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回王子均昌言平亂公孫淵戰敗受擒
關燈
小
中
大
赍志以終。
隻有大将軍司馬懿,進宮太尉,位高責重,卻是片言不發,噤若寒蟬。
數語已足誅心。
嗣由幽州刺史毋丘儉,報稱公孫淵僣号燕王,改元紹漢,置官吏,誘胡虜,糾衆入寇,騷擾北方,叡乃亟召司馬懿入朝,與議讨淵。
淵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孫,父名康,曾斬袁尚袁熙首級,獻與曹操,操表封為廣平侯。
見前文。
康死時,淵尚幼弱,官屬立康弟恭。
恭庸劣不能治事,及淵年漸長,脅奪恭位,上表曹丕,丕意在羁縻,拜淵為揚烈将軍,領遼東太守。
未幾,淵與魏有貳,遣使至吳,願為吳藩,吳主權乃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等,赍着金寶珍貨,航海授淵,且封淵為燕王。
淵又恐魏人讨伐,收沒貨賂,誘殺張彌許晏,傳首至魏,魏進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刁狡至此,甯能久存?吳主權,聞淵反複,即欲督兵讨淵,陸遜薛綜,連章谏阻,權方中止。
誰知淵又貪心不足,複欲背魏,對着魏使,時出惡聲。
幽州刺史毋丘儉,奉魏王命,赍玺書征淵,淵竟發兵抗儉,儉因衆寡不敵,退還幽州。
淵遂自稱燕王,屢寇魏境,毋丘儉乃表請濟師。
太尉司馬懿為了讨淵一事,奉召入都,谒見曹叡,叡問及方略,懿答言得兵四萬,自足破賊。
叡又問道:“卿料淵行動若何?”懿又答道:“淵若棄城預走,乃是上計,據守遼東,抗拒大軍,乃是中計,若坐守襄平,便成下計,必為臣所擒了。
”叡問淵能行上計否?懿謂淵徒兇狡,不知兵謀,定出下計;叡複問大軍往還,應需幾時?懿預約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又須休息六十日,大約滿足一年,就可了事。
武侯已殁,應讓司馬争雄。
叡聞言大喜,便令懿帶兵啟程。
公孫淵聞懿出讨,也覺心驚,又遣使向吳稱臣,謝罪乞援。
吳主權欲戮淵使,嗣經謀臣羊衟等計議,衟即古道字。
陽為許援,陰圖乘隙,所以發兵駐境,靜觀成敗。
那司馬懿驅兵大進,直指遼東,淵令部将卑衍楊祚,分率步騎數萬,屯踞遼隧,設塹二十餘裡,堵遏懿兵。
懿用胡遵為先鋒,引兵挑戰。
淵令楊衍守寨,自出交鋒,被遵殺退,自是堅守不出。
也想學襲司馬懿舊法麼?懿笑語諸将道:“賊不與我戰,欲我老師糜饷,糧盡退兵,我豈肯為賊所料?且賊衆多在此處,巢穴必虛,我不如潛攻襄平,一舉破賊哩。
”乃多張旗幟,佯作南行,卑衍等盡銳南追。
懿卻潛渡濟水,北趨襄平。
至衍等察覺,轉向北進,卻被懿用伏兵掩擊,殺得七零八落,竄往首山。
懿兵追入山中,卑衍戰死,楊祚乞降,于是懿得進圍襄平。
公孫淵出戰失利,退守危城。
會值秋雨兼旬,遼水暴漲,運糧船直達城下,平地水深三尺,懿兵行立不便,各欲移營,懿反下令軍中,敢言移營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入帳固請,竟被斬首,懸竿示衆,軍人乃不敢再動。
城中見懿營阻水,樂得出外樵牧,魏軍司馬陳珪,請出兵截擊,懿獨不從。
珪疑問道:“太尉前攻上庸,晝夜兼進,故能立拔堅城,擒斬孟達;今遠來反緩,又縱賊樵牧,究是何意?”懿笑答道:“孟達兵多糧少,我糧多兵少,若非急進,出彼不意,怎能取勝?今賊衆我寡,賊饑我飽,何必速攻?正當任彼内亂,然後縱兵合擊,可以聚殲,倘或掠彼牛馬,截彼樵采,是驅令遠走,反為不妙。
”陳珪聽了,方才拜服。
既而天雨晴霁,懿乃分兵合圍,四築土山,登高俯攻,矢石不絕,守兵死傷甚多,并且糧食垂盡,不能再支,隻得遣使請和,懿怒斬來使,送還首級,檄令淵自縛來營。
淵窘急無法,再令親臣衛演求降,願送子入質,懿忿然道:“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不能走當降,不能降當死;何必遣子為質,多來絮聒?”說罷即叱演使歸。
