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山陰師聞之,亦不知局之何以頓翻也。
次日,師移舟平浪;兩勳用小舟追及之,予後至,笑曰:『往時言蕭何追韓信,今見韓信追蕭何』。
高大笑,乃共邀之還。
還不數日,再對;予亦侍班。
對畢,上問廷臣:『金堡為君子、為小人』?無對者。
予遂以次日上疏,言:『昨承上問,無有以堡為小人對者』雲雲;且極陳其不能遠戍狀。
奉旨:『改青浪衛』。
此疏出,不惟攻堡者大恨,與堡問難者亦憤憤;問『何以獨稱堡非小人也』? 未幾,予大病請假;命下:與劉■〈艹洍〉,李來同改編修。
予病益甚。
時梧州瘴重,死喪無虛日;聞桂林稍清,固請山陰師乞堂假三月,往桂林一遊。
自予至行在凡兩年;謬蒙留守薦揚,屢加問訊,曾未識面。
同邑方閣學曼公(以智)、吳廷尉德操,相距幹裡,握手無期;兼以閣學屢召不赴,求以史局自效,師因命予要之同來,遂以七月離梧,八月中秋至桂,而金、劉輩亦皆在,時得聚首于留守之幕。
警報沓至,留守公吟笑如常。
且曰:『今冬、明春,吾與諸君且衣錦還故鄉耳。
此地那得有憂』。
蓋公初奉粵撫之命,湖州山中有松仙者授以錦囊數封,谕臨危始發;發則其事與年月日時皆預定也。
依其策行之,如擒靖江、守桂林、用焦琏諸事,具有成效。
是年庚寅,祗餘一封;外标庚寅元旦發。
發之,有「扶公榮歸」四字;公以榮歸必錦旋也。
予忽心動,惡其「扶」字将為「扶襯」乎?且僅餘一封,亦屬可疑。
公天性和雅,顧亦信其術深;每當危急之際,辄處之泰然。
諸将帥亦仗公從容鎮靜,卒以立功,久之,軍心既弛,将益驕,多不用命,而公猶以前事自持;局外者憂之。
适張别山(同敞)自全州回,一見稱契;移予舟,纜其所居漓江草堂下。
每酒後悲歌慷慨,自誓必死。
别山無子,于一大卷,盡軍中所作詩文;示予曰:『此即子也。
誰為吾留之乎』?一日,遙向荊棘叢指曰:『此境大佳』。
命軍鑿開一徑,邀予并馬人。
其中朗朗大如百間屋,其東壁有黨人碑,搨墨如新。
聞數百年矣,今日始見,蓋所謂「龍隐洞」也;與予日縱酒其中為樂。
臨别,以所愛小史屬予善視之;抽髻簪見贈曰:『聊以志盍簪之誼』。
因欷歔泣下曰:『從此永别矣!時事如此,吾必死之』。
予曰:『往時封疆受之朝廷,失則死之;今者以我為政,我在則失者可複,死則竟失矣』。
别山曰:『雖然,無可為矣。
吾往時督兵,兵敗吾不去、将去複回,以取勝者有之。
昨者,敗兵踣我而去矣。
士心如此,不死何為』!故予聞桂林陷,而知别山之必死也。
在桂林晤諸勳,武陵侯楊國棟,豪俠有氣慨;興甯伯胡一青,身不滿五尺,精悍之色見于眉間;趙印選,魁然雄桀,然驕蹇不法,惟擁姬妾以自娛,屍居餘氣耳。
十月,放舟至平樂。
曼公先數日發,曼公家寓平西山,去平樂四十裡;聞予至,亦出同飲新興侯焦琏幕中。
琏沉毅有威容,頗好禮。
是月曼公四十,因醵分為稱觞訖,同訪光祿卿嚴炜(伯玉)于回仙洞。
蓋曼公欲移家傍伯玉而身赴史局也。
留一日出,複送于昭江。
