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大家庭制度的流弊(1)

關燈
吾國倫理以孝為本。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

    ”(《孝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孝不但是“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同上第四章《庶人》),且要“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同上第一章《開宗明義》)。

    曾子說:“居處不莊,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陳無勇,非孝也。

    ”(《禮記注疏》卷四十八《祭義》)即修身、入官、治國、交際、出戰,一切善的行為均由孝出發,其目的,消極方面,不欲“烖(災)及于親”(同上),積極方面,要“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

    吾國既以孝為德行之本,則由愛敬父母,自應愛敬父母的父母。

    推此而上,愛敬可達到遠代的祖宗。

    因之祭祀祖宗也成為吾國的道德行為。

    祭祀祖宗與祭神不同,祭神出于畏懼心理,祭祀祖宗出于愛敬心理。

    既然愛敬父母,則對于同根所生的兄弟,自應友愛,推而廣之,凡是同一祖宗生下的昆仲,亦宜予以愛護。

    在這種道德觀念之下,吾國家庭就成為大家庭。

    古代朝廷常下诏旌表數代同居的門闾,吾人隻讀《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之《孝友傳》、《宋史》(卷四百五十六)之《孝義傳》,就可知道。

    然而數代同居未必快樂,傳代既久,血統關系已經稀薄,而人口衆多,難免發生摩擦,而引起勃谿之事。

    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親幸其宅,問其義由。

    其人請紙筆,但書百餘忍字,高宗為之流涕”(《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張公藝傳》)。

    由此可知數代同居,隻是互相忍耐,而為家長的更要忍耐,未必出于孝悌之心。

     賈府以軍功起家,賈珍之妻尤氏對鳳姐說:“你難道不知這焦大的?……他從小跟着太爺(甯國公賈演)出過三四回兵,從死人堆裡把太爺背了出來了,才得了命。

    自己挨着餓,卻偷了東西給主子吃;兩日沒水,得了半碗水,給主子喝,他自己喝馬溺。

    不過仗着這些功勞情分。

    有祖宗時,都另眼相待,如今誰肯難為他?”(第七回)“賈珍近因居喪,不得遊玩,無聊之極,便生了個破悶的法子,日間以習射為由,請了幾位世家弟兄及諸富貴親友來較射。

    ……賈政等聽見這般,不知就裡(每日輪流做晚飯之主,天天宰豬割羊,屠鵝殺鴨,好似臨潼鬥寶的一般,都要賣弄自己家裡的好廚役、好烹調),反說:‘這才是正理。

    文既誤了,武也當習,況在武蔭之屬。

    ’”(第七十五回)此皆可以證明賈家的富貴榮華,是其祖宗以軍功得到的。

     甯國公賈演與榮國公賈源是同胞兄弟,其邸舍在一條街上,“街東是甯國府,街西是榮國府,二宅相連,竟将大半條街占了”(第二回),可見邸舍之大。

    賈演居長,生了四個兒子。

    甯公死後,長子代化襲了官。

    代化生敬,敬生一子一女,女名惜春,子名珍,娶尤氏為婦,生子蓉(第二回)。

    蓉妻秦可卿,無子早卒。

    由此可知甯府長房乃數代單傳,其他三房,《紅樓夢》未曾說明。

     榮國公賈源生子幾人,《紅樓夢》沒有提到。

    “長子代善襲了官”,既明言長子,可知尚有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