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散戲,一問媽已經走了,怎麼不看完?什麼時候走的?剛才到處找你找不到,你跑哪兒去了?沒到哪兒去,無非是在後台看他們上裝。
還賴,當别人都是死人,一天到晚跑出去鬼混,什麼去聽講經,都是糊鬼。
你說,你到哪兒去的?說!"她坐了起來。
走過來。
問你話呢。
說,到哪兒去的?好樣子不學,去學你三叔,他惹得的?不是引鬼上身嘛?為了借錢恨我,這是拿你當傻子,存心叫你氣死我,你這樣糊塗?" 他不開口,坐着不動。
她一陣風跑過去搜他身上,搜出三十幾塊錢。
你哪來的錢?說,哪來的錢?得沖口而出:三叔借給我的。
好,好,你三叔有錢,你去給他做兒子去。
你要像了他,我情願你死,留着你給我丢人。
打死你——打死你——"一面說一面劈頭劈臉打他。
"他的錢好用的?一共借了多少,帶你到哪兒去,要你自己說,不說打死你。
" 他又不作聲了,兩隻手亂劃護着頭,打急了也還起手來。
老鄭連忙進來,拚命拉着他。
"嗳,少爺!——太太,今天晚了,太太明天問他。
少爺向來膽子小,這是吓糊塗了,沒看見太太發這麼大脾氣。
少爺還不去睡覺去?" 她也就借此下台,讓老鄭把他推了出去。
打這樣大的兒子,到底不是事。
要打要請出祠堂的闆子打。
就為了他出去玩,也說不過去。
年輕人出去遛遛,全世界都站在他那邊。
她叫人看着他不放他出去,第二天再問他,說:"不怪你,是别人弄的鬼。
你說不要緊。
"他還是低着頭不答。
追問得緊了,她又哭鬧起來。
對他好一天壞一天,也沒用,他像是等她鬧疲了,也像别的母親們一樣眼開眼閉。
過了一向又想溜出去,要把他鎖起來,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叫親戚們聽見,第一先要怪她不早點給他娶親。
男孩子一出了書房就管不住,他的老先生去年年底辭館回家去了。
現在不考秀才舉人,讀古書成了個漫漫長途,沒有路牌,也沒有終點,大都停止在學生結婚的時候。
但是現在結婚越來越晚,他的幾個堂兄表兄都是吊兒郎當,一會又是學法文德文,一會又說要進一家教會中學。
二十四五歲的人去考中學。
教會學校又比國立的好些,比較中立。
大爺現在出來做官了,大房當然是不在乎了。
反正到了他們這一代,離上代祖先遠些,又無所謂些,有的兒女多的親戚人家顧不周全,兒子也有進國立大學的,甚至有在國立銀行站櫃台的。
做父母的把這項新聞淡淡地宣布出來,聽者往往不知所措,隻好微弱地答應一聲:"好哇…… 銀行好哇,"或是"進大學啦?"買得起外彙的可以送兒子出洋,至少到香港進大學。
是英屬地。
近兩年來連女孩子都進學堂了——小些的。
大些的女孩子頂多在家裡請個女先生教法文,彈鋼琴,畫油畫。
隻有銀娣這一房一成不變,遵守着默契的祖訓。
再看不起他們二房,他們是煙台姚家嫡系,用不着充闊學時髦攀高。
玉熹頂了他父親的缺,在家裡韬光養晦不出去。
她情願他這樣。
她知道他出去到社會上,結果總是蝕本生意。
并不是她認為他不夠聰明,這不過是做母親的天生的悲觀,與做母親的樂觀一樣普遍,也一樣不可救藥。
她仍舊相信她的兒子一定與衆不同,他可以像上一代一樣蹲在家裡,而沒有他們的另一面,他們隻顧得個保全大節,不忌醇酒婦人,個個都狂嫖濫賭,來補償他們生活的空虛。
她到現在才發現那真空的壓力簡直不可抵抗,是生命力本身的力量。
她所知道的堂子,不過是看那些堂子裡出身的姨奶奶們,有些也并不漂亮。
一嫁了人,離開了那魅麗的世界的燈光,仿佛就失去了她們的魔力。
在她,那世界那樣壁壘森嚴,她對于裡面的人簡直都無從妒忌起來。
她們不但害了三爺,還害他絕了後。
堂子裡人差不多都不會養孩子,也許是因為老鸨給她們用藥草打胎次數太多了。
而他一輩子忠于她們,那是唯一合法的情愛的泉源,大海一樣,光靠她們人多,就可以變化無窮,永遠是新鮮的,她們給他養成了"吃着碗裡,看着鍋裡"的習慣。
他跟她在一起的時候老是有點心不在焉。
