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葛嶺仙跡
關燈
小
中
大
西湖,環繞皆山也。
而山之蜿蜒起伏,可客人之散步而前後觀覽者,則嶺也。
嶺之列在南北兩峰,與左右諸山者,皆無足稱。
縱有可稱,亦不過稱其形勢。
稱其隅位而已,並未聞有著其姓者。
獨保叔塔而西一帶,乃謂之葛嶺。
此何說也?蓋嘗考之。
此嶺在晉時,曾有一異人葛洪,在此嶺上修煉成仙,一時人傑地靈,故人之姓,即冒而為嶺之姓也。
你道這葛洪是誰?他號稚川,原是金陵句容人。
在三國時,從左慈學道,得九丹金液仙經,白日衝舉的仙公葛玄,就是他之祖也。
仙公昇天之日,曾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篆一通,授與弟子鄭思遠,囑以吾家門子孫。
若有可傳者,萬勿秘。
故此葛洪出身,原自不凡。
但父母早亡,其家甚貧。
卻喜他生來的性情恬淡,於世間的種種嗜慾皆不深戀,獨愛的是讀書向道。
卻又苦於無書可讀,隻得到山中去伐了些柴薪,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銀錢,就買些紙筆回來,借人家的書來抄讀。
且抄且讀,不畏寒暑,如此十數年,竟成了一個大儒。
有人勸他道:「兄之學業,亦可謂成矣,若肯出而求仕,便不憂貧賤了。
」葛洪答道:「讀書為明理耳,豈謂功名貧賤哉?」勸者道:「功名可謝,而貧賤難處。
今兄壯年,隻因貧賤,尚未授室,設非出仕,則妻子何來?」葛洪笑道:「梁鴻得孟光為妻,未聞出仕。
即欲出仕、亦自有時,何待人求?」勸者不能答而去。
葛洪學問既高,寄情又遠,故於閒居,惟杜門卻掃,絕不妄交一人。
有興時,但邀遊山水以自適。
一日,在青黛山數株長松之下,一塊白石上箕踞而坐,靜玩那滿山的蒼翠之色,以為生於山中,卻又不緊貼於山,以為浮於山外,卻去山遠了則此色又不復有,因而感悟道:「孟夫子所言『睟於面,盎於背』,正是此種道理,此山之所以稱壽也。
」正在沉吟注想,不期此日,恰有個南海的太守,姓鮑,名玄,同了許多門客,也到青黛山來遊玩,先在半山亭子上吃了半晌酒,酒酣之際,各各散步。
鮑玄偶攜了一個相士,正遊到葛洪的坐處來忽見葛洪坐在石上,昂昂藏藏,豐神飄逸,不覺驚訝,因指謂相士道:「你看此人,體態悠然,自應富貴,何如此青年,甘居泉石?」相上因定睛看了一看,道:「這少年富貴固有,然富貴還隻有限,更有一件大過人處,老先生可曾看出?」鮑玄道:「富貴之外,則不知也。
」相士道:「你看他鬚眉秀異,清氣逼人,兩眼灼灼有光,而昂藏矯健如野鶴,此殆神仙中人。
」 鮑玄聽了,尚不盡信,因走上前,對著葛洪拱一拱手,道:「長兄請了。
」葛洪正看山到得意之所,低著頭細細理會,忽聽得有人與他拱手;忙回過頭來看時,卻見是一個老先輩模樣,隻得立起身來,深深打一恭,道:「晚輩貪看山色,不識台駕到此,失於趨避,不勝有罪。
」鮑玄見他謙謙有禮,愈加歡喜,因又問道:「我看長兄神情英發,當馳騁於仕路中,為何有閒工夫尋山問水,做此寂寞之事?」葛洪答道:「嘗聞賢人君子之涉世,即居仕路中吐握風雲,亦宜有山水之雅度,如老先生今日是也。
何況晚輩正在貧賤時,去仕路尚遠,落得受用些山川秀氣,以涵養性。
