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葉君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縣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築學家、作家。
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
林徽因5歲時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新式小學就讀,13歲随家遷居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女校培華女中。
1920年,林徽因随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作為女建築師的房東的影響,對建築學發生興趣,立志作為攻讀方向。
其間,她結識父親的忘年交詩人徐志摩,對新詩亦産生濃厚興趣。
翌年回國,繼續中學學業。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讀建築學。
當時,因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接受女生,她隻好就讀于美術學院,同時選修建築系課程,力圖實現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林徽因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翌年春,同梁思成結婚。
8月,夫妻一同回國,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
作為建築學家,即便在國破家亡的時代,林徽因協同梁思成在1930~1945年間,曾到過15省、200餘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
河北趙州石拱橋、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國人和世界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抗戰爆發,同當時的衆多知識分子一樣,林徽因夫婦輾轉流徙于雲南、四川等地,貧病交加。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
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幾位同事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1950年被任命為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富有遠見的規劃。
次年,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旺盛的精力和熱情,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設計和教學任務,還與梁思成一道撰寫了多篇建築學論文。
但是,1954年,一向多病的林徽因身體極度衰弱,《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大半躺在床上講授。
輾轉病榻數月,最終于1955年4月1日逝世,享年51歲。
作為作家,林徽因于1931年4月以“徽因”的筆名,在《詩刊》第2期上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作為其文學創作的開始。
此後,她在從事建築學研究之餘,大量發表詩歌,兼及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
早在1930年代就被胡适譽為“一代才女”。
俊秀的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語,顯赫的世家身世,學有專長,加之良好的文學素養,當然,還有與多位民國紳士的浪漫愛情,或不逾倫理阈限的情感“糾葛”,很大程度上,讓林徽因成了今天仍活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個傳奇,成了優雅、知性女人的範本。
特别是在一切變得如此粗鄙、市儈的當下,了解一下林徽因,似乎成了感受民國女子風範的一種方式,讓今天的那些略有些小資的女人、男人們生出一點淡淡的嫉妒,感歎上天何以如此垂青這個民國女子,不吝給她美貌,更不吝給她智慧。
幾位因驚人才華而成為傳奇的民國女子,往往因家世、自身所受後天教養,還有所處時代的差異,自然分成幾種不同類型。
顯赫的官宦世家身世,加上留學歐美的後天教養,以及五四時代的熏染,自然決定了林徽因、謝冰心作為優雅、知性女性的樣闆。
無論民國還是後世以至今天,人們總是喜歡将她們進行比較。
有趣的是,坊間亦流傳着林、謝間因才華相妒而互生醋意的傳說。
客觀地說,當年謝冰心文名遠在林徽因之上,然而,知識界似乎更看重林徽因作為學者,對于民族國家所作的貢獻,而對她尤其稱許。
這亦凸顯一個時代對于人的認知和價值取向。
1942年,傅斯年在緻朱家骅信中就盛贊林徽因為“今之女學士,才學至少在謝冰心輩之上”。
張愛玲亦出身顯赫,隻是,到底晚出十多年,家道早已沒落,官宦世家的精神作派早已蕩然無存,堕落的父親,加之剛剛開頭就煞尾,并已打了折扣的西洋教育,還有戰争催逼,讓張愛玲成了這一類型衍生的另類。
她分明感到一個時代快要終結,成名要趁早的焦慮,自然讓她失去了那份從容。
無論家道還是時代,她總是看到末尾的情形。
因而,優雅與知性,在她身上似乎都有,但似乎又都不是。
而且,那種“不是”是一種源自骨子裡的“不是”。
石評梅與黃廬隐相類似,兩人甚笃的交誼,我想,毫無疑問建立于父親作為小官吏的家世、缺失留洋經曆,但在國内共同感受五四高潮期的時代氛圍,這讓她們将其思考和憂患,表達得比較直白。
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際,卻又讓她們難有大的人生格局,難以掩抑的文學才華為她們宣洩人生悲苦提供了方便,她們有新女性的憂思,但更多的是感傷。
而生在謝、林、石、黃之後,張愛玲之前的蕭紅,卻是另一類型。
苦難的遭際,加之想接受新式教育而不得,讓她對人生有了别樣觀照,出之于文字,自然是另一番風貌。