遇留守公次子元镝(字生甫)自吳中泛海省親,至是始到。
曼公遂與并舟而西,而予獨東。
适禦史朱由抹巡方複命,舟亦至;以十月初十日抵平浪,去梧州四十裡。
禦史前船回,大呼搖手曰:『不可去矣!上駕巳南,百官倉皇随行,亂兵搶掠,無可往』。
少頃,留守公孫昌文簡讨自行在至,雲『廣州以初三日陷矣;吾輩惟有西奔桂林耳』。
日晡,則廣西潰兵蔽江而下,言平樂已失,桂林于初五日陷矣。
于是進退無路,昌文奔難而西;予輩舍舟入山,徐作南奔之計。
豈意浔州陳邦傅叛,上幸脫于難,諸從官皆被劫掠,堕水死者無算。
道路梗塞不可行,遂留滞梧州村中。
自十一月、閏十一月、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梧州空四月矣。
二月,北兵始至。
大帥馬蛟麟遣官赍書币見招,避不敢出;始知曼公為僧在梧州城。
曼公亦有書至,言桂林事。
蓋曼公送予自昭江返,未及平樂,聞平樂已破。
其家人被執;問公所在,則以予同往回仙洞嚴伯玉家對。
随發二十餘騎往回仙,而公亦适奔回仙;騎縛伯玉,拷掠備至。
公乃薙發僧裝出,以免。
伯玉遂至平樂見蛟麟,論以降,不屈,脅之以刃、誘之以袍帽,皆不答。
蛟鱗乃延之上坐,禮之甚恭;因請出家,許之,故随之至梧。
而生甫亦竟由昭平南走永甯州,為叛民所執,死于獄;萬裡省親,相距數百裡不得一見而死,悲哉! 久之,聞桂林破,留守與張司馬同日死。
在桂林者,吳其靁以單騎奔柳州;德操被執不受官,盡其橐中裝以免;劉遠生、湘客隐迹猺峒中;金堡先期已投芽坪庵為僧,釋名性因;惟丁時魁乞降,即日補廣西學道,不數日死。
予初謂道隐必死,已而别山死而道隐僧,頗訝之;已見其上定南王書,請收留守公及張司馬屍,詞氣慷慨,乃信其非懼死而逃于僧者也。
留守既死,家人盡去;門下士吳江楊藝冒死尋其屍,猶朱殊,但血刃在頸耳。
具衣冠斂,與張司馬同瘗于北門。
适堡遣人上書,藝遇之曰:『吾業已收訖矣,勿更生枝葉』。
此書遂留藝處。
予久滞村中,再遣使南去,訪上所在;去者皆不返。
已聞上在南甯,諸從駕相失者先後漸集。
李元允自肇慶失守,單騎入見。
方拟間道奔赴,而孫可望遣兵入衛。
相傳有張護軍者甫至,即上山陰相公舟問封滇畢竟是秦、非秦?公曰:『君遠來迎駕;迎駕功甚大,朝廷自有特恩。
若專來問,是挾封也』。
與張辯,聲色甚厲。
張不逞,公遂赴水死。
死一夜;虎負公屍出諸岸。
行在大亂,予遂止。
又聞陳邦傅以計殺焦琏于武靖州,函其首至梧乞降于馬蛟麟,盡獻浔南之地;蛟麟縛送邦傅及其子曾帛入桂林。
予遂去梧東下,中道被掠,幾不免;複回梧州。
晤方曼公,始備悉桂林事。
值同鄉彭爌為蒼梧道,資其行,乃薙染度嶺以歸。
至閩界,聞曾二南(諱櫻)殉節海上,哭以詩。
自此以後,上駕日南,音問阻隔,傳聞多不實;自有從臣日記。
予所知者,止此矣。
予自戊子十月到肇慶,為永曆二年。
二年以前事,皆得諸劉湘客日記。
己醜、庚寅忝廁班行,或得諸目擊、或得諸章奏、或得諸戎士大夫之口,較諸野史為稍确也。
