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尊西蜀難倒東吳使平南蠻表興北伐師
關燈
小
中
大
蜀兵入滇池,奉亮如神,無論蠻子蠻婦,并來拜谒。
亮好言撫慰,仍令孟獲管理蠻衆,聽蜀政令,衆皆歡躍去訖。
羅氏《演義》滿紙捏造。
什麼朵思大王,什麼木鹿大王,什麼祝融夫人,好象《封神傳》《西遊記》一般,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十虛九幻,不值識者一噱。
或請亮留置官吏,與孟獲同守蠻方,亮慨然道:“設官有三不易,留官必當留兵,兵無所食,必将生變,是一不易;蠻人屢敗,父兄傷亡,免不得記恨官兵,互生釁隙,是二不易;漢蠻易俗,當然異情,留官撫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
今我不留人,不運糧,但使他相安無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于是下令凱旋,孟獲率衆拜送,并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作為軍用。
亮分犒将士,一無所私。
唯途中往返,辄患暑疫,經亮采查藥物,合锉為末,用瓶收貯,每人各給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症,吹鼻即解,故盛暑行軍,奔波萬裡,得免死亡。
今藥肆所售“諸葛行軍散”,就是當時留下的秘方,這且無庸絮述。
且說諸葛亮班師回國,飲至行賞,人人欣悅,朝野清平。
南中複按時進貢,各呈方物。
亮複與民休息,安養兩年,國富民饒,乃拟出師北伐,規複中原。
時魏主曹丕,已經病殁,遺囑中軍大将軍曹真、鎮軍陳群、撫軍司馬懿等,立平原王叡為太子,即日嗣位。
叡谥不為文帝,尊太後卞氏為太皇太後,皇後郭氏為太後,即用一班顧命大臣,秉持國政,統馭四方。
吳主孫權,乘喪進攻,圍江夏城。
魏太守文聘,登陴拒守,堅持不下。
吳将諸葛瑾,轉擊襄陽,也被司馬懿擊退;權乃收軍東歸。
諸葛亮卻緩了一年,然後興師。
外使中都護李嚴,移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作為東防;内使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之費祎董允、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分治宮府諸事。
乃上《出師表》一篇,陳明宗旨。
表雲: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數語最關緊要,誰知後主他日,又用黃皓。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諸葛自述要語。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人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這表上陳,系在建興五年三月間,後主禅年已逾冠,立故車騎将軍張飛女為後,生男育女,年富力強;隻是生性庸懦,未識大體,一切軍國重事,幸由諸葛丞相處理。
諸葛既表請北伐,後王自然依從,當下催趱人馬,次第出發,振旅阗阗,伐鼓淵淵,由陽平關進兵,往駐漢中。
寫得堂堂皇皇,不愧為北伐之師。
小子有詩詠道: 三分鼎足早纡籌,受托讨曹志更遒; 史筆煌煌稱北伐,紫陽書法足千秋。
蜀兵出駐漢中,當有探馬報達許昌。
欲知魏主叡如何抵敵,且看下回說明。
---------- 欲承漢不得不伐魏,欲伐魏不得不和吳,諸葛公之所以出此者,全為時勢所迫,非真不欲報先主之恥也。
為吳使則遣鄧芝,難吳使則命秦宓,折沖樽俎,用當其才,此尤為諸葛公之妙算。
至若南征孟獲七縱七擒,蓋不如是不足以服蠻人之心。
南蠻不服,終無由專心北伐耳。
然必如羅氏《演義》之荒誕成文,幾似諸葛公之具有神術,毋乃惑人?中國小說,往往談仙說怪,釀成近世義和團之亂;救國不足,病國有餘,羅氏其流亞也!《前出師表》一篇,内外兼顧,備極殷勤,錄此可見諸葛公之仗義,閱此益知諸葛公之效忠。
亮好言撫慰,仍令孟獲管理蠻衆,聽蜀政令,衆皆歡躍去訖。
羅氏《演義》滿紙捏造。
什麼朵思大王,什麼木鹿大王,什麼祝融夫人,好象《封神傳》《西遊記》一般,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十虛九幻,不值識者一噱。
或請亮留置官吏,與孟獲同守蠻方,亮慨然道:“設官有三不易,留官必當留兵,兵無所食,必将生變,是一不易;蠻人屢敗,父兄傷亡,免不得記恨官兵,互生釁隙,是二不易;漢蠻易俗,當然異情,留官撫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
今我不留人,不運糧,但使他相安無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于是下令凱旋,孟獲率衆拜送,并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作為軍用。
亮分犒将士,一無所私。
唯途中往返,辄患暑疫,經亮采查藥物,合锉為末,用瓶收貯,每人各給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症,吹鼻即解,故盛暑行軍,奔波萬裡,得免死亡。
今藥肆所售“諸葛行軍散”,就是當時留下的秘方,這且無庸絮述。
且說諸葛亮班師回國,飲至行賞,人人欣悅,朝野清平。
南中複按時進貢,各呈方物。
亮複與民休息,安養兩年,國富民饒,乃拟出師北伐,規複中原。
時魏主曹丕,已經病殁,遺囑中軍大将軍曹真、鎮軍陳群、撫軍司馬懿等,立平原王叡為太子,即日嗣位。
叡谥不為文帝,尊太後卞氏為太皇太後,皇後郭氏為太後,即用一班顧命大臣,秉持國政,統馭四方。
吳主孫權,乘喪進攻,圍江夏城。
魏太守文聘,登陴拒守,堅持不下。
吳将諸葛瑾,轉擊襄陽,也被司馬懿擊退;權乃收軍東歸。
諸葛亮卻緩了一年,然後興師。
外使中都護李嚴,移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作為東防;内使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之費祎董允、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分治宮府諸事。
乃上《出師表》一篇,陳明宗旨。
表雲: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
數語最關緊要,誰知後主他日,又用黃皓。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諸葛自述要語。
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人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這表上陳,系在建興五年三月間,後主禅年已逾冠,立故車騎将軍張飛女為後,生男育女,年富力強;隻是生性庸懦,未識大體,一切軍國重事,幸由諸葛丞相處理。
諸葛既表請北伐,後王自然依從,當下催趱人馬,次第出發,振旅阗阗,伐鼓淵淵,由陽平關進兵,往駐漢中。
寫得堂堂皇皇,不愧為北伐之師。
小子有詩詠道: 三分鼎足早纡籌,受托讨曹志更遒; 史筆煌煌稱北伐,紫陽書法足千秋。
蜀兵出駐漢中,當有探馬報達許昌。
欲知魏主叡如何抵敵,且看下回說明。
---------- 欲承漢不得不伐魏,欲伐魏不得不和吳,諸葛公之所以出此者,全為時勢所迫,非真不欲報先主之恥也。
為吳使則遣鄧芝,難吳使則命秦宓,折沖樽俎,用當其才,此尤為諸葛公之妙算。
至若南征孟獲七縱七擒,蓋不如是不足以服蠻人之心。
南蠻不服,終無由專心北伐耳。
然必如羅氏《演義》之荒誕成文,幾似諸葛公之具有神術,毋乃惑人?中國小說,往往談仙說怪,釀成近世義和團之亂;救國不足,病國有餘,羅氏其流亞也!《前出師表》一篇,内外兼顧,備極殷勤,錄此可見諸葛公之仗義,閱此益知諸葛公之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