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錢塘霸跡
關燈
小
中
大
董昌猶以為浙東觀察是奉朝命,恐不便行刑,錢鏐道:「漢宏,大盜也,觀察之職是挾制而得者,非出朝廷之正命。
況失職弄兵,亦罪人也。
不斬何為?」董昌以為然,遂斬之。
正是: 為賊強梁亂殺人,殺人如草以為神。
誰知天道終須報,一旦誅屠到自身。
董昌既得了越州,便徙鎮越城,自稱「知浙東軍府事」。
不負前言,果以錢鏐知杭州事。
到了三年春,朝廷聞知劉漢宏在浙東作亂,為董昌錢鏐所斬,因即以董昌為浙東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
此即錢鏐治杭之始也。
錢鏐既治杭州,遂大加恩惠於民,民皆安堵。
到了昭宗景福元年,朝廷置武勝軍於杭州,遂以錢鏐為防禦使。
到了二年閏五月,又改錢鏐為蘇杭觀察使。
錢鏐見朝廷恩爵屢加,遂留心圖治,又見杭民生齒日繁,並無城郭以為護衛,到了秋七月,農事將畢,因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要築杭州羅城,周圍七十裡,各門俱已築完,獨候潮一門,臨於錢塘江上,江岸時時為潮水沖塌,故一帶城牆,難於築起。
錢鏐不覺大怒道:「吾錢鏐,既為杭州一方之主,則一方神鬼皆當聽命於我,怎敢以潮水無知,衝塌江岸,以緻吾善政不能成功!若果如此,則朝廷官爵為無用矣,吾安肯低眉任其洶湧!」因選了精卒萬人,各持勁腎,等到潮信之日,親率六師排列於江岸之上,以待潮來。
不多時,隻見潮頭起處,如銀山雪一般,飛滾而來。
古人有言: 千層雪練連天接,萬乘貔貅卷地來。
錢鏐待潮頭將滾到百步之外,便放了三個大炮,一聲鑼響,萬督齊發,箭箭都射在潮頭之上。
射了萬箭又是萬箭。
真是英雄之氣,直奪鬼神!那潮頭被射,恰似有知的一般,便不敢衝突到岸邊,竟撤轉潮頭,霎時退去。
江口萬民見了,莫不吒異,歡聲如雷,皆伏錢將軍之神武。
自此之後,潮頭往來,絕不衝岸,而城功立時告竣矣。
到了九月,朝廷聞知,又加錢鏐為鎮海節度使。
錢鏐承命,益修職業。
到了乾寧元年,又加錢鏐為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
此時董昌因貢獻慇懃,朝廷已加爵至隴西郡王,因而妄想非分,又有吳瑤、李暢之一班僚佐慫諛之,遂謀為帝。
節度使黃錫、會稽令吳鐐,山陰令張遜皆苦諫之,俱被殺戮。
遂於乾寧二年二月,身披袞冕,登於城樓,即皇帝位,自稱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以吳瑤為翰林學士,李暢之等皆為大將軍。
又移書錢鏐,告以權即羅平國位,因以鏐為兩浙都指揮使。
正是: 富貴榮華俱已極,更謀非分作超升。
錢鏐得書,因歎息道:「富貴已極,乃自取死耶?」因復書戒之道:「天下事勢,應須自揣。
與其閉門作天子,與九族百姓皆陷入塗炭中,又豈若開門作節度使,終身享富貴之為快乎?及今稜悔,尚可及也;倘猶豫不決,大禍至矣。
」董昌正才為帝,興匆匆的,那裡肯聽。
錢鏐見其不聽,因謂眾將士道:「董公遇而且驕,自趨死路,非口舌所能爭,須以兵諫之,庶幾一悔。