現在她就這麼一個兒子,剩下這麼點她們也要拿去了。
還賴,當别人都是死人,一天到晚跑出去鬼混,什麼去聽講經,都是糊鬼。
你說,你到哪兒去的?說!"她坐了起來。
走過來。
問你話呢。
說,到哪兒去的?好樣子不學,去學你三叔,他惹得的?不是引鬼上身嘛?為了借錢恨我,這是拿你當傻子,存心叫你氣死我,你這樣糊塗?" 他不開口,坐着不動。
她一陣風跑過去搜他身上,搜出三十幾塊錢。
你哪來的錢?說,哪來的錢?得沖口而出:三叔借給我的。
好,好,你三叔有錢,你去給他做兒子去。
你要像了他,我情願你死,留着你給我丢人。
打死你——打死你——"一面說一面劈頭劈臉打他。
"他的錢好用的?一共借了多少,帶你到哪兒去,要你自己說,不說打死你。
" 他又不作聲了,兩隻手亂劃護着頭,打急了也還起手來。
老鄭連忙進來,拚命拉着他。
"嗳,少爺!——太太,今天晚了,太太明天問他。
少爺向來膽子小,這是吓糊塗了,沒看見太太發這麼大脾氣。
少爺還不去睡覺去?" 她也就借此下台,讓老鄭把他推了出去。
打這樣大的兒子,到底不是事。
要打要請出祠堂的闆子打。
就為了他出去玩,也說不過去。
年輕人出去遛遛,全世界都站在他那邊。
她叫人看着他不放他出去,第二天再問他,說:"不怪你,是别人弄的鬼。
你說不要緊。
"他還是低着頭不答。
追問得緊了,她又哭鬧起來。
對他好一天壞一天,也沒用,他像是等她鬧疲了,也像别的母親們一樣眼開眼閉。
過了一向又想溜出去,要把他鎖起來,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叫親戚們聽見,第一先要怪她不早點給他娶親。
男孩子一出了書房就管不住,他的老先生去年年底辭館回家去了。
現在不考秀才舉人,讀古書成了個漫漫長途,沒有路牌,也沒有終點,大都停止在學生結婚的時候。
但是現在結婚越來越晚,他的幾個堂兄表兄都是吊兒郎當,一會又是學法文德文,一會又說要進一家教會中學。
二十四五歲的人去考中學。
教會學校又比國立的好些,比較中立。
大爺現在出來做官了,大房當然是不在乎了。
反正到了他們這一代,離上代祖先遠些,又無所謂些,有的兒女多的親戚人家顧不周全,兒子也有進國立大學的,甚至有在國立銀行站櫃台的。
做父母的把這項新聞淡淡地宣布出來,聽者往往不知所措,隻好微弱地答應一聲:"好哇…… 銀行好哇,"或是"進大學啦?"買得起外彙的可以送兒子出洋,至少到香港進大學。
是英屬地。
近兩年來連女孩子都進學堂了——小些的。
大些的女孩子頂多在家裡請個女先生教法文,彈鋼琴,畫油畫。
隻有銀娣這一房一成不變,遵守着默契的祖訓。
再看不起他們二房,他們是煙台姚家嫡系,用不着充闊學時髦攀高。
玉熹頂了他父親的缺,在家裡韬光養晦不出去。
她情願他這樣。
她知道他出去到社會上,結果總是蝕本生意。
并不是她認為他不夠聰明,這不過是做母親的天生的悲觀,與做母親的樂觀一樣普遍,也一樣不可救藥。
她仍舊相信她的兒子一定與衆不同,他可以像上一代一樣蹲在家裡,而沒有他們的另一面,他們隻顧得個保全大節,不忌醇酒婦人,個個都狂嫖濫賭,來補償他們生活的空虛。
她到現在才發現那真空的壓力簡直不可抵抗,是生命力本身的力量。
她所知道的堂子,不過是看那些堂子裡出身的姨奶奶們,有些也并不漂亮。
一嫁了人,離開了那魅麗的世界的燈光,仿佛就失去了她們的魔力。
在她,那世界那樣壁壘森嚴,她對于裡面的人簡直都無從妒忌起來。
她們不但害了三爺,還害他絕了後。
堂子裡人差不多都不會養孩子,也許是因為老鸨給她們用藥草打胎次數太多了。
而他一輩子忠于她們,那是唯一合法的情愛的泉源,大海一樣,光靠她們人多,就可以變化無窮,永遠是新鮮的,她們給他養成了"吃着碗裡,看着鍋裡"的習慣。
他跟她在一起的時候老是有點心不在焉。
現在她就這麼一個兒子,剩下這麼點她們也要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