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征緬甸日記

關燈
乾隆三十二年,上以緬甸昏迷不恭,特命雲貴總督公明瑞為将軍讨其罪,發京城健銳營兵,并調雲、貴、四川漢、土官兵共三萬餘人,分兩路進剿。

    将軍統兵萬餘人出宛頂,由木邦、錫箔、宋賽一路直取阿瓦城;參贊大臣額爾景額率兵萬人,由老官屯一路進猛密,會将軍之師;又令參贊大臣珠魯納俟得木邦後,率兵數千人駐守,以為聲援。

     将軍擇期九月二十四日自永昌出師,裕夙佐幕府,因随将軍出征,承辦檔房事務。

    起程日,大雨滂沱,山陡路滑,将軍先行,次于蒲缥。

    裕為官兵擁擠,日暮甫至冷水箐山頂,天色昏暗,人馬阻塞,風雨總至,衣服淋漓,尺寸不能進,下鞍亦無駐足地,遂于馬上度夜。

    黎明始至将軍大營。

    數日渡潞江,地系土境,炎瘴已盛,設有安撫司,為西赴騰越、龍陵兩路咽喉。

    行數程至龍陵,又系内地保山縣境,地當山崗,氣候涼爽。

    由龍陵而下為芒市、遮放,各設有安撫司,炎瘴尤盛。

    芒市地寬廣,産糧最多,往時鬥米止值銀三四分,自用兵以來,田疇荒蕪,米亦翔貴。

    遮放界連緬甸,為賊匪蹂躏,荒殘更甚。

    其土司所居名“飛海”,月夜遠眺,似海水連天,因以名焉。

    由遮放出宛頂,即木邦土司境,所見惟長林豐草。

    行至磚橋,路有磚砌遺址,相傳為前明驿路。

    前哨至底麻寨,賊諜見我兵而逃,追獲數人,殺之以祭纛。

    翌日過篆經塔,塔内惟有佛像而已。

    将近木邦地,名南庫龍,形勢高峻,天氣較涼。

     十月朔,我師至木邦,地甚廣闊。

    自舊土司甕團投誠,緬甸另設土司,頻年用兵,殘破尤甚。

    我師自宛頂至木邦,計程六七百裡,沿途村寨為墟,人煙斷絕。

    其土司所駐,以木栅為城,我兵至,僅存空栅,獲遺糧數百石,因令甕團招集夷民管轄。

    舊地參贊大臣珠魯納率兵守焉。

    将軍既定木邦,率兵至白小地,為人緬要路,山徑險窄,賊于隘口樹栅固守,将軍遣前哨攻之,殺數十賊,賊遂潰。

    我師旋至錫箔江,江闊數十丈,中流湍急,船盡溺,兵不能渡,因令官兵伐竹編巨簍,置土石其中為橋址,擇漢、土兵識水性者,人水架橋,三日成,遂濟南岸,即錫箔土司所駐,已與居民先遁,僅獲生口數人。

     十一月三十日,師進蠻結,賊迎戰,四面列木寨十六座,相持不決。

    十二月初二日,分兵三路攻其寨,将軍親冒矢石,士氣百倍,大破之,斬首數千級,生擒百餘人,獲軍械、牛、馬、糧石無算,餘賊夜遁,軍聲大振。

    我師遂由天生橋進發,地為緬中最險要處。

    懸崖絕壁,架木為梁。

    賊聞我兵至,盡撤其木,乃由小道前進。

    繞過天生橋,山徑崎岖,溪澗阻隔。

    所過山谷,賊複暗埋火藥,軍人遺火辄燒傷。

    時裕乘馬渡山溪,水深流急,比至中流,馬蹶墜河,賴同寮仆赴救,得不死。

    嗣出山口,見險要已大半列栅,幸我兵迅速,不為所阻。

    是晚,師至大黃草壩,已越過天生橋數十裡。

    次日至小黃草壩,林皆蘇木,無雜樹,軍人伐以為薪。

    師進宋賽,其土司夷民亦已先遁。

    十二月十六日至邦海,十七日至農怕南相孔,距阿瓦城止二三站,因糧盡馬缺,又探無路徑,而參贊額爾景額由猛密一路來會之師,久無音問,大軍勢難深入,聞猛弄積糧甚多,且去猛密不遠,莫若因糧于敵,俟額爾景額師至,再圖進取。

    遂旋師,由邦海取道猛弄,行至窮乍離變,賊由間道出我軍後,接戰時,忽營盤失火,風烈草茂,不可撲滅,軍裝食物焚毀大半,裕所攜帳房等物亦延燒殆盡,隻身于火光中馳出,始厄于水,複厄于火,其不死者僅耳。

    嗣師至不借,兩山壁立,溪流一線。

    官兵緣溪旁行數十裡,盤旋而出,路更險阻。

    自不借至珠河,出嶺甚窄。

    裕為兵擁擠在後,行至山腰,槍炮驟至,賊于山旁蜂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