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論劍術暢談家數 觀奇傳别具會心

關燈
uo 不肖生點頭問道:&ldquo适才見先生所演的劍法,其中奧妙之處,能賜教一二麼?我平時雖不曾見過劍術,但每見小說中稱贊舞劍的,總是說舞到好處,隻見劍光,不見人影,又說什麼連水都潑不進去。

    那些話,難道全是不在行的人,但憑理想說的嗎?&rdquo 朱寶誠哈哈笑道:&ldquo一點不錯,并非不在行的人憑理想說的話。

    劍術的種類原來甚多,舞的是舞的劍法,擊的是擊的劍法。

    兄弟和小兒剛才使的,是擊劍,不是舞劍。

    在劍術中,本分文武兩派,舞劍是文派,擊劍是武派。

    古時的文人女子,會舞劍的很多,會擊劍的極少。

    舞劍一門,不過是古時歌舞中的一種,一般地也有許多手法,但用意不在刺人,隻在好看。

    所以舞的時候,盤旋得異常迅速,劍光人影,上下翻飛。

    舞到極快的時候,是能如小說上面所說的,隻見劍,不見人。

    至于潑水不進的話,就隻怕是做文章的人,極力形容其快罷了。

    舞劍無須乎學,練過把勢的人,都能一看就會。

    &rdquo 不肖生問道:&ldquo會舞劍的,也有用處沒有呢?&rdquo 朱寶誠想了一想,笑道:&ldquo用處卻難說。

    古時每有舞劍侑酒的,于今宴會上侑酒,都改了叫班子裡的姑娘們,唱幾句曲子。

    古時文人,多借舞劍運動身體,舒暢筋絡;于今的文人,也都改了,用什麼柔軟體操,以外卻不知道更有什麼用處。

    兄弟不曾學過舞劍,大概還有用處,非我淺學的人,所能理會。

    擊劍與舞劍,用意既是不同,手法自然也有很大的分别。

    先生拿着小說上寫舞劍的情形,來看擊劍,那如何看得上眼呢?&rdquo 不肖生見朱寶誠,說出怎麼看得上眼的話來,心中很覺得慚愧,翻悔自己不應拿小說上寫舞劍的話來說,以緻他多心,說看不上眼。

    即時想用話聲辯,忽一轉念:&ldquo我素來是拙于言詞的人,倘若聲辯得不得法,益發使人不快。

    &rdquo一時心和口正在來回地商量,朱寶誠已接着說道:&ldquo擊劍一門,不但在今時研究的極少,便是古時,用劍的也不如用戈、矛的多。

    因為劍是各種兵器之主,劍的本身,原已極難使用,而臨陣又不能用它招架敵人的兵器,所以一般人都不大肯用它。

    近時槍炮發明了,連用戈、矛的都沒有了,更向哪裡去找用劍的來?兄弟說句不客氣的話,莫說先生不曾見過的,看不懂舍間的劍法;便是那些小說上寫的會舞劍的人,也決不知道我的劍,是怎麼一回事。

    舍間的劍法,來源遠得很。

    六十年前,通中國有兩家會這劍的;六十年後,就隻舍間一家了。

    前年,有朋友從廣西來,說都安有個土司官會擊劍,劍法和舍間的一樣。

    兄弟禀知家慈,家慈很有些疑心,将六十年前的事,如此這般地說給兄弟聽,命兄弟立刻到廣西都安,去拜訪那位會擊劍的土司官。

    兄弟一到都安,才知道那位土司官,正是家慈疑心推測的人。

    于是舍間的劍術,分一支到廣西去了。

    &rdquo 不肖生聽了朱寶誠所述六十年前的事,不覺驚得目瞪口呆。

    若不是親耳聽得朱寶誠所說,親眼看見朱寶誠的母親,也斷不相信,果有這麼一回事。

     至于事實如何,且聽下回書中,從頭細寫出來,供閱者諸君的研究。

     憶鳳樓主評曰: 未見擊劍之前,先細寫劍之形式,此雖為題中應有之義,而著者好整以暇之态,亦于此可見一斑。

     劍與匕首完全不同,今人每不知之,辄談匕首即劍,讀此節當可恍然大悟矣!此非所謂&ldquo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rdquo欤? 今人之為小說,其寫劍也,不曰&ldquo兔起鹘落&rdquo,即曰&ldquo電掣風翻&rdquo,一若非此,不足以盡劍術之奇者。

    盍取而一讀此節,當始審其見聞之陋,而知劍術之中,固有擊劍、舞劍之分矣。

     舞劍僅以侑酒,不知其他,快人快語!我欲為之浮一大白。

    然為善舞劍者聞之,不知又将何若。

     一見即能将人之絕技剽竊而去者,其人必有絕高深之功夫,即亦何待于剽竊?此數語實為至理名言,願讀者其毋忽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