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水稻的田間管理,最辛苦的是從下種灌水到稻苗在水面挺立起來的四十天中。
這四十天叫做“保苗期”。
“保苗期”過後,十三個人全都輕松了。
我們每個人管的二百多畝稻田的苗完全出齊;三千多畝水田一片碧綠。
但是勞改隊并不把我們中的一些人抽調回去。
熟悉手工農業勞動的王隊長知道,後期田管人員的清閑,正是對前期四十天中沒日沒夜的辛勞的補償。
何況,這時外面正源源不斷地往勞改隊裡送人,簡直使勞改隊應接不暇。
“文化大革命”創造了破世界紀錄的犯罪率,勞改當局天天要為成批送來的罪犯的食宿問題發愁,又何必急于把我們田管人員調回到号子去呢? 回去挑飯的塌鼻子說,他在菜地碰見一個剛押來的犯人,告訴他,“外面牆上貼的法院判決布告,把街面都遮嚴了!” 我的天!幸虧早進來了,不然這時候也得被抓進來,早進來能早出去!我們十三個人都非常高興,以為這是命運對我們的恩典。
“保苗期”以後,整個黃土高原陡然塗上了一層嫩綠的色棚。
到處都是綠的:綠的山、綠的水、綠的田野,連空間也好象暢流着某種馨香醉人的野生汁液,鶴鳥不顧“嚴禁入内”的木牌,不顧帶刺的鐵絲網翩翩飛來,在綠色的水面上展開它們銀灰色的翅膀。
長腳鹭鴦在水田裡漫步,那副沉思默想的模樣,倒很象我們的王隊長。
野鴨在排水溝邊叢生的蘆葦中築起了自己的巢,辛苦地經營着它們的小家庭。
燦爛的陽光映照着水禽翻飛的花翎,遼闊的田野上回蕩着它們歡快的鳴叫。
野風在稻苗上翻滾,稻苗靜靜地吮吸着土地的營養。
大自然充實得什麼都不需要了,而人卻渴望着愛情。
王隊長經常到稻田區來,獨自一人背着手,在田埂上轉來轉去,檢查我們的工作。
他松松垮垮地披着一件軍綠色制服,一颠一颠地,忽搧忽搧地,和一個按着彈簧的玩具一樣。
苗出齊了以後,我們不怕他檢查,也不跟在他屁股後面。
我們照常幹我們的活,抓我們的魚,捉我們的野鴨,或是躺在柳蔭下補那件永遠補不好的囚衣。
直到有一次他滿田看完了,走到我跟前吩咐我:“告訴那些婊子兒,都拾掇一下:進水口、排水口打結實,田埂細的地方加一加。
大隊這一兩天要來薅草了。
” 我們這才忙碌起來。
第三天早晨,我們吃完值日員回去挑來的飯,洗涮着飯盆,一個出去倒水的田管組員興奮地跑進土坯房裡來,喊了一聲: “大隊來了!” 每個人似乎都很激動,連我在内。
大隊裡并沒有我的親人,沒有我的朋友,但那群穿黑色囚衣的團體仿佛對我有一股強烈的吸引力。
調到田管組之前,我每日每夜都生活在那裡,刻闆的規章制度養成了這群人有共同的習慣,共同的生活規律,以及隻有我們之間才能懂得的俚語。
我也莫名其妙地放下碗筷,和大家一起跑出門外。
久違了,大隊! 清晨的霧氣還沒有完全消散。
太陽剛出來,橙黃色的陽光隻能照到柳樹和白楊樹最高的枝梢;黑夜還殘留在地面。
從我們站的土後上向鬥渠壩北邊望去,一片象幽靈似的灰色的人影很快地向我們這邊移動過來。
随後,他們漸漸地走近了。
灰色轉為黑色,他們的面目也清晰起來。
一張張嚴肅的、輕佻的、克己的、放蕩的、開朗的、陰沉的、善良的、邪惡的、英俊的、醜陋的面孔,随着雜沓的腳步聲,從渠壩上閃過,使人們驚奇的是什麼法術居然能把各式各樣絕對不同的人都搜羅到這裡來,同時把所有的面孔都打上一個印記——“勞改紋”。
不能說他們的臉色不好,因為在農忙的時候夥食不錯。
但是每張臉都帶着苦行僧的蕭索和老訟師的多疑。
尤其是鼻翼兩邊的法令紋和嘴角的皺褶連在一起,構成相術上說的一個大忌,所謂“騰蛇紋入口”。
這條痛苦的、在普通公民臉上找不到的“勞改紋”,不僅揭示了他現在的境遇,還注定了他一輩子也擺脫不了陰暗的心理。
