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靈隱詩跡
關燈
小
中
大
,尋蓮覓耦。
費了聰明,橘中逢叟。
一著先機,阿誰參剖? 口不談天,手能摩鬥。
卻被頑仙,當頭一捂。
大汗浹身,從空作抖。
急走急走,日已到西。
唱徹渭城,前途有酒。
咦!八萬四千誰是你?世間沒有閒花柳。
」 守一道罷而回。
知府笑道:「這個老猿,可謂極有神通的了,如何被這顛和尚三言兩語,一掌打死?」但死得更奇,下火後,明明看見他在雲端合掌作禮而去。
也是一段公案。
這是呼猿洞的後事,按過不敘。
且說那駱賓王既無蹤跡,則詩人中又少了一個才子。
不期過不得數年,又出了一個才子,叫做宋之問。
這宋之問才子之名,卻也不減於駱賓王。
但此時見武則天女主臨朝,逞縱淫欲,其他莫論,隻朝臣中一個張昌宗,一個張易之,二人最為寵幸。
那時宋之問年少才高,也動了個望幸之心,因賦了一首「明河篇」以寓意。
武後見了,微笑道:「詩意雖美,然是兒有口過。
(口臭)」遂不詔用。
宋之問不勝憤忌,遂棄官而浪遊於四方,以詩酒自娛。
一日,遊到杭州西湖之上,南北兩山,遍歷一回,因愛靈隱寺、飛來峰之形勝,泉石秀美,遂借寓於寺中,日夕觀玩其妙。
原來靈隱後山最高,名曰鷲嶺,從下而上,殊費攀躋。
而山上有泉,轉流而下,不煩眾僧之取汲,自能流至廚竈間,以供眾僧之飲。
嶺面朝東,而日出正照,錢塘之潮,隔城而望,如在目前。
那時宋之問觀之不盡,愛之有餘,欲賦一詩,以占靈隱之勝,奈景界雄者雄,而幽者幽,可以人詩者應接不暇,從何處題起?一時苦吟,未得佳句。
時值秋天,是夕月光皎潔,松筠與泉石互映,宋之問不忍便睡,因而繞廊閒行,隻覺樹影婆婆可愛,但秋氣逼人,微有寒色,不覺信口吟一句道: 嶺邊樹色含風冷。
宋之問偶然觸發,吟了這一句,正想著再吟一句,合成一聯佳葉,不期一時再對不出,因而口裡念著這一句,隻在殿前走來走去。
忽見殿上琉璃燈下,蒲團之上,有一個老僧在那裡打坐,見了宋之問,也不起身,隻覺他苦吟不就,因忍不住問道:「年少郎君,既要吟詩,風景隻在口頭,何用如此苦搜?」宋之問聽了,不覺暗自吃驚道:「除了盧、駱、王、楊,我也要算做當今一個才子,怎麼這老和尚,開口就輕薄起來。
」欲要呵叱他,又見他說話雖若戲侮,而風景隻在口頭之言,卻大有意思。
但問道:「師父莫不也會吟詩麼?」那老僧卻漸答道:「老僧詩雖不會吟,但這一句早已代郎君對就了也。
」宋之問聽見他說對就了,暗笑道:「不知對些什麼出來。
」因問道:「既對了,何不念與我聽。
」那老和尚因念道: 石上泉聲帶雨秋。
宋之問見老僧對句幽雋,不覺驚喜道:「老師父原來是個詩人,我弟子失敬了,請起奉揖。
」揖罷,又問道:「老師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頭頭是道。
我弟子見靈隱泉石秀美,欲賦一詩,以記其勝,雖說隻在口頭,卻一時拈不出,止做得首二句在此。
請教老師父,不知可還能為我再續一聯否?」老僧道:「首二句可念來。
」宋之問因念道: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老僧聽了,也不假思索,即隨口道:「何不曰: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 宋之問聽了,愈加敬服道:「老師父先輩雄才也,弟子何能及一二。
老師父既已露一班,何不卒成之,以彰靈隱之勝?」那老僧聞言,略不推辭,欣然又續念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互調。
夙齡尚遇異,搜對滌塵囂。
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橋。
那老僧不假思索,信口念完。
宋之問聽了,方才服倒。
道:「老師父佳作,聲調雄渾,摹寫曲折盡情,自是詩壇名宿,盧,駱、王、楊之恃,也決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
不知為何遁人緇流?」那老僧見問,但微微歎息,並不答應。
宋之問知其別有深意,也便不復再問,但朝夕在寺中與他盤桓,深相結納,暗暗細察,方知他正是駱賓王。
欲待明問他,知他決不應承,因細細述武則天近日狂淫之事道:「隻可惜徐敬業事不成,帶累得駱侍禦『千古誅心』的一道檄文空作了,殊令人悵悵。
」那老僧聽了,不覺攢起眉來說道:「此既往之浮雲,居士還隻管說他作什麼?」到次日,宋之問再尋那老僧閒談時,已不知何往。
隻待宋之問去後,那老僧方又回到寺中。
此時寺中僧眾因他有「天香雲外飄」之句,遂起了一所屋字,名「天香院」,請那老僧住於其中。
又過了許多時,一日,無疾而終,皆相傳以為得了正果。
世雖屢更,卻流傳下這一首詩,為靈隱千秋生色,再無一人敢於續筆,所以謂之詩跡。
