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起義師入京讨逆 迎禦駕報績增封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劉裕既商定密謀,遂與何無忌托詞出獵,号召義徒。
共得百餘名,最著名的約二十餘人,除何無忌、劉毅外,姓名如左: 劉道憐即劉裕弟。
魏詠之 魏欣之詠之弟。
魏順之欣之弟。
檀憑之 檀祗隆憑之弟。
檀道濟憑之叔。
檀範之道濟從兄。
檀韶憑之從子。
劉藩劉毅從弟。
孟懷玉孟昶族弟。
向彌 管義之 周安穆 劉蔚 劉珪之蔚從弟。
臧熹 臧寶符熹從弟。
臧穆生熹從子。
童茂宗 周道民 田演 範清 這二十餘人各具智勇,充作前隊。
何無忌冒充敕使,一騎當先,揚鞭入丹徒城,黨徒随後跟入。
桓修毫不覺察,聞有敕使到來,便出署相迎,無忌見了桓修,未曾問答,即拔出佩刀,把修殺死。
随與徒衆大呼讨逆,吏士驚散,莫敢反抗。
劉裕也馳入府署,揭榜安民,片刻即定。
當将桓修棺殓,埋葬城外。
召東莞人劉穆之為府主簿,更派劉毅至廣陵,囑令孟昶劉道規,即日響應。
昶與道規,僞勸桓弘出獵,以诘旦為期。
翌日昧爽,昶等率壯士數十人,佇待府署門前,一俟開門,便即馳入。
弘方在啜粥,被道規持刃直前,劈破弘腦,死于非命。
當即收衆渡江,來會劉裕。
徐州司馬刁弘,聞丹徒有變,方率文武佐吏,來至丹徒城下,探問虛實,裕登城僞語道:“郭江州已奉戴乘輿,反正尋陽,我等奉有密诏,誅除逆黨,今日賊玄首級,已當曉示大航。
諸君皆大晉臣,無故來此,意欲何為?”刁弘等信為真言,便即退去。
可巧劉道規、孟昶等自廣陵馳至,衆約千人,裕即令劉毅追殺刁弘。
待毅歸報,又令毅作書與兄,即遣周安穆持書入京,促令起事。
原來毅兄劉邁留官建康,桓玄令邁為竟陵太守,整裝将發。
既得毅書,躊躇莫決。
安穆見邁懷疑,恐謀洩罹禍,匆匆告歸,連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等處也未及報聞。
邁計無所出,意欲夤夜下船,赴任避禍。
忽由桓玄與書,内言北府人情,未知何如?近見劉裕,亦未知彼作何狀,須一一報明。
此書寓意,乃俟邁抵任後,令他禀報。
偏邁誤會書義,還道玄已察裕謀,不得不預先出首。
這叫作賊膽心虛。
遂不便登舟,坐以待旦,一俟晨光發白,即入朝報玄。
玄聞裕已發難,不禁大懼,面封邁為重安侯。
邁拜謝退朝,偏有人向玄谮邁,謂邁縱歸周安穆,未免同謀。
玄乃收邁下獄,并捕得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三人,與邁同日加刑。
一面召弟桓謙,及丹陽尹卞範之等,會議拒裕,謙請從速發兵,玄欲屯兵覆舟山,堅壁以待。
經謙等一再固請,始命頓邱太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遏裕軍。
裕聞桓玄已經發兵,也銳意進取,自稱總督徐州事,命孟昶為長史,守住京口。
集得二州義旅,共千七百人,督令南下。
且囑何無忌草檄,聲讨玄罪。
無忌夜作檄文,為母劉氏所窺,且泣且語道:“我不及東海呂母,王莽時人。
汝能如此,我無遺恨了!”兄弟之仇,不可不報。
至無忌檄已草就,翌晨呈入。
裕即令頒發遠近,大略說是: 夫成敗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聖明。
自我大晉,屢遘陽九,隆安以來,隆安為晉安帝嗣位時年号。
國家多故,忠良碎于虎口,貞賢斃于豺狼。
逆臣桓玄,敢肆陵慢,阻兵荊郢,肆暴都邑。
天未忘難,兇力繁興,逾年之間,遂傾裡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沈辱,七廟毀墜。