」鮑玄聽了大喜道:「長兄不獨形貌超凡,而議論高妙又迥出乎尋常之外,真高士也,可敬,可羨。
」因而問姓。
葛洪道:「尚不曾拜識山門,晚生小子安敢妄通。
」鮑玄道:「我學生南海郡守鮑玄也,過時陳人,何足掛齒。
」葛洪忙又打一恭,道:「泰山北鬥,果是不虛。
晚生葛洪,孤寒下士,何幸得瞻紫氣。
」鮑玄聽了,道:「這等說是葛兄了。
但不知仙鄉何處?」葛洪道:「祖籍金陵句容。
」鮑玄道:「聞句容縣,三國時,有一位白日飛升的仙人,道號葛孝先者,兄既與之同姓,定知其來歷矣。
」葛洪又打一恭,道:「此即晚生之祖也。
自愧不肖,尚墜落凡胎,言之實可羞恥。
」鮑玄聽了又不覺大喜,因顧謂相士道:「祖孫一氣,吾兄言神仙中人,殆不誣矣。
」相士笑答道:「非予言不誣,實相理不誣也;非相理不誣,實天地間陰陽之氣不誣也。
」葛洪見二人說話有因,因而問故。
鮑玄遂將前看他所論之言,又細細說了一遍。
葛洪此時聽了,雖謙謝不遑,然胸中早已落了一個神仙的影子在心坎之上。
葛洪見鮑太守賓客紛紛,恐他有正事,說罷,遂要辭別而回。
鮑玄執手不捨,再三問明了居址之地,方容他別去。
正是: 謾道知音今古稀,隻須一語便投機。
況乎語語皆如意,怎不身心一片依。
你道鮑玄為何這等喜愛葛洪?原來他有一個女兒,名喚潛光小姐,最所鍾愛,尚未得佳婿。
今見葛洪少年,瀟灑出塵,又有才思,甚是注意。
到次日,就托相士為媒,來與葛洪道達鮑太守之意。
葛洪惟以處貧,再三辭謝,當不得鮑太守情意諄諄,遂一言之下,結成了秦晉姻盟。
又過不多時,竟和諧了琴瑟之好,夫妻甚是相得。
自此,鮑玄與葛洪在翁婿之間,便時相過從。
原來鮑玄最好的是外丹,並內養之術。
因見葛洪出自神仙之裔,便盡將所得的
而山之蜿蜒起伏,可客人之散步而前後觀覽者,則嶺也。
嶺之列在南北兩峰,與左右諸山者,皆無足稱。
縱有可稱,亦不過稱其形勢。
稱其隅位而已,並未聞有著其姓者。
獨保叔塔而西一帶,乃謂之葛嶺。
此何說也?蓋嘗考之。
此嶺在晉時,曾有一異人葛洪,在此嶺上修煉成仙,一時人傑地靈,故人之姓,即冒而為嶺之姓也。
你道這葛洪是誰?他號稚川,原是金陵句容人。
在三國時,從左慈學道,得九丹金液仙經,白日衝舉的仙公葛玄,就是他之祖也。
仙公昇天之日,曾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篆一通,授與弟子鄭思遠,囑以吾家門子孫。
若有可傳者,萬勿秘。
故此葛洪出身,原自不凡。
但父母早亡,其家甚貧。
卻喜他生來的性情恬淡,於世間的種種嗜慾皆不深戀,獨愛的是讀書向道。
卻又苦於無書可讀,隻得到山中去伐了些柴薪,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銀錢,就買些紙筆回來,借人家的書來抄讀。
且抄且讀,不畏寒暑,如此十數年,竟成了一個大儒。
有人勸他道:「兄之學業,亦可謂成矣,若肯出而求仕,便不憂貧賤了。
」葛洪答道:「讀書為明理耳,豈謂功名貧賤哉?」勸者道:「功名可謝,而貧賤難處。
今兄壯年,隻因貧賤,尚未授室,設非出仕,則妻子何來?」葛洪笑道:「梁鴻得孟光為妻,未聞出仕。
即欲出仕、亦自有時,何待人求?」勸者不能答而去。
葛洪學問既高,寄情又遠,故於閒居,惟杜門卻掃,絕不妄交一人。
有興時,但邀遊山水以自適。
