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緻死的病症”是絕望
關燈
小
中
大
甲絕望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A絕望是&ldquo精神&rdquo中、&ldquo自我&rdquo中的疾病,以這樣一種方式,可以是一種三重性:絕望地不自覺[1]到具有一個自我(不真正的絕望);絕望地不想要&ldquo是自己”絕望地想要&ldquo是自己&rdquo
人是精神。
但是,什麼是精神?精神是自我。
[2]但什麼是自我?自我是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3];或者,它處在&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這個關系中[4];自我不是這關系,而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5]。
人是一個&ldquo無限性&rdquo和&ldquo有限性&rdquo、&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ldquo自由&rdquo和&ldquo必然&rdquo的綜合[6],簡之,一個綜合。
一個綜合是一個兩者之間的關系[7]。
以這樣的方式考慮,人尚未是自我。
在介于兩者的關系中,這&ldquo關系&rdquo是第三者[8]作為一種否定的[9]統一體[10],而那兩者使自己與這&ldquo關系&rdquo發生關系,并且處于&ldquo與這關系的關系&rdquo中;以這樣的方式,在&ldquo靈魂&rdquo這個定性[11]之下,靈魂和肉體之間的這個關系是一個關系。
相反,如果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那麼,這個關系就是&ldquo肯定的[12]第三者&rdquo,而這就是自我。
一個這樣的&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13],一個自我,必定是要麼自己設定了自己,要麼通過一個&ldquo第二者&rdquo[14]而被設定。
如果這&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ldquo關系&rdquo是通過一個&ldquo第二者&rdquo[15]而被設定,那麼,固然這關系就是&ldquo第三者&rdquo[16],但是這個&ldquo關系&rdquo,這&ldquo第三者&rdquo于是就又是一個&ldquo關系&rdquo并且使自己去與&ldquo那設定了這整個關系的東西&rdquo發生關系。
[17] 一個這樣的被衍生出來的、被設定的關系是&ldquo人&rdquo的自我,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在&ls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squo之中使自己去與一個&lsquo其他&rsquo[18]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19]。
由此得出:真正的&ldquo絕望&rdquo可以得到兩種形式。
如果&ldquo人&rdquo的自我已經設定了自身,那麼,就隻有一種形式可談,就是&ldquo不想要是自己&rdquo、&ldquo想要抹煞掉自己&rdquo,而不可能去談論&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
這後一種形式的闡述[20]也就是對于那整個&ldquo關系&rdquo(&ldquo自我&rdquo)的依賴性的表達;它表達了&ldquo自我&rdquo無法通過自己而達到或處于平衡和安甯,并且隻有通過&ldquo在&ls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squo中而使自己與&lsquo那設定了整個關系的東西&rsquo發生關系&rdquo才能達到或處于平衡和安甯。
是的,這第二種形式的絕望(絕望地想要是自己)遠不是僅僅隻标示一種特殊的絕望;恰恰相反,所有絕望在最後能夠被解析到或者還原為這一種。
如果一個絕望的人(像他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留意到了自己的絕望,并且不去毫無意義地就好像是在談論某種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那樣地談論它(差不多就類似于暈眩中的人由于一種神經性的欺騙[21]而談論頭部的重力或者談論仿佛是某種東西掉在他的身上,等等,這重力和這壓力其實卻不是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ldquo那内在的&rdquo的一種逆向的反射),并且,他在這時盡其全力地想要通過自己并且隻通過自己去消除這絕望;那麼,他還是處在這絕望之中,并且以其所有表面上的辛勞他隻是在越來越深地把自己埋進一種更深的絕望之中。
&ldquo絕望&rdquo的錯誤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錯誤關系,而是一個處在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的錯誤關系,并且是由一個&ldquo其他&rdquo[22]所設定的;所以,在前一個&ldquo為自己而在的[23]關系&rdquo中,這錯誤關系在與&ldquo那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24]的關系中也無限地反思[25]其自身。
在&ldquo絕望&rdquo完全地被根除了的時候,這也就是描述&ldquo自我&rdquo之狀态的表述公式: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之中,并且在&ldquo想要是自己&rdquo之中,&ldquo自我&rdquo透明地依據于那個設定了它的力量[26]。
B&ldquo絕望&rdquo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絕望是一種好處還是一種缺陷?純粹辯證地看,它兩者俱是。
如果一個人要緊握着&ldquo絕望&rdquo這個抽象的想法,而不去考慮任何&ldquo絕望的人&rdquo,那麼他就必定會說:絕望是一種巨大的好處。
這種病症的可能性是人優越于動物的地方,并且這種優越對&ldquo人&rdquo的标識完全不同于&ldquo直立行走&rdquo[27],因為它直指那無限的直立性和崇高性:他是精神。
這種病症的可能性是人優越于動物的地方;而&ldquo注意到了這病症&rdquo則是基督徒優越于&ldquo自然的人&rdquo的地方;從這種病症中的康複是那基督徒的極樂至福。
于是,&ldquo能夠絕望&rdquo是一種無限的好處;然而絕望卻不僅僅是最大的不幸和悲慘,而且它還是迷失。
本來,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如此[28];如果&ldquo能夠是如此如此&rdquo是一種好處,那麼&ldquo是如此如此&rdquo就是一種更大的好處了,就是說,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好像是一種上升[29]。
相反,牽涉到&ldquo絕望&rdquo,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變成了是一種下沉;正如可能性的無限優越,這種&ldquo下沉&rdquo也是無限的。
這樣,那種&ldquo相對于絕望是上升着的&rdquo的東西就是&ldquo不是絕望&rdquo。
然而這種定性卻又是模棱兩可的。
&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不同于&ldquo不是瘸的、盲的等等諸如此類&rdquo。
如果&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意味了比&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既不多也不少,那麼,這恰恰就是&ldquo是絕望的&rdquo。
&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必須是意味了&ldquo能夠是絕望的&rdquo的被消滅了的可能性;如果&ldquo一個人不是絕望的&rdquo這事實是真的,那麼他就必須在每一個瞬間消滅這可能性。
按理說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關系并非如此。
因為,固然思想者們會說,現實性是被消滅了的可能性[30],但這并不完全是真的,這現實性是那完成了的、起着作用的可能性。
相反在這裡,那現實性(&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因此也是一種否定,它是那無能的、被消滅了的可能性;按理說現實性相對于可能性是一種肯定,但在這裡是一種否定。
絕望是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綜合之關系中的錯誤關系[31]。
但是這綜合不是那錯誤關系,它隻是可能性,或者說,在這綜合之中有着錯誤關系的可能性。
如果這綜合是那錯誤關系的話,那麼絕望就根本不會存在,那麼絕望就會是某種存在于&ldquo人的本性&rdquo本身之中的東西,這就是說:那麼它就不是絕望;它會是某種發生在人身上的東西、他所承受的某種痛苦,像一種疾病(人會生病),或者像死亡(所有人難免一死)。
不,絕望[32]在于人本身之中;但是,如果他不是綜合,那麼他就根本不能夠絕望;并且如果這綜合不是本原地在正确的關系中出自上帝之手,那麼他也不能夠絕望。
那麼,絕望是從哪裡來的呢?可以這樣說吧,是來自那&ldquo綜合因為&lsquo那使人成為關系的上帝&rsquo在将之[33]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也就是說因為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而在之[34]中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35]。
并且,在&ldquo這關系是精神、是自我&rdquo這個事實之中,在之中有着&ldquo責任&rdquo,所有的&ldquo絕望&rdquo正是存在于這&ldquo責任&rdquo之下,并且在&ldquo絕望&rdquo存在的每一個的瞬間都是如此:它存在于這責任之下,不管絕望者對他的絕望談論得有如何的多,不管他以一種如何狡猾的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談論他的絕望;[36]&mdash&mdash絕望者談論起他的絕望就好像是一種不幸,通過一種混淆,就像我們在上面所談及的關于暈眩的情形[37],而&ldquo絕望&rdquo與&ldquo暈眩&rdquo&mdash&mdash雖然兩者間有着質的區别&mdash&mdash還是有着許多共同點:&ldquo暈眩&rdquo處于&ldquo靈魂&rdquo這一定性之下的情形正是&ldquo絕望&rdquo處于&ldquo精神&rdquo這一定性之下的情形,并且充滿了與&ldquo絕望&rdquo各種類比。
這樣,如果這錯誤關系,這絕望,出場了,那麼,它是不是就自然而然地繼續存在下去呢?不,不是自然而然;如果這錯誤關系繼續存在,那麼這不是由于&ldquo錯誤關系&rdquo,而是由于那關系,&mdash&mdash那&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
這就是說,每一次&ldquo錯誤關系&rdquo表現出自己[38],在每一個它所存在的瞬間,我們都要回溯到這&ldquo關系&rdquo。
看這樣一個比方,我們讨論一個人由于不小心而染上疾病:這樣&ldquo病症&rdquo出場了,并且從這一瞬間開始這病症就強調了自身,并且這時這疾病是一種&ldquo其本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了過去的&rdquo的現實[39]。
如果我們喋喋不休地老是說,&ldquo你這個病人,這瞬間你正在讓自己得這病&rdquo,那麼這就會是既殘酷又沒有人情味;這就好像我們在每一個瞬間都要把疾病的現實性融化進它的可能性。
他确實是使自己得了病,但那隻是一次性的行為,病的繼續是&ldquo得病&rdquo這一次性行為的後果,我們不能把它在每一瞬間中的進展歸咎于他;他使自己得了病,但在這時我們不能說,他在使自己得病。
