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關燈
其實,從各組抽調來的十二個犯人并不象王隊長說的那麼難管。

    王隊長說“難管”,是從勞改幹部的角度上來看的,是把我還當做與那十二個人不同的人。

    自監獄制度發明以來,最英明的一項措施莫過于用犯人來管犯人。

    一種民主的平等的氣氛,很快就會調動起被管的犯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尤其,我們這個田管組住在遠離号子七八裡的大面積稻田中間,土坯房蓋在鬥渠旁邊一個地勢較高的土丘上;公社的生産隊與我們隔渠相望。

    這裡沒有崗樓,沒有電網,沒有扛槍的“班長”。

    我們又聽見了雞啼狗吠;我們渠這邊沙棗花盛開之際,生産隊的蜜蜂嗡嗡地成群飛來,似乎已經抹掉了橫在人與人之間的森嚴壁壘。

    有家的犯人仿佛又回到了家,無家的犯人也獲得了些許的自由感。

    更何況,抽調來的自由犯,全都是短刑期的或刑期即将結束的犯人,在這樣的年代裡,有這樣一處美好的田園,又何必逃跑呢? 水稻生芽的時節,渠壩上滿樹的沙棗花開始凋謝。

    點點金黃色的小花落到水裡,有的順水流去,有的被垂在水面的柳枝留住。

    依附在柳枝上的沙棗花又吸引來無數的沙棗花和柳絮,在渠水上織成金色的和銀色的花絮的漣漪。

    我們在稻田裡勞動了一天回來,就蹲在這渠邊吃晚飯。

    而在渠壩那邊的柳樹下,卻坐着。

    站着一排排農民的娃娃,呆呆地盯着我們這些穿黑衣裳的人,仿佛這些人的一舉一動都非常奇異。

    黑色的衣服和教士的長袍一樣,籠罩着一種神秘的色彩;他們幹了什麼事?是什麼命運驅使他們集中到這裡來……幼小的心靈從此潛入了對世界、對未來的恐懼。

     如果大隊在警衛的押送下,排着隊從渠壩上走來,到稻田地裡去幹活,來看的農民就更多了。

    甚至還有從遠地來莊子上串親戚的老鄉,也要把“看勞改犯”當作精彩的節目。

     “喲!看那個……還戴着眼鏡哩!” “咦!那個,那個……模樣還長得挺俊哩!” “咋樣?給你當個女婿……” “你死去,我撕爛你的X嘴!” 說這樣話的當然是女人。

    很快,她們自己一夥裡就打鬧開了,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劇場,觀衆席上同樣演着熱鬧的戲。

    久而久之,如果我們出工收工沒有老鄉,特别是穿花褂的姑娘媳婦站在渠那邊看,我們反而會感到寂寞,年輕的小夥子在隊列裡走着也是無精打采的,即使今天幹的活并不重。

    要是來看的人多,絕大部分勞改犯人都會抖擻起精神來,王隊長沒有下命令唱歌(唱歌也是在命令之下),也要唱。

     在所有的“革命歌曲”裡,我們最愛唱這兩支歌: 日落西山紅霞飛, 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

     還有: 我們——共産黨人, 好比種——子! 唱到“種子”這個詞,年輕的勞改犯就會向站在渠那邊的姑娘媳婦擠眉弄眼。

    王隊長對犯人唱什麼歌是不管的,隻要唱得整齊,唱得響亮,他便會罵一句“婊子兒”,表示贊賞。

    直到後來警衛人員通過警衛部隊的渠道向勞改當局提出了意見,勞改當局才下達規定:在這個非常的革命時期,勞改犯人隻許唱“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了。

    可是,到了一九六七年,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也被“砸爛”,這些機關一律實行了軍事管制,“高貴”的軍代表卻比“卑賤”的農民出身的勞改幹部“聰明”——應該是“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語錄”是這樣教導的——直覺地感到所有的“語錄歌”都具有方法論的性質,不論哪個階級哪個派别全能利用,全會從中受到啟發。

    比如,你所指的“反動的東西”,在他那裡偏偏另有所指,你怎麼辦?對這群心懷叵測的人,你怎麼知道他們心裡指的是誰?于是,幹脆命令勞改犯人一律不許唱“語錄歌”。

    但除了“語錄歌”之外這時又沒有别的歌可唱,這樣,在一次勞改隊春節聯歡上由犯人自編自演的“甯夏道情”,便順理成章地成了流行歌曲。

     改造,改造,改那麼個造呀! 晚上回來,一——大瓢呀! 嘿嘿!呀嗬嘿嘿!呀——嗬嘿! 在我們田管組,“一大瓢”是由我們派回去的值日犯人挑來的。

    我們有兩個大鋁桶,不管是什麼飯,值日犯人每頓都能挑回滿滿的兩大桶來。

    在外面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的“多勞多得”,在勞改隊裡始終奉行不渝。

    這時,黃瓜成熟了,西紅柿開始泛紅。

    路過菜地,挑飯的值日還要撈來許多剛下架的新鮮蔬菜。

    經管菜地的也是自由犯,而所有的自由犯全屬于一個階層,都互通聲氣,互通有無。

    我們能比“班長”們和勞改幹部及其家屬更早地吃上西紅柿和黃瓜。

    自由的相對性,在這裡體現無遺:不管在什麼地方,你隻要比别人稍稍自由一點,你就能得到較多的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恰恰和當時當地不自由的程度成反比,在最不自由的地方你得到一點自由,所獲得的利益卻最大。

     兩大瓢——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