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三生石跡

關燈
:「府上三日前曾生一位孩子麼?」那人應道:「前日果然生下一子,卻是生了三日,這孩子隻管啼哭,再不肯住,不知為甚緣故。

    」 李源心下雖是照會,卻疑惑道:「圓師別時,約我以笑,這個啼哭,卻為甚麼?難道他騙我不成?不要管他,待我進去看看,或者見我笑將起來也不可知。

    」就對那人道:「這也不難,我能止他的哭。

    試抱出來與我一看。

    」那人聞說能止孩子的哭,便忙請李源進內堂坐下,自己再往裡去抱了孩子出來,遞與李源。

    李源接著一看,見那個孩子容顏眉目竟與圓澤無異,因撫摩他道:「咄,咄,咄!你原說笑,為何隻是哭?」那孩子聽了,便將李源定睛一看,竟像認得的一般,嘻然一笑,以後便再不啼哭了。

    其家見兒不哭,款待李源亦甚慇懃。

    李源因沒了好友,故不勝哽塞;臨出門時,又拍拍孩子肩頭道:「十三年後之約不可忘了。

    」遂辭別王家,復回船中,獨自一人,甚覺無聊,連蜀中峨嵋之行,也不想去遊了。

    正是: 為憶名山去,知音忽自離。

     勝遊雖可羨,觸緒倍傷悲。

     依舊返棹回杭,復到天竺寺中,日日在那寺後三生石邊,照依圓澤當初,獨自一個,撫摩著石頭,盤旋不已。

    不覺光陰迅速,日月易遷,轉眠又是十餘年了。

    每因圓澤之約,切切在心,恐怕失了會期,預先到那西湖之上,朝兩峰,暮六橋,不離葛洪之川,天竺之後,尋蹤覓跡。

    想:「這孩子已經十三歲矣。

    若會著他,畢竟還可暢敘。

    卻恨別了多時,路途間阻,如何得其蹤跡?」又想:「澤師,神人也。

    昔日與我如此契厚,豈有爽信之理!況且身前身後俱已打算精明,豈是無據而空留此期的理?但我企想之深,恨不得早來一刻,也好早會一面。

    若短期不至,就拼老死湖山,以證三生之不妄。

    」正是: 鍾期曾有的,流水復高山。

     欲見同心侶,何憂道路難。

     你道李源為何先期這等著急?隻因他約在葛川相會,隻道他的肉身借寓在西湖前後,因此日夜相尋,不知他約了中秋月夜,就是十五早晨也決不來見你的。

    一直捱到中秋,這一夜因是十三年相約的正期,又兼月明如畫,漫山遍野照得雪亮,李源乘著月色抖擻精神,滿山夾澗,周圍尋訪。

    到葛洪川畔,忽聽得隔溪有牧童歌聲,隱隱而來。

    李源忙停了足,傾耳而聽,隻見那牧童,身穿紫花布襖,頭挽菱角譬,騎著一匹斑駁牛,一徑從隔岸大聲呼來道:「李公別來無恙否?」李源見隔岸叫他姓名,心知有異,便定睛一看,卻是個牧童,仔細相了一回,雖與圓澤老少不同,而姿容神理竟與圓澤生前無異,不勝歡喜道:「原來澤師在此!我到這裡候了多時!何不尋路過溪,握手一敘?」那牧童也不回言,但高歌道: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臨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牧童歌罷,因說道:「不負期而來,李公真信士也!本當過溪一敘,但恨公俗緣未斷,不敢相近。

    願李公勤修深省,天地自不相負。

    」因又歌道: 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固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因煙掉上瞿塘。

     李源見他不過溪來,隻得四下尋路,要想趕過溪去,與他竟此長夜之談。

    隻見牧童歌罷,竟自策牛入煙霞而去。

    李源料是趕他不上,隻得帶著月光,懶懶攤攤,踱將回來,方信三生之約,真不幻也,故紀其事於天竺之後那一片石上,以繼嵩山之舊跡。

    遂與寺僧乞此一片石,結廬其側,朝夕梵修,得悟無生之妙諦,因終老於茲石間。

    至今流傳其事於西湖之上,與靈隱、虎溪並垂不朽。

    有這圓澤、李源三生有約,至期不爽的,方稱得個石交,才算得個信友。

    可不羞死那些翻雲覆雨的子弟,愧倒那些口是心非的後生麼?所以歷敘西湖之事,因慕此一段精誠情跡,亟表而出之。

    有詩為證: 從來踐約最為難,何況三生更不寒。

     千裡懷人終是恨,百年聚首亦誰歡? 笑容湘峽形先異,歌徹雲衢笛欲闌。

     惟有卷卷一片石,至今留跡兩山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