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但能找上工作,還能吃上飽飯。
新疆,我還有印象,“我們新疆好地方呀”這個歌我在學校就學過。
這樣,我就決定到新疆來了。
當時,戶口控制得很嚴,村頭路口,到處刷着抓流竄犯的标語,要離開老家,就跟去做賊娃子一樣。
我們等了個沒有月亮的夜晚摸出門。
我爹把我送了十裡路,走出公社的地界,再也走不動了,趷蹴在路旁邊光喘氣。
我從包袱裡掏出我媽悄悄地包上的兩塊玉米面餅子,又悄悄地塞到他懷裡。
“爹,你回吧。
”我說,“我認識路,我帶着地圖來着。
到了那兒,找到了工作,就給您郵錢回來。
” 年輕人不戀家,盡管餓着肚子,翅膀還挺硬,總想撲騰撲騰往外飛。
那時候,我連一滴眼淚也沒有,一心以為有個遠大的前程在等着我,一點也體會不到爹媽那時是什麼心情。
這種心情,随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體會才越來越深。
可是,現在要我回想我爹、我媽最後跟我說的是句什麼話,他們最後的模樣是啥,全都想不起來了,隻記得我爹趷蹴在路邊的那團黑影。
過去,在夜裡開車,孤孤單單地一個人,我跟前老出現這團黑影,就在車燈前面的公路旁邊趷蹴着。
那團黑影像通行證一樣粘在擋風玻璃上,車開到哪兒跟到哪兒,你别想抹掉它。
有時候,我也自己原諒自己,想到那天晚上要是我媽送我,娘兒倆興許會在路邊說些親熱話。
我爹是個不吭聲的莊稼人,我又是個不愛說話的小夥子,兒子跟爹總沒跟媽親……唉,就這樣,爹媽養了我十八年,最後分手的時候,我竟連一句親熱的話都投給爹媽撂下…… 好了,往下說吧! 我就這麼到新疆來的。
那年,火車剛通到尾亞。
尾亞哪有現在這麼氣派,當時隻有十來間破舊的土坯房房,蓋在一片黃沙灘上。
土坯房房周圍搭着帳篷,跟豪古人開‘那達慕”大會一樣,一座連着一座,裡三層外三層。
尾亞是終點站,來新疆的人全湧在這裡,汽車雖然不停地往西送,可火車又不停地從“口裡”往這兒拉,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男男女女,擠來擠去,這片帳篷中間經常有幾千人。
把白皚皚的雪踩得烏七八糟的。
來的是些什麼人呢?有正式調幹來的,有畢業分配來的,有随廠内遷來的,而多數卻是那時候要抓的所謂“流竄犯”,就是後來所說的“盲流”。
眼下呢,咱們這些人都有好聽的稱呼了,叫“自願支邊人員”。
這也算是平反吧。
老實告訴你,新疆現在建設得這樣好,這些“盲流”或說是“自願支邊人員”可起了大作用啦。
現在,我就知道好些這樣跑來的人當了模範,立了功,受了獎;有的搞了發明創造,成了專家、工程師,還有在生産建設兵團當到團一級領導的。
咱們這些“盲流”是見面熟,剛湊到一塊兒,就像認識了半輩子似的,三句話兩句話就把各人知道的情況交流了。
那些帳篷,原來都是生産建設兵團的各師團和各單位、工廠派駐尾亞的招工處。
招工的對象當然就是我這樣沒有職業的“盲流”。
那時候,尾亞像個大自由市場,那個熱鬧勁兒,跟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
這兒喊:“喂,喂!到我們這兒來呀!我們這兒工資高、口糧多,過了這村可沒這店啦!”那兒叫:“喂,喂!來咱們這兒吧!咱們這兒的牛奶當水喝,一個蘋果有你腦袋大,錯過這機會可沒後悔藥給你吃呀!”還有嚷嚷的更絕:“喂,喂!不吃肉的土鼈别到咱們這兒來呀!住上大樓頭暈的土包子别到咱們這兒來呀!嫌鈔票紮手的冤大頭别到咱們這兒來呀!”好像一到他們那兒,就能吃上大肉,住上高樓,成把成把的人民币往口袋裡揣似的。
在火車上,我還擔心沒有證明不好找工作。
到了尾亞,老“盲流”告訴我,沒有公社的遷移證,有選民證也行;沒有選民證,拿封新疆哪個親戚朋友給你的信也可以。
最不濟的單位,就是那些喊得最響、說得天花亂墜的招工處,那都是招到最苦的地方去幹最重的體力活的。
那些招工處,隻要看人不缺胳膊斷腿,眼睛鼻子也全,“海麥斯”(海發斯,維吾爾語,統統、全部的意思。
)收下,什麼證明不證明的! 這老“盲流”有四十多歲,身上披一件像挂着豬闆油一樣的爛棉襖。
他自己說他精通醫道,想找個對口的專業,才沒有輕易跑到那叫喚的招工處登記。
我看他有點文化,就掏出我的初中畢業證書給他看。
他眼睛一亮,說“你這可是個寶貝。
就憑你這個,起碼也得讓你當個科員。
你别到那喊叫的招工處去。
”他指給我一個帳篷,叫我到那兒去找工作
