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虎溪笑跡
關燈
小
中
大
遂拂衣而去。
自此之後,鳳官神氣清爽,再無魔難。
陶縣令感辨才法師有再生之功,厚有所贈,而法師一毫不取。
陶縣令惟有心感其德而已,遂備盛齋奉款,以船送歸天竺。
其時因在嘉興遣了柳妖,並陶公子的病立時脫體,故一時僧俗人等,來見者不計其數。
遂緻天竺境中,鑿山築室,不過三年,竟成了一個鬧熱場。
辨才法師此時深以為繁,恐誤靜中之功,遂決意辭了大眾,仍歸於龍井寺,此時沈太守已經去任,無人留他,故得自由。
辨法師到了龍井,見天竺朝夕與人往還,並不曾遇一出類高人,雄談快論,開益心胸,故此交接之念,也就淡了。
便有個藏修之意,不欲與人應酬。
然湖上到龍井,路有二十餘裡之遠,又不好全行拒絕來人,因立一個清規條約道: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
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談,最久不過三炷香。
山門送容,最遠不過虎溪。
垂顧大人,伏乞相諒。
山僧元靜叩白又造了一間遠心庵,以為自家取靜之地,本寺侍者因稱他為「遠公」。
凡是與他來往的縉紳士夫,知他迎送之勞,因尊他敬他,卻也都不壞他的規矩。
如此年餘甚是相安。
原來這龍井寺前,有一條小橋,橋下便是龍井的水,流出成溪。
因溪中有一塊巨石,形類於虎,故就叫做「虎溪」,以配「龍井」之意。
溪上這條橋,因而遂叫做虎溪橋。
過了橋去,就是逶逶迤迤的一帶長嶺,嶺傍俱是修竹在上,叢筱在下,風韻淒清,大有林壑之趣,故取名叫做風篁嶺。
嶺上有石一塊,高可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名曰「一片雲」。
遠公未立清規之前,常常借送客而盤桓其間,偶題雲: 興來臨水敲殘月,談罷吟風倚片雲。
今因立了清規,便隻以虎溪橋為界,一向倒也習成規矩:但走到橋邊,腳早住了。
不期一日,蘇東坡學士謫到臨安來做太守,聞知辨才之名,公事一暇,即命駕往龍井寺來訪他。
管事僧接著,知他是本府太守,恐怕遠公不肯迎送,以緻得罪,因先跪稟道:「本寺老僧,不迎不送的清規行已數年;今不便頓改,須求相公寬恕。
」東坡道:「我來訪和尚,是訪他的道行,誰訪他的迎送?」一面說,一面就走到方丈裡來。
此時辨才早已接住,相見過,才坐下,東坡便問道:「聞知和尚戒律精嚴,不知戒的是些甚麼?律文是那幾條?」辨才應聲答道:「戒隻是戒心之一件,律隻是律心之一條,那裡更有幾件幾條?」東坡道:「活賤潑一個心,受此戒律,不幾死乎?」辨才道:「死而後活,方才超凡入聖。
」東坡聽了,不禁點頭贊羨道:「辨師妙論入微,令人敬服。
」二人遂促膝而談,遂談到快心處,彼此依依不捨,恨相見之晚,因而留宿。
到了次日,辨才又引東坡到潮音堂、神運石、滌心沼、方圓庵、寂室、照閣、閒堂、訥齋各處遊賞。
每到一處,不是題詩,便是作偈。
二人你稱我揚,甚是投機。
吃過午齋,衙役整轎催歸,東坡知留不住,方才約了後期。
辭別出門,辨才相送,也隻以為到橋自止,不期二人攜手相攙,說到妙處,貪著說話,竟忘其所以,一步一步,隻管走去,竟不知要走到那裡方住。
左右侍者著急了,隻得從旁叫道:「遠公,遠公,送客已過虎溪矣!」辨才聽見,忙舉頭一看,而身子已在風篁嶺下矣,忍不住大笑起來道:「學士誤我,學士誤我!」東坡見了,也忍不住笑將起來道:「我誤遠公,不過是戒律。
遠公今日死心活了,超凡入聖,卻又是誰之功?」二人相顧,又笑個不了。
眾人在旁,亦皆笑倒。
遠公道:「杜子有雲:『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今日之謂也。
」東坡有詩紀雲: 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
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
送我過虎溪,溪水常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
自遠公與東坡行後,遂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亭」。