[40]絕望[41]的情況就不同;&ldquo絕望&rdquo的每一個現實的瞬間是向&ldquo可能性&rdquo的回返,在&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的每一個瞬間,他都是在為自己招緻絕望;這持恒地是現在的時間,&mdash&mdash這&ldquo現在時&rdquo不會成為任何相對于現實而被流逝掉的&ldquo過去”在&ldquo絕望&rdquo的每一個現實的瞬間裡,絕望者把在可能性中所有&ldquo先前的&rdquo都作為一種&ldquo現在的&rdquo來承擔。
這是由于,絕望[42]是一種&ldquo精神&rdquo的定性,它使得自己去與人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發生關系。
但是&ldquo那永恒的&rdquo卻是他所無法擺脫的,不,永遠不;他無法将之一了百了地從自己身上抛棄,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是比這更不可能的了;在每一個他不具備&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瞬間,他必定是已将它或者正将它從自己身上抛棄&mdash&mdash但它又重新回來,這就是說,在每一個&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的瞬間,他把絕望[43]招緻給自己。
因為&ldquo絕望&rdquo不是尾随于&ldquo錯誤關系&rdquo,而是尾随于那&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ldquo關系&rdquo。
并且,與自己的這關系是人所無法擺脫的,正如他無法擺脫他的自我,另外,這兩者恰恰是完全一回事,既然&ldquo自我&rdquo其實就是這&ldquo與自己的關系&rdquo。
C絕望是:緻死的病症 然而,&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這個概念必須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理解。
從字面上直接看,它意味作一種病症,其終結、其出口處是&ldquo死亡&rdquo。
這樣,我們就是在把一種緻命的疾病當作是同義于&ldquo一種緻死的病症&rdquo來談論。
在這種意義上&ldquo絕望&rdquo不能被稱作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ldquo死亡&rdquo本身是一條通向&ldquo生命&rdquo的必經之路。
因此,從基督教的角度看并沒有什麼塵俗的、肉體上的病是緻死的。
因為死亡固然是疾病的最終情形,但死亡不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如果要在一種最嚴格的意義上讨論一種&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那麼這就必須是一種這樣的病症:在這病中&ldquo那最終的&rdquo是死亡,并且在這病中死亡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而這正是絕望。
而在另一種意義上,絕望則更确定的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說一個人因為一種病症而死,或者說一種病症以肉體的死亡而結束,那麼這就是一種與我們所談的&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病症。
相反,&ldquo絕望&rdquo的苦楚恰恰是無法死。
這樣,如果有一個垂死病人躺在床上被死亡拖累卻無法死,那麼我們所談的病症和這個死亡病症者的狀态有更多共同之處。
這樣,這&ldquo緻死地病着&rdquo就是:無法死,但看起來卻并沒有什麼生命的希望;不,沒有,這&ldquo無希望性&rdquo在于:甚至那最後的希望,死亡,都不存在。
如果死亡是最大的危險,那麼人們寄希望于生命;但如果人們認識那更可怕的危險,那麼人們就寄希望于死亡。
而如果那危險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為了希望,那麼絕望就是這種&ldquo無希望性&rdquo:甚至無法死去。
在這種最後的意義上,絕望就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這種充滿痛楚的矛盾,這種&ldquo自我&rdquo之中的病症,永遠地在死,死而卻又不死,死于死亡[44]。
因為&ldquo死&rdquo意味了一切都過去了,但是&ldquo死于死亡&rdquo意味了體驗死[45];而如果這&ldquo死&rdquo是被體驗了,哪怕是隻體驗一瞬間,那麼這體驗就因此而是&ldquo永恒地體驗着這死&rdquo。
如果一個人要像人死于一種疾病那樣地死于絕望,那麼,在他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自我,就必須是能夠在一種與&ldquo肉體因病而死&rdquo相同的意義上死去。
但這是不可能的;&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死&rdquo持恒地把自己轉化為一種&ldquo活&rdquo[46]。
絕望的人無法死;&ldquo如同匕首無法殺死思想&rdquo[47],絕望無法消蝕&ldquo那永恒的&rdquo,那&ldquo在絕望之根基中、其蠕蟲不死并且其火焰不滅[48]&rdquo的自我。
絕望卻正是一種&ldquo自我消蝕&rdquo,但它是一種無能的自我消蝕,無法做它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它自己所想要的是&ldquo消蝕自己&rdquo,這是它所無法做到的;這種無能是一種新形式的自我消蝕,在這新形式的自我消蝕中,絕望又無法做到它想要做的&mdash&mdash&ldquo消蝕自己”這是一種強化,或者說,強化律。
這是&ldquo那令人焦躁的&rdquo,或者說這是在絕望之中的冰炙,這種令人苦惱的東西,它的運動是持恒地向内、越來越深地陷進那無能的自我消蝕中。
&ldquo絕望不消蝕他&rdquo,這絕不能說是對絕望者的某種安慰,恰恰相反,如果要說安慰,那麼[49]這安慰則就是&ldquo痛楚&rdquo,是那把怨恨保存在生命中而把生命保存在怨恨中的東西;因為他正是為此而絕望&mdash&mdash而不是&ldquo曾絕望&rdquo[50]:他無法消蝕他自己、無法擺脫自己[51],無法去成為烏有。
這是&ldquo絕望&rdquo的一種強化了的表述公式,它是在&ldquo自我&rdquo的這種病症中的高燒進一步升值。
一個絕望着的人為某物而絕望。
在一個瞬間裡這看起來是如此,但這僅僅是一個瞬間;而在同一瞬間,&ldquo那真正的絕望&rdquo顯現出來,或者說&ldquo絕望&rdquo在其真正意義上顯示出自己。
在他為某物而絕望的時候,他根本地是在為他自己而絕望,想要擺脫自己。
那個野心勃勃的人有他的格言,&ldquo要麼皇帝要麼什麼也不是&rdquo[52],這樣,在他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他就為此絕望。
但這意味了某種其他東西:他,正因為他沒有成為皇帝,所以現在不能夠忍受&ldquo是他自己&rdquo。
這就是說,他在真正的意義上不是為&ldquo他沒有成為皇帝&rdquo而絕望,而是為他自己絕望:因為他沒有成為皇帝。
這個&ldquo自己&rdquo[53](如果它成為了皇帝,那麼它對于他就是他的全部喜樂)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而現在,這個&ldquo自己&rdquo對于他就是一切之中最不堪忍受的東西。
在一種更深的意義上,對于他,那不可忍受的東西不是&ldquo他沒有成為皇帝&rdquo,而是這個沒有成為皇帝的&ldquo自我&rdquo,&mdash&mdash這個自我對于他來說才是不可忍受的,或者更确切地說,那對于他來說是&ldquo不堪忍受的&rdquo的東西是:他無法擺脫他自己。
如果他成為了皇帝,那麼他是絕望地擺脫了自己;但是他這時沒有成為皇帝,并且絕望地無法擺脫自己。
本質地看,他是同樣地絕望,因為他不擁有他的自我,他不是他自己。
通過&ldquo成為了皇帝&rdquo他并不就此成為了他自己,而是擺脫了他自己;而通過&ldquo沒有成為皇帝&rdquo他為&ldquo不能夠擺脫自己&rdquo而絕望。
所以,如果有人這樣說及一個絕望的人,說他消蝕他自己[54],仿佛這是對他的懲罰,那麼,這種說法就是出自一種膚淺的看法(有這種看法的人也許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個絕望的人,更沒有看見他自己)。
因為,這&ldquo消蝕他自己&rdquo恰恰是他絕望地無法做到的、恰恰是他在萬般苦惱中無法做到的:通過&ldquo絕望&rdquo,有什麼東西在&ldquo自我&rdquo之中被點燃了,而偏偏這東西不能夠燃燒或者燃燒不起來。
于是,&ldquo為某物而絕望&rdquo[55]從根本上說還不是真正的絕望。
這是開始,或者就好像醫生所談論的一種病症,它還沒有使自己明了化。
那下一個是&ldquo明了的絕望&rdquo:為自己而絕望。
一個年輕女孩為愛情而絕望,就是說,她為失去自己所愛的人而絕望,他死了,或者他對她不貞。
這不是什麼&ldquo明了的絕望&rdquo,不;她為她自己而絕望。
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如果那時它已經成為了&ldquo他的&rdquo所愛,那麼,她就是曾以最幸福的方式擺脫了或者失去了這個&ldquo她的自己&rdquo,而現在,如果這個自我将是一個沒有&ldquo他&rdquo的自我,那麼這個自我對于她就是一個煩惱;對于她來說,這個(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自我曾經成為她的财富,現在則因為&ldquo他&rdquo死了而成為了一種使她憎恨的空虛,或者,現在則因為這自我使她總是想起&ldquo她受到了欺騙&rdquo而成為了一種厭惡。
[56]試試看,在這時對這樣的一個女孩說:你消蝕你自己;你将聽她回答說:&ldquo哦,不,煩惱的事情恰恰是:我無法消蝕自己。
&rdquo &ldquo為自己而絕望&rdquo、&ldquo絕望地想要擺脫自己&rdquo是對于一切絕望的表述公式,所以絕望的第二種形式,&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能夠被推究到第一種形式,&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正如我們前文中把那&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的形式解析在了那&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的形式中(參見A)。
一個絕望着的人絕望地想要是他自己。
但是如果他絕望地想要是他自己,那麼他無疑是不想擺脫他自己。
是的,看起來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更仔細地看一下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矛盾是同樣的。
&ldquo他絕望地想要是&rdquo的那個&ldquo自我&rdquo,是一個他所不是的&ldquo自我&rdquo(因為,想要是&ldquo他真正地所是&rdquo的那個&ldquo自我&rdquo[57],&mdash&mdash這種&ldquo想要&rdquo則正是&ldquo絕望&rdquo的對立面),就是說,他想要把他的&ldquo自我&rdquo從那設定了它的力量中解脫出來。
但是雖然他具備所有絕望,他無法做到這個;雖然他盡了所有&ldquo絕望&rdquo的努力搏鬥,&ldquo那設定的力量&rdquo比他更強大并且強迫他去&ldquo是&rdquo那個他所不想要&ldquo是&rdquo的自我。
但這樣他無疑還是要擺脫自己,擺脫那個他所&ldquo是&rdquo的自我,&mdash&mdash為了去&ldquo是&rdquo那他自己苦想了的&ldquo自我&rdquo。
去是他所想要的&ldquo自我&rdquo,雖然在另一種意義上是同樣的絕望的,對于他來說是他的全部喜樂;而被強迫去是&ldquo他所不想要是&rdquo的自我,這是他的煩惱,&mdash&mdash這種煩惱就是:他無法擺脫自己。
從&ldquo靈魂的病症(罪)不像肉體的病症消蝕肉體那樣地消蝕靈魂&rdquo出發,蘇格拉底證明了靈魂的不朽性[58]。
而從&ldquo絕望無法消蝕一個人的自我&mdash&mdash這恰恰是絕望中的矛盾之苦楚&rdquo出發,我們也能夠這樣地證明人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
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沒有&ldquo那永恒的&rdquo,那麼他就根本無法絕望;而如果絕望能夠消蝕他的自我,那麼就也還是不會有任何絕望存在。
