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事記
關燈
小
中
大
池仲祐撰
中日構釁,由來久矣:溯厥肇禍,實自朝鮮:朝鮮,中國之藩屬也,而日本島國,孤懸東海,于朝鮮為近,恩蠶食之。
明萬曆二十年,日本将軍秀吉陷朝鮮,明師戰敗于平壤。
厥後朝鮮迄無甯歲。
中國喪師數十萬,糜饷數百萬,未之能定也。
迨萬曆二十六年,秀吉死,而日兵遁,朝鮮始平。
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日本與朝鮮相龃龉,日本遣使問中國,中國外交官答以朝鮮國政我國素不與聞。
十三年,日本商民航海到台灣,遭生番戕害,日本不問中國,即以兵臨台境。
中國船政大臣沈葆桢渡台巡視,籌武備,據理以争,日人理屈,如約退兵。
然仍要索恤款,占踞琉球。
光緒二年(丙子)正月,日本與朝鮮立約雲:日本與朝鮮為自主之國,與日本之為自主國者等。
約中竟不涉及中國。
八年七月又立約于濟物浦,有日本于公使館置護兵若幹,備警事之語。
雖當日外交官一言之失,有以啟之。
然亦中國素于屬邦不能保護之、規劃之,徒事羁縻,緻強鄰之窺伺也。
于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拟預防東患添練海軍。
都禦史張佩綸亦抗疏言之,朝廷不省,當軸昧于大局,且請以興造海軍之款,移修頤和園,因循坐誤在戰事前者,七載有奇。
日本乃崛起圖強,乘機挑釁,練兵備艦,不遺餘力,以窺中國。
光緒十年(甲申),朝鮮亂黨串同日本起事,我軍平之,互有死傷。
日使竹添進一郎,焚使署,率亂黨遁。
事後,朝鮮與之日本行成,訂約五條:一、朝鮮修國書于日本,表明謝意;二、恤給日本遭難商民遺族及受傷者,并賠償貨物之被掠奪者銀十一萬元,三.殺害矶林太尉之兇手,察獲重辦,四、日使館擇新基建築,由朝鮮撥銀二萬元充費,五、護衛日使館兵弁營舍修蓋之費,朝鮮任之。
旋與中國訂約三條:一、議定兩國撤兵日期,二、中日均勿派員在朝鮮教練,三、朝鮮若有兵變,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是役也,日使實預亂謀,而要挾行成、複肆所欲,藉端貪索,令人發指,其氣焰強橫,蔑視中國,侵陵朝鮮,大勢已成,骎骎乎不可複制臭。
嗣後,朝鮮守舊黨日益滋蔓,複稱為東學黨。
光緒二十年(甲午)三月間,其黨魁崔時亨,自号偉丈夫,倡亂于全羅道之古阜,聚衆五、六萬,戕殺地方官,搶掠糧米、軍械,以招讨使名稱,欲誅諸外戚執政大臣。
政府遣使洪啟勳,統兵八百名,借我靖遠兵艦,率朝鮮之蒼龍、漢陽二艦,載往忠清道以剿之。
前大總統袁世凱時為駐韓商務總辦,遣武官徐邦傑往視。
朝鮮政府兵屢挫,尚慶道尚陷于賊、先後馳報北洋。
是時,直隸總督李鴻章,正在大閱海軍回津,即奉廷旨,先遣精兵四千,分載海晏、海定、圖南、拱北四商輪,徑往朝鮮。
又奏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往統陸軍,海軍提督丁汝昌統鐵艦繼之。
日本駐韓公使大鳥圭介,正值告假回國。
聞警即乘戰艦到韓,徑入漢城。
其政府借郵船會輪船十艘,以供轉運。
時則東學黨已距漢城不遠,韓王驚駭,暫避于商務署。
由政府撥兵護衛。
并分守備城門,稽察行人。
五月五日,韓軍剿東學黨,敗之。
進攻金州,東學黨踞城以抗。
中國官軍大至,始退至海濱,死守金堤,以為負固。
日本以甲申亂後,曾以中國約,均不駐兵于朝鮮,若不得已而遣兵,須先彼此知會。
遂執以為借口。
水師提督伊東祐亨率軍艦至。
越日,又調到水師三隊。
