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寶玉的變态心理及其激烈思想(3)
關燈
小
中
大
北宋時代,司馬光已說:“性者,子貢之所不及;命者,孔子之所罕言,今之舉人發口秉筆,先論性命,乃至流蕩忘返,遂入老莊。
”(《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四十二《論風俗劄子》)蘇轼亦說:“今之士大夫,仕者莫不談王道,述禮樂,皆欲複三代,追堯舜,終于不可行,而世務因以不舉。
學者莫不論天人,推性命,終于不可究,而世教因以不明。
自許太高,而措意太廣。
太高則無用,太廣則無功。
”(《東坡七集·前集》卷二十八《應制舉上兩制書一首》)降至南宋,陳亮與葉适亦加以抨擊。
陳亮說:“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雠,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
”(《龍川文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自道德性命之說一興,而尋常爛熟無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間,以端悫靜深為體,以徐行緩語為用,務為不可窮測,以蓋其所無。
一藝一能皆以為不足自通于聖人之道也。
于是天下之士始喪其所有,而不知适從矣。
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相蒙相欺,以盡廢天下之實,則亦終于百事不理而已。
”(同上卷十五《送吳允成運幹序》)葉适亦說:“高談者遠述性命,而以功業為可略,精論者妄推天意,而以夷夏為無辨。
”(《水心集》卷一《上孝宗皇帝劄子》)而對于道學家之存天理,去人欲之言,認為不切實際。
人類有欲,不能否認。
先王制民之産,就是要使衆人均能償其所欲。
然而人類用物以償欲,欲已償了,又複由物以生欲。
政治的目的是使人人得其所欲,而又不妨害别人之欲。
孟子雖說“養心莫善于寡欲”,然其對梁惠王論政,亦謂“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而對齊宣王更明白說出:“無恒産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恒産,物也;恒心,心也。
心與物固有密切的關系,饑寒交迫,而尚曰物外也,心内也,人民哪會滿意。
(《宋元學案》卷五十四《水心學案上》,不知出自《水心集》哪幾篇) 降至明代,李卓吾攻擊道學,不遺餘力。
他說:“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位,志在巨富。
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講道德說仁義自若也,又從而哓哓然語人曰,我欲厲俗而風世,彼謂敗俗傷世者莫甚于講周程張朱者也。
”(《李氏焚書》卷二《又與焦弱侯》)“嗟乎,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觑,絕無人色。
甚至互相推诿,以為能明哲。
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
”(同上卷四《因記往事》)“夫世之不講道學,而緻榮華富貴者不少也,何必講道學而後為富貴之資也。
此無他,不待講道學而自富貴者,其人蓋有學有才,有為有守,雖欲不與之富貴而不可得也。
夫唯無才無學,若不以講聖人道學之名要之,則終身貧且賤焉,恥矣。
此所以必講道學以為取富貴之資也。
然則今之無才、無學、無為、無識而欲緻大富貴者,斷斷乎不可以不講道學矣。
”(《初潭集》卷十一《師友一》)“故世之好名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能起名也。
無用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欺罔濟用也。
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
噫!孔尼父亦一講道學之人耳,豈知其流弊至此乎。
”(同上卷二十《師友十·二道學》)李卓吾攻擊道學,近乎謾罵,唯在明末,道學的勢力甚大,一直到清代同光年間尚未小衰。
一般儒生讀了“明明德”三字,即以衛道者自居,若問以目的何在,隻是
”(《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卷四十二《論風俗劄子》)蘇轼亦說:“今之士大夫,仕者莫不談王道,述禮樂,皆欲複三代,追堯舜,終于不可行,而世務因以不舉。
學者莫不論天人,推性命,終于不可究,而世教因以不明。
自許太高,而措意太廣。
太高則無用,太廣則無功。
”(《東坡七集·前集》卷二十八《應制舉上兩制書一首》)降至南宋,陳亮與葉适亦加以抨擊。
陳亮說:“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為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于君父之雠,而方低頭拱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乎。
”(《龍川文集》卷一《上孝宗皇帝第一書》)“自道德性命之說一興,而尋常爛熟無所能解之人,自托于其間,以端悫靜深為體,以徐行緩語為用,務為不可窮測,以蓋其所無。
一藝一能皆以為不足自通于聖人之道也。
于是天下之士始喪其所有,而不知适從矣。
為士者恥言文章行義,而曰盡心知性;居官者恥言政事書判,而曰學道愛人。
相蒙相欺,以盡廢天下之實,則亦終于百事不理而已。
”(同上卷十五《送吳允成運幹序》)葉适亦說:“高談者遠述性命,而以功業為可略,精論者妄推天意,而以夷夏為無辨。
”(《水心集》卷一《上孝宗皇帝劄子》)而對于道學家之存天理,去人欲之言,認為不切實際。
人類有欲,不能否認。
先王制民之産,就是要使衆人均能償其所欲。
然而人類用物以償欲,欲已償了,又複由物以生欲。
政治的目的是使人人得其所欲,而又不妨害别人之欲。
孟子雖說“養心莫善于寡欲”,然其對梁惠王論政,亦謂“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而對齊宣王更明白說出:“無恒産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恒産,物也;恒心,心也。
心與物固有密切的關系,饑寒交迫,而尚曰物外也,心内也,人民哪會滿意。
(《宋元學案》卷五十四《水心學案上》,不知出自《水心集》哪幾篇) 降至明代,李卓吾攻擊道學,不遺餘力。
他說:“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位,志在巨富。
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講道德說仁義自若也,又從而哓哓然語人曰,我欲厲俗而風世,彼謂敗俗傷世者莫甚于講周程張朱者也。
”(《李氏焚書》卷二《又與焦弱侯》)“嗟乎,平居無事隻解打恭作揖,終日匡坐,同于泥塑,以為雜念不起,便是真實大聖大賢人矣……一旦有警,則面面相觑,絕無人色。
甚至互相推诿,以為能明哲。
蓋因國家專用此等輩,故臨時無人可用。
”(同上卷四《因記往事》)“夫世之不講道學,而緻榮華富貴者不少也,何必講道學而後為富貴之資也。
此無他,不待講道學而自富貴者,其人蓋有學有才,有為有守,雖欲不與之富貴而不可得也。
夫唯無才無學,若不以講聖人道學之名要之,則終身貧且賤焉,恥矣。
此所以必講道學以為取富貴之資也。
然則今之無才、無學、無為、無識而欲緻大富貴者,斷斷乎不可以不講道學矣。
”(《初潭集》卷十一《師友一》)“故世之好名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能起名也。
無用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欺罔濟用也。
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
噫!孔尼父亦一講道學之人耳,豈知其流弊至此乎。
”(同上卷二十《師友十·二道學》)李卓吾攻擊道學,近乎謾罵,唯在明末,道學的勢力甚大,一直到清代同光年間尚未小衰。
一般儒生讀了“明明德”三字,即以衛道者自居,若問以目的何在,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