這樣,絕望,這種在&ldquo自我&rdquo中的病症,就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絕望者是不可救藥地病着的。
相比于一般的疾病情況,這是完全地在另一種意義上的情形:這病症所攻擊的,是最高貴的部分[59];但是他卻無法死去。
死亡不是病症的最終部分,但死亡持續不斷地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要從這一瀕死的病症之中得到拯救是一種不可能,因為這病症及其煩惱&mdash&mdash以及死亡,恰恰正是&ldquo無法死去&rdquo。
這是絕望之中的狀态。
固然絕望者足夠盡力地避免它,固然他足夠成功地完全失去了他的自我(這情形必定特别适合于這樣一種絕望:&ldquo對自己是絕望的無知&rdquo),并且以這樣一種&ldquo絲毫不被感覺到是失去&rdquo的方式失去;永恒還是會揭示出&ldquo他的狀态是絕望&rdquo,并且逼着他不得不後退,這樣,他的煩惱還是在那裡&mdash&mdash他無法擺脫他的自我,并且事情變得明了:他以為是&ldquo成功的&rdquo的那些東西隻是一種幻覺。
而這是永恒所必須做的,因為這&ldquo具有一個自我&rdquo、&ldquo是一個自我&rdquo是對&ldquo人&rdquo的最偉大的、最無限的認可,并且,這同時也是永恒對&ldquo人&rdquo的要求。
*** [1]&ldquo自覺&rdquo=&ldquo自己意識到&rdquo。
在下面的文字中,一般情況下,我使用&ldquo自覺&rdquo來翻譯,但是如果是要強調意識的作用,我就會翻譯為&ldquo自己意識到&rdquo。
[2]&ldquo精神是自我&rdquo在《概念恐懼》已經談及: &ldquo人是&lsquo那靈魂的&rsquo與&lsquo那肉體的&rsquo的一個綜合。
但是,如果兩項沒有統一在一個&lsquo第三項&rsquo之中,那麼,一種綜合就是無法想象的。
這個&lsquo第三項&rsquo就是&lsquo精神&rsquo&rdquo(《概念恐懼》第一章第五節)。
&ldquo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由精神構建和承擔的一種綜合。
&rdquo(《概念恐懼》,第三章)。
[3]換一種翻譯就是:自我是一個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牽涉到動詞&ldquoforholdesigtil&rdquo,&ldquo涉入性地與&hellip&hellip發生關系&rdquo或者說&ldquo使自己與&hellip&hellip發生關系&rdquo。
這是克爾凱郭爾經常使用的一個動詞結構。
這裡面包含了&ldquo使得自己向&hellip&hellip&rdquo的意向性,這樣一種&ldquo參與性地持有一種态度&rdquo的投入傾向,一種主動式,一種主觀上的行為。
與之相反則是&ldquo冷漠而保持距離地觀察&rdquo,被動而不作出主觀上的行為。
[4]換一種翻譯就是:它處在這關系(這關系就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中。
[5]換一種翻譯就是:自我不是這關系,自我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
[6]換一種翻譯就是:人是一個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綜合、自由和必然的綜合。
&ldquo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rdquo等,見《概念恐懼》:&ldquo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綜合,并且同時也是&lsquo那現世的&rsquo和&lsquo那永恒的&rsquo的綜合&rdquo(《概念恐懼》第三章)。
[7]&ldquo關系&rdquo:包括有綜合關系。
[8]&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是德國唯心主義,特别是黑格爾的辯證發展步驟。
第三項為&ldquo合&rdquo,亦即&ldquo綜合&rdquo。
[9]這裡的&ldquo否定的&rdquo,negativ,或者可以說&ldquo負的&rdquo。
[10]如果把重點放在前兩個環節而不是放在&ldquo關系&rdquo或&ldquo綜合&rdquo上,那麼這綜合的定性就是抽象的,所以是&ldquo否定的”而如果把重點放在&ldquo關系&rdquo或&ldquo綜合&rdquo上,而不是放在前兩個環節,那麼這作為&ldquo關系&rdquo和&ldquo綜合&rdquo的自我或者精神就主動了,所以這種綜合的定性就是&ldquo肯定的&rdquo(或者說&ldquo正定的&rdquo)。
[11]也就是意識,&mdash&mdash也可以說,&ldquo靈魂的&rdquo是心理學的。
[12]這裡的&ldquo肯定的&rdquo,positiv,或者可以說&ldquo正的&rdquo。
[13]換一種翻譯就是:一個這樣的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一個自我&hellip&hellip [14]這裡的這個&ldquo第二者&rdquo是指在&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中的第二項。
[15]這裡的這個&ldquo第二者&rdquo暗示了上帝。
[16]這裡的這個&ldquo第三者&rdquo,由于那蘊涵有&ldquo上帝&rdquo意味的第二者的涉入,它就是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綜合、&ldquo自由&rdquo和&ldquo必然&rdquo的綜合。
[17]事實上在這裡的這些段落裡作者為他所理解的&ldquo自我&rdquo的實現過程給出了一個輪廓。
如果&ldquo人&rdquo作為綜合僅僅是&ldquo靈魂&rdquo和&ldquo肉體&rdquo的綜合,那麼他就無法與&ldquo那神聖的&rdquo有接觸,那麼他就無法達成&ldquo那有限的&rdquo和&ldquo那無限的&rdquo的綜合,等等。
如果那樣他就無法完成他的&ldquo去成為人、去成為自己、其成為精神&rdquo的任務而實現其存在。
所以現在在這裡要有一個&ldquo靈魂和肉體的綜合&rdquo之外的一個綜合,所以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是一個新的綜合。
但是無限性和有限性是有着質的區别的兩種東西,我們無法通過理性、通過邏輯來理解這兩者的綜合,現在所牽涉到的事實上不是理論或者認識的對象,而是實踐或者意志的對象了。
通過那種被向人提出的倫理要求,這兩種不同質的環節達成綜合的可能的切點就出現了,對可能的實現就是意志的行為了。
[18]&ldquo其他(Andet)&rdquo也可譯作&ldquo他者&rdquo,如果翻譯為&ldquo第二者&rdquo,那麼它在&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關系中的第二項。
[19]換一種翻譯就是:一個這樣被衍生出來、被設定的關系是&ldquo人&rdquo的自我,一個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之中使自己去與一個&ldquo其他&rdquo發生關系。
[20]亦即:&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
[21][神經性的欺騙]這一表述平行于&ldquo光學欺騙&rdquo(視覺上的幻像)和&ldquo聲學欺騙&rdquo(聽覺上的幻音),它标示了一種内在的感覺欺騙,把内在的壓力當成是外來的。
[22]&ldquo其他/第二者/他者&rdquo。
[23]&ldquo為自己而在的&rdquo,forsigværende。
&ldquo為自己而在&rdquo,或說&ldquo自為&rdquo:就是說&ldquo作為自己的對象&rdquo。
如果某物是一個純粹的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那麼它就是&ldquo自在&rdquo的,它的存在是自在地存在,但是如果現在它是處在這樣一種&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那麼它就是&ldquo被設定在自己使自己與自己發生的關系中&rdquo的存在,所以是&ldquo為自己&rdquo&mdash&mdash&ldquo自為&rdquo的存在。
個體人作為&ldquo靈魂&mdash肉體&rdquo的個體,是一種&ldquo自在&rdquo,而當這種&ldquo靈魂&mdash肉體&rdquo進入了&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後,它就是&ldquo自為&rdquo的。
[24]&ldquo那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這裡所談的這種錯誤關系是處在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并且是由一個&ldquo其他/第二者&rdquo所設定的。
所以,這個&ldquo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就是前文中的那個&ldquo其他/第二者&rdquo。
[25]這個&ldquo反思&rdquo也可以從物理的角度理解為&ldquo反射&rdquo、&ldquo反映&rdquo。
[26][依據于]平行的表述出現在後面的文字中:&ldquo自我&hellip&hellip透明地使得自己依據于上帝。
&rdquo [27][直立行走]這是古典時代對人的解讀。
西塞羅在《論神性》中說到諸神分派給人類的各種禮物,其中就有讓人從大地上升起。
[28]在克爾凱郭爾筆名著作,克利馬庫斯的《哲學碎片》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中對現實性和可能性有過很深入的讨論。
[29]&ldquo是&rdquo是現實的,而&ldquo能夠是&rdquo是可能的。
[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好像是一種上升]在《約翰納斯或者你應當懷疑一切》(1842&mdash1843)的草稿中,克爾凱郭爾寫道:&ldquo就像亞裡士多德所說,&lsquo那現實的&rsquo走在&lsquo那可能的&rsquo之前,在時間上和在尊嚴上,它都是更高的,以這樣的方式,确定性也是先于懷疑。
&rdquo(Pap.ⅣB2,15)。
見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1049b,10)。
克爾凱郭爾的文本來源是騰納曼的哲學史或者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
[30][固然思想者們會說,現實性是被消滅了的可能性]在《哲學碎片》(1844)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中的第一節,約翰納斯·克裡馬庫斯這樣說:&ldquo&lsquo那可能的&rsquo(不僅僅是&lsquo被排除在外了的那可能的&rsquo,而且也是&lsquo被推定的那可能的&rsquo)在它變得現實的這一瞬間顯現為烏有;因為通過現世性,可能性被消滅。
&rdquo [31]把句子肢解開,讓分句成為獨立句子,換一種寫法就是:一個&ldquo綜合&rdquo之關系使得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絕望是在這樣一種&ldquo綜合&rdquo關系中的&ldquo錯誤關系&rdquo。
[32]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
它與後面句子中的&ldquo能夠絕望&rdquo間的關系就像是&ldquo做&rdquo與&ldquo能夠做&rdquo之間或者&ldquo是&rdquo與&ldquo能夠是&rdquo之間的關系。
[33]這個&ldquo之&rdquo就是那&ldquo人&rdquo,并且因為上帝使得人成為&ldquo關系&rdquo,所以也是那&ldquo關系&rdquo。
[34]這個&ldquo之&rdquo就是那&ldquo絕望是來自那關系&rdquo所說的&ldquo關系&rdquo。