雖夏後之罹浞殪,有漢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為喻。
自玄篡逆,于今曆年,亢旱彌時,民無生氣,加以士庶疲于轉輸,文武困于版築,室家分析,父子乖離,豈惟大東有杼軸之悲,摽梅有傾筐之怨而已哉!仰觀天文,俯察人事,此而可存,孰為可亡?凡在有心,誰不扼腕?裕等所以椎心泣血,不遑啟處者也,是故夕寐宵興,搜獎忠烈,潛構崎岖,險過履虎,乘機奮發,義不圖全。
輔國将軍劉毅,廣武将軍何無忌,鎮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詠之,甯遠将軍劉道規,龍骧參軍劉藩,振威将軍檀憑之等,忠烈斷金,精白貫日,荷戈奮袂,志在畢命。
益州刺史毛璩,萬裡齊契,掃定荊楚。
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宮于尋陽。
鎮北參軍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據石頭。
揚武将軍諸葛長民,收集義士,已據曆陽。
征虜參軍庾頤之,潛相連結,以為内應。
同力協規,所在蜂起,即日斬僞徐州刺史安城王桓修,青州刺史桓弘。
義衆既集,文武争先,鹹謂不有統一,則事無以輯。
裕辭不獲命,遂總軍要,庶上憑祖宗之靈,下罄義夫之力,翦馘逋逆,蕩清京華。
公侯諸君,或世樹忠貞,或身荷爵寵,而并俯眉猾豎,無由自效,顧瞻周道,甯不吊乎!今日之舉,良其會也。
裕以虛薄,才非古人,受任于既頹之連,接勢于已替之機,丹忱未宣,感慨憤激,望霄漢以永懷,盼山川以增伫,投檄之日,神馳賊廷。
檄到如律令! 觀檄中所載,如毛璩以下,多半是虛張聲勢,未得實情。
郭昶之何曾反正,王元德并且被誅。
就是諸葛長民,亦未能據住曆陽,不過訛以傳訛,也足使中土向風,賊臣喪膽。
桓玄自劉裕起兵,連日驚惶,或謂裕等烏合,勢必無成,何足深懼?玄搖首道:“劉裕為當世英雄,劉毅
共得百餘名,最著名的約二十餘人,除何無忌、劉毅外,姓名如左: 劉道憐即劉裕弟。
魏詠之 魏欣之詠之弟。
魏順之欣之弟。
檀憑之 檀祗隆憑之弟。
檀道濟憑之叔。
檀範之道濟從兄。
檀韶憑之從子。
劉藩劉毅從弟。
孟懷玉孟昶族弟。
向彌 管義之 周安穆 劉蔚 劉珪之蔚從弟。
臧熹 臧寶符熹從弟。
臧穆生熹從子。
童茂宗 周道民 田演 範清 這二十餘人各具智勇,充作前隊。
何無忌冒充敕使,一騎當先,揚鞭入丹徒城,黨徒随後跟入。
桓修毫不覺察,聞有敕使到來,便出署相迎,無忌見了桓修,未曾問答,即拔出佩刀,把修殺死。
随與徒衆大呼讨逆,吏士驚散,莫敢反抗。
劉裕也馳入府署,揭榜安民,片刻即定。
當将桓修棺殓,埋葬城外。
召東莞人劉穆之為府主簿,更派劉毅至廣陵,囑令孟昶劉道規,即日響應。
昶與道規,僞勸桓弘出獵,以诘旦為期。
翌日昧爽,昶等率壯士數十人,佇待府署門前,一俟開門,便即馳入。
弘方在啜粥,被道規持刃直前,劈破弘腦,死于非命。
當即收衆渡江,來會劉裕。
徐州司馬刁弘,聞丹徒有變,方率文武佐吏,來至丹徒城下,探問虛實,裕登城僞語道:“郭江州已奉戴乘輿,反正尋陽,我等奉有密诏,誅除逆黨,今日賊玄首級,已當曉示大航。
諸君皆大晉臣,無故來此,意欲何為?”刁弘等信為真言,便即退去。
可巧劉道規、孟昶等自廣陵馳至,衆約千人,裕即令劉毅追殺刁弘。
待毅歸報,又令毅作書與兄,即遣周安穆持書入京,促令起事。
原來毅兄劉邁留官建康,桓玄令邁為竟陵太守,整裝将發。
既得毅書,躊躇莫決。
安穆見邁懷疑,恐謀洩罹禍,匆匆告歸,連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等處也未及報聞。
邁計無所出,意欲夤夜下船,赴任避禍。