田管組
這四十天叫做“保苗期”。
“保苗期”過後,十三個人全都輕松了。
我們每個人管的二百多畝稻田的苗完全出齊;三千多畝水田一片碧綠。
但是勞改隊并不把我們中的一些人抽調回去。
熟悉手工農業勞動的王隊長知道,後期田管人員的清閑,正是對前期四十天中沒日沒夜的辛勞的補償。
何況,這時外面正源源不斷地往勞改隊裡送人,簡直使勞改隊應接不暇。
“文化大革命”創造了破世界紀錄的犯罪率,勞改當局天天要為成批送來的罪犯的食宿問題發愁,又何必急于把我們田管人員調回到号子去呢? 回去挑飯的塌鼻子說,他在菜地碰見一個剛押來的犯人,告訴他,“外面牆上貼的法院判決布告,把街面都遮嚴了!” 我的天!幸虧早進來了,不然這時候也得被抓進來,早進來能早出去!我們十三個人都非常高興,以為這是命運對我們的恩典。
“保苗期”以後,整個黃土高原陡然塗上了一層嫩綠的色棚。
到處都是綠的:綠的山、綠的水、綠的田野,連空間也好象暢流着某種馨香醉人的野生汁液,鶴鳥不顧“嚴禁入内”的木牌,不顧帶刺的鐵絲網翩翩飛來,在綠色的水面上展開它們銀灰色的翅膀。
長腳鹭鴦在水田裡漫步,那副沉思默想的模樣,倒很象我們的王隊長。
野鴨在排水溝邊叢生的蘆葦中築起了自己的巢,辛苦地經營着它們的小家庭。
燦爛的陽光映照着水禽翻飛的花翎,遼闊的田野上回蕩着它們歡快的鳴叫。
野風在稻苗上翻滾,稻苗靜靜地吮吸着土地的營養。
大自然充實得什麼都不需要了,而人卻渴望着愛情。
王隊長經常到稻田區來,獨自一人背着手,在田埂上轉來轉去,檢查我們的工作。
他松松垮垮地披着一件軍綠色制服,一颠一颠地,忽搧忽搧地,和一個按着彈簧的玩具一樣。
苗出齊了以後,我們不怕他檢查,也不跟在他屁股後面。
我們照常幹我們的活,抓我們的魚,捉我們的野鴨,或是躺在柳蔭下補那件永遠補不好的囚衣。
直到有一次他滿田看完了,走到我跟前吩咐我:“告訴那些婊子兒,都拾掇一下:進水口、排水口打結實,田埂細的地方加一加。
大隊這一兩天要來薅草了。
” 我們這才忙碌起來。
第三天早晨,我們吃完值日員回去挑來的飯,洗涮着飯盆,一個出去倒水的田管組員興奮地跑進土坯房裡來,喊了一聲: “大隊來了!” 每個人似乎都很激動,連我在内。
大隊裡并沒有我的親人,沒有我的朋友,但那群穿黑色囚衣的團體仿佛對我有一股強烈的吸引力。
調到田管組之前,我每日每夜都生活在那裡,刻闆的規章制度養成了這群人有共同的習慣,共同的生活規律,以及隻有我們之間才能懂得的俚語。
我也莫名其妙地放下碗筷,和大家一起跑出門外。
久違了,大隊! 清晨的霧氣還沒有完全消散。
太陽剛出來,橙黃色的陽光隻能照到柳樹和白楊樹最高的枝梢;黑夜還殘留在地面。
從我們站的土後上向鬥渠壩北邊望去,一片象幽靈似的灰色的人影很快地向我們這邊移動過來。
随後,他們漸漸地走近了。
灰色轉為黑色,他們的面目也清晰起來。
一張張嚴肅的、輕佻的、克己的、放蕩的、開朗的、陰沉的、善良的、邪惡的、英俊的、醜陋的面孔,随着雜沓的腳步聲,從渠壩上閃過,使人們驚奇的是什麼法術居然能把各式各樣絕對不同的人都搜羅到這裡來,同時把所有的面孔都打上一個印記——“勞改紋”。
不能說他們的臉色不好,因為在農忙的時候夥食不錯。
但是每張臉都帶着苦行僧的蕭索和老訟師的多疑。
尤其是鼻翼兩邊的法令紋和嘴角的皺褶連在一起,構成相術上說的一個大忌,所謂“騰蛇紋入口”。
這條痛苦的、在普通公民臉上找不到的“勞改紋”,不僅揭示了他現在的境遇,還注定了他一輩子也擺脫不了陰暗的心理。
田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