[35]就是說,絕望可以說是來自那關系,&mdash&mdash那&ldquo綜合因為&lsquo那使人成為關系的上帝&rsquo将之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mdash&mdash也就是說因為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而在之中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
把句子肢解開,讓分句成為獨立句子,換一種寫法就是:可以說是來自這樣一種&ldquo關系”在這關系之中&ldquo綜合&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因為上帝(上帝使得&ldquo人&rdquo成為那&ldquo關系&rdquo)在将這&ldquo人/關系&rdquo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這也就是說,因為&ldquo關系&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再換一種寫法:可以說是來自那&ldquo關系&rdquo(在這關系之中的情形是這樣:是上帝使得&ldquo人&rdquo成為&ldquo關系&rdquo,因為上帝在将這&ldquo人/關系&rdquo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這也就是說,因為這&ldquo關系&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ldquo綜合&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本來綜合是被綜合的兩項間的關系。
這綜合是人,上帝使得人成為這關系。
上帝讓人脫離他的手,人不在上帝手中,于是人與自己發生關系,就是說,這關系與自己發生關系,于是這就是,&ldquo綜合&rdquo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它是在這關系之中與自己發生關系的。
絕望就是來自這關系。
[36]在這一段中,所有在這個分号之後的句子在丹麥文原文之中都是一些分句,用來解釋&ldquo這絕望者怎樣地談論他的絕望”這些分句太長,完全不符合漢語語法習慣,所以我不得不用分号将之分開;但是作者表達的關鍵在于:不管這絕望者怎樣怎樣&hellip&hellip怎樣地談論他的絕望,這絕望仍然是處在一種責任之下,而這種責任是由&ldquo&lsquo人/關系&rsquo是&lsquo精神/自我&rsquo&rdquo這一事實所給定的。
[37]在前面段落的括号中的文字,亦即:&ldquo差不多就類似于暈眩中的人由于一種神經性的欺騙而談論頭部的重力或者談論仿佛是某種東西掉在他的身上,等等,這重力和這壓力其實卻不是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lsquo那内在的&rsquo的一種逆向的反射&rdquo。
[38]如果按中譯本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譯詞,可以說:每一次&ldquo錯誤關系&rdquo外化自身。
[39]換一種寫法就是: 這時這疾病是一種現實(這&ldquo現實&rdquo的本原變得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過去的)。
[40]這裡&ldquo他使自己染上了疾病&rdquo是過去時,而&ldquo他在使自己染上疾病&rdquo是現在時。
[41]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2]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3]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4][死于死亡]&ldquo死于死亡(døeDøden)&rdquo這一叙述方式可能是出自丹文版《創世記》(2∶17)。
(中文版為:隻是分别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 [45]這裡的這個&ldquo死&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6]這裡&ldquo死&rdquo和&ldquo活&rdquo在丹麥文原文中都是動詞被名詞化地使用。
換一種方式句子可以翻譯為:&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死去&rdquo持恒地把自己轉化為一種&ldquo活着&rdquo [47][如同匕首無法殺死思想]詩句出自約翰納斯·愛瓦爾德1779年因為當時流行自殺的風氣而寫的作為街頭小調而出版的詩歌《一首精神的歌:帶來救贖者耶稣·基督為那些受到邪惡不祥的思想誘惑而要縮短自己的生命的人們所給出的溫馨的警告》。
[48][其蠕蟲不死并且其火焰不滅]見《馬可福音》(9∶43&mdash48):&ldquo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裡。
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
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
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丢在地獄裡。
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他。
你隻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丢在地獄裡。
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rdquo [49]考慮到中文中的連貫性。
這裡&ldquo如果說安慰,那麼&rdquo是我加出來的。
[50]在丹麥文原文中,這個&ldquo曾絕望&rdquo是過去時動詞的&ldquo絕望&rdquo。
[51]&ldquo擺脫自己&rdquo,在一些地方我翻譯為&ldquo抹殺掉自己&rdquo。
[52][要麼皇帝要麼什麼也不是]譯自恺撒·波爾加的拉丁語格言&ldquoAutCaesar,autnihil&rdquo,我将&ldquo恺撒(Caesar)&rdquo翻譯為皇帝,因為&ldquo恺撒&rdquo是所有羅馬皇帝和一些其他皇帝的尊号,并且是指羅馬皇帝裘利亞·恺撒。
恺撒·波爾加(CaesarBorgia,1476&mdash1507):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要成為皇帝支配歐洲,但失敗。
他把這句話刻在裘利亞·恺撒半身像之下,之後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53]自己(Selv)。
因為考慮上下文連貫,我在這裡暫時地使用&ldquo自己&rdquo來作為Selv的譯詞。
在别的地方我一般翻譯作&ldquo自我&rdquo。
[54]銷蝕自己,走向毀滅。
[55]這裡,&ldquo為某物而絕望&rdquo中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
[56]年譯本中的譯句為: 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她曾以那最幸福的方式擺脫了或者失去了這個&ldquo她的自己&rdquo,如果那時它已經成為了&ldquo他的&rdquo所愛的話),而如果現在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将是一個沒有&ldquo他&rdquo的自我,那麼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對于她就是一個煩惱;對于她來說,這個自我曾經成為她的财富(這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現在則成為了一種使她憎恨的空虛,既然&ldquo他&rdquo死了,或者,成為了一種厭惡,既然這自我使她總是想起&ldquo她受到了欺騙&rdquo。
[57]就是說,這個自我就是他的真正意義上的自我。
[58][從&ldquo靈魂的病症(罪)不像肉體的病症消蝕肉體那樣地消蝕靈魂&rdquo出發,蘇格拉底證明了靈魂的不朽性]見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第十(608d&mdash611a)中,蘇格拉底論證了靈魂并不因為疾病和死亡而消失:&ldquo如果它不被什麼惡的東西毀壞,既不會被那對于它自己是特殊的東西,也不會被那與别的東西相應的東西毀壞,那麼很明顯,它必定是一直在那裡存在着;如果他一直是在那裡,那麼它就必定是不朽的。
&rdquo [59][最高貴的部分]有着重要生理功能的内髒,尤其是心和肺。
乙這病症(絕望)的一般性 就好像醫生必定會說的,也許沒有一個活着的人是完全健康的;以同樣的方式,如果我們真正對人有所認識,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沒有一個活着的人不是多多少少地絕望着的,沒有一個活着的人不是在内心深處有着一種不平靜、一種不和平、一種不和諧、一種對于莫名的某樣東西或者對于某種他不敢去認識的東西的恐懼、一種對&ldquo存在&rdquo的可能性的恐懼或者對自己的恐懼[1];這樣,一個人,就像醫生所說的&ldquo身體上帶有一種疾病&rdquo那樣,帶着一種病症,走來走去攜帶着一種&ldquo精神&rdquo的病症,這病症隻偶爾在那他自己所無法解釋的恐懼之中并且通過這種恐懼一閃而逝地被感覺到,于是他知道它是在這之中。
在任何情況下不曾有過任何人,并且現在也沒有任何人,生活在基督教世界[2]之外而不是絕望的,并且,在基督教世界之中,隻要一個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也是如此;隻要一個人不完全是真正的基督徒,那麼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絕望的。
這種看法對于許多人說來無疑是一種悖論,一種誇張,并且另外還是一種陰暗而消沉的看法。
然而它卻完全不是像這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
它不是陰黯的,相反它尋求去為那通常是處在昏暗之中的東西帶來光明;它不是消沉的,相反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以這樣一種定性來看待每一個人:這種定性是出自對人的最高要求&mdash&mdash要求人是精神;它也不是一種悖論,而相反是一種貫通地得到了發展的基本看法,因此它也不是什麼誇張。
相反,對于絕望的一般看法隻是停留在表象之中,并且是這樣一種膚淺的看法,也就是說,不是什麼看法。
它假設了每一個人自己必定對于&ldquo自己是否絕望&rdquo認識得最清楚。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絕望的,那麼他就被看成是絕望的,而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并非是絕望的,那麼他就被看成不是絕望的。
作為一種由此導出的結論,絕望就是一種罕見的現象,而不是非常一般的現象。
&ldquo一個人是絕望的&rdquo,這不是罕見的事實;不,罕見的是&ldquo一個人真正地不是絕望的&rdquo,這,才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然而,習俗想法對&ldquo絕望&rdquo的理解是非常糟糕的。
諸如這樣的情形,(隻須提一下這情形,如果對之有了正确的理解,那麼,這情形會把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情形置于&ldquo絕望&rdquo這個定性之下),它完全地忽略了:&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ldquo不自覺自己是絕望的&rdquo正是&ldquo絕望&rdquo的一種形式。
在一種更為過分的意義上,習俗想法對&ldquo絕望&rdquo的解讀類似于它對&ldquo一個人是否有病&rdquo的定性,&mdash&mdash在一種更為過分的意義上;因為這習俗想法,比起它對疾病和健康的所知,它對&ldquo什麼是精神&rdquo所知要遠遠地更少(而如果不知道關于精神,那麼對絕望也就不會有所知)。
通常,一般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人自己不說自己是有病的,那麼他就是健康的,而如果一個人自己說自己是健康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而醫生則以另一種方式來看這疾病。