忽由桓玄與書,内言北府人情,未知何如?近見劉裕,亦未知彼作何狀,須一一報明。
此書寓意,乃俟邁抵任後,令他禀報。
偏邁誤會書義,還道玄已察裕謀,不得不預先出首。
這叫作賊膽心虛。
遂不便登舟,坐以待旦,一俟晨光發白,即入朝報玄。
玄聞裕已發難,不禁大懼,面封邁為重安侯。
邁拜謝退朝,偏有人向玄谮邁,謂邁縱歸周安穆,未免同謀。
玄乃收邁下獄,并捕得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三人,與邁同日加刑。
一面召弟桓謙,及丹陽尹卞範之等,會議拒裕,謙請從速發兵,玄欲屯兵覆舟山,堅壁以待。
經謙等一再固請,始命頓邱太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遏裕軍。
裕聞桓玄已經發兵,也銳意進取,自稱總督徐州事,命孟昶為長史,守住京口。
集得二州義旅,共千七百人,督令南下。
且囑何無忌草檄,聲讨玄罪。
無忌夜作檄文,為母劉氏所窺,且泣且語道:“我不及東海呂母,王莽時人。
汝能如此,我無遺恨了!”兄弟之仇,不可不報。
至無忌檄已草就,翌晨呈入。
裕即令頒發遠近,大略說是: 夫成敗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聖明。
自我大晉,屢遘陽九,隆安以來,隆安為晉安帝嗣位時年号。
國家多故,忠良碎于虎口,貞賢斃于豺狼。
逆臣桓玄,敢肆陵慢,阻兵荊郢,肆暴都邑。
天未忘難,兇力繁興,逾年之間,遂傾裡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沈辱,七廟毀墜。
雖夏後之罹浞殪,有漢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為喻。
自玄篡逆,于今曆年,亢旱彌時,民無生氣,加以士庶疲于轉輸,文武困于版築,室家分析,父子乖離,豈惟大東有杼軸之悲,摽梅有傾筐之怨而已哉!仰觀天文,俯察人事,此而可存,孰為可亡?凡在有心,誰不扼腕?裕等所以椎心泣血,不遑啟處者也,是故夕寐宵興,搜獎忠烈,潛構崎岖,險過履虎,乘機奮發,義不圖全。
輔國将軍劉毅,廣武将軍何無忌,鎮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詠之,甯遠将軍劉道規,龍骧參軍劉藩,振威将軍檀憑之等,忠烈斷金,精白貫日,荷戈奮袂,志在畢命。
益州刺史毛璩,萬裡齊契,掃定荊楚。
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宮于尋陽。
鎮北參軍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據石頭。
揚武将軍諸葛長民,收集義士,已據曆陽。
征虜參軍庾頤之,潛相連結,以為内應。
同力協規,所在蜂起,即日斬僞徐州刺史安城王桓修,青州刺史桓弘。
義衆既集,文武争先,鹹謂不有統一,則事無以輯。
裕辭不獲命,遂總軍要,庶上憑祖宗之靈,下罄義夫之力,翦馘逋逆,蕩清京華。
公侯諸君,或世樹忠貞,或身荷爵寵,而并俯眉猾豎,無由自效,顧瞻周道,甯不吊乎!今日之舉,良其會也。
裕以虛薄,才非古人,受任于既頹之連,接勢于已替之機,丹忱未宣,感慨憤激,望霄漢以永懷,盼山川以增伫,投檄之日,神馳賊廷。
檄到如律令! 觀檄中所載,如毛璩以下,多半是虛張聲勢,未得實情。
郭昶之何曾反正,王元德并且被誅。
就是諸葛長民,亦未能據住曆陽,不過訛以傳訛,也足使中土向風,賊臣喪膽。
桓玄自劉裕起兵,連日驚惶,或謂裕等烏合,勢必無成,何足深懼?玄搖首道:“劉裕為當世英雄,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