公使大鳥則挈巡捕,并派兵五十,攜炮入城。
又派兵屯于仁川,漢城間之高山,輪流暸望。
初九日,日商輪船載兵一千五百人、馬二十匹至仁川,旋赴漢城,十三日又到兵艦二艘,兵三千餘人。
海口兵艦則有松島、吉野、大和、武藏、高雄、千代田、築紫計七艘,及赤城、烏海二炮艦,及遞信船八重山。
又有商輪船五艘駐泊。
布置均按西法,整備開戰。
大鳥居漢陽,強請韓王向中國謝絕藩稱,為自主之國。
并迫令辭去中國通商交涉員,暨進剿亂黨之軍,韓王不許。
英、俄、德、法、意五國,分電駐中日之各公使,敦勸勿傷睦誼,中國允之,日本不從。
六月,李鴻章奉廷寄籌戰備。
乃派總兵衛汝貴統盛軍六營,進平壤;提督馬玉昆統毅軍二十營,進義州,分由海道至大東溝登岸,時鎮遠鐵艦适到仁川,李鴻章令召各艦同回威海,合大隊以為備。
二十日濟遠奉令率威遠,廣乙二船,護送愛仁、飛鲸等船裝兵赴牙山,并往大同江一帶巡弋、二十一、二等日,均到牙山。
濟遠管帶方伯謙,督派各艦小輪船裝運拖帶駁船,将兵勇、軍裝、馬匹、大米等件連夜起卸上岸。
二十三日黎明,濟遠率廣乙魚貫出口,約同禦敵。
将出漢江,望見日船三艘:一吉野、一浪速,一不知名,旋轉取勢而來。
遂令廣乙備戰.日艦駛近約一萬碼,其督船陡發号炮一聲,三艦亦并發炮向濟遠轟擊。
濟遠亦将前後大炮及左右哈乞開司炮徑搗日之旗艦。
忽有日彈中濟遠望台,大副都司沈壽昌頭裂而死,方伯謙與并立,腦漿濺及其衣,續彈繼至,二副柯建章洞胸,學生黃承勳斷臂,軍功王錫山,管旗頭目劉鹍均中彈陣亡。
弁兵死者十三人,傷者四十餘人。
前炮台積屍已滿。
方伯謙屹立望台,連發四十餘炮,辄擊中日艦浪速。
浪速已傾倒,行甚緩。
倏見西南煙起,知為中國所雇高升商輪船載兵而來,操江兵船護之同行。
日本即分船趕往截擊高升,沉之。
操江船小,并為所擄。
是時,操江升旗求援,而濟遠船業已受傷,無力應援。
乃乘間遷移積屍,修繕前後炮台,再謀攻敵。
其前台已傷
明萬曆二十年,日本将軍秀吉陷朝鮮,明師戰敗于平壤。
厥後朝鮮迄無甯歲。
中國喪師數十萬,糜饷數百萬,未之能定也。
迨萬曆二十六年,秀吉死,而日兵遁,朝鮮始平。
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日本與朝鮮相龃龉,日本遣使問中國,中國外交官答以朝鮮國政我國素不與聞。
十三年,日本商民航海到台灣,遭生番戕害,日本不問中國,即以兵臨台境。
中國船政大臣沈葆桢渡台巡視,籌武備,據理以争,日人理屈,如約退兵。
然仍要索恤款,占踞琉球。
光緒二年(丙子)正月,日本與朝鮮立約雲:日本與朝鮮為自主之國,與日本之為自主國者等。
約中竟不涉及中國。
八年七月又立約于濟物浦,有日本于公使館置護兵若幹,備警事之語。
雖當日外交官一言之失,有以啟之。
然亦中國素于屬邦不能保護之、規劃之,徒事羁縻,緻強鄰之窺伺也。
于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拟預防東患添練海軍。
都禦史張佩綸亦抗疏言之,朝廷不省,當軸昧于大局,且請以興造海軍之款,移修頤和園,因循坐誤在戰事前者,七載有奇。
日本乃崛起圖強,乘機挑釁,練兵備艦,不遺餘力,以窺中國。
光緒十年(甲申),朝鮮亂黨串同日本起事,我軍平之,互有死傷。
日使竹添進一郎,焚使署,率亂黨遁。
事後,朝鮮與之日本行成,訂約五條:一、朝鮮修國書于日本,表明謝意;二、恤給日本遭難商民遺族及受傷者,并賠償貨物之被掠奪者銀十一萬元,三.殺害矶林太尉之兇手,察獲重辦,四、日使館擇新基建築,由朝鮮撥銀二萬元充費,五、護衛日使館兵弁營舍修蓋之費,朝鮮任之。