為什麼?因為醫生對&ldquo什麼是健康&rdquo有着一種确定而成熟的觀念,并且他根據這觀念來檢測一個人的狀态。
醫生知道,正如有着一種的疾病純粹是幻覺,同樣地也有着一種健康其實是幻覺;遇到後一種情形,他首先使用各種手段來揭示出病症。
醫生,恰恰是因為他是醫生(有見識的醫生),根本不會無條件地去相信人自己對于其健康狀況的說法。
如果每一個人自己對于其健康狀況、關于他是健康還是有病、關于他哪裡有痛等的說法都是無條件的可信的話,那麼,&ldquo醫生是醫生&rdquo就是一個幻覺了。
因為醫生的工作不僅僅是開處方,而首先是診斷疾病,在診斷中則首先要去判斷出:那估計是有病的人是不是真的有病,或者,那看起來是健康的人也許在事實上有病。
同樣,心理專家對于絕望的關系也是如此。
他知道什麼是絕望,他認識它并且因此而不僅僅滿足于一個人的陳述,不管這個人是說自己沒有絕望還是說自己絕望。
就是說,有必要強調:在某種意義上,那些聲稱自己是絕望的人并非總都是絕望的。
一個人能夠假作絕望,并且一個人會弄錯而把本是一種精神之定性的絕望混淆于各種各樣瞬間即逝的情緒低沉、内心沖突,而這些狀态會重新消失卻不導緻絕望。
不過,心理專家也會恰當地把這看成是絕望的各種形式;他絲毫不會
但是,什麼是精神?精神是自我。
[2]但什麼是自我?自我是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3];或者,它處在&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這個關系中[4];自我不是這關系,而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5]。
人是一個&ldquo無限性&rdquo和&ldquo有限性&rdquo、&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ldquo自由&rdquo和&ldquo必然&rdquo的綜合[6],簡之,一個綜合。
一個綜合是一個兩者之間的關系[7]。
以這樣的方式考慮,人尚未是自我。
在介于兩者的關系中,這&ldquo關系&rdquo是第三者[8]作為一種否定的[9]統一體[10],而那兩者使自己與這&ldquo關系&rdquo發生關系,并且處于&ldquo與這關系的關系&rdquo中;以這樣的方式,在&ldquo靈魂&rdquo這個定性[11]之下,靈魂和肉體之間的這個關系是一個關系。
相反,如果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那麼,這個關系就是&ldquo肯定的[12]第三者&rdquo,而這就是自我。
一個這樣的&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13],一個自我,必定是要麼自己設定了自己,要麼通過一個&ldquo第二者&rdquo[14]而被設定。
如果這&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ldquo關系&rdquo是通過一個&ldquo第二者&rdquo[15]而被設定,那麼,固然這關系就是&ldquo第三者&rdquo[16],但是這個&ldquo關系&rdquo,這&ldquo第三者&rdquo于是就又是一個&ldquo關系&rdquo并且使自己去與&ldquo那設定了這整個關系的東西&rdquo發生關系。
[17] 一個這樣的被衍生出來的、被設定的關系是&ldquo人&rdquo的自我,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在&ls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squo之中使自己去與一個&lsquo其他&rsquo[18]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19]。
由此得出:真正的&ldquo絕望&rdquo可以得到兩種形式。
如果&ldquo人&rdquo的自我已經設定了自身,那麼,就隻有一種形式可談,就是&ldquo不想要是自己&rdquo、&ldquo想要抹煞掉自己&rdquo,而不可能去談論&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
這後一種形式的闡述[20]也就是對于那整個&ldquo關系&rdquo(&ldquo自我&rdquo)的依賴性的表達;它表達了&ldquo自我&rdquo無法通過自己而達到或處于平衡和安甯,并且隻有通過&ldquo在&ls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squo中而使自己與&lsquo那設定了整個關系的東西&rsquo發生關系&rdquo才能達到或處于平衡和安甯。
是的,這第二種形式的絕望(絕望地想要是自己)遠不是僅僅隻标示一種特殊的絕望;恰恰相反,所有絕望在最後能夠被解析到或者還原為這一種。
如果一個絕望的人(像他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留意到了自己的絕望,并且不去毫無意義地就好像是在談論某種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那樣地談論它(差不多就類似于暈眩中的人由于一種神經性的欺騙[21]而談論頭部的重力或者談論仿佛是某種東西掉在他的身上,等等,這重力和這壓力其實卻不是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ldquo那内在的&rdquo的一種逆向的反射),并且,他在這時盡其全力地想要通過自己并且隻通過自己去消除這絕望;那麼,他還是處在這絕望之中,并且以其所有表面上的辛勞他隻是在越來越深地把自己埋進一種更深的絕望之中。
&ldquo絕望&rdquo的錯誤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錯誤關系,而是一個處在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的錯誤關系,并且是由一個&ldquo其他&rdquo[22]所設定的;所以,在前一個&ldquo為自己而在的[23]關系&rdquo中,這錯誤關系在與&ldquo那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24]的關系中也無限地反思[25]其自身。
在&ldquo絕望&rdquo完全地被根除了的時候,這也就是描述&ldquo自我&rdquo之狀态的表述公式: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之中,并且在&ldquo想要是自己&rdquo之中,&ldquo自我&rdquo透明地依據于那個設定了它的力量[26]。
B&ldquo絕望&rdquo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絕望是一種好處還是一種缺陷?純粹辯證地看,它兩者俱是。
如果一個人要緊握着&ldquo絕望&rdquo這個抽象的想法,而不去考慮任何&ldquo絕望的人&rdquo,那麼他就必定會說:絕望是一種巨大的好處。
這種病症的可能性是人優越于動物的地方,并且這種優越對&ldquo人&rdquo的标識完全不同于&ldquo直立行走&rdquo[27],因為它直指那無限的直立性和崇高性:他是精神。
這種病症的可能性是人優越于動物的地方;而&ldquo注意到了這病症&rdquo則是基督徒優越于&ldquo自然的人&rdquo的地方;從這種病症中的康複是那基督徒的極樂至福。
于是,&ldquo能夠絕望&rdquo是一種無限的好處;然而絕望卻不僅僅是最大的不幸和悲慘,而且它還是迷失。
本來,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如此[28];如果&ldquo能夠是如此如此&rdquo是一種好處,那麼&ldquo是如此如此&rdquo就是一種更大的好處了,就是說,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好像是一種上升[29]。
相反,牽涉到&ldquo絕望&rdquo,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變成了是一種下沉;正如可能性的無限優越,這種&ldquo下沉&rdquo也是無限的。
這樣,那種&ldquo相對于絕望是上升着的&rdquo的東西就是&ldquo不是絕望&rdquo。
然而這種定性卻又是模棱兩可的。
&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不同于&ldquo不是瘸的、盲的等等諸如此類&rdquo。
如果&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意味了比&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既不多也不少,那麼,這恰恰就是&ldquo是絕望的&rdquo。
&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必須是意味了&ldquo能夠是絕望的&rdquo的被消滅了的可能性;如果&ldquo一個人不是絕望的&rdquo這事實是真的,那麼他就必須在每一個瞬間消滅這可能性。
按理說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關系并非如此。
因為,固然思想者們會說,現實性是被消滅了的可能性[30],但這并不完全是真的,這現實性是那完成了的、起着作用的可能性。
相反在這裡,那現實性(&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因此也是一種否定,它是那無能的、被消滅了的可能性;按理說現實性相對于可能性是一種肯定,但在這裡是一種否定。
絕望是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綜合之關系中的錯誤關系[31]。
但是這綜合不是那錯誤關系,它隻是可能性,或者說,在這綜合之中有着錯誤關系的可能性。
如果這綜合是那錯誤關系的話,那麼絕望就根本不會存在,那麼絕望就會是某種存在于&ldquo人的本性&rdquo本身之中的東西,這就是說:那麼它就不是絕望;它會是某種發生在人身上的東西、他所承受的某種痛苦,像一種疾病(人會生病),或者像死亡(所有人難免一死)。
不,絕望[32]在于人本身之中;但是,如果他不是綜合,那麼他就根本不能夠絕望;并且如果這綜合不是本原地在正确的關系中出自上帝之手,那麼他也不能夠絕望。
那麼,絕望是從哪裡來的呢?可以這樣說吧,是來自那&ldquo綜合因為&lsquo那使人成為關系的上帝&rsquo在将之[33]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也就是說因為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而在之[34]中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35]。
并且,在&ldquo這關系是精神、是自我&rdquo這個事實之中,在之中有着&ldquo責任&rdquo,所有的&ldquo絕望&rdquo正是存在于這&ldquo責任&rdquo之下,并且在&ldquo絕望&rdquo存在的每一個的瞬間都是如此:它存在于這責任之下,不管絕望者對他的絕望談論得有如何的多,不管他以一種如何狡猾的自欺欺人的方式來談論他的絕望;[36]&mdash&mdash絕望者談論起他的絕望就好像是一種不幸,通過一種混淆,就像我們在上面所談及的關于暈眩的情形[37],而&ldquo絕望&rdquo與&ldquo暈眩&rdquo&mdash&mdash雖然兩者間有着質的區别&mdash&mdash還是有着許多共同點:&ldquo暈眩&rdquo處于&ldquo靈魂&rdquo這一定性之下的情形正是&ldquo絕望&rdquo處于&ldquo精神&rdquo這一定性之下的情形,并且充滿了與&ldquo絕望&rdquo各種類比。
這樣,如果這錯誤關系,這絕望,出場了,那麼,它是不是就自然而然地繼續存在下去呢?不,不是自然而然;如果這錯誤關系繼續存在,那麼這不是由于&ldquo錯誤關系&rdquo,而是由于那關系,&mdash&mdash那&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
這就是說,每一次&ldquo錯誤關系&rdquo表現出自己[38],在每一個它所存在的瞬間,我們都要回溯到這&ldquo關系&rdquo。
看這樣一個比方,我們讨論一個人由于不小心而染上疾病:這樣&ldquo病症&rdquo出場了,并且從這一瞬間開始這病症就強調了自身,并且這時這疾病是一種&ldquo其本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了過去的&rdquo的現實[39]。
如果我們喋喋不休地老是說,&ldquo你這個病人,這瞬間你正在讓自己得這病&rdquo,那麼這就會是既殘酷又沒有人情味;這就好像我們在每一個瞬間都要把疾病的現實性融化進它的可能性。
