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大迷思之葬禮
關燈
小
中
大
個相當糟糕的音樂家(盡管我永遠不會相信)。
但作為神話詩人(mythopoeicpoet),他無與倫比。
進化迷思(theEvolutionaryMyth)的悲劇,在他筆下的沃坦身上,得到了再高貴不過的表現;進化迷思的迷人之處,在齊格弗裡德身上,其不可抗拒也登峰造極。
由1854年他寫給奧古斯特·羅克爾(AugustRockel)的信中就可以看到,他相當明白自己正在寫什麼:&ldquo整部戲的進展就表明,必須體認并服從實存(theReal)之變化、分化、多樣化及日新不已。
沃坦情願自己垮台,就升至悲劇頂巅。
從人類曆史中,我們也不得不學着這樣&mdash&mdash情願順從必然,并使之成為現實。
&rdquo 假如真像蕭伯納自以為的那樣,他的劇作《千歲人》(BacktoMethuselah)真是先知之作,真是開辟新迷思之統治的先鋒之作,那麼,其喜劇主調及情感的不溫不火就令人費解了。
劇本寫得妙趣橫生,因而也就不會開啟新紀元。
蕭伯納處理該迷思之得心應手,就表明該迷思得到全面消化,已變得成熟老到。
蕭伯納是這一迷思學(mythology)的盧奇安或斯諾裡,要找它的埃斯庫羅斯或《老埃達》,你還必須返回濟慈和瓦格納。
流行進化論是一場迷思,這就是第一個證據。
制造此迷思時,想象跑到了科學證據的前頭。
&ldquo蒼茫乾坤的先知之魂&rdquo已經孕育了該迷思:假如科學滿足不了這一想象需要,科學也就不會如此流行。
雖有一定限度,每個世代大概都得到了自己所渴望的科學。
其次,我們還有内部證據。
流行進化論或發展論,其内容不同于真正生物學家所說的進化(Evolution)。
對于生物學家,進化是個假說。
比起當前市面上其他任何假說,它涵蓋了更多事實,所以就要接受它,除非或直至某個新的提法,能夠涵蓋的事實比它還多,假設成分又更少。
至少我想,這就是生物學家要說的話。
說實話,沃森教授沒想這麼遠。
對他而言,進化&ldquo之所以為動物學家所接受,不是因為已觀察到出現進化,也不是因為邏輯連貫的證據證明真有進化一事,而是因為僅有的另一選項,創世論顯然不可信&rdquo(沃森,引自《十九世紀》1943年4月号《科學與B.B.C》一文)。
這也就是說,相信進化的唯一根據,竟然不是經驗的(empirical),而是形而上學的(metaphysical)&mdash&mdash竟然是發覺&ldquo創世說&rdquo并不可信的一位業餘形而上學家的教條。
不過我并不認為,進化論已經真的如此不堪。
比起沃森教授,絕大多數生物學家對于進化雖然有着更為強勁的信念,但進化肯定是個假說(hypothesis)。
而在那個迷思裡,進化可沒有一點假說的意思:那是根本事實;或者更嚴格地說,在迷思層面壓根就沒有事實與假說之分。
于是就有了更為重要的分歧。
在科學中,進化是一個關于&ldquo變化&rdquo的理論(atheoryaboutchanges);在迷思中,進化則成了一樁關于&ldquo改進&rdquo的事實(afactaboutimprovements)。
因而,J.B.S.霍爾丹教授這樣的真正科學家才不遺餘力地指出,流行的進化觀念偏執地強調那些使得生物(依照人類标準)變得&ldquo更好&rdquo或更有趣的變化。
他接着說:&ldquo我們因而就情願将進步當作進化定律。
可實際上,進步隻是例外;在進化過程中,每有一例進步,就有十例退步。
&rdquo而那個迷思,索性就将這十例退步直接删除。
在大衆心目中,&ldquo進化&rdquo一詞就喚起了一幅事物&ldquo向前并向上&rdquo運動的畫面,别無其他。
大概已經有人預言過,事情必定如此。
就在科學發話之前,神話想象(themythicalimagination)已經知道,它自己想要的是何種&ldquo進化&rdquo。
它想要濟慈及瓦格納的那種進化:諸神取代了提坦,年青、歡快、無憂無慮而又熱情的齊格弗裡德取代了操碎了心、顧慮重重又恪守協約的沃坦。
假如科學所提供的例證,滿足了這一需求,他們就急忙采納;假如科學所提供的例證,挫敗這一需求,他們就索性無視。
再說一遍,對科學家而言,進化隻是個生物學理論。
它關注的是這個星球上的有機生命,并試圖解釋該領域的某些變化。
它從不作宇宙論斷(cosmicstatement),不作形而上論斷,也不作末世論斷(eschatologicalstatement)。
既然我們有着自己可以信賴的心靈,既然有機生命已經存在,它就努力解釋,比方說,某個曾有翅膀的物種怎麼後來失去翅膀。
它用環境的負面影響所引起的小變異,來解釋這一現象。
就其本質而論,它并不解釋生命起源,不解釋變異的起源,也不讨論理性的起源及其有效性。
它或許也可以告訴你,理性如今在其中運作的大腦如何誕生,但那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
它更不會告訴你,宇宙整體如何興起,是什麼,或向哪裡去。
那個迷思則不知道這些緘默。
它先将原本是演化論(atheoryofchange)的東西改變為一種進步論(atheoryofimprovement),進而又将此進步論弄成一種宇宙論(acosmictheory)。
不隻地球生物,而且萬物都&ldquo向前并向上&rdquo運動。
本能&ldquo進化&rdquo出理性,情結進化出美德,叫春聲響進化出詩歌,野蠻進化出文明,無機物進化出有機生命,亂成一鍋粥或有似交通阻塞的恒星進化出太陽系。