她以超卓的才華肆意寫出人生黑暗與荒寒。
林徽因的創作涉及層面較廣,但詩名最著。
很多人自然将其視為新月派詩人中的一員。
其早年詩
林徽因出身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
林徽因5歲時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新式小學就讀,13歲随家遷居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女校培華女中。
1920年,林徽因随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作為女建築師的房東的影響,對建築學發生興趣,立志作為攻讀方向。
其間,她結識父親的忘年交詩人徐志摩,對新詩亦産生濃厚興趣。
翌年回國,繼續中學學業。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一同赴美攻讀建築學。
當時,因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接受女生,她隻好就讀于美術學院,同時選修建築系課程,力圖實現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林徽因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台美術設計,翌年春,同梁思成結婚。
8月,夫妻一同回國,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
作為建築學家,即便在國破家亡的時代,林徽因協同梁思成在1930~1945年間,曾到過15省、200餘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
河北趙州石拱橋、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國人和世界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抗戰爆發,同當時的衆多知識分子一樣,林徽因夫婦輾轉流徙于雲南、四川等地,貧病交加。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
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幾位同事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1950年被任命為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富有遠見的規劃。
次年,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為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旺盛的精力和熱情,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設計和教學任務,還與梁思成一道撰寫了多篇建築學論文。
但是,1954年,一向多病的林徽因身體極度衰弱,《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大半躺在床上講授。
輾轉病榻數月,最終于1955年4月1日逝世,享年51歲。
作為作家,林徽因于1931年4月以“徽因”的筆名,在《詩刊》第2期上發表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作為其文學創作的開始。
此後,她在從事建築學研究之餘,大量發表詩歌,兼及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
早在1930年代就被胡适譽為“一代才女”。
俊秀的外表,一口流利的英語,顯赫的世家身世,學有專長,加之良好的文學素養,當然,還有與多位民國紳士的浪漫愛情,或不逾倫理阈限的情感“糾葛”,很大程度上,讓林徽因成了今天仍活在人們口頭上的一個傳奇,成了優雅、知性女人的範本。
特别是在一切變得如此粗鄙、市儈的當下,了解一下林徽因,似乎成了感受民國女子風範的一種方式,讓今天的那些略有些小資的女人、男人們生出一點淡淡的嫉妒,感歎上天何以如此垂青這個民國女子,不吝給她美貌,更不吝給她智慧。
幾位因驚人才華而成為傳奇的民國女子,往往因家世、自身所受後天教養,還有所處時代的差異,自然分成幾種不同類型。
顯赫的官宦世家身世,加上留學歐美的後天教養,以及五四時代的熏染,自然決定了林徽因、謝冰心作為優雅、知性女性的樣闆。
無論民國還是後世以至今天,人們總是喜歡将她們進行比較。
有趣的是,坊間亦流傳着林、謝間因才華相妒而互生醋意的傳說。
客觀地說,當年謝冰心文名遠在林徽因之上,然而,知識界似乎更看重林徽因作為學者,對于民族國家所作的貢獻,而對她尤其稱許。
這亦凸顯一個時代對于人的認知和價值取向。
1942年,傅斯年在緻朱家骅信中就盛贊林徽因為“今之女學士,才學至少在謝冰心輩之上”。
張愛玲亦出身顯赫,隻是,到底晚出十多年,家道早已沒落,官宦世家的精神作派早已蕩然無存,堕落的父親,加之剛剛開頭就煞尾,并已打了折扣的西洋教育,還有戰争催逼,讓張愛玲成了這一類型衍生的另類。
她分明感到一個時代快要終結,成名要趁早的焦慮,自然讓她失去了那份從容。
無論家道還是時代,她總是看到末尾的情形。
因而,優雅與知性,在她身上似乎都有,但似乎又都不是。
而且,那種“不是”是一種源自骨子裡的“不是”。
石評梅與黃廬隐相類似,兩人甚笃的交誼,我想,毫無疑問建立于父親作為小官吏的家世、缺失留洋經曆,但在國内共同感受五四高潮期的時代氛圍,這讓她們将其思考和憂患,表達得比較直白。
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際,卻又讓她們難有大的人生格局,難以掩抑的文學才華為她們宣洩人生悲苦提供了方便,她們有新女性的憂思,但更多的是感傷。
而生在謝、林、石、黃之後,張愛玲之前的蕭紅,卻是另一類型。
苦難的遭際,加之想接受新式教育而不得,讓她對人生有了别樣觀照,出之于文字,自然是另一番風貌。
她以超卓的才華肆意寫出人生黑暗與荒寒。
林徽因的創作涉及層面較廣,但詩名最著。
很多人自然将其視為新月派詩人中的一員。
其早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