他确實是使自己得了病,但那隻是一次性的行為,病的繼續是&ldquo得病&rdquo這一次性行為的後果,我們不能把它在每一瞬間中的進展歸咎于他;他使自己得了病,但在這時我們不能說,他在使自己得病。
[40]絕望[41]的情況就不同;&ldquo絕望&rdquo的每一個現實的瞬間是向&ldquo可能性&rdquo的回返,在&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的每一個瞬間,他都是在為自己招緻絕望;這持恒地是現在的時間,&mdash&mdash這&ldquo現在時&rdquo不會成為任何相對于現實而被流逝掉的&ldquo過去”在&ldquo絕望&rdquo的每一個現實的瞬間裡,絕望者把在可能性中所有&ldquo先前的&rdquo都作為一種&ldquo現在的&rdquo來承擔。
這是由于,絕望[42]是一種&ldquo精神&rdquo的定性,它使得自己去與人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發生關系。
但是&ldquo那永恒的&rdquo卻是他所無法擺脫的,不,永遠不;他無法将之一了百了地從自己身上抛棄,再也沒有什麼事情是比這更不可能的了;在每一個他不具備&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瞬間,他必定是已将它或者正将它從自己身上抛棄&mdash&mdash但它又重新回來,這就是說,在每一個&ldquo他是絕望的&rdquo的瞬間,他把絕望[43]招緻給自己。
因為&ldquo絕望&rdquo不是尾随于&ldquo錯誤關系&rdquo,而是尾随于那&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ldquo關系&rdquo。
并且,與自己的這關系是人所無法擺脫的,正如他無法擺脫他的自我,另外,這兩者恰恰是完全一回事,既然&ldquo自我&rdquo其實就是這&ldquo與自己的關系&rdquo。
C絕望是:緻死的病症 然而,&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這個概念必須被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理解。
從字面上直接看,它意味作一種病症,其終結、其出口處是&ldquo死亡&rdquo。
這樣,我們就是在把一種緻命的疾病當作是同義于&ldquo一種緻死的病症&rdquo來談論。
在這種意義上&ldquo絕望&rdquo不能被稱作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從基督教的角度理解,&ldquo死亡&rdquo本身是一條通向&ldquo生命&rdquo的必經之路。
因此,從基督教的角度看并沒有什麼塵俗的、肉體上的病是緻死的。
因為死亡固然是疾病的最終情形,但死亡不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如果要在一種最嚴格的意義上讨論一種&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那麼這就必須是一種這樣的病症:在這病中&ldquo那最終的&rdquo是死亡,并且在這病中死亡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而這正是絕望。
而在另一種意義上,絕望則更确定的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說一個人因為一種病症而死,或者說一種病症以肉體的死亡而結束,那麼這就是一種與我們所談的&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病症。
相反,&ldquo絕望&rdquo的苦楚恰恰是無法死。
這樣,如果有一個垂死病人躺在床上被死亡拖累卻無法死,那麼我們所談的病症和這個死亡病症者的狀态有更多共同之處。
這樣,這&ldquo緻死地病着&rdquo就是:無法死,但看起來卻并沒有什麼生命的希望;不,沒有,這&ldquo無希望性&rdquo在于:甚至那最後的希望,死亡,都不存在。
如果死亡是最大的危險,那麼人們寄希望于生命;但如果人們認識那更可怕的危險,那麼人們就寄希望于死亡。
而如果那危險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死亡成為了希望,那麼絕望就是這種&ldquo無希望性&rdquo:甚至無法死去。
在這種最後的意義上,絕望就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這種充滿痛楚的矛盾,這種&ldquo自我&rdquo之中的病症,永遠地在死,死而卻又不死,死于死亡[44]。
因為&ldquo死&rdquo意味了一切都過去了,但是&ldquo死于死亡&rdquo意味了體驗死[45];而如果這&ldquo死&rdquo是被體驗了,哪怕是隻體驗一瞬間,那麼這體驗就因此而是&ldquo永恒地體驗着這死&rdquo。
如果一個人要像人死于一種疾病那樣地死于絕望,那麼,在他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自我,就必須是能夠在一種與&ldquo肉體因病而死&rdquo相同的意義上死去。
但這是不可能的;&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死&rdquo持恒地把自己轉化為一種&ldquo活&rdquo[46]。
絕望的人無法死;&ldquo如同匕首無法殺死思想&rdquo[47],絕望無法消蝕&ldquo那永恒的&rdquo,那&ldquo在絕望之根基中、其蠕蟲不死并且其火焰不滅[48]&rdquo的自我。
絕望卻正是一種&ldquo自我消蝕&rdquo,但它是一種無能的自我消蝕,無法做它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它自己所想要的是&ldquo消蝕自己&rdquo,這是它所無法做到的;這種無能是一種新形式的自我消蝕,在這新形式的自我消蝕中,絕望又無法做到它想要做的&mdash&mdash&ldquo消蝕自己”這是一種強化,或者說,強化律。
這是&ldquo那令人焦躁的&rdquo,或者說這是在絕望之中的冰炙,這種令人苦惱的東西,它的運動是持恒地向内、越來越深地陷進那無能的自我消蝕中。
&ldquo絕望不消蝕他&rdquo,這絕不能說是對絕望者的某種安慰,恰恰相反,如果要說安慰,那麼[49]這安慰則就是&ldquo痛楚&rdquo,是那把怨恨保存在生命中而把生命保存在怨恨中的東西;因為他正是為此而絕望&mdash&mdash而不是&ldquo曾絕望&rdquo[50]:他無法消蝕他自己、無法擺脫自己[51],無法去成為烏有。
這是&ldquo絕望&rdquo的一種強化了的表述公式,它是在&ldquo自我&rdquo的這種病症中的高燒進一步升值。
一個絕望着的人為某物而絕望。
在一個瞬間裡這看起來是如此,但這僅僅是一個瞬間;而在同一瞬間,&ldquo那真正的絕望&rdquo顯現出來,或者說&ldquo絕望&rdquo在其真正意義上顯示出自己。
在他為某物而絕望的時候,他根本地是在為他自己而絕望,想要擺脫自己。
那個野心勃勃的人有他的格言,&ldquo要麼皇帝要麼什麼也不是&rdquo[52],這樣,在他沒有成為皇帝的時候,他就為此絕望。
但這意味了某種其他東西:他,正因為他沒有成為皇帝,所以現在不能夠忍受&ldquo是他自己&rdquo。
這就是說,他在真正的意義上不是為&ldquo他沒有成為皇帝&rdquo而絕望,而是為他自己絕望:因為他沒有成為皇帝。
這個&ldquo自己&rdquo[53](如果它成為了皇帝,那麼它對于他就是他的全部喜樂)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而現在,這個&ldquo自己&rdquo對于他就是一切之中最不堪忍受的東西。
在一種更深的意義上,對于他,那不可忍受的東西不是&ldquo他沒有成為皇帝&rdquo,而是這個沒有成為皇帝的&ldquo自我&rdquo,&mdash&mdash這個自我對于他來說才是不可忍受的,或者更确切地說,那對于他來說是&ldquo不堪忍受的&rdquo的東西是:他無法擺脫他自己。
如果他成為了皇帝,那麼他是絕望地擺脫了自己;但是他這時沒有成為皇帝,并且絕望地無法擺脫自己。
本質地看,他是同樣地絕望,因為他不擁有他的自我,他不是他自己。
通過&ldquo成為了皇帝&rdquo他并不就此成為了他自己,而是擺脫了他自己;而通過&ldquo沒有成為皇帝&rdquo他為&ldquo不能夠擺脫自己&rdquo而絕望。
所以,如果有人這樣說及一個絕望的人,說他消蝕他自己[54],仿佛這是對他的懲罰,那麼,這種說法就是出自一種膚淺的看法(有這種看法的人也許從來沒有看見過一個絕望的人,更沒有看見他自己)。
因為,這&ldquo消蝕他自己&rdquo恰恰是他絕望地無法做到的、恰恰是他在萬般苦惱中無法做到的:通過&ldquo絕望&rdquo,有什麼東西在&ldquo自我&rdquo之中被點燃了,而偏偏這東西不能夠燃燒或者燃燒不起來。
于是,&ldquo為某物而絕望&rdquo[55]從根本上說還不是真正的絕望。
這是開始,或者就好像醫生所談論的一種病症,它還沒有使自己明了化。
那下一個是&ldquo明了的絕望&rdquo:為自己而絕望。
一個年輕女孩為愛情而絕望,就是說,她為失去自己所愛的人而絕望,他死了,或者他對她不貞。
這不是什麼&ldquo明了的絕望&rdquo,不;她為她自己而絕望。
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如果那時它已經成為了&ldquo他的&rdquo所愛,那麼,她就是曾以最幸福的方式擺脫了或者失去了這個&ldquo她的自己&rdquo,而現在,如果這個自我将是一個沒有&ldquo他&rdquo的自我,那麼這個自我對于她就是一個煩惱;對于她來說,這個(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自我曾經成為她的财富,現在則因為&ldquo他&rdquo死了而成為了一種使她憎恨的空虛,或者,現在則因為這自我使她總是想起&ldquo她受到了欺騙&rdquo而成為了一種厭惡。
[56]試試看,在這時對這樣的一個女孩說:你消蝕你自己;你将聽她回答說:&ldquo哦,不,煩惱的事情恰恰是:我無法消蝕自己。
&rdquo &ldquo為自己而絕望&rdquo、&ldquo絕望地想要擺脫自己&rdquo是對于一切絕望的表述公式,所以絕望的第二種形式,&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能夠被推究到第一種形式,&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正如我們前文中把那&ldquo絕望地不想要是自己&rdquo的形式解析在了那&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的形式中(參見A)。
一個絕望着的人絕望地想要是他自己。
但是如果他絕望地想要是他自己,那麼他無疑是不想擺脫他自己。
是的,看起來是如此;但是如果我們更仔細地看一下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矛盾是同樣的。
&ldquo他絕望地想要是&rdquo的那個&ldquo自我&rdquo,是一個他所不是的&ldquo自我&rdquo(因為,想要是&ldquo他真正地所是&rdquo的那個&ldquo自我&rdquo[57],&mdash&mdash這種&ldquo想要&rdquo則正是&ldquo絕望&rdquo的對立面),就是說,他想要把他的&ldquo自我&rdquo從那設定了它的力量中解脫出來。
但是雖然他具備所有絕望,他無法做到這個;雖然他盡了所有&ldquo絕望&rdquo的努力搏鬥,&ldquo那設定的力量&rdquo比他更強大并且強迫他去&ldquo是&rdquo那個他所不想要&ldquo是&rdquo的自我。
但這樣他無疑還是要擺脫自己,擺脫那個他所&ldquo是&rdquo的自我,&mdash&mdash為了去&ldquo是&rdquo那他自己苦想了的&ldquo自我&rdquo。
去是他所想要的&ldquo自我&rdquo,雖然在另一種意義上是同樣的絕望的,對于他來說是他的全部喜樂;而被強迫去是&ldquo他所不想要是&rdquo的自我,這是他的煩惱,&mdash&mdash這種煩惱就是:他無法擺脫自己。
從&ldquo靈魂的病症(罪)不像肉體的病症消蝕肉體那樣地消蝕靈魂&rdquo出發,蘇格拉底證明了靈魂的不朽性[58]。
而從&ldquo絕望無法消蝕一個人的自我&mdash&mdash這恰恰是絕望中的矛盾之苦楚&rdquo出發,我們也能夠這樣地證明人身上的&ldquo那永恒的&rdquo。
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沒有&ldquo那永恒的&rdquo,那麼他就根本無法絕望;而如果絕望能夠消蝕他的自我,那麼就也還是不會有任何絕望存在。