次日,師移舟平浪;兩勳用小舟追及之,予後至,笑曰:『往時言蕭何追韓信,今見韓信追蕭何』。
高大笑,乃共邀之還。
還不數日,再對;予亦侍班。
對畢,上問廷臣:『金堡為君子、為小人』?無對者。
予遂以次日上疏,言:『昨承上問,無有以堡為小人對者』雲雲;且極陳其不能遠戍狀。
奉旨:『改青浪衛』。
此疏出,不惟攻堡者大恨,與堡問難者亦憤憤;問『何以獨稱堡非小人也』? 未幾,予大病請假;命下:與劉■〈艹洍〉,李來同改編修。
予病益甚。
時梧州瘴重,死喪無虛日;聞桂林稍清,固請山陰師乞堂假三月,往桂林一遊。
自予至行在凡兩年;謬蒙留守薦揚,屢加問訊,曾未識面。
同邑方閣學曼公(以智)、吳廷尉德操,相距幹裡,握手無期;兼以閣學屢召不赴,求以史局自效,師因命予要之同來,遂以七月離梧,八月中秋至桂,而金、劉輩亦皆在,時得聚首于留守之幕。
警報沓至,留守公吟笑如常。
且曰:『今冬、明春,吾與諸君且衣錦還故鄉耳。
此地那得有憂』。
蓋公初奉粵撫之命,湖州山中有松仙者授以錦囊數封,谕臨危始發;發則其事與年月日時皆預定也。
依其策行之,如擒靖江、守桂林、用焦琏諸事,具有成效。
是年庚寅,祗餘一封;外标庚寅元旦發。
發之,有「扶公榮歸」四字;公以榮歸必錦旋也。
予忽心動,惡其「扶」字将為「扶襯」乎?且僅餘一封,亦屬可疑。
公天性和雅,顧亦信其術深;每當危急之際,辄處之泰然。
諸将帥亦仗公從容鎮靜,卒以立功,久之,軍心既弛,将益驕,多不用命,而公猶以前事自持;局外者憂之。
适張别山(同敞)自全州回,一見稱契;移予舟,纜其所居漓江草堂下。
每酒後悲歌慷慨,自誓必死。
别山無子,于一大卷,盡軍中所作詩文;示予曰:『此即子也。
誰為吾留之乎』?一日,遙向荊棘叢指曰:『此境大佳』。
命軍鑿開一徑,邀予并馬人。
其中朗朗大如百間屋,其東壁有黨人碑,搨墨如新。
聞數百年矣,今日始見,蓋所謂「龍隐洞」也;與予日縱酒其中為樂。
臨别,以所愛小史屬予善視之;抽髻簪見贈曰:『聊以志盍簪之誼』。
因欷歔泣下曰:『從此永别矣!時事如此,吾必死之』。
予曰:『往時封疆受之朝廷,失則死之;今者以我為政,我在則失者可複,死則竟失矣』。
别山曰:『雖然,無可為矣。
吾往時督兵,兵敗吾不去、将去複回,以取勝者有之。
昨者,敗兵踣我而去矣。
士心如此,不死何為』!故予聞桂林陷,而知别山之必死也。
在桂林晤諸勳,武陵侯楊國棟,豪俠有氣慨;興甯伯胡一青,身不滿五尺,精悍之色見于眉間;趙印選,魁然雄桀,然驕蹇不法,惟擁姬妾以自娛,屍居餘氣耳。
十月,放舟至平樂。
曼公先數日發,曼公家寓平西山,去平樂四十裡;聞予至,亦出同飲新興侯焦琏幕中。
琏沉毅有威容,頗好禮。
是月曼公四十,因醵分為稱觞訖,同訪光祿卿嚴炜(伯玉)于回仙洞。
蓋曼公欲移家傍伯玉而身赴史局也。
留一日出,複送于昭江。
遇留守公次子元镝(字生甫)自吳中泛海省親,至是始到。
曼公遂與并舟而西,而予獨東。
