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科學的概念不僅僅或者不是主要存在于系統和成熟的學科之中,這在今天已經無須争論了。表面上看,讀者在本書中是根本找不到體系的。這裡沒有成熟的學科,隻有一些素材。
本書的科學形式表現在緻力于研究戰争現象的實質,指出它們與構成它們的那些事物的本性之間的聯系。作者在本書中從不回避得出富于哲理的結論,但是當它們猶如一絲細線,不足以引出和說明問題時,作者甯願扯斷它們,而采用實際經驗中相應的現象來說明問題。正如某些植物隻有枝幹不能長得太高才能結出果實一樣,在現實的軍事藝術園地裡也不能讓理論的枝葉和花朵長得太高,而是要讓它們接近經驗,接近它們本來的土壤。
想根據麥粒的化學成分研究出麥穗的形狀,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要想知道麥穗的形狀,隻要去麥田裡看一下就可以了。研究與觀察、哲學與經驗從來就不允許彼此蔑視或排斥,它們是相互為對方做擔保的。因此本書的内容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它們或者以經驗,或者以戰争本身的概念為基礎,就像拱形屋頂建在立柱上一樣,因此本書的内容是不缺乏依據的[1]。
寫出一套系統的、飽含思想和内容的戰争理論,也許并非不可能,但我們迄今的理論距此還很遙遠。現有的理論竭力追求系統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充斥着各種平庸、套話和高談闊論,更不要說它們還缺乏科學精神。如果有人想生動地體會一下這種理論,那麼可以讀一下利希滕貝格[2]從一篇消防規程中摘出的一段話:
如果一幢房子失火,那麼人們必須首先試着去防護該房左邊房子的右牆和該幢房子右邊房子的左牆。因為如果人們,比如說,要去防護位于左邊的房子的左牆,那麼這幢房子的右牆位于左牆的右邊,由于火也在這面牆和右牆的右邊(因為我們已經假設房子位于火的左邊),因此這幢房子的右牆比左牆距火更近。在火燒至受到防護的左牆以前,如果不對右牆加以防護,那麼這幢房子的右牆就可能燒毀。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說,未加防護的東西可能燒毀,而且會在其他也未加防護的東西被燒毀以前燒毀,因此人們必須放棄後者,防護前者。為使人們對事情有深刻印象,必須指出: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右邊,那麼就防護左牆;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左邊,那麼就防護右牆。
為避免用這樣的啰唆語言吓跑有頭腦的讀者,為避免在精華中摻水而使之失去美味,作者更願意把他對戰争的多年思考,與他相識的智者的交往,以及他的一些經驗在其内心喚起和明确了的東西,鑄成未摻雜質的金屬小顆粒,獻給讀者。本書表面上聯系不是很密切的各章就是這樣産生的,但是希望它們并不缺乏内在的聯系。也許不久就會出現一位更有智慧的人,呈現給讀者的不再是這些零星的顆粒,而是一整塊沒有瑕疵和雜質的金屬。
***
[1]很多例子證明,很多軍事著作家,特别是那些想要科學地研究戰争本身的軍事著作家并不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的結論中,贊成的和反對的觀點是如此相互矛盾,以至于得不出什麼像樣的結論,還不如兩頭獅子相互吞食後能剩下兩條尾巴。&mdash&mdash作者注
[2]利希滕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1742&mdash1799),德國18世紀下半葉的啟蒙學者、數學家、作家,德國首位實驗物理學教授。&mdash&mdash譯者注
本書的科學形式表現在緻力于研究戰争現象的實質,指出它們與構成它們的那些事物的本性之間的聯系。作者在本書中從不回避得出富于哲理的結論,但是當它們猶如一絲細線,不足以引出和說明問題時,作者甯願扯斷它們,而采用實際經驗中相應的現象來說明問題。正如某些植物隻有枝幹不能長得太高才能結出果實一樣,在現實的軍事藝術園地裡也不能讓理論的枝葉和花朵長得太高,而是要讓它們接近經驗,接近它們本來的土壤。
想根據麥粒的化學成分研究出麥穗的形狀,這無疑是錯誤的,因為要想知道麥穗的形狀,隻要去麥田裡看一下就可以了。研究與觀察、哲學與經驗從來就不允許彼此蔑視或排斥,它們是相互為對方做擔保的。因此本書的内容是有内在必然性的,它們或者以經驗,或者以戰争本身的概念為基礎,就像拱形屋頂建在立柱上一樣,因此本書的内容是不缺乏依據的[1]。
寫出一套系統的、飽含思想和内容的戰争理論,也許并非不可能,但我們迄今的理論距此還很遙遠。現有的理論竭力追求系統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充斥着各種平庸、套話和高談闊論,更不要說它們還缺乏科學精神。如果有人想生動地體會一下這種理論,那麼可以讀一下利希滕貝格[2]從一篇消防規程中摘出的一段話:
如果一幢房子失火,那麼人們必須首先試着去防護該房左邊房子的右牆和該幢房子右邊房子的左牆。因為如果人們,比如說,要去防護位于左邊的房子的左牆,那麼這幢房子的右牆位于左牆的右邊,由于火也在這面牆和右牆的右邊(因為我們已經假設房子位于火的左邊),因此這幢房子的右牆比左牆距火更近。在火燒至受到防護的左牆以前,如果不對右牆加以防護,那麼這幢房子的右牆就可能燒毀。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說,未加防護的東西可能燒毀,而且會在其他也未加防護的東西被燒毀以前燒毀,因此人們必須放棄後者,防護前者。為使人們對事情有深刻印象,必須指出: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右邊,那麼就防護左牆;如果房子位于火的左邊,那麼就防護右牆。
為避免用這樣的啰唆語言吓跑有頭腦的讀者,為避免在精華中摻水而使之失去美味,作者更願意把他對戰争的多年思考,與他相識的智者的交往,以及他的一些經驗在其内心喚起和明确了的東西,鑄成未摻雜質的金屬小顆粒,獻給讀者。本書表面上聯系不是很密切的各章就是這樣産生的,但是希望它們并不缺乏内在的聯系。也許不久就會出現一位更有智慧的人,呈現給讀者的不再是這些零星的顆粒,而是一整塊沒有瑕疵和雜質的金屬。
***
[1]很多例子證明,很多軍事著作家,特别是那些想要科學地研究戰争本身的軍事著作家并不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的結論中,贊成的和反對的觀點是如此相互矛盾,以至于得不出什麼像樣的結論,還不如兩頭獅子相互吞食後能剩下兩條尾巴。&mdash&mdash作者注
[2]利希滕貝格(GeorgChristophLichtenberg,1742&mdash1799),德國18世紀下半葉的啟蒙學者、數學家、作家,德國首位實驗物理學教授。&mdash&mdash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