這樣,絕望,這種在&ldquo自我&rdquo中的病症,就是&ldquo緻死的病症&rdquo。
絕望者是不可救藥地病着的。
相比于一般的疾病情況,這是完全地在另一種意義上的情形:這病症所攻擊的,是最高貴的部分[59];但是他卻無法死去。
死亡不是病症的最終部分,但死亡持續不斷地是&ldquo那最終的&rdquo。
要從這一瀕死的病症之中得到拯救是一種不可能,因為這病症及其煩惱&mdash&mdash以及死亡,恰恰正是&ldquo無法死去&rdquo。
這是絕望之中的狀态。
固然絕望者足夠盡力地避免它,固然他足夠成功地完全失去了他的自我(這情形必定特别适合于這樣一種絕望:&ldquo對自己是絕望的無知&rdquo),并且以這樣一種&ldquo絲毫不被感覺到是失去&rdquo的方式失去;永恒還是會揭示出&ldquo他的狀态是絕望&rdquo,并且逼着他不得不後退,這樣,他的煩惱還是在那裡&mdash&mdash他無法擺脫他的自我,并且事情變得明了:他以為是&ldquo成功的&rdquo的那些東西隻是一種幻覺。
而這是永恒所必須做的,因為這&ldquo具有一個自我&rdquo、&ldquo是一個自我&rdquo是對&ldquo人&rdquo的最偉大的、最無限的認可,并且,這同時也是永恒對&ldquo人&rdquo的要求。
*** [1]&ldquo自覺&rdquo=&ldquo自己意識到&rdquo。
在下面的文字中,一般情況下,我使用&ldquo自覺&rdquo來翻譯,但是如果是要強調意識的作用,我就會翻譯為&ldquo自己意識到&rdquo。
[2]&ldquo精神是自我&rdquo在《概念恐懼》已經談及: &ldquo人是&lsquo那靈魂的&rsquo與&lsquo那肉體的&rsquo的一個綜合。
但是,如果兩項沒有統一在一個&lsquo第三項&rsquo之中,那麼,一種綜合就是無法想象的。
這個&lsquo第三項&rsquo就是&lsquo精神&rsquo&rdquo(《概念恐懼》第一章第五節)。
&ldquo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由精神構建和承擔的一種綜合。
&rdquo(《概念恐懼》,第三章)。
[3]換一種翻譯就是:自我是一個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牽涉到動詞&ldquoforholdesigtil&rdquo,&ldquo涉入性地與&hellip&hellip發生關系&rdquo或者說&ldquo使自己與&hellip&hellip發生關系&rdquo。
這是克爾凱郭爾經常使用的一個動詞結構。
這裡面包含了&ldquo使得自己向&hellip&hellip&rdquo的意向性,這樣一種&ldquo參與性地持有一種态度&rdquo的投入傾向,一種主動式,一種主觀上的行為。
與之相反則是&ldquo冷漠而保持距離地觀察&rdquo,被動而不作出主觀上的行為。
[4]換一種翻譯就是:它處在這關系(這關系就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中。
[5]換一種翻譯就是:自我不是這關系,自我是&ldquo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
[6]換一種翻譯就是:人是一個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綜合、自由和必然的綜合。
&ldquo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rdquo等,見《概念恐懼》:&ldquo人是靈魂與肉體的綜合,并且同時也是&lsquo那現世的&rsquo和&lsquo那永恒的&rsquo的綜合&rdquo(《概念恐懼》第三章)。
[7]&ldquo關系&rdquo:包括有綜合關系。
[8]&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是德國唯心主義,特别是黑格爾的辯證發展步驟。
第三項為&ldquo合&rdquo,亦即&ldquo綜合&rdquo。
[9]這裡的&ldquo否定的&rdquo,negativ,或者可以說&ldquo負的&rdquo。
[10]如果把重點放在前兩個環節而不是放在&ldquo關系&rdquo或&ldquo綜合&rdquo上,那麼這綜合的定性就是抽象的,所以是&ldquo否定的”而如果把重點放在&ldquo關系&rdquo或&ldquo綜合&rdquo上,而不是放在前兩個環節,那麼這作為&ldquo關系&rdquo和&ldquo綜合&rdquo的自我或者精神就主動了,所以這種綜合的定性就是&ldquo肯定的&rdquo(或者說&ldquo正定的&rdquo)。
[11]也就是意識,&mdash&mdash也可以說,&ldquo靈魂的&rdquo是心理學的。
[12]這裡的&ldquo肯定的&rdquo,positiv,或者可以說&ldquo正的&rdquo。
[13]換一種翻譯就是:一個這樣的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一個自我&hellip&hellip [14]這裡的這個&ldquo第二者&rdquo是指在&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中的第二項。
[15]這裡的這個&ldquo第二者&rdquo暗示了上帝。
[16]這裡的這個&ldquo第三者&rdquo,由于那蘊涵有&ldquo上帝&rdquo意味的第二者的涉入,它就是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ldquo那現世的&rdquo和&ldquo那永恒的&rdquo的綜合、&ldquo自由&rdquo和&ldquo必然&rdquo的綜合。
[17]事實上在這裡的這些段落裡作者為他所理解的&ldquo自我&rdquo的實現過程給出了一個輪廓。
如果&ldquo人&rdquo作為綜合僅僅是&ldquo靈魂&rdquo和&ldquo肉體&rdquo的綜合,那麼他就無法與&ldquo那神聖的&rdquo有接觸,那麼他就無法達成&ldquo那有限的&rdquo和&ldquo那無限的&rdquo的綜合,等等。
如果那樣他就無法完成他的&ldquo去成為人、去成為自己、其成為精神&rdquo的任務而實現其存在。
所以現在在這裡要有一個&ldquo靈魂和肉體的綜合&rdquo之外的一個綜合,所以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綜合是一個新的綜合。
但是無限性和有限性是有着質的區别的兩種東西,我們無法通過理性、通過邏輯來理解這兩者的綜合,現在所牽涉到的事實上不是理論或者認識的對象,而是實踐或者意志的對象了。
通過那種被向人提出的倫理要求,這兩種不同質的環節達成綜合的可能的切點就出現了,對可能的實現就是意志的行為了。
[18]&ldquo其他(Andet)&rdquo也可譯作&ldquo他者&rdquo,如果翻譯為&ldquo第二者&rdquo,那麼它在&ldquo正&mdash反&mdash合&rdquo關系中的第二項。
[19]換一種翻譯就是:一個這樣被衍生出來、被設定的關系是&ldquo人&rdquo的自我,一個關系(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在&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之中使自己去與一個&ldquo其他&rdquo發生關系。
[20]亦即:&ldquo絕望地想要是自己&rdquo。
[21][神經性的欺騙]這一表述平行于&ldquo光學欺騙&rdquo(視覺上的幻像)和&ldquo聲學欺騙&rdquo(聽覺上的幻音),它标示了一種内在的感覺欺騙,把内在的壓力當成是外來的。
[22]&ldquo其他/第二者/他者&rdquo。
[23]&ldquo為自己而在的&rdquo,forsigværende。
&ldquo為自己而在&rdquo,或說&ldquo自為&rdquo:就是說&ldquo作為自己的對象&rdquo。
如果某物是一個純粹的沒有任何關系的東西,那麼它就是&ldquo自在&rdquo的,它的存在是自在地存在,但是如果現在它是處在這樣一種&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那麼它就是&ldquo被設定在自己使自己與自己發生的關系中&rdquo的存在,所以是&ldquo為自己&rdquo&mdash&mdash&ldquo自為&rdquo的存在。
個體人作為&ldquo靈魂&mdash肉體&rdquo的個體,是一種&ldquo自在&rdquo,而當這種&ldquo靈魂&mdash肉體&rdquo進入了&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後,它就是&ldquo自為&rdquo的。
[24]&ldquo那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這裡所談的這種錯誤關系是處在一個&l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中,并且是由一個&ldquo其他/第二者&rdquo所設定的。
所以,這個&ldquo設定了它的力量&rdquo,就是前文中的那個&ldquo其他/第二者&rdquo。
[25]這個&ldquo反思&rdquo也可以從物理的角度理解為&ldquo反射&rdquo、&ldquo反映&rdquo。
[26][依據于]平行的表述出現在後面的文字中:&ldquo自我&hellip&hellip透明地使得自己依據于上帝。
&rdquo [27][直立行走]這是古典時代對人的解讀。
西塞羅在《論神性》中說到諸神分派給人類的各種禮物,其中就有讓人從大地上升起。
[28]在克爾凱郭爾筆名著作,克利馬庫斯的《哲學碎片》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中對現實性和可能性有過很深入的讨論。
[29]&ldquo是&rdquo是現實的,而&ldquo能夠是&rdquo是可能的。
[這&ldquo是&rdquo相對于那&ldquo能夠是&rdquo就好像是一種上升]在《約翰納斯或者你應當懷疑一切》(1842&mdash1843)的草稿中,克爾凱郭爾寫道:&ldquo就像亞裡士多德所說,&lsquo那現實的&rsquo走在&lsquo那可能的&rsquo之前,在時間上和在尊嚴上,它都是更高的,以這樣的方式,确定性也是先于懷疑。
&rdquo(Pap.ⅣB2,15)。
見亞裡士多德的《形而上學》(1049b,10)。
克爾凱郭爾的文本來源是騰納曼的哲學史或者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
[30][固然思想者們會說,現實性是被消滅了的可能性]在《哲學碎片》(1844)中的&ldquo間奏曲&rdquo中的第一節,約翰納斯·克裡馬庫斯這樣說:&ldquo&lsquo那可能的&rsquo(不僅僅是&lsquo被排除在外了的那可能的&rsquo,而且也是&lsquo被推定的那可能的&rsquo)在它變得現實的這一瞬間顯現為烏有;因為通過現世性,可能性被消滅。
&rdquo [31]把句子肢解開,讓分句成為獨立句子,換一種寫法就是:一個&ldquo綜合&rdquo之關系使得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絕望是在這樣一種&ldquo綜合&rdquo關系中的&ldquo錯誤關系&rdquo。
[32]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
它與後面句子中的&ldquo能夠絕望&rdquo間的關系就像是&ldquo做&rdquo與&ldquo能夠做&rdquo之間或者&ldquo是&rdquo與&ldquo能夠是&rdquo之間的關系。
[33]這個&ldquo之&rdquo就是那&ldquo人&rdquo,并且因為上帝使得人成為&ldquo關系&rdquo,所以也是那&ldquo關系&rdquo。
[34]這個&ldquo之&rdquo就是那&ldquo絕望是來自那關系&rdquo所說的&ldquo關系&rdquo。
[35]就是說,絕望可以說是來自那關系,&mdash&mdash那&ldquo綜合因為&lsquo那使人成為關系的上帝&rsquo将之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mdash&mdash也就是說因為這關系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而在之中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rdquo的關系。
