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記
關燈
小
中
大
吉州學記
慶曆三年秋,天子開天章閣,召政事之臣八人,問治天下其要有幾,施於今者宜何先,使坐而書以對。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頓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為,則天下幸甚。
於是詔書屢下,勸農桑,責吏課,舉賢才。
其明年三月,遂詔天下皆立學,置學官之員,然後海隅徼塞四方萬裡之外,莫不皆有學。
嗚呼,盛矣!學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緻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廢。
《記》曰:「國有學,遂有序,黨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極盛之時大備之制也。
宋興,蓋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始克大立,豈非盛美之事,須其久而後至於大備歟?是以詔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後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學成。
州舊有夫子廟,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寬之至也,謀與州人遷而大之,以為學舍,事方上請而詔已下,學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
用人之力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遊息之亭,嚴嚴翼翼,壯偉閎耀,而人不以為侈。
既成,而來學者常三百餘人。
予世家於吉,而濫官於朝,進不能讚揚天子之盛美,退不得與諸生揖讓乎其中。
然予聞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勤,其入於人者漸,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至於禮讓興行而風俗純美,然後為學之成。
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故李侯之績及於學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後之人,毋廢慢天子之詔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歸榮故鄉而謁於學門,將見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為公卿,問於其俗而婚喪飲食皆中禮節,入於其裏而長幼相孝慈於其家,行於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壯者代其負荷於道路,然後樂學之道成。
而得時從先生、耆老,席於眾賓之後,聽鄉樂之歌,飲獻酬之酒,以詩頌天子太平之功。
而周覽學舍,思詠李侯之遺愛,不亦美哉! 故於其始成也,刻辭於石,而立諸其廡以俟。
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 釋奠、釋菜、祭之略者也。
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摯,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
其學官四時之祭,乃皆釋奠。
釋奠有樂無屍;而釋菜無樂,則其又略也,故其禮亡焉。
而今釋奠幸存,然亦無樂,又不徧舉於四時,獨春秋行事而已。
《記》曰:「釋奠必有合,有國故則否。
」謂凡有國,各自祭其先聖先師,若唐虞之夔、伯夷,周之周公,魯之孔子。
其國之無焉者,則必合於鄰國而祭之。
然自孔子沒,後之學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尊以為先聖,而後世無以易。
學校廢久矣,學者莫知所師,又取孔子門人之高弟曰顏回者而配焉,以為先師。
隋、唐之際,天下州縣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以著令。
其後州縣學廢,而釋典之禮,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廢。
學廢矣,無所從祭,則皆廟而祭之。
荀卿子曰:「仲尼,聖人之不得勢者也。
」然使其得勢,則為堯、舜矣。
不幸無時而沒,特以學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禮。
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徒見官為立祠而州縣莫不祭之,則以為夫子之尊由此為盛。
甚者,乃謂生雖不得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謂有德之報,雖堯、舜莫若。
何其謬論者歟! 祭之禮,以迎屍、酌鬯為盛。
釋奠、薦饌,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
其事有樂舞、授器之禮,今又廢,則於其略者又不備焉。
然古之所謂吉兇、鄉射、賓燕之禮,民得而見焉者,今皆廢失,而州縣幸有社稷、釋奠、風雨雷師之祭,民猶得以識先王之禮器焉。
其牲酒器幣之數,升降俯仰之節,吏又多不能習,至其臨事,舉多不中而色不莊,使民無所瞻仰。
見者怠焉,因以為古禮不足復用,可勝歎哉! 大宋之興,於今八十年,天下無事,方修禮樂,崇儒術,以文太平之功。
以謂王爵未足以尊夫子,又加至聖之號以褒崇之,講正其禮,下於州縣。
而吏或不能喻上意,凡有司簿書之所不責者,謂之不急,非師古好學者莫肯盡心焉。
穀城令狄君栗,為其邑未逾時,修文宣王廟易於縣之左,大其正位,為學舍於其旁,藏九經書,率其邑之子弟興於學。
然後考制度,為俎豆、籩篚、樽爵、簠簋凡若幹,以與其邑人行事。
穀城縣政久廢,狄君居之,期月稱治,又能遵國典,修禮興學,急其有司所不責者,諰諰然惟恐不及,可謂有志之士矣。