新疆,我還有印象,“我們新疆好地方呀”這個歌我在學校就學過。
這樣,我就決定到新疆來了。
當時,戶口控制得很嚴,村頭路口,到處刷着抓流竄犯的标語,要離開老家,就跟去做賊娃子一樣。
我們等了個沒有月亮的夜晚摸出門。
我爹把我送了十裡路,走出公社的地界,再也走不動了,趷蹴在路旁邊光喘氣。
我從包袱裡掏出我媽悄悄地包上的兩塊玉米面餅子,又悄悄地塞到他懷裡。
“爹,你回吧。
”我說,“我認識路,我帶着地圖來着。
到了那兒,找到了工作,就給您郵錢回來。
” 年輕人不戀家,盡管餓着肚子,翅膀還挺硬,總想撲騰撲騰往外飛。
那時候,我連一滴眼淚也沒有,一心以為有個遠大的前程在等着我,一點也體會不到爹媽那時是什麼心情。
這種心情,随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體會才越來越深。
可是,現在要我回想我爹、我媽最後跟我說的是句什麼話,他們最後的模樣是啥,全都想不起來了,隻記得我爹趷蹴在路邊的那團黑影。
過去,在夜裡開車,孤孤單單地一個人,我跟前老出現這團黑影,就在車燈前面的公路旁邊趷蹴着。
那團黑影像通行證一樣粘在擋風玻璃上,車開到哪兒跟到哪兒,你别想抹掉它。
有時候,我也自己原諒自己,想到那天晚上要是我媽送我,娘兒倆興許會在路邊說些親熱話。
我爹是個不吭聲的莊稼人,我又是個不愛說話的小夥子,兒子跟爹總沒跟媽親……唉,就這樣,爹媽養了我十八年,最後分手的時候,我竟連一句親熱的話都投給爹媽撂下…… 好了,往下說吧! 我就這麼到新疆來的。
那年,火車剛通到尾亞。
尾亞哪有現在這麼氣派,當時隻有十來間破舊的土坯房房,蓋在一片黃沙灘上。
土坯房房周圍搭着帳篷,跟豪古人開‘那達慕”大會一樣,一座連着一座,裡三層外三層。
尾亞是終點站,來新疆的人全湧在這裡,汽車雖然不停地往西送,可火車又不停地從“口裡”往這兒拉,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綠的,男男女女,擠來擠去,這片帳篷中間經常有幾千人。
把白皚皚的雪踩得烏七八糟的。
來的是些什麼人呢?有正式調幹來的,有畢業分配來的,有随廠内遷來的,而多數卻是那時候要抓的所謂“流竄犯”,就是後來所說的“盲流”。
眼下呢,咱們這些人都有好聽的稱呼了,叫“自願支邊人員”。
這也算是平反吧。
老實告訴你,新疆現在建設得這樣好,這些“盲流”或說是“自願支邊人員”可起了大作用啦。
現在,我就知道好些這樣跑來的人當了模範,立了功,受了獎;有的搞了發明創造,成了專家、工程師,還有在生産建設兵團當到團一級領導的。
咱們這些“盲流”是見面熟,剛湊到一塊兒,就像認識了半輩子似的,三句話兩句話就把各人知道的情況交流了。
那些帳篷,原來都是生産建設兵團的各師團和各單位、工廠派駐尾亞的招工處。
招工的對象當然就是我這樣沒有職業的“盲流”。
那時候,尾亞像個大自由市場,那個熱鬧勁兒,跟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
這兒喊:“喂,喂!到我們這兒來呀!我們這兒工資高、口糧多,過了這村可沒這店啦!”那兒叫:“喂,喂!來咱們這兒吧!咱們這兒的牛奶當水喝,一個蘋果有你腦袋大,錯過這機會可沒後悔藥給你吃呀!”還有嚷嚷的更絕:“喂,喂!不吃肉的土鼈别到咱們這兒來呀!住上大樓頭暈的土包子别到咱們這兒來呀!嫌鈔票紮手的冤大頭别到咱們這兒來呀!”好像一到他們那兒,就能吃上大肉,住上高樓,成把成把的人民币往口袋裡揣似的。
在火車上,我還擔心沒有證明不好找工作。
到了尾亞,老“盲流”告訴我,沒有公社的遷移證,有選民證也行;沒有選民證,拿封新疆哪個親戚朋友給你的信也可以。
最不濟的單位,就是那些喊得最響、說得天花亂墜的招工處,那都是招到最苦的地方去幹最重的體力活的。
那些招工處,隻要看人不缺胳膊斷腿,眼睛鼻子也全,“海麥斯”(海發斯,維吾爾語,統統、全部的意思。
)收下,什麼證明不證明的! 這老“盲流”有四十多歲,身上披一件像挂着豬闆油一樣的爛棉襖。
他自己說他精通醫道,想找個對口的專業,才沒有輕易跑到那叫喚的招工處登記。
我看他有點文化,就掏出我的初中畢業證書給他看。
他眼睛一亮,說“你這可是個寶貝。
就憑你這個,起碼也得讓你當個科員。
你别到那喊叫的招工處去。
”他指給我一個帳篷,叫我到那兒去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