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伏皇後策授傳國玺 喬國老痛哭小東床
關燈
小
中
大
事,一面來看視周瑜。
周瑜服藥下去,精神稍覺清醒,魯肅與衆将環侍,到了半夜,瑜通身大汗,知道不好,喚魯肅近前道:“子敬!我死後,公可帶領水軍。
”又顧諸将道:“事子敬,當如事我。
”諸将一齊答應。
再喚魯肅道:“荊州之交,不可絕也。
”說罷,氣喘不止,挨到子初,竟自長逝,年才二十八歲。
魯肅率諸将舉哀,将周瑜沐浴成殓,遣人飛報吳侯。
那邊金粟柱聞耗,即時仰藥自殺。
諸将聞知,更加傷感。
噩耗到了建業,孫權捶胸痛哭,軍民上下人等,無不齊聲哀悼。
小喬夫人,更是恸不欲生。
依她的意思,是要相随泉路,隻因兒子周循尚在懷抱,被她母親姐姐苦苦勸慰。
軍民人中,第一個傷心的,要算喬國老,思想自己兩個女兒,一個嫁孫伯符,一個嫁周公瑾。
兩個都是江南豪傑,年少英雄,到如今大女兒缞經未除,小女兒悼亡又賦,留着他一雙的昏花老眼,看這一對兒薄命紅顔。
到了周瑜靈柩回時,他那種撫棺痛哭,格外傷心。
大喬姊妹,見父親這樣年高,心中悲慘,越發難過。
倒是大喬明理,含悲忍淚,苦苦勸住。
小喬因憐金女烈性,将他祔入祖茔,相從地下。
孫權令魯肅代理水軍,滿朝文武,挂孝三日。
驚動了吳國太,年老多憂,便也奄奄成病。
原來周瑜與孫伯符同年,僅少一月,登堂拜母,吳國太以兒子畜之。
伯符臨死,遺言外事問公瑾,内事問子布,所以孫權在周瑜面前,簡直當他作伯符一樣看待。
合肥一戰,殺得曹操大敗而逃,周瑜還見吳侯,觐安國太,國太痛愛周瑜,自不消說。
老年人逢着歡慶的事,就精神百倍,逢着喪氣的事,也就懊惱萬分。
眼前見着伯符的媳婦,隐憂重孝,已覺難堪;又兼愛女遠适荊州,早晚言笑,誰與為歡?如今又加上周瑜這一死,心中又追想伯符起來。
再由伯符想到孫堅身上,再由内裡想到外邊,曹操與江東深仇巨恨,若聞周瑜一死,前來報複,誰人可以抵敵?女婿遠在西川,女兒孤居荊州,未知又如何凄涼。
前思後想,徹夜無眠,初猶飲食不調,繼則怔忡失寐,孫權不覺恐慌起來。
正是: 漆室憂周,别有傷心之事;哀姜去魯,猶留灑涕之言。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天生蒸民而建之國,國必有主,主于君則君制,主于民則民主,其原則皆書天下為公,天子亦為民而立,非可以國為私者也。
君主授統傳賢,馭于一智,民主繼任選賢,馭于衆智,一智較便易行,故各國馭始皆君。
如堯舜時,何嘗不美!自禹傳子家天下,秦暴民私天下,漢逐鹿争天下,于是窮統私位,君制乃未嘗複。
自私不已,進而愚民,民不盡愚,而君主之禍作且酷矣。
惟自私乃成自禍,非君制害之,以自私害之也。
惟愚民适以自愚,非篡奪乘之,以民愚可得而乘之也。
漢家以後之禍,則皆如是。
故莽後有卓,卓後有操,操後有司馬。
人君竊主私于上,而後人臣竊主私于下,此篡逆所相生不已耳。
此中無甚天理,而亦若有天理,然則假韓彭俎醯,推論因果,如佛家言,殆無不可。
古人久有此說,全相三國志即本此發端。