适禦史朱由抹巡方複命,舟亦至;以十月初十日抵平浪,去梧州四十裡。
禦史前船回,大呼搖手曰:『不可去矣!上駕巳南,百官倉皇随行,亂兵搶掠,無可往』。
少頃,留守公孫昌文簡讨自行在至,雲『廣州以初三日陷矣;吾輩惟有西奔桂林耳』。
日晡,則廣西潰兵蔽江而下,言平樂已失,桂林于初五日陷矣。
于是進退無路,昌文奔難而西;予輩舍舟入山,徐作南奔之計。
豈意浔州陳邦傅叛,上幸脫于難,諸從官皆被劫掠,堕水死者無算。
道路梗塞不可行,遂留滞梧州村中。
自十一月、閏十一月、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梧州空四月矣。
二月,北兵始至。
大帥馬蛟麟遣官赍書币見招,避不敢出;始知曼公為僧在梧州城。
曼公亦有書至,言桂林事。
蓋曼公送予自昭江返,未及平樂,聞平樂已破。
其家人被執;問公所在,則以予同往回仙洞嚴伯玉家對。
随發二十餘騎往回仙,而公亦适奔回仙;騎縛伯玉,拷掠備至。
公乃薙發僧裝出,以免。
伯玉遂至平樂見蛟麟,論以降,不屈,脅之以刃、誘之以袍帽,皆不答。
蛟鱗乃延之上坐,禮之甚恭;因請出家,許之,故随之至梧。
而生甫亦竟由昭平南走永甯州,為叛民所執,死于獄;萬裡省親,相距數百裡不得一見而死,悲哉! 久之,聞桂林破,留守與張司馬同日死。
在桂林者,吳其靁以單騎奔柳州;德操被執不受官,盡其橐中裝以免;劉遠生、湘客隐迹猺峒中;金堡先期已投芽坪庵為僧,釋名性因;惟丁時魁乞降,即日補廣西學道,不數日死。
予初謂道隐必死,已而别山死而道隐僧,頗訝之;已見其上定南王書,請收留守公及張司馬屍,詞氣慷慨,乃信其非懼死而逃于僧者也。
留守既死,家人盡去;門下士吳江楊藝冒死尋其屍,猶朱殊,但血刃在頸耳。
具衣冠斂,與張司馬同瘗于北門。
适堡遣人上書,藝遇之曰:『吾業已收訖矣,勿更生枝葉』。
此書遂留藝處。
予久滞村中,再遣使南去,訪上所在;去者皆不返。
已聞上在南甯,諸從駕相失者先後漸集。
李元允自肇慶失守,單騎入見。
方拟間道奔赴,而孫可望遣兵入衛。
相傳有張護軍者甫至,即上山陰相公舟問封滇畢竟是秦、非秦?公曰:『君遠來迎駕;迎駕功甚大,朝廷自有特恩。
若專來問,是挾封也』。
與張辯,聲色甚厲。
張不逞,公遂赴水死。
死一夜;虎負公屍出諸岸。
行在大亂,予遂止。
又聞陳邦傅以計殺焦琏于武靖州,函其首至梧乞降于馬蛟麟,盡獻浔南之地;蛟麟縛送邦傅及其子曾帛入桂林。
予遂去梧東下,中道被掠,幾不免;複回梧州。
晤方曼公,始備悉桂林事。
值同鄉彭爌為蒼梧道,資其行,乃薙染度嶺以歸。
至閩界,聞曾二南(諱櫻)殉節海上,哭以詩。
自此以後,上駕日南,音問阻隔,傳聞多不實;自有從臣日記。
予所知者,止此矣。
予自戊子十月到肇慶,為永曆二年。
二年以前事,皆得諸劉湘客日記。
己醜、庚寅忝廁班行,或得諸目擊、或得諸章奏、或得諸戎士大夫之口,較諸野史為稍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