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暴力類型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本書的主體部分緻力于探讨毀滅性的多種惡性形式,但我想先對暴力的其他形式作一番讨論。
我并非打算進行詳盡的闡述,隻是覺得暴力有病态程度較輕的外在表現,先對此展開分析,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毀滅性所具有的多種重度病态和惡性形式。
對各式各樣的暴力的區分,其根據乃在于背後各不相同的無意識動機;因為隻有洞悉行為背後無意識的動态性因素,我們才能對行為本身、行為根源、行為發展過程以及為實現行為所積蓄的能量有所了解(1)。
最正常和非病态性的暴力形式是遊戲型暴力(playfulviolence)。
我們常見之于以下這種情形:人們使用暴力乃是為了一展所長,其志不在于毀滅,也并不是受到仇恨或毀滅沖動的驅使。
這種遊戲型暴力的例子在很多情形中都可以看到:從原始部落的戰争遊戲到禅宗弟子的劍術,都屬于這一類。
所有這些對抗性遊戲,擊殺不是目的;即便結果導緻對手死亡,也可以歸咎于對方&ldquo走位失誤&rdquo。
我們說遊戲型暴力不具備主觀毀滅意願,這通常僅指此類遊戲的理想類型。
而在現實生活中,表面看來顯然符合遊戲邏輯,但在行為背後我們常常會發現暗藏其中的無意識攻擊性和毀滅性沖動。
不過即便如此,此類型暴力中的主要動機還是為了展現技能,而非毀滅。
比遊戲型暴力更具現實意義的,是反應型暴力(reactiveviolence)。
我所認為的反應型暴力,指的是人們為了捍衛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和财産而使用的暴力。
它源于恐懼,也正因為如此,它很可能是最常見的暴力形式。
這裡的恐懼或許真實存在,也可能出自想象;或許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此類型暴力服務于生命,而非死亡;其目的在于存續,而非毀滅。
它并不完全源于不理性的沖動,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是理性地深思熟慮的結果,因此它同樣暗含着目的與手段之間某種分寸得宜的權衡。
有人認為,從更高的宗教層面來看,殺人這種事,即使是出于防衛,從道德上講也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
不過,大多數持這種觀點的人也承認,為捍衛生命而訴諸的暴力與純粹為了毀滅而行使的暴力,二者具有本質差别。
人們感覺自己受到威脅并随之産生反應型暴力行為,這常常不是基于客觀現實,而是基于人思想上的操縱。
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使其追随者們相信他們受到了敵人的威脅,從而激起充滿敵意的主觀反應。
照此說來,資本主義政府和共産主義政府以及羅馬天主教會對正義之戰與不義之戰的區分,是最值得商榷的,因為每一方都成功地把自己說成處于抵禦外來攻擊的被動處境。
(2)幾乎沒有哪一場侵略戰争可以不必假借防禦這種說辭。
至于誰才是名副其實的防禦者,卻通常由勝利者決定;有時候還隻能等到很久以後,由更加客觀的曆史學家們予以評定。
假裝任何戰争都屬防禦性質的這種傾向揭示了兩件事:首先,大多數人,至少在大部分文明國家,是不能在強迫之下殺人或喪命的,除非他們一開始就相信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捍衛其生命和自由;其次它表明,要想說服幾百萬人,讓他們相信自己正處于被攻擊的危險,繼而将其号召起來進行自我防禦,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能成功說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們缺乏獨立思考、缺乏獨立自覺的感情,在于大多數人在情感上對其政治領袖的依賴。
有了這種依賴,幾乎一切事物,但凡說得擲地有聲,人們都會信以為真。
如果人們相信自己身陷于他人所聲稱的威脅之中,其引發的心理結果毋庸置疑與他們真正受到威脅時是一樣的。
人們感受到威脅,為了自我防衛,他們願意殺人毀物。
在偏執型被害妄想症患者身上,我們發現了同樣的機制,隻不過不是群體而是個人罷了。
在這兩種情形中,個體在主觀上感到自己身處危險,并做出攻擊性反應。
反應型暴力的另一個方面,是由受挫引發的暴力行為。
動物、兒童和成人在願望或需求受挫時,我們在其身上見到攻擊行為。
(3)這種攻擊行為是一種努力和嘗試,雖然往往徒勞無功,卻能體現個體試圖通過使用暴力來實現那個受挫的目标。
它顯然是一種為生命效力而采取的攻擊行為,而非純粹為了毀滅。
直至今日,在大多數社會中,需求受挫與欲望受挫幾乎從來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對暴力和攻擊行為屢見不鮮感到訝異。
與受挫引發的攻擊行為有關的,是羨慕和嫉妒造成的敵意。
嫉妒和羨慕,此二者都構成一種特殊的挫折。
起因源于下面這一事實:甲所欲求的,為乙所擁有;或者甲所欲得的愛情,對方卻戀慕着乙。
甲求而不得的,為乙所得,甲心中激起對乙的恨意和敵意。
羨慕和嫉妒是挫折,這一點因為&ldquo甲不僅求而不得,而且所欲求的卻偏偏落在他人手裡&rdquo變得更加突出。
《聖經》中該隐的故事裡,該隐本身并無過錯,卻不為上帝所喜,(4)後來他把蒙神悅納的兄弟亞伯殺死在田間。
還有約瑟夫及其異母兄弟們的故事(5),都是嫉妒和羨慕的經典版本。
有關與此相同的現象,精神分析研究文獻提供了大量臨床數據。