作者書成民國十四年,并未及睹海外搜殘之入國,卻立論與合,頗奇。
代身在樊籠之帝後設策,送玺入川,使當日真出于此,誠為妙策。
當時漢獻居不知命在何時之地,而死據一玺,從思想上讨論,豈非至愚!然而孫堅死于此;袁紹敗于此,曹操志于此,漢獻實于此,華歆奪于此,曹丕受于此,區區一物,作盡天下之怪!而無一人能悟,且均犧牲性命,不惜生死以赴之,甯不可笑!今本當時人之愚想,代當時人出奇計。
此種文章,實暗含時代性,而以沉痛筆墨,寫出帝後對泣之可憐,直如身入其境,又幾令人不可卒讀。
此回寫一漢帝,即接寫一都督,天家敵體之淚臉方回,外室阿嬌之哭聲又起。
隻寫兩對夫妻,同膺悲慘,而苦樂迥殊,且見鴛鴦同穴,則生漢帝不如死都督,而耕馌相莊,則大都督又不如小百姓,此中脈絡塵劫,有阿堵傳神之妙,非平凡之筆也。
傳李端臨一詩,憑空拉入為證,便似果有其事。
全書中以此節翻案為最出意外,最堪絕倒。
然公瑾風流,江東獨步,英雄兒女,原在意中,即無金粟柱其人,不可謂必無用于金粟柱之人也。
與其公瑾自歎瑜亮,不如令小喬同悲瑜亮,此翻得可喜者一。
與為諸葛三氣而死,不如公瑾大樂而死,此翻得可喜者二,與令喬家女獨占英雄妒殺江東,不知全家女共事英雄,羨殺江東,此翻得可喜者三。
與叫諸葛痛哭更無知音,不如金女彈筝,便有知音,此翻得可喜者四。
與其賠了夫人,空言妙計,不如賺了夫人,享盡豔福,此翻得可喜者五。
與其氣死之後,柴桑有人吊孝,不如樂死之後,鄱陽有人仰藥,此翻得可喜者六。
一案翻來,有六可喜,便覺無金粟柱其人,不得況窈窕仙娘,書中有女,幾呼之欲出者乎。
噫!
周瑜服藥下去,精神稍覺清醒,魯肅與衆将環侍,到了半夜,瑜通身大汗,知道不好,喚魯肅近前道:“子敬!我死後,公可帶領水軍。
”又顧諸将道:“事子敬,當如事我。
”諸将一齊答應。
再喚魯肅道:“荊州之交,不可絕也。
”說罷,氣喘不止,挨到子初,竟自長逝,年才二十八歲。
魯肅率諸将舉哀,将周瑜沐浴成殓,遣人飛報吳侯。
那邊金粟柱聞耗,即時仰藥自殺。
諸将聞知,更加傷感。
噩耗到了建業,孫權捶胸痛哭,軍民上下人等,無不齊聲哀悼。
小喬夫人,更是恸不欲生。
依她的意思,是要相随泉路,隻因兒子周循尚在懷抱,被她母親姐姐苦苦勸慰。
軍民人中,第一個傷心的,要算喬國老,思想自己兩個女兒,一個嫁孫伯符,一個嫁周公瑾。
兩個都是江南豪傑,年少英雄,到如今大女兒缞經未除,小女兒悼亡又賦,留着他一雙的昏花老眼,看這一對兒薄命紅顔。
到了周瑜靈柩回時,他那種撫棺痛哭,格外傷心。
大喬姊妹,見父親這樣年高,心中悲慘,越發難過。
倒是大喬明理,含悲忍淚,苦苦勸住。
小喬因憐金女烈性,将他祔入祖茔,相從地下。
孫權令魯肅代理水軍,滿朝文武,挂孝三日。
驚動了吳國太,年老多憂,便也奄奄成病。
原來周瑜與孫伯符同年,僅少一月,登堂拜母,吳國太以兒子畜之。
伯符臨死,遺言外事問公瑾,内事問子布,所以孫權在周瑜面前,簡直當他作伯符一樣看待。
合肥一戰,殺得曹操大敗而逃,周瑜還見吳侯,觐安國太,國太痛愛周瑜,自不消說。
老年人逢着歡慶的事,就精神百倍,逢着喪氣的事,也就懊惱萬分。
