郎羅邵伏德趙蕤并封列侯。
故射聲校尉沮俊追贈為弘農太守。
看官聽說!這輔國将軍伏完,便是伏皇後的父親,籍隸琅琊,八世祖就是伏湛,系東漢開國功臣,官終大司徒,完得襲世爵為不其侯;曾尚桓帝女陽安公主,生子女二人,子即議郎伏德,女即伏皇後。
伏後履曆,就此補叙明白。
衛将軍董承,從駕有功,獻帝又選董女為貴人,選承為車騎将軍;伏董兩家,統算是皇家貴戚了。
綴此一筆,為下文兩家誅夷伏案。
議郎董昭,已遷官符節令,操與他情好甚深,遂引與同坐,向他問計。
昭答說道:“将軍興義師,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這真所謂當代桓文,功業無比哩!但昭看諸将異心,未必服從,今若留此匡輔,諸多未便,不若移駕都許,方為上策;但朝廷播越有年,新還舊京,方冀少安,今複徙駕
太尉楊彪等,名為三公,毫無政權,行止進退,俱由武夫作主,文臣不得過問。
楊奉等拟就安邑定都,獨董承欲奉駕還洛,與楊奉等更生龃龉,奉竟遣将軍韓暹,襲擊董承。
承奔往野王,投依張楊,楊決意調兵迎駕,使歸舊都;乃令董承先赴洛陽,修築宮室,并緻書荊州刺史劉表,請他為助。
表卻履書如約,陸續派遣兵役,輸送資糧,總算是有心王室,戮力從公。
楊奉韓暹等聞信知懼,出屯險要,拒絕張楊董承;還是獻帝下谕譬解,令他扈跸入洛,奉與暹方才奉诏,還至安邑,護駕東行。
惟胡才李樂,仍留居河東,不願相随,時已為建安元年秋季了。
建安年号最久,且為漢朝末代正朔,故一再提明。
七月初旬,獻帝駕至洛陽,宮阙尚未修成,暫借故常侍趙忠第宅,作為行宮;郊祀上帝,大赦天下。
張楊在中途迎駕,一同至洛,先就南宮督修殿宇,半月告竣,号為楊安殿,自志己功;便請帝後遷居楊安殿,且語諸将道:“天子當與天下共戴,朝廷自有公卿大臣,不勞我輩幹涉,楊當出禦外難便了。
”乃辭歸野王。
楊奉亦出屯梁地,韓暹董承,并留宿衛。
獻帝封賞功臣,命張楊為大司馬,兼安國将軍,楊奉為車騎将軍,韓暹為大将軍,領司隸校尉,皆假節钺。
惟洛陽宮府,已被董卓毀盡,急切不能修複,除楊安殿外,尚是瓦礫成堆,荊榛滿目。
八字寫盡荒涼。
百官無處安身,暫就破壁頹垣,作為栖處;并且無糧可因,遣人向州郡征求,十無一應。
自尚書郎以下,往往親出采稆,野谷曰稆。
煮食充饑,甚至朝夕不繼,往往餓死;或被兵士沿途劫奪,辄遭格斃。
這消息傳到兖州,雄心勃勃的曹阿瞞,遂欲托名勤王,挾主稱雄。
見識原高人一等。
部下将吏,多言山東未定,不宜輕出,且韓暹楊奉,負功恣睢,未可猝制,不如從緩為是。
獨荀彧進說道:“昔晉文公納周襄王,終成霸業;高祖為義帝缟素,天下歸心,近自董卓倡亂,天子播越,将軍首舉義兵,徒因山東擾亂,未敢遠赴關右,但尚分遣将吏,冒險通使,上達朝廷,是将軍志在效忠,人所共曉。
今乘輿旋轸東京,義士思漢,人民懷舊,誠因此時上奉帝駕,下從物望,便是大順,内秉至公,外服雄傑,便是大略,首持仁義,旁招英俊,便是大德;四方雖有逆節,亦何能為?韓暹楊奉,出身盜賊,更不足慮了。
若一失此機,讓人占先,将來恐無此機會呢!”曹操大喜道:“文若所言,正合我意。
”遂遣中郎将曹洪,引兵西進。
将至洛陽,偏為董承等所阻,用兵扼險,不許交通。
時騎都尉董昭,方由河内至安邑,随駕入洛,遷職議郎;他本與曹操結交,見前回。
因複為操設法,冒名作書,寄與楊奉,略雲: 操與将軍聞名慕義,便推赤心;今将軍拔萬乘之艱難,反之舊都,翼佐之功,超世無俦,何其休哉!方今群兇猾夏,四海未甯,神器至重,事在維輔;必須衆賢以清王軌,誠非一人所能獨建。
心腹四肢,實相恃賴,一物不備,則有阙焉!将軍當為内主,操為外援,操有糧,将軍有兵,有無相通,足以相濟,死生契闊,相與共之。
奉得書甚喜,即表薦操為鎮東将軍,襲父嵩爵,為費亭侯。
操正在汝南颍川一帶,征剿黃巾餘黨;斬賊目黃邵,收降賊黨何義何曼,回軍駐許,接到洛陽诏使,得襲侯爵,尚不過循例拜命,無甚惬意。
過了數日,又接得董承來書,邀令速詣洛陽,方喜如所望;即日引兵起程,與曹洪中途會合,直抵東都。
董承本欲拒操,阻洪西進,此次為了韓暹專恣,遇事牽掣,所以變易初心,召操入衛。
何進召董卓,董承召曹操,統是引狼入室,自速危亡。
操既至洛陽,先将大隊人馬,駐紮都城内外;然後登殿朝谒,三呼如儀,獻帝賜操平身,宣谕慰勞,操拜謝而退。
出見董承,承與語韓暹罪狀,操并忌張楊,連章劾奏;暹懼誅即走,奔往大梁。
獻帝因暹楊扈跸有功,不願加懲,诏令免議;張楊無罪可言,操之劾楊,全是私心。
獨假操節钺,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
操得攬政權,嚴核功罪,有罪請誅,有功請賞。
于是殺三人,封十三人,追贈一人,胪述如下: 尚書馮碩、侍中壺崇、儀郎侯祈并處死刑。
衛将軍董承、輔國将軍伏完、侍中丁沖種輯、尚書仆射鐘繇、尚書郭溥、禦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劉艾、左馮翊韓斌、東郡太守楊衆、議郎羅邵伏德趙蕤并封列侯。
故射聲校尉沮俊追贈為弘農太守。
看官聽說!這輔國将軍伏完,便是伏皇後的父親,籍隸琅琊,八世祖就是伏湛,系東漢開國功臣,官終大司徒,完得襲世爵為不其侯;曾尚桓帝女陽安公主,生子女二人,子即議郎伏德,女即伏皇後。
伏後履曆,就此補叙明白。
衛将軍董承,從駕有功,獻帝又選董女為貴人,選承為車騎将軍;伏董兩家,統算是皇家貴戚了。
綴此一筆,為下文兩家誅夷伏案。
議郎董昭,已遷官符節令,操與他情好甚深,遂引與同坐,向他問計。
昭答說道:“将軍興義師,誅暴亂,入朝天子,輔翼王室,這真所謂當代桓文,功業無比哩!但昭看諸将異心,未必服從,今若留此匡輔,諸多未便,不若移駕都許,方為上策;但朝廷播越有年,新還舊京,方冀少安,今複徙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