一日,在青黛山數株長松之下,一塊白石上箕踞而坐,靜玩那滿山的蒼翠之色,以為生於山中,卻又不緊貼於山,以為浮於山外,卻去山遠了則此色又不復有,因而感悟道:「孟夫子所言『睟於面,盎於背』,正是此種道理,此山之所以稱壽也。
」正在沉吟注想,不期此日,恰有個南海的太守,姓鮑,名玄,同了許多門客,也到青黛山來遊玩,先在半山亭子上吃了半晌酒,酒酣之際,各各散步。
鮑玄偶攜了一個相士,正遊到葛洪的坐處來忽見葛洪坐在石上,昂昂藏藏,豐神飄逸,不覺驚訝,因指謂相士道:「你看此人,體態悠然,自應富貴,何如此青年,甘居泉石?」相上因定睛看了一看,道:「這少年富貴固有,然富貴還隻有限,更有一件大過人處,老先生可曾看出?」鮑玄道:「富貴之外,則不知也。
」相士道:「你看他鬚眉秀異,清氣逼人,兩眼灼灼有光,而昂藏矯健如野鶴,此殆神仙中人。
」 鮑玄聽了,尚不盡信,因走上前,對著葛洪拱一拱手,道:「長兄請了。
」葛洪正看山到得意之所,低著頭細細理會,忽聽得有人與他拱手;忙回過頭來看時,卻見是一個老先輩模樣,隻得立起身來,深深打一恭,道:「晚輩貪看山色,不識台駕到此,失於趨避,不勝有罪。
」鮑玄見他謙謙有禮,愈加歡喜,因又問道:「我看長兄神情英發,當馳騁於仕路中,為何有閒工夫尋山問水,做此寂寞之事?」葛洪答道:「嘗聞賢人君子之涉世,即居仕路中吐握風雲,亦宜有山水之雅度,如老先生今日是也。
何況晚輩正在貧賤時,去仕路尚遠,落得受用些山川秀氣,以涵養性。
」鮑玄聽了大喜道:「長兄不獨形貌超凡,而議論高妙又迥出乎尋常之外,真高士也,可敬,可羨。
」因而問姓。
葛洪道:「尚不曾拜識山門,晚生小子安敢妄通。
」鮑玄道:「我學生南海郡守鮑玄也,過時陳人,何足掛齒。
」葛洪忙又打一恭,道:「泰山北鬥,果是不虛。
晚生葛洪,孤寒下士,何幸得瞻紫氣。
」鮑玄聽了,道:「這等說是葛兄了。
但不知仙鄉何處?」葛洪道:「祖籍金陵句容。
」鮑玄道:「聞句容縣,三國時,有一位白日飛升的仙人,道號葛孝先者,兄既與之同姓,定知其來歷矣。
」葛洪又打一恭,道:「此即晚生之祖也。
自愧不肖,尚墜落凡胎,言之實可羞恥。
」鮑玄聽了又不覺大喜,因顧謂相士道:「祖孫一氣,吾兄言神仙中人,殆不誣矣。
」相士笑答道:「非予言不誣,實相理不誣也;非相理不誣,實天地間陰陽之氣不誣也。
」葛洪見二人說話有因,因而問故。
鮑玄遂將前看他所論之言,又細細說了一遍。
葛洪此時聽了,雖謙謝不遑,然胸中早已落了一個神仙的影子在心坎之上。
葛洪見鮑太守賓客紛紛,恐他有正事,說罷,遂要辭別而回。
鮑玄執手不捨,再三問明了居址之地,方容他別去。
正是: 謾道知音今古稀,隻須一語便投機。
況乎語語皆如意,怎不身心一片依。
你道鮑玄為何這等喜愛葛洪?原來他有一個女兒,名喚潛光小姐,最所鍾愛,尚未得佳婿。
今見葛洪少年,瀟灑出塵,又有才思,甚是注意。
到次日,就托相士為媒,來與葛洪道達鮑太守之意。
葛洪惟以處貧,再三辭謝,當不得鮑太守情意諄諄,遂一言之下,結成了秦晉姻盟。
又過不多時,竟和諧了琴瑟之好,夫妻甚是相得。
自此,鮑玄與葛洪在翁婿之間,便時相過從。
原來鮑玄最好的是外丹,並內養之術。
因見葛洪出自神仙之裔,便盡將所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