把句子肢解開,讓分句成為獨立句子,換一種寫法就是:可以說是來自這樣一種&ldquo關系”在這關系之中&ldquo綜合&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因為上帝(上帝使得&ldquo人&rdquo成為那&ldquo關系&rdquo)在将這&ldquo人/關系&rdquo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這也就是說,因為&ldquo關系&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再換一種寫法:可以說是來自那&ldquo關系&rdquo(在這關系之中的情形是這樣:是上帝使得&ldquo人&rdquo成為&ldquo關系&rdquo,因為上帝在将這&ldquo人/關系&rdquo從自己手中釋放出來,這也就是說,因為這&ldquo關系&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ldquo綜合&rdquo使自己與自己發生關系)。
本來綜合是被綜合的兩項間的關系。
這綜合是人,上帝使得人成為這關系。
上帝讓人脫離他的手,人不在上帝手中,于是人與自己發生關系,就是說,這關系與自己發生關系,于是這就是,&ldquo綜合&rdquo與自己發生關系,并且,它是在這關系之中與自己發生關系的。
絕望就是來自這關系。
[36]在這一段中,所有在這個分号之後的句子在丹麥文原文之中都是一些分句,用來解釋&ldquo這絕望者怎樣地談論他的絕望”這些分句太長,完全不符合漢語語法習慣,所以我不得不用分号将之分開;但是作者表達的關鍵在于:不管這絕望者怎樣怎樣&hellip&hellip怎樣地談論他的絕望,這絕望仍然是處在一種責任之下,而這種責任是由&ldquo&lsquo人/關系&rsquo是&lsquo精神/自我&rsquo&rdquo這一事實所給定的。
[37]在前面段落的括号中的文字,亦即:&ldquo差不多就類似于暈眩中的人由于一種神經性的欺騙而談論頭部的重力或者談論仿佛是某種東西掉在他的身上,等等,這重力和這壓力其實卻不是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lsquo那内在的&rsquo的一種逆向的反射&rdquo。
[38]如果按中譯本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譯詞,可以說:每一次&ldquo錯誤關系&rdquo外化自身。
[39]換一種寫法就是: 這時這疾病是一種現實(這&ldquo現實&rdquo的本原變得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已成為過去的)。
[40]這裡&ldquo他使自己染上了疾病&rdquo是過去時,而&ldquo他在使自己染上疾病&rdquo是現在時。
[41]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2]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3]這裡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4][死于死亡]&ldquo死于死亡(døeDøden)&rdquo這一叙述方式可能是出自丹文版《創世記》(2∶17)。
(中文版為:隻是分别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 [45]這裡的這個&ldquo死&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不定式。
[46]這裡&ldquo死&rdquo和&ldquo活&rdquo在丹麥文原文中都是動詞被名詞化地使用。
換一種方式句子可以翻譯為:&ldquo絕望&rdquo的&ldquo死去&rdquo持恒地把自己轉化為一種&ldquo活着&rdquo [47][如同匕首無法殺死思想]詩句出自約翰納斯·愛瓦爾德1779年因為當時流行自殺的風氣而寫的作為街頭小調而出版的詩歌《一首精神的歌:帶來救贖者耶稣·基督為那些受到邪惡不祥的思想誘惑而要縮短自己的生命的人們所給出的溫馨的警告》。
[48][其蠕蟲不死并且其火焰不滅]見《馬可福音》(9∶43&mdash48):&ldquo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裡。
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
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他砍下來。
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丢在地獄裡。
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他。
你隻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丢在地獄裡。
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
&rdquo [49]考慮到中文中的連貫性。
這裡&ldquo如果說安慰,那麼&rdquo是我加出來的。
[50]在丹麥文原文中,這個&ldquo曾絕望&rdquo是過去時動詞的&ldquo絕望&rdquo。
[51]&ldquo擺脫自己&rdquo,在一些地方我翻譯為&ldquo抹殺掉自己&rdquo。
[52][要麼皇帝要麼什麼也不是]譯自恺撒·波爾加的拉丁語格言&ldquoAutCaesar,autnihil&rdquo,我将&ldquo恺撒(Caesar)&rdquo翻譯為皇帝,因為&ldquo恺撒&rdquo是所有羅馬皇帝和一些其他皇帝的尊号,并且是指羅馬皇帝裘利亞·恺撒。
恺撒·波爾加(CaesarBorgia,1476&mdash1507):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的私生子,要成為皇帝支配歐洲,但失敗。
他把這句話刻在裘利亞·恺撒半身像之下,之後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53]自己(Selv)。
因為考慮上下文連貫,我在這裡暫時地使用&ldquo自己&rdquo來作為Selv的譯詞。
在别的地方我一般翻譯作&ldquo自我&rdquo。
[54]銷蝕自己,走向毀滅。
[55]這裡,&ldquo為某物而絕望&rdquo中的這個&ldquo絕望&rdquo在丹麥文版的原文中是一個動詞。
[56]年譯本中的譯句為: 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她曾以那最幸福的方式擺脫了或者失去了這個&ldquo她的自己&rdquo,如果那時它已經成為了&ldquo他的&rdquo所愛的話),而如果現在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将是一個沒有&ldquo他&rdquo的自我,那麼這個&ldquo她的自我&rdquo對于她就是一個煩惱;對于她來說,這個自我曾經成為她的财富(這在另一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同樣地絕望的),現在則成為了一種使她憎恨的空虛,既然&ldquo他&rdquo死了,或者,成為了一種厭惡,既然這自我使她總是想起&ldquo她受到了欺騙&rdquo。
[57]就是說,這個自我就是他的真正意義上的自我。
[58][從&ldquo靈魂的病症(罪)不像肉體的病症消蝕肉體那樣地消蝕靈魂&rdquo出發,蘇格拉底證明了靈魂的不朽性]見柏拉圖的《理想國》的第十(608d&mdash611a)中,蘇格拉底論證了靈魂并不因為疾病和死亡而消失:&ldquo如果它不被什麼惡的東西毀壞,既不會被那對于它自己是特殊的東西,也不會被那與别的東西相應的東西毀壞,那麼很明顯,它必定是一直在那裡存在着;如果他一直是在那裡,那麼它就必定是不朽的。
&rdquo [59][最高貴的部分]有着重要生理功能的内髒,尤其是心和肺。
乙這病症(絕望)的一般性 就好像醫生必定會說的,也許沒有一個活着的人是完全健康的;以同樣的方式,如果我們真正對人有所認識,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沒有一個活着的人不是多多少少地絕望着的,沒有一個活着的人不是在内心深處有着一種不平靜、一種不和平、一種不和諧、一種對于莫名的某樣東西或者對于某種他不敢去認識的東西的恐懼、一種對&ldquo存在&rdquo的可能性的恐懼或者對自己的恐懼[1];這樣,一個人,就像醫生所說的&ldquo身體上帶有一種疾病&rdquo那樣,帶着一種病症,走來走去攜帶着一種&ldquo精神&rdquo的病症,這病症隻偶爾在那他自己所無法解釋的恐懼之中并且通過這種恐懼一閃而逝地被感覺到,于是他知道它是在這之中。
在任何情況下不曾有過任何人,并且現在也沒有任何人,生活在基督教世界[2]之外而不是絕望的,并且,在基督教世界之中,隻要一個人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也是如此;隻要一個人不完全是真正的基督徒,那麼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絕望的。
這種看法對于許多人說來無疑是一種悖論,一種誇張,并且另外還是一種陰暗而消沉的看法。
然而它卻完全不是像這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
它不是陰黯的,相反它尋求去為那通常是處在昏暗之中的東西帶來光明;它不是消沉的,相反是令人振奮的,因為它以這樣一種定性來看待每一個人:這種定性是出自對人的最高要求&mdash&mdash要求人是精神;它也不是一種悖論,而相反是一種貫通地得到了發展的基本看法,因此它也不是什麼誇張。
相反,對于絕望的一般看法隻是停留在表象之中,并且是這樣一種膚淺的看法,也就是說,不是什麼看法。
它假設了每一個人自己必定對于&ldquo自己是否絕望&rdquo認識得最清楚。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絕望的,那麼他就被看成是絕望的,而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并非是絕望的,那麼他就被看成不是絕望的。
作為一種由此導出的結論,絕望就是一種罕見的現象,而不是非常一般的現象。
&ldquo一個人是絕望的&rdquo,這不是罕見的事實;不,罕見的是&ldquo一個人真正地不是絕望的&rdquo,這,才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然而,習俗想法對&ldquo絕望&rdquo的理解是非常糟糕的。
諸如這樣的情形,(隻須提一下這情形,如果對之有了正确的理解,那麼,這情形會把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情形置于&ldquo絕望&rdquo這個定性之下),它完全地忽略了:&ldquo不是絕望的&rdquo、&ldquo不自覺自己是絕望的&rdquo正是&ldquo絕望&rdquo的一種形式。
在一種更為過分的意義上,習俗想法對&ldquo絕望&rdquo的解讀類似于它對&ldquo一個人是否有病&rdquo的定性,&mdash&mdash在一種更為過分的意義上;因為這習俗想法,比起它對疾病和健康的所知,它對&ldquo什麼是精神&rdquo所知要遠遠地更少(而如果不知道關于精神,那麼對絕望也就不會有所知)。
通常,一般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人自己不說自己是有病的,那麼他就是健康的,而如果一個人自己說自己是健康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而醫生則以另一種方式來看這疾病。
為什麼?因為醫生對&ldquo什麼是健康&rdquo有着一種确定而成熟的觀念,并且他根據這觀念來檢測一個人的狀态。
醫生知道,正如有着一種的疾病純粹是幻覺,同樣地也有着一種健康其實是幻覺;遇到後一種情形,他首先使用各種手段來揭示出病症。
醫生,恰恰是因為他是醫生(有見識的醫生),根本不會無條件地去相信人自己對于其健康狀況的說法。
如果每一個人自己對于其健康狀況、關于他是健康還是有病、關于他哪裡有痛等的說法都是無條件的可信的話,那麼,&ldquo醫生是醫生&rdquo就是一個幻覺了。
因為醫生的工作不僅僅是開處方,而首先是診斷疾病,在診斷中則首先要去判斷出:那估計是有病的人是不是真的有病,或者,那看起來是健康的人也許在事實上有病。
同樣,心理專家對于絕望的關系也是如此。
他知道什麼是絕望,他認識它并且因此而不僅僅滿足于一個人的陳述,不管這個人是說自己沒有絕望還是說自己絕望。
就是說,有必要強調:在某種意義上,那些聲稱自己是絕望的人并非總都是絕望的。
一個人能夠假作絕望,并且一個人會弄錯而把本是一種精神之定性的絕望混淆于各種各樣瞬間即逝的情緒低沉、内心沖突,而這些狀态會重新消失卻不導緻絕望。
不過,心理專家也會恰當地把這看成是絕望的各種形式;他絲毫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