費了聰明,橘中逢叟。
一著先機,阿誰參剖? 口不談天,手能摩鬥。
卻被頑仙,當頭一捂。
大汗浹身,從空作抖。
急走急走,日已到西。
唱徹渭城,前途有酒。
咦!八萬四千誰是你?世間沒有閒花柳。
」 守一道罷而回。
知府笑道:「這個老猿,可謂極有神通的了,如何被這顛和尚三言兩語,一掌打死?」但死得更奇,下火後,明明看見他在雲端合掌作禮而去。
也是一段公案。
這是呼猿洞的後事,按過不敘。
且說那駱賓王既無蹤跡,則詩人中又少了一個才子。
不期過不得數年,又出了一個才子,叫做宋之問。
這宋之問才子之名,卻也不減於駱賓王。
但此時見武則天女主臨朝,逞縱淫欲,其他莫論,隻朝臣中一個張昌宗,一個張易之,二人最為寵幸。
那時宋之問年少才高,也動了個望幸之心,因賦了一首「明河篇」以寓意。
武後見了,微笑道:「詩意雖美,然是兒有口過。
(口臭)」遂不詔用。
宋之問不勝憤忌,遂棄官而浪遊於四方,以詩酒自娛。
一日,遊到杭州西湖之上,南北兩山,遍歷一回,因愛靈隱寺、飛來峰之形勝,泉石秀美,遂借寓於寺中,日夕觀玩其妙。
原來靈隱後山最高,名曰鷲嶺,從下而上,殊費攀躋。
而山上有泉,轉流而下,不煩眾僧之取汲,自能流至廚竈間,以供眾僧之飲。
嶺面朝東,而日出正照,錢塘之潮,隔城而望,如在目前。
那時宋之問觀之不盡,愛之有餘,欲賦一詩,以占靈隱之勝,奈景界雄者雄,而幽者幽,可以人詩者應接不暇,從何處題起?一時苦吟,未得佳句。
時值秋天,是夕月光皎潔,松筠與泉石互映,宋之問不忍便睡,因而繞廊閒行,隻覺樹影婆婆可愛,但秋氣逼人,微有寒色,不覺信口吟一句道: 嶺邊樹色含風冷。
宋之問偶然觸發,吟了這一句,正想著再吟一句,合成一聯佳葉,不期一時再對不出,因而口裡念著這一句,隻在殿前走來走去。
忽見殿上琉璃燈下,蒲團之上,有一個老僧在那裡打坐,見了宋之問,也不起身,隻覺他苦吟不就,因忍不住問道:「年少郎君,既要吟詩,風景隻在口頭,何用如此苦搜?」宋之問聽了,不覺暗自吃驚道:「除了盧、駱、王、楊,我也要算做當今一個才子,怎麼這老和尚,開口就輕薄起來。
」欲要呵叱他,又見他說話雖若戲侮,而風景隻在口頭之言,卻大有意思。
但問道:「師父莫不也會吟詩麼?」那老僧卻漸答道:「老僧詩雖不會吟,但這一句早已代郎君對就了也。
」宋之問聽見他說對就了,暗笑道:「不知對些什麼出來。
」因問道:「既對了,何不念與我聽。
」那老和尚因念道: 石上泉聲帶雨秋。
宋之問見老僧對句幽雋,不覺驚喜道:「老師父原來是個詩人,我弟子失敬了,請起奉揖。
」揖罷,又問道:「老師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頭頭是道。
我弟子見靈隱泉石秀美,欲賦一詩,以記其勝,雖說隻在口頭,卻一時拈不出,止做得首二句在此。
請教老師父,不知可還能為我再續一聯否?」老僧道:「首二句可念來。
」宋之問因念道: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老僧聽了,也不假思索,即隨口道:「何不曰: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 宋之問聽了,愈加敬服道:「老師父先輩雄才也,弟子何能及一二。
老師父既已露一班,何不卒成之,以彰靈隱之勝?」那老僧聞言,略不推辭,欣然又續念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互調。
夙齡尚遇異,搜對滌塵囂。
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橋。
那老僧不假思索,信口念完。
宋之問聽了,方才服倒。
道:「老師父佳作,聲調雄渾,摹寫曲折盡情,自是詩壇名宿,盧,駱、王、楊之恃,也決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
不知為何遁人緇流?」那老僧見問,但微微歎息,並不答應。
宋之問知其別有深意,也便不復再問,但朝夕在寺中與他盤桓,深相結納,暗暗細察,方知他正是駱賓王。
欲待明問他,知他決不應承,因細細述武則天近日狂淫之事道:「隻可惜徐敬業事不成,帶累得駱侍禦『千古誅心』的一道檄文空作了,殊令人悵悵。
」那老僧聽了,不覺攢起眉來說道:「此既往之浮雲,居士還隻管說他作什麼?」到次日,宋之問再尋那老僧閒談時,已不知何往。
隻待宋之問去後,那老僧方又回到寺中。
此時寺中僧眾因他有「天香雲外飄」之句,遂起了一所屋字,名「天香院」,請那老僧住於其中。
又過了許多時,一日,無疾而終,皆相傳以為得了正果。
世雖屢更,卻流傳下這一首詩,為靈隱千秋生色,再無一人敢於續筆,所以謂之詩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