司馬大出風頭。
先是淵家有犬,冠帻绛衣,上屋馳行,民居午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市,土中生肉,周圍數尺,頭目口鼻俱全,獨無手足;占驗家已預知兇兆,說是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國必滅亡。
至是圍城緊急,夜有流星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下襄平城東南,自公孫淵以下,并皆驚駭。
又值衛演返報,無術圖存,不得已挈子公孫修等,突出南門。
懿早已防着,預令先鋒胡遵,屯兵梁水,等到淵父子逃來,便即截住,後面又由大兵追上,立把淵父子擒住。
司馬懿已攻入城中,搜獲公孫淵家族,及吏士七千餘人。
可巧淵父子解到,懿即喝令斬首,并将所獲人犯,一體誅夷,築成京觀;惟淵首傳送洛陽。
淵叔恭為淵所囚,許得釋放,俾存一脈。
凡中原人流寓遼東,聽令還鄉,遼東遂平,懿亦班師。
途次接得朝旨,喻令回鎮長安,及行到河内,偏來了宮使辟邪,叫懿速至洛陽。
正是: 内旨兩岐成柄鑿,外臣一入據鈞衡。
究竟懿行止如何,待至下回續表。
---------- 魏延楊儀,心術相同,延不過早為發作,自速其死耳。
若儀之與費祎言,謂不若前時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設想者;而儀欲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微諸葛丞相之善為駕馭,幾何而不先作亂也?曹叡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種種荒謬,俱足亡國,而反得平定遼東,擒斬公孫淵父子,是所謂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
司馬懿為莽操流亞,功不顯,位不高,烏得擅權竊國?公孫死而司馬益崇,魏之不亡亦僅矣。
誰謂荒淫之主,能贻厥子孫哉?
隻有大将軍司馬懿,進宮太尉,位高責重,卻是片言不發,噤若寒蟬。
數語已足誅心。
嗣由幽州刺史毋丘儉,報稱公孫淵僣号燕王,改元紹漢,置官吏,誘胡虜,糾衆入寇,騷擾北方,叡乃亟召司馬懿入朝,與議讨淵。
淵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孫,父名康,曾斬袁尚袁熙首級,獻與曹操,操表封為廣平侯。
見前文。
康死時,淵尚幼弱,官屬立康弟恭。
恭庸劣不能治事,及淵年漸長,脅奪恭位,上表曹丕,丕意在羁縻,拜淵為揚烈将軍,領遼東太守。
未幾,淵與魏有貳,遣使至吳,願為吳藩,吳主權乃使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等,赍着金寶珍貨,航海授淵,且封淵為燕王。
淵又恐魏人讨伐,收沒貨賂,誘殺張彌許晏,傳首至魏,魏進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刁狡至此,甯能久存?吳主權,聞淵反複,即欲督兵讨淵,陸遜薛綜,連章谏阻,權方中止。
誰知淵又貪心不足,複欲背魏,對着魏使,時出惡聲。
幽州刺史毋丘儉,奉魏王命,赍玺書征淵,淵竟發兵抗儉,儉因衆寡不敵,退還幽州。
淵遂自稱燕王,屢寇魏境,毋丘儉乃表請濟師。
太尉司馬懿為了讨淵一事,奉召入都,谒見曹叡,叡問及方略,懿答言得兵四萬,自足破賊。
叡又問道:“卿料淵行動若何?”懿又答道:“淵若棄城預走,乃是上計,據守遼東,抗拒大軍,乃是中計,若坐守襄平,便成下計,必為臣所擒了。
”叡問淵能行上計否?懿謂淵徒兇狡,不知兵謀,定出下計;叡複問大軍往還,應需幾時?懿預約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又須休息六十日,大約滿足一年,就可了事。
