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狼還是羊?
關燈
小
中
大
倘若我們聽信&ldquo人本質上傾向于毀滅&rdquo的說法,認為人類使用武力和暴力是根植于此的内心需求,那麼面對日益膨脹的野蠻行徑,我們抵禦的力量将會變得越來越弱。
雖然相比之下有些人更具狼性,但既然大家都是狼,餘下的人又何必防狼拒狼、如臨大敵呢? 就其更廣泛和更普遍的意義而言,&ldquo人是狼?是羊?&rdquo這個問題隻是西方神學和哲學思想中衆多基本議題之一的特殊表現形式,那就是:人本質上是邪惡堕落的還是良善可塑的?《舊約全書》并沒有選擇&ldquo人從根本上說是堕落的&rdquo這一立場。
亞當和夏娃悖逆上帝的行為沒有被稱作&ldquo犯罪&rdquo,也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這一悖逆使人堕落。
恰恰相反,此次悖逆之舉為人類發展自我意識、為使其自身具備選擇的能力創造了條件;因而說到底,這第一次悖逆實際上是人類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亞當和夏娃的這種做法似乎也在上帝的計劃之内,因為在先知看來,人類正因為遭到驅逐、遠離樂土,才得以創造他自己的曆史,發掘他身而為人的力量,并作為一個充分發展的獨立個體在人與自然之間達成一種全新的和諧關系。
這種和諧不同于他先前獲得的和諧,那個時候他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先知們所崇尚的救世主之說毋庸置疑隐含着&ldquo人并非生性堕落&rdquo&ldquo無需上帝任何特殊的恩慈,人也能被拯救&rdquo的意味。
然而它并沒有暗示,人類這種向善的潛能必将赢得最後的勝利。
一個人如果作了惡,他會變本加厲。
所以,法老的心&ldquo變得冷硬起來&rdquo,因為他作惡不斷;這副鐵石心腸到最後再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也絕無可能悔改。
《舊約全書》裡列舉的惡人惡事起碼與善人善事一樣多,在作惡者名錄中,就連尊貴如大衛王這樣的人都不曾幸免。
《舊約全書》的主張是:人兼具善惡兩種品性,他必須在善惡之間、祝福與詛咒之間、生命與死亡之間做出選擇。
縱然是上帝,也沒有擅加幹涉。
上帝隻是差遣他的使者,即先知,把行事準則傳達給世人以引導其躬行善事、明辨奸邪、警示不詳、訓誡不敬。
可一切也就到此為止,之後便由人獨自面對向善還是行惡的&ldquo兩難之選&rdquo,而最終做的什麼決定,則完完全全是他自個兒的事。
但此後基督教在這方面的發揚卻是另一副面貌。
在基督教會的發展過程中,亞當的悖逆是以罪惡論處的。
事實上,這項罪嚴重到了敗壞其本性的程度,也順帶着敗壞了亞當所有後世子孫的本性。
因此,僅憑自身的努力,人永遠無法剔除身上的堕落之根。
隻有上帝施以天恩,讓基督降臨人世并為人類而死,才能徹底根絕人的堕落,并救贖那些信奉基督的人。
然而,在基督教會内部,這套原罪論也絕非人人首肯、毫無反對之聲。
貝拉基(2)抨擊過,然而落敗了。
文藝複興時期教會中的人文主義者雖然無法像許多異教徒所做的那樣直接抨擊或全盤否定,卻也傾向于弱化其影響力。
對&ldquo人與生俱來的惡與堕落&rdquo這個問題,如果非要指出各派主張之間有什麼不同,可以說,路德(3)所持的觀點隻是更加激進。
與此相對照的是,文藝複興及其之後的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們,則在截然相反的方向邁出了非常極端的一步。
後者宣稱,人性中所有的惡隻不過是特定環境導緻的結果,因此人其實并不需要做什麼選擇。
就此,他們認為,隻要我們改變誘發罪惡的外在環境,人最初始的善幾乎就會自發地湧現。
這種觀點也影響了馬克思及其繼承者。
&ldquo人性本善&rdquo這一信念其實是人産生了新的自信的結果,這種自信乃得益于自文藝複興時期以來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
與之正好相反的是,對&ldquo人具有作惡傾向&rdquo這一傳統觀念的強調,在西方世界道德淪喪之下再度擡頭。
這種道德淪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貫穿了希特勒等人的所作所為,曆經考文垂大轟炸和廣島原子彈事件,再延續至如今各國預謀發動的殃及全人類的毀滅性戰争。
性惡觀引起了人們的新一輪重視,這是一劑有益人類健康的解毒劑,它使我們不再低估人性之惡與生俱來的内在潛能。
隻不過遺憾的是,有時由于理解錯誤,甚至有人歪曲其義,對人性惡的低估太常被用來奚落那些仍未對人類喪失信念的人們。
有些人的觀點常常遭到誤讀,被認為是低估了人性惡的潛能;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想強調的是,這種過于感性的樂觀主義并不是我思及此事時的心态。