」因領了三方人馬、弓上弦,刀出鞘,金鼓喧天,旌旗蔽日,直至越州城下,叫人傳言,請董大王相見。
要知董昌妄自稱帝,原恃著錢鏐夙好,定然相扶,今日他的兵早先至城下,吃一大驚,因排駕迎恩門,傳諭錢鏐道:「錢公別來無恙?今何故以兵相顧耶?」錢鏐見董昌自出,因走馬至迎恩門,下馬再拜而說道:「大王位兼將相,富貴己極,正宜受享,奈何舍安就危,而造此滅族之事。
我錢鏐今日之來,雖兵馬造次,然猶是念大王之久相愛庇,不忍坐視,盡此做忱,欲冀大王之改悔耳。
倘大王聽信好佞,必不見察,則公私之恩義已絕,異日天子命將出師,則非今日之比也,願大王熟恩之。
大王縱不自惜,鄉裡士民何罪?忍隨大王滅沒耶?」董昌見錢鏐侃侃指摘其罪犯,方才大懼,說道:「謹領大教。
」隨即入放,遣人緻犒軍錢二十萬,以散士卒,又使人執道說吳瑤以及妄言巫覡數人送於錢鏐,且請待罪於天子。
錢鏐見其有改悔之意,遂引兵西還,細以其狀奏聞朝廷。
朝廷念其輸貢之勤,又憐其改悔,遂詔釋其罪,縱歸田裡。
誰知董昌見錢鏐兵至,一時改悔,及錢鏐兵去,又惑於好人之說,復稱帝號。
又求救於楊行密。
楊行密上表請赦董昌。
又遣寧國節度使田頷、潤州團練使安仁義攻杭州鎮城,以救董昌。
安仁義舟師至湖州,欲渡江應董昌。
錢鏐見董昌仍復稱帝,不勝大怒,因遣武勇都指揮顧全武、都知兵馬使許再思把守西陵,令安仁義不能渡。
朝廷欲用楊行密之請,再赦董昌,復其官爵,錢鏐不從,道:「為帝何事而可屢犯屢赦乎?」朝廷因敕錢鏐討之。
錢鏐遂遣顧全武、許再思進兵,直至越州城下。
正是: 六師討伐將天鉞,欲悔前非恨已遲。
董昌遣兵拒戰,戰敗而晏城自守。
顧全武因擁兵圍之,晝夜攻打,董昌榜。
徨無策,因又削去帝號,復稱節度使。
顧全武已破其外郭,董昌猶據牙城而拒之。
錢鏐因想道:「與其圍困而擒,不若誘之出穴。
」因遣董昌的舊將駱團往誘之。
駱團既至越州,先止住顧全武之攻,然後入城說董昌道
況失職弄兵,亦罪人也。
不斬何為?」董昌以為然,遂斬之。
正是: 為賊強梁亂殺人,殺人如草以為神。
誰知天道終須報,一旦誅屠到自身。
董昌既得了越州,便徙鎮越城,自稱「知浙東軍府事」。
不負前言,果以錢鏐知杭州事。
到了三年春,朝廷聞知劉漢宏在浙東作亂,為董昌錢鏐所斬,因即以董昌為浙東觀察使,錢鏐為杭州刺史。
此即錢鏐治杭之始也。
錢鏐既治杭州,遂大加恩惠於民,民皆安堵。
到了昭宗景福元年,朝廷置武勝軍於杭州,遂以錢鏐為防禦使。
到了二年閏五月,又改錢鏐為蘇杭觀察使。
錢鏐見朝廷恩爵屢加,遂留心圖治,又見杭民生齒日繁,並無城郭以為護衛,到了秋七月,農事將畢,因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要築杭州羅城,周圍七十裡,各門俱已築完,獨候潮一門,臨於錢塘江上,江岸時時為潮水沖塌,故一帶城牆,難於築起。
錢鏐不覺大怒道:「吾錢鏐,既為杭州一方之主,則一方神鬼皆當聽命於我,怎敢以潮水無知,衝塌江岸,以緻吾善政不能成功!若果如此,則朝廷官爵為無用矣,吾安肯低眉任其洶湧!」因選了精卒萬人,各持勁腎,等到潮信之日,親率六師排列於江岸之上,以待潮來。
不多時,隻見潮頭起處,如銀山雪一般,飛滾而來。
古人有言: 千層雪練連天接,萬乘貔貅卷地來。
錢鏐待潮頭將滾到百步之外,便放了三個大炮,一聲鑼響,萬督齊發,箭箭都射在潮頭之上。