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幹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頓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為,則天下幸甚。
於是詔書屢下,勸農桑,責吏課,舉賢才。
其明年三月,遂詔天下皆立學,置學官之員,然後海隅徼塞四方萬裡之外,莫不皆有學。
嗚呼,盛矣!學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緻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廢。
《記》曰:「國有學,遂有序,黨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極盛之時大備之制也。
宋興,蓋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始克大立,豈非盛美之事,須其久而後至於大備歟?是以詔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後為羞。
其年十月,吉州之學成。
州舊有夫子廟,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寬之至也,謀與州人遷而大之,以為學舍,事方上請而詔已下,學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
用人之力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以為勞;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多;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賓客之位,有遊息之亭,嚴嚴翼翼,壯偉閎耀,而人不以為侈。
既成,而來學者常三百餘人。
予世家於吉,而濫官於朝,進不能讚揚天子之盛美,退不得與諸生揖讓乎其中。
然予聞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勤,其入於人者漸,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至於禮讓興行而風俗純美,然後為學之成。
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故李侯之績及於學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後之人,毋廢慢天子之詔而殆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歸榮故鄉而謁於學門,將見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為公卿,問於其俗而婚喪飲食皆中禮節,入於其裏而長幼相孝慈於其家,行於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壯者代其負荷於道路,然後樂學之道成。
而得時從先生、耆老,席於眾賓之後,聽鄉樂之歌,飲獻酬之酒,以詩頌天子太平之功。
而周覽學舍,思詠李侯之遺愛,不亦美哉! 故於其始成也,刻辭於石,而立諸其廡以俟。
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 釋奠、釋菜、祭之略者也。
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摯,故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
其學官四時之祭,乃皆釋奠。
釋奠有樂無屍;而釋菜無樂,則其又略也,故其禮亡焉。
而今釋奠幸存,然亦無樂,又不徧舉於四時,獨春秋行事而已。
《記》曰:「釋奠必有合,有國故則否。
」謂凡有國,各自祭其先聖先師,若唐虞之夔、伯夷,周之周公,魯之孔子。
其國之無焉者,則必合於鄰國而祭之。
然自孔子沒,後之學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尊以為先聖,而後世無以易。
學校廢久矣,學者莫知所師,又取孔子門人之高弟曰顏回者而配焉,以為先師。
隋、唐之際,天下州縣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以著令。
其後州縣學廢,而釋典之禮,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廢。
學廢矣,無所從祭,則皆廟而祭之。
荀卿子曰:「仲尼,聖人之不得勢者也。
」然使其得勢,則為堯、舜矣。
不幸無時而沒,特以學者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禮。
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徒見官為立祠而州縣莫不祭之,則以為夫子之尊由此為盛。
甚者,乃謂生雖不得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謂有德之報,雖堯、舜莫若。
何其謬論者歟! 祭之禮,以迎屍、酌鬯為盛。
釋奠、薦饌,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
其事有樂舞、授器之禮,今又廢,則於其略者又不備焉。
然古之所謂吉兇、鄉射、賓燕之禮,民得而見焉者,今皆廢失,而州縣幸有社稷、釋奠、風雨雷師之祭,民猶得以識先王之禮器焉。
其牲酒器幣之數,升降俯仰之節,吏又多不能習,至其臨事,舉多不中而色不莊,使民無所瞻仰。
見者怠焉,因以為古禮不足復用,可勝歎哉! 大宋之興,於今八十年,天下無事,方修禮樂,崇儒術,以文太平之功。
以謂王爵未足以尊夫子,又加至聖之號以褒崇之,講正其禮,下於州縣。
而吏或不能喻上意,凡有司簿書之所不責者,謂之不急,非師古好學者莫肯盡心焉。
穀城令狄君栗,為其邑未逾時,修文宣王廟易於縣之左,大其正位,為學舍於其旁,藏九經書,率其邑之子弟興於學。
然後考制度,為俎豆、籩篚、樽爵、簠簋凡若幹,以與其邑人行事。
穀城縣政久廢,狄君居之,期月稱治,又能遵國典,修禮興學,急其有司所不責者,諰諰然惟恐不及,可謂有志之士矣。
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幹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