武侯已殁,應讓司馬争雄。
叡聞言大喜,便令懿帶兵啟程。
公孫淵聞懿出讨,也覺心驚,又遣使向吳稱臣,謝罪乞援。
吳主權欲戮淵使,嗣經謀臣羊衟等計議,衟即古道字。
陽為許援,陰圖乘隙,所以發兵駐境,靜觀成敗。
那司馬懿驅兵大進,直指遼東,淵令部将卑衍楊祚,分率步騎數萬,屯踞遼隧,設塹二十餘裡,堵遏懿兵。
懿用胡遵為先鋒,引兵挑戰。
淵令楊衍守寨,自出交鋒,被遵殺退,自是堅守不出。
也想學襲司馬懿舊法麼?懿笑語諸将道:“賊不與我戰,欲我老師糜饷,糧盡退兵,我豈肯為賊所料?且賊衆多在此處,巢穴必虛,我不如潛攻襄平,一舉破賊哩。
”乃多張旗幟,佯作南行,卑衍等盡銳南追。
懿卻潛渡濟水,北趨襄平。
至衍等察覺,轉向北進,卻被懿用伏兵掩擊,殺得七零八落,竄往首山。
懿兵追入山中,卑衍戰死,楊祚乞降,于是懿得進圍襄平。
公孫淵出戰失利,退守危城。
會值秋雨兼旬,遼水暴漲,運糧船直達城下,平地水深三尺,懿兵行立不便,各欲移營,懿反下令軍中,敢言移營者斬。
都督令史張靜,入帳固請,竟被斬首,懸竿示衆,軍人乃不敢再動。
城中見懿營阻水,樂得出外樵牧,魏軍司馬陳珪,請出兵截擊,懿獨不從。
珪疑問道:“太尉前攻上庸,晝夜兼進,故能立拔堅城,擒斬孟達;今遠來反緩,又縱賊樵牧,究是何意?”懿笑答道:“孟達兵多糧少,我糧多兵少,若非急進,出彼不意,怎能取勝?今賊衆我寡,賊饑我飽,何必速攻?正當任彼内亂,然後縱兵合擊,可以聚殲,倘或掠彼牛馬,截彼樵采,是驅令遠走,反為不妙。
”陳珪聽了,方才拜服。
既而天雨晴霁,懿乃分兵合圍,四築土山,登高俯攻,矢石不絕,守兵死傷甚多,并且糧食垂盡,不能再支,隻得遣使請和,懿怒斬來使,送還首級,檄令淵自縛來營。
淵窘急無法,再令親臣衛演求降,願送子入質,懿忿然道:“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不能走當降,不能降當死;何必遣子為質,多來絮聒?”說罷即叱演使歸。
司馬大出風頭。
先是淵家有犬,冠帻绛衣,上屋馳行,民居午炊,有小兒蒸死甑中;襄平北市,土中生肉,周圍數尺,頭目口鼻俱全,獨無手足;占驗家已預知兇兆,說是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國必滅亡。
至是圍城緊急,夜有流星數十丈,從首山東北,墜下襄平城東南,自公孫淵以下,并皆驚駭。
又值衛演返報,無術圖存,不得已挈子公孫修等,突出南門。
懿早已防着,預令先鋒胡遵,屯兵梁水,等到淵父子逃來,便即截住,後面又由大兵追上,立把淵父子擒住。
司馬懿已攻入城中,搜獲公孫淵家族,及吏士七千餘人。
可巧淵父子解到,懿即喝令斬首,并将所獲人犯,一體誅夷,築成京觀;惟淵首傳送洛陽。
淵叔恭為淵所囚,許得釋放,俾存一脈。
凡中原人流寓遼東,聽令還鄉,遼東遂平,懿亦班師。
途次接得朝旨,喻令回鎮長安,及行到河内,偏來了宮使辟邪,叫懿速至洛陽。
正是: 内旨兩岐成柄鑿,外臣一入據鈞衡。
究竟懿行止如何,待至下回續表。
---------- 魏延楊儀,心術相同,延不過早為發作,自速其死耳。
若儀之與費祎言,謂不若前時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設想者;而儀欲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微諸葛丞相之善為駕馭,幾何而不先作亂也?曹叡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種種荒謬,俱足亡國,而反得平定遼東,擒斬公孫淵父子,是所謂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
司馬懿為莽操流亞,功不顯,位不高,烏得擅權竊國?公孫死而司馬益崇,魏之不亡亦僅矣。
誰謂荒淫之主,能贻厥子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