眼前見着伯符的媳婦,隐憂重孝,已覺難堪;又兼愛女遠适荊州,早晚言笑,誰與為歡?如今又加上周瑜這一死,心中又追想伯符起來。
再由伯符想到孫堅身上,再由内裡想到外邊,曹操與江東深仇巨恨,若聞周瑜一死,前來報複,誰人可以抵敵?女婿遠在西川,女兒孤居荊州,未知又如何凄涼。
前思後想,徹夜無眠,初猶飲食不調,繼則怔忡失寐,孫權不覺恐慌起來。
正是: 漆室憂周,别有傷心之事;哀姜去魯,猶留灑涕之言。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天生蒸民而建之國,國必有主,主于君則君制,主于民則民主,其原則皆書天下為公,天子亦為民而立,非可以國為私者也。
君主授統傳賢,馭于一智,民主繼任選賢,馭于衆智,一智較便易行,故各國馭始皆君。
如堯舜時,何嘗不美!自禹傳子家天下,秦暴民私天下,漢逐鹿争天下,于是窮統私位,君制乃未嘗複。
自私不已,進而愚民,民不盡愚,而君主之禍作且酷矣。
惟自私乃成自禍,非君制害之,以自私害之也。
惟愚民适以自愚,非篡奪乘之,以民愚可得而乘之也。
漢家以後之禍,則皆如是。
故莽後有卓,卓後有操,操後有司馬。
人君竊主私于上,而後人臣竊主私于下,此篡逆所相生不已耳。
此中無甚天理,而亦若有天理,然則假韓彭俎醯,推論因果,如佛家言,殆無不可。
古人久有此說,全相三國志即本此發端。
作者書成民國十四年,并未及睹海外搜殘之入國,卻立論與合,頗奇。
代身在樊籠之帝後設策,送玺入川,使當日真出于此,誠為妙策。
當時漢獻居不知命在何時之地,而死據一玺,從思想上讨論,豈非至愚!然而孫堅死于此;袁紹敗于此,曹操志于此,漢獻實于此,華歆奪于此,曹丕受于此,區區一物,作盡天下之怪!而無一人能悟,且均犧牲性命,不惜生死以赴之,甯不可笑!今本當時人之愚想,代當時人出奇計。
此種文章,實暗含時代性,而以沉痛筆墨,寫出帝後對泣之可憐,直如身入其境,又幾令人不可卒讀。
此回寫一漢帝,即接寫一都督,天家敵體之淚臉方回,外室阿嬌之哭聲又起。
隻寫兩對夫妻,同膺悲慘,而苦樂迥殊,且見鴛鴦同穴,則生漢帝不如死都督,而耕馌相莊,則大都督又不如小百姓,此中脈絡塵劫,有阿堵傳神之妙,非平凡之筆也。
傳李端臨一詩,憑空拉入為證,便似果有其事。
全書中以此節翻案為最出意外,最堪絕倒。
然公瑾風流,江東獨步,英雄兒女,原在意中,即無金粟柱其人,不可謂必無用于金粟柱之人也。
與其公瑾自歎瑜亮,不如令小喬同悲瑜亮,此翻得可喜者一。
與為諸葛三氣而死,不如公瑾大樂而死,此翻得可喜者二,與令喬家女獨占英雄妒殺江東,不知全家女共事英雄,羨殺江東,此翻得可喜者三。
與叫諸葛痛哭更無知音,不如金女彈筝,便有知音,此翻得可喜者四。
與其賠了夫人,空言妙計,不如賺了夫人,享盡豔福,此翻得可喜者五。
與其氣死之後,柴桑有人吊孝,不如樂死之後,鄱陽有人仰藥,此翻得可喜者六。
一案翻來,有六可喜,便覺無金粟柱其人,不得況窈窕仙娘,書中有女,幾呼之欲出者乎。
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