反過來,
但作為神話詩人(mythopoeicpoet),他無與倫比。
進化迷思(theEvolutionaryMyth)的悲劇,在他筆下的沃坦身上,得到了再高貴不過的表現;進化迷思的迷人之處,在齊格弗裡德身上,其不可抗拒也登峰造極。
由1854年他寫給奧古斯特·羅克爾(AugustRockel)的信中就可以看到,他相當明白自己正在寫什麼:&ldquo整部戲的進展就表明,必須體認并服從實存(theReal)之變化、分化、多樣化及日新不已。
沃坦情願自己垮台,就升至悲劇頂巅。
從人類曆史中,我們也不得不學着這樣&mdash&mdash情願順從必然,并使之成為現實。
&rdquo 假如真像蕭伯納自以為的那樣,他的劇作《千歲人》(BacktoMethuselah)真是先知之作,真是開辟新迷思之統治的先鋒之作,那麼,其喜劇主調及情感的不溫不火就令人費解了。
劇本寫得妙趣橫生,因而也就不會開啟新紀元。
蕭伯納處理該迷思之得心應手,就表明該迷思得到全面消化,已變得成熟老到。
蕭伯納是這一迷思學(mythology)的盧奇安或斯諾裡,要找它的埃斯庫羅斯或《老埃達》,你還必須返回濟慈和瓦格納。
流行進化論是一場迷思,這就是第一個證據。
制造此迷思時,想象跑到了科學證據的前頭。
&ldquo蒼茫乾坤的先知之魂&rdquo已經孕育了該迷思:假如科學滿足不了這一想象需要,科學也就不會如此流行。
雖有一定限度,每個世代大概都得到了自己所渴望的科學。
其次,我們還有内部證據。
流行進化論或發展論,其内容不同于真正生物學家所說的進化(Evolution)。
對于生物學家,進化是個假說。
比起當前市面上其他任何假說,它涵蓋了更多事實,所以就要接受它,除非或直至某個新的提法,能夠涵蓋的事實比它還多,假設成分又更少。
至少我想,這就是生物學家要說的話。
說實話,沃森教授沒想這麼遠。
對他而言,進化&ldquo之所以為動物學家所接受,不是因為已觀察到出現進化,也不是因為邏輯連貫的證據證明真有進化一事,而是因為僅有的另一選項,創世論顯然不可信&rdquo(沃森,引自《十九世紀》1943年4月号《科學與B.B.C》一文)。
這也就是說,相信進化的唯一根據,竟然不是經驗的(empirical),而是形而上學的(metaphysical)&mdash&mdash竟然是發覺&ldquo創世說&rdquo并不可信的一位業餘形而上學家的教條。
不過我并不認為,進化論已經真的如此不堪。
比起沃森教授,絕大多數生物學家對于進化雖然有着更為強勁的信念,但進化肯定是個假說(hypothesis)。
而在那個迷思裡,進化可沒有一點假說的意思:那是根本事實;或者更嚴格地說,在迷思層面壓根就沒有事實與假說之分。
于是就有了更為重要的分歧。
在科學中,進化是一個關于&ldquo變化&rdquo的理論(atheoryaboutchanges);在迷思中,進化則成了一樁關于&ldquo改進&rdquo的事實(afactaboutimprovements)。
因而,J.B.S.霍爾丹教授這樣的真正科學家才不遺餘力地指出,流行的進化觀念偏執地強調那些使得生物(依照人類标準)變得&ldquo更好&rdquo或更有趣的變化。
他接着說:&ldquo我們因而就情願将進步當作進化定律。
可實際上,進步隻是例外;在進化過程中,每有一例進步,就有十例退步。
&rdquo而那個迷思,索性就将這十例退步直接删除。
在大衆心目中,&ldquo進化&rdquo一詞就喚起了一幅事物&ldquo向前并向上&rdquo運動的畫面,别無其他。
大概已經有人預言過,事情必定如此。
就在科學發話之前,神話想象(themythicalimagination)已經知道,它自己想要的是何種&ldquo進化&rdquo。
它想要濟慈及瓦格納的那種進化:諸神取代了提坦,年青、歡快、無憂無慮而又熱情的齊格弗裡德取代了操碎了心、顧慮重重又恪守協約的沃坦。
假如科學所提供的例證,滿足了這一需求,他們就急忙采納;假如科學所提供的例證,挫敗這一需求,他們就索性無視。
再說一遍,對科學家而言,進化隻是個生物學理論。
它關注的是這個星球上的有機生命,并試圖解釋該領域的某些變化。
它從不作宇宙論斷(cosmicstatement),不作形而上論斷,也不作末世論斷(eschatologicalstatement)。
既然我們有着自己可以信賴的心靈,既然有機生命已經存在,它就努力解釋,比方說,某個曾有翅膀的物種怎麼後來失去翅膀。
它用環境的負面影響所引起的小變異,來解釋這一現象。
就其本質而論,它并不解釋生命起源,不解釋變異的起源,也不讨論理性的起源及其有效性。
它或許也可以告訴你,理性如今在其中運作的大腦如何誕生,但那已經是另一個問題了。
它更不會告訴你,宇宙整體如何興起,是什麼,或向哪裡去。
那個迷思則不知道這些緘默。
它先将原本是演化論(atheoryofchange)的東西改變為一種進步論(atheoryofimprovement),進而又将此進步論弄成一種宇宙論(acosmictheory)。
不隻地球生物,而且萬物都&ldquo向前并向上&rdquo運動。
本能&ldquo進化&rdquo出理性,情結進化出美德,叫春聲響進化出詩歌,野蠻進化出文明,無機物進化出有機生命,亂成一鍋粥或有似交通阻塞的恒星進化出太陽系。
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