射了萬箭又是萬箭。
真是英雄之氣,直奪鬼神!那潮頭被射,恰似有知的一般,便不敢衝突到岸邊,竟撤轉潮頭,霎時退去。
江口萬民見了,莫不吒異,歡聲如雷,皆伏錢將軍之神武。
自此之後,潮頭往來,絕不衝岸,而城功立時告竣矣。
到了九月,朝廷聞知,又加錢鏐為鎮海節度使。
錢鏐承命,益修職業。
到了乾寧元年,又加錢鏐為鎮海節度使同平章事。
此時董昌因貢獻慇懃,朝廷已加爵至隴西郡王,因而妄想非分,又有吳瑤、李暢之一班僚佐慫諛之,遂謀為帝。
節度使黃錫、會稽令吳鐐,山陰令張遜皆苦諫之,俱被殺戮。
遂於乾寧二年二月,身披袞冕,登於城樓,即皇帝位,自稱大越羅平國,改元順天,以吳瑤為翰林學士,李暢之等皆為大將軍。
又移書錢鏐,告以權即羅平國位,因以鏐為兩浙都指揮使。
正是: 富貴榮華俱已極,更謀非分作超升。
錢鏐得書,因歎息道:「富貴已極,乃自取死耶?」因復書戒之道:「天下事勢,應須自揣。
與其閉門作天子,與九族百姓皆陷入塗炭中,又豈若開門作節度使,終身享富貴之為快乎?及今稜悔,尚可及也;倘猶豫不決,大禍至矣。
」董昌正才為帝,興匆匆的,那裡肯聽。
錢鏐見其不聽,因謂眾將士道:「董公遇而且驕,自趨死路,非口舌所能爭,須以兵諫之,庶幾一悔。
」因領了三方人馬、弓上弦,刀出鞘,金鼓喧天,旌旗蔽日,直至越州城下,叫人傳言,請董大王相見。
要知董昌妄自稱帝,原恃著錢鏐夙好,定然相扶,今日他的兵早先至城下,吃一大驚,因排駕迎恩門,傳諭錢鏐道:「錢公別來無恙?今何故以兵相顧耶?」錢鏐見董昌自出,因走馬至迎恩門,下馬再拜而說道:「大王位兼將相,富貴己極,正宜受享,奈何舍安就危,而造此滅族之事。
我錢鏐今日之來,雖兵馬造次,然猶是念大王之久相愛庇,不忍坐視,盡此做忱,欲冀大王之改悔耳。
倘大王聽信好佞,必不見察,則公私之恩義已絕,異日天子命將出師,則非今日之比也,願大王熟恩之。
大王縱不自惜,鄉裡士民何罪?忍隨大王滅沒耶?」董昌見錢鏐侃侃指摘其罪犯,方才大懼,說道:「謹領大教。
」隨即入放,遣人緻犒軍錢二十萬,以散士卒,又使人執道說吳瑤以及妄言巫覡數人送於錢鏐,且請待罪於天子。
錢鏐見其有改悔之意,遂引兵西還,細以其狀奏聞朝廷。
朝廷念其輸貢之勤,又憐其改悔,遂詔釋其罪,縱歸田裡。
誰知董昌見錢鏐兵至,一時改悔,及錢鏐兵去,又惑於好人之說,復稱帝號。
又求救於楊行密。
楊行密上表請赦董昌。
又遣寧國節度使田頷、潤州團練使安仁義攻杭州鎮城,以救董昌。
安仁義舟師至湖州,欲渡江應董昌。
錢鏐見董昌仍復稱帝,不勝大怒,因遣武勇都指揮顧全武、都知兵馬使許再思把守西陵,令安仁義不能渡。
朝廷欲用楊行密之請,再赦董昌,復其官爵,錢鏐不從,道:「為帝何事而可屢犯屢赦乎?」朝廷因敕錢鏐討之。
錢鏐遂遣顧全武、許再思進兵,直至越州城下。
正是: 六師討伐將天鉞,欲悔前非恨已遲。
董昌遣兵拒戰,戰敗而晏城自守。
顧全武因擁兵圍之,晝夜攻打,董昌榜。
徨無策,因又削去帝號,復稱節度使。
顧全武已破其外郭,董昌猶據牙城而拒之。
錢鏐因想道:「與其圍困而擒,不若誘之出穴。
」因遣董昌的舊將駱團往誘之。
駱團既至越州,先止住顧全武之攻,然後入城說董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