而西湖之龍井,有此笑跡,遂為後人美談。
正是: 高僧縱是高無比,必借文人始得名。
所以虎溪留一笑,至今千載尚聞聲。
自此之後,鳳官神氣清爽,再無魔難。
陶縣令感辨才法師有再生之功,厚有所贈,而法師一毫不取。
陶縣令惟有心感其德而已,遂備盛齋奉款,以船送歸天竺。
其時因在嘉興遣了柳妖,並陶公子的病立時脫體,故一時僧俗人等,來見者不計其數。
遂緻天竺境中,鑿山築室,不過三年,竟成了一個鬧熱場。
辨才法師此時深以為繁,恐誤靜中之功,遂決意辭了大眾,仍歸於龍井寺,此時沈太守已經去任,無人留他,故得自由。
辨法師到了龍井,見天竺朝夕與人往還,並不曾遇一出類高人,雄談快論,開益心胸,故此交接之念,也就淡了。
便有個藏修之意,不欲與人應酬。
然湖上到龍井,路有二十餘裡之遠,又不好全行拒絕來人,因立一個清規條約道:山僧老矣,精神衰憊,不能趨承。
謹以二則預告:殿上閒談,最久不過三炷香。
山門送容,最遠不過虎溪。
垂顧大人,伏乞相諒。
山僧元靜叩白又造了一間遠心庵,以為自家取靜之地,本寺侍者因稱他為「遠公」。
凡是與他來往的縉紳士夫,知他迎送之勞,因尊他敬他,卻也都不壞他的規矩。
如此年餘甚是相安。
原來這龍井寺前,有一條小橋,橋下便是龍井的水,流出成溪。
因溪中有一塊巨石,形類於虎,故就叫做「虎溪」,以配「龍井」之意。
溪上這條橋,因而遂叫做虎溪橋。
過了橋去,就是逶逶迤迤的一帶長嶺,嶺傍俱是修竹在上,叢筱在下,風韻淒清,大有林壑之趣,故取名叫做風篁嶺。
嶺上有石一塊,高可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名曰「一片雲」。
遠公未立清規之前,常常借送客而盤桓其間,偶題雲: 興來臨水敲殘月,談罷吟風倚片雲。
今因立了清規,便隻以虎溪橋為界,一向倒也習成規矩:但走到橋邊,腳早住了。
不期一日,蘇東坡學士謫到臨安來做太守,聞知辨才之名,公事一暇,即命駕往龍井寺來訪他。
管事僧接著,知他是本府太守,恐怕遠公不肯迎送,以緻得罪,因先跪稟道:「本寺老僧,不迎不送的清規行已數年;今不便頓改,須求相公寬恕。
」東坡道:「我來訪和尚,是訪他的道行,誰訪他的迎送?」一面說,一面就走到方丈裡來。
此時辨才早已接住,相見過,才坐下,東坡便問道:「聞知和尚戒律精嚴,不知戒的是些甚麼?律文是那幾條?」辨才應聲答道:「戒隻是戒心之一件,律隻是律心之一條,那裡更有幾件幾條?」東坡道:「活賤潑一個心,受此戒律,不幾死乎?」辨才道:「死而後活,方才超凡入聖。
」東坡聽了,不禁點頭贊羨道:「辨師妙論入微,令人敬服。
」二人遂促膝而談,遂談到快心處,彼此依依不捨,恨相見之晚,因而留宿。
到了次日,辨才又引東坡到潮音堂、神運石、滌心沼、方圓庵、寂室、照閣、閒堂、訥齋各處遊賞。
每到一處,不是題詩,便是作偈。
二人你稱我揚,甚是投機。
吃過午齋,衙役整轎催歸,東坡知留不住,方才約了後期。
辭別出門,辨才相送,也隻以為到橋自止,不期二人攜手相攙,說到妙處,貪著說話,竟忘其所以,一步一步,隻管走去,竟不知要走到那裡方住。
左右侍者著急了,隻得從旁叫道:「遠公,遠公,送客已過虎溪矣!」辨才聽見,忙舉頭一看,而身子已在風篁嶺下矣,忍不住大笑起來道:「學士誤我,學士誤我!」東坡見了,也忍不住笑將起來道:「我誤遠公,不過是戒律。
遠公今日死心活了,超凡入聖,卻又是誰之功?」二人相顧,又笑個不了。
眾人在旁,亦皆笑倒。
遠公道:「杜子有雲:『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
』今日之謂也。
」東坡有詩紀雲: 此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
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
送我過虎溪,溪水常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
自遠公與東坡行後,遂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亭」。
而西湖之龍井,有此笑跡,遂為後人美談。
正是: 高僧縱是高無比,必借文人始得名。
所以虎溪留一笑,至今千載尚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