對任何有着長期臨床經驗的精神分析學家來說,若要他輕視人所具有的各種毀滅性力量,那當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在重度患者身上,他能親見這些力量如何發揮效力,他也能親身體驗到在
雖然相比之下有些人更具狼性,但既然大家都是狼,餘下的人又何必防狼拒狼、如臨大敵呢? 就其更廣泛和更普遍的意義而言,&ldquo人是狼?是羊?&rdquo這個問題隻是西方神學和哲學思想中衆多基本議題之一的特殊表現形式,那就是:人本質上是邪惡堕落的還是良善可塑的?《舊約全書》并沒有選擇&ldquo人從根本上說是堕落的&rdquo這一立場。
亞當和夏娃悖逆上帝的行為沒有被稱作&ldquo犯罪&rdquo,也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這一悖逆使人堕落。
恰恰相反,此次悖逆之舉為人類發展自我意識、為使其自身具備選擇的能力創造了條件;因而說到底,這第一次悖逆實際上是人類邁向自由的第一步。
亞當和夏娃的這種做法似乎也在上帝的計劃之内,因為在先知看來,人類正因為遭到驅逐、遠離樂土,才得以創造他自己的曆史,發掘他身而為人的力量,并作為一個充分發展的獨立個體在人與自然之間達成一種全新的和諧關系。
這種和諧不同于他先前獲得的和諧,那個時候他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先知們所崇尚的救世主之說毋庸置疑隐含着&ldquo人并非生性堕落&rdquo&ldquo無需上帝任何特殊的恩慈,人也能被拯救&rdquo的意味。
然而它并沒有暗示,人類這種向善的潛能必将赢得最後的勝利。
一個人如果作了惡,他會變本加厲。
所以,法老的心&ldquo變得冷硬起來&rdquo,因為他作惡不斷;這副鐵石心腸到最後再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也絕無可能悔改。
《舊約全書》裡列舉的惡人惡事起碼與善人善事一樣多,在作惡者名錄中,就連尊貴如大衛王這樣的人都不曾幸免。
《舊約全書》的主張是:人兼具善惡兩種品性,他必須在善惡之間、祝福與詛咒之間、生命與死亡之間做出選擇。
縱然是上帝,也沒有擅加幹涉。
上帝隻是差遣他的使者,即先知,把行事準則傳達給世人以引導其躬行善事、明辨奸邪、警示不詳、訓誡不敬。
可一切也就到此為止,之後便由人獨自面對向善還是行惡的&ldquo兩難之選&rdquo,而最終做的什麼決定,則完完全全是他自個兒的事。
但此後基督教在這方面的發揚卻是另一副面貌。
在基督教會的發展過程中,亞當的悖逆是以罪惡論處的。
事實上,這項罪嚴重到了敗壞其本性的程度,也順帶着敗壞了亞當所有後世子孫的本性。
因此,僅憑自身的努力,人永遠無法剔除身上的堕落之根。
隻有上帝施以天恩,讓基督降臨人世并為人類而死,才能徹底根絕人的堕落,并救贖那些信奉基督的人。
然而,在基督教會内部,這套原罪論也絕非人人首肯、毫無反對之聲。
貝拉基(2)抨擊過,然而落敗了。
文藝複興時期教會中的人文主義者雖然無法像許多異教徒所做的那樣直接抨擊或全盤否定,卻也傾向于弱化其影響力。
對&ldquo人與生俱來的惡與堕落&rdquo這個問題,如果非要指出各派主張之間有什麼不同,可以說,路德(3)所持的觀點隻是更加激進。
與此相對照的是,文藝複興及其之後的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們,則在截然相反的方向邁出了非常極端的一步。
後者宣稱,人性中所有的惡隻不過是特定環境導緻的結果,因此人其實并不需要做什麼選擇。
就此,他們認為,隻要我們改變誘發罪惡的外在環境,人最初始的善幾乎就會自發地湧現。
這種觀點也影響了馬克思及其繼承者。
&ldquo人性本善&rdquo這一信念其實是人産生了新的自信的結果,這種自信乃得益于自文藝複興時期以來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
與之正好相反的是,對&ldquo人具有作惡傾向&rdquo這一傳統觀念的強調,在西方世界道德淪喪之下再度擡頭。
這種道德淪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貫穿了希特勒等人的所作所為,曆經考文垂大轟炸和廣島原子彈事件,再延續至如今各國預謀發動的殃及全人類的毀滅性戰争。
性惡觀引起了人們的新一輪重視,這是一劑有益人類健康的解毒劑,它使我們不再低估人性之惡與生俱來的内在潛能。
隻不過遺憾的是,有時由于理解錯誤,甚至有人歪曲其義,對人性惡的低估太常被用來奚落那些仍未對人類喪失信念的人們。
有些人的觀點常常遭到誤讀,被認為是低估了人性惡的潛能;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想強調的是,這種過于感性的樂觀主義并不是我思及此事時的心态。
對任何有着長期臨床經驗的精神分析學家來說,若要他輕視人所具有的各種毀滅性力量,那當真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在重度患者身上,他能親見這些力量如何發揮效力,他也能親身體驗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