另一類與反應型暴力有關但已經朝病态方向進了一步的,是報複型暴力(revengefulviolence)。
反應型暴力的目的,在于規避個體在威脅中感知到的傷害,正因為如此,這種暴力具備有益于個體生存的生物功能。
而在報複型暴力中,傷害已然造成,因
我并非打算進行詳盡的闡述,隻是覺得暴力有病态程度較輕的外在表現,先對此展開分析,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毀滅性所具有的多種重度病态和惡性形式。
對各式各樣的暴力的區分,其根據乃在于背後各不相同的無意識動機;因為隻有洞悉行為背後無意識的動态性因素,我們才能對行為本身、行為根源、行為發展過程以及為實現行為所積蓄的能量有所了解(1)。
最正常和非病态性的暴力形式是遊戲型暴力(playfulviolence)。
我們常見之于以下這種情形:人們使用暴力乃是為了一展所長,其志不在于毀滅,也并不是受到仇恨或毀滅沖動的驅使。
這種遊戲型暴力的例子在很多情形中都可以看到:從原始部落的戰争遊戲到禅宗弟子的劍術,都屬于這一類。
所有這些對抗性遊戲,擊殺不是目的;即便結果導緻對手死亡,也可以歸咎于對方&ldquo走位失誤&rdquo。
我們說遊戲型暴力不具備主觀毀滅意願,這通常僅指此類遊戲的理想類型。
而在現實生活中,表面看來顯然符合遊戲邏輯,但在行為背後我們常常會發現暗藏其中的無意識攻擊性和毀滅性沖動。
不過即便如此,此類型暴力中的主要動機還是為了展現技能,而非毀滅。
比遊戲型暴力更具現實意義的,是反應型暴力(reactiveviolence)。
我所認為的反應型暴力,指的是人們為了捍衛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和财産而使用的暴力。
它源于恐懼,也正因為如此,它很可能是最常見的暴力形式。
這裡的恐懼或許真實存在,也可能出自想象;或許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此類型暴力服務于生命,而非死亡;其目的在于存續,而非毀滅。
它并不完全源于不理性的沖動,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是理性地深思熟慮的結果,因此它同樣暗含着目的與手段之間某種分寸得宜的權衡。
有人認為,從更高的宗教層面來看,殺人這種事,即使是出于防衛,從道德上講也無論如何都是不對的。
不過,大多數持這種觀點的人也承認,為捍衛生命而訴諸的暴力與純粹為了毀滅而行使的暴力,二者具有本質差别。
人們感覺自己受到威脅并随之産生反應型暴力行為,這常常不是基于客觀現實,而是基于人思想上的操縱。
政治領袖和宗教領袖使其追随者們相信他們受到了敵人的威脅,從而激起充滿敵意的主觀反應。
照此說來,資本主義政府和共産主義政府以及羅馬天主教會對正義之戰與不義之戰的區分,是最值得商榷的,因為每一方都成功地把自己說成處于抵禦外來攻擊的被動處境。
(2)幾乎沒有哪一場侵略戰争可以不必假借防禦這種說辭。
至于誰才是名副其實的防禦者,卻通常由勝利者決定;有時候還隻能等到很久以後,由更加客觀的曆史學家們予以評定。
假裝任何戰争都屬防禦性質的這種傾向揭示了兩件事:首先,大多數人,至少在大部分文明國家,是不能在強迫之下殺人或喪命的,除非他們一開始就相信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捍衛其生命和自由;其次它表明,要想說服幾百萬人,讓他們相信自己正處于被攻擊的危險,繼而将其号召起來進行自我防禦,這并不是一件難事。
能成功說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們缺乏獨立思考、缺乏獨立自覺的感情,在于大多數人在情感上對其政治領袖的依賴。
有了這種依賴,幾乎一切事物,但凡說得擲地有聲,人們都會信以為真。
如果人們相信自己身陷于他人所聲稱的威脅之中,其引發的心理結果毋庸置疑與他們真正受到威脅時是一樣的。
人們感受到威脅,為了自我防衛,他們願意殺人毀物。
在偏執型被害妄想症患者身上,我們發現了同樣的機制,隻不過不是群體而是個人罷了。
在這兩種情形中,個體在主觀上感到自己身處危險,并做出攻擊性反應。
反應型暴力的另一個方面,是由受挫引發的暴力行為。
動物、兒童和成人在願望或需求受挫時,我們在其身上見到攻擊行為。
(3)這種攻擊行為是一種努力和嘗試,雖然往往徒勞無功,卻能體現個體試圖通過使用暴力來實現那個受挫的目标。
它顯然是一種為生命效力而采取的攻擊行為,而非純粹為了毀滅。
直至今日,在大多數社會中,需求受挫與欲望受挫幾乎從來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對暴力和攻擊行為屢見不鮮感到訝異。
與受挫引發的攻擊行為有關的,是羨慕和嫉妒造成的敵意。
嫉妒和羨慕,此二者都構成一種特殊的挫折。
起因源于下面這一事實:甲所欲求的,為乙所擁有;或者甲所欲得的愛情,對方卻戀慕着乙。
甲求而不得的,為乙所得,甲心中激起對乙的恨意和敵意。
羨慕和嫉妒是挫折,這一點因為&ldquo甲不僅求而不得,而且所欲求的卻偏偏落在他人手裡&rdquo變得更加突出。
《聖經》中該隐的故事裡,該隐本身并無過錯,卻不為上帝所喜,(4)後來他把蒙神悅納的兄弟亞伯殺死在田間。
還有約瑟夫及其異母兄弟們的故事(5),都是嫉妒和羨慕的經典版本。
有關與此相同的現象,精神分析研究文獻提供了大量臨床數據。
另一類與反應型暴力有關但已經朝病态方向進了一步的,是報複型暴力(revengefulviolence)。
反應型暴力的目的,在于規避個體在威脅中感知到的傷害,正因為如此,這種暴力具備有益于個體生存的生物功能。
而在報複型暴力中,傷害已然造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