旋與中國訂約三條:一、議定兩國撤兵日期,二、中日均勿派員在朝鮮教練,三、朝鮮若有兵變,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是役也,日使實預亂謀,而要挾行成、複肆所欲,藉端貪索,令人發指,其氣焰強橫,蔑視中國,侵陵朝鮮,大勢已成,骎骎乎不可複制臭。
嗣後,朝鮮守舊黨日益滋蔓,複稱為東學黨。
光緒二十年(甲午)三月間,其黨魁崔時亨,自号偉丈夫,倡亂于全羅道之古阜,聚衆五、六萬,戕殺地方官,搶掠糧米、軍械,以招讨使名稱,欲誅諸外戚執政大臣。
政府遣使洪啟勳,統兵八百名,借我靖遠兵艦,率朝鮮之蒼龍、漢陽二艦,載往忠清道以剿之。
前大總統袁世凱時為駐韓商務總辦,遣武官徐邦傑往視。
朝鮮政府兵屢挫,尚慶道尚陷于賊、先後馳報北洋。
是時,直隸總督李鴻章,正在大閱海軍回津,即奉廷旨,先遣精兵四千,分載海晏、海定、圖南、拱北四商輪,徑往朝鮮。
又奏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往統陸軍,海軍提督丁汝昌統鐵艦繼之。
日本駐韓公使大鳥圭介,正值告假回國。
聞警即乘戰艦到韓,徑入漢城。
其政府借郵船會輪船十艘,以供轉運。
時則東學黨已距漢城不遠,韓王驚駭,暫避于商務署。
由政府撥兵護衛。
并分守備城門,稽察行人。
五月五日,韓軍剿東學黨,敗之。
進攻金州,東學黨踞城以抗。
中國官軍大至,始退至海濱,死守金堤,以為負固。
日本以甲申亂後,曾以中國約,均不駐兵于朝鮮,若不得已而遣兵,須先彼此知會。
遂執以為借口。
水師提督伊東祐亨率軍艦至。
越日,又調到水師三隊。
公使大鳥則挈巡捕,并派兵五十,攜炮入城。
又派兵屯于仁川,漢城間之高山,輪流暸望。
初九日,日商輪船載兵一千五百人、馬二十匹至仁川,旋赴漢城,十三日又到兵艦二艘,兵三千餘人。
海口兵艦則有松島、吉野、大和、武藏、高雄、千代田、築紫計七艘,及赤城、烏海二炮艦,及遞信船八重山。
又有商輪船五艘駐泊。
布置均按西法,整備開戰。
大鳥居漢陽,強請韓王向中國謝絕藩稱,為自主之國。
并迫令辭去中國通商交涉員,暨進剿亂黨之軍,韓王不許。
英、俄、德、法、意五國,分電駐中日之各公使,敦勸勿傷睦誼,中國允之,日本不從。
六月,李鴻章奉廷寄籌戰備。
乃派總兵衛汝貴統盛軍六營,進平壤;提督馬玉昆統毅軍二十營,進義州,分由海道至大東溝登岸,時鎮遠鐵艦适到仁川,李鴻章令召各艦同回威海,合大隊以為備。
二十日濟遠奉令率威遠,廣乙二船,護送愛仁、飛鲸等船裝兵赴牙山,并往大同江一帶巡弋、二十一、二等日,均到牙山。
濟遠管帶方伯謙,督派各艦小輪船裝運拖帶駁船,将兵勇、軍裝、馬匹、大米等件連夜起卸上岸。
二十三日黎明,濟遠率廣乙魚貫出口,約同禦敵。
将出漢江,望見日船三艘:一吉野、一浪速,一不知名,旋轉取勢而來。
遂令廣乙備戰.日艦駛近約一萬碼,其督船陡發号炮一聲,三艦亦并發炮向濟遠轟擊。
濟遠亦将前後大炮及左右哈乞開司炮徑搗日之旗艦。
忽有日彈中濟遠望台,大副都司沈壽昌頭裂而死,方伯謙與并立,腦漿濺及其衣,續彈繼至,二副柯建章洞胸,學生黃承勳斷臂,軍功王錫山,管旗頭目劉鹍均中彈陣亡。
弁兵死者十三人,傷者四十餘人。
前炮台積屍已滿。
方伯謙屹立望台,連發四十餘炮,辄擊中日艦浪速。
浪速已傾倒,行甚緩。
倏見西南煙起,知為中國所雇高升商輪船載兵而來,操江兵船護之同行。
日本即分船趕往截擊高升,沉之。
操江船小,并為所擄。
是時,操江升旗求援,而濟遠船業已受傷,無力應援。
乃乘間遷移積屍,修繕前後炮台,再謀攻敵。
其前台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