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對本書的評注
關燈
小
中
大
《間諜》這本書的起源:我認為,可以追溯至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内,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情感上,我都是處于一種叛逆的狀态,吸引我動筆寫此書的主題、情節梗概、藝術效果等要素均是在這個時期裡形成的。
事實上,我是憑着一股沖勁開始寫這本書的,而且是一氣呵成。
不久之後,這本書到了公衆手裡,我發現有人責備我根本不應該寫這本書。
有些人的譴責很嚴厲,而另外一些人表達了很悲傷的腔調。
雖然我面前沒有擺着他們的批評意見,但我知道他們批評的大意,大體看,他們的批評的理由是很簡單的,這點讓我也感到吃驚。
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不過,并非非常久遠。
我必須承認,在1907年的時候,我基本上還是原來的那個樸素的、單純的人。
如今在我看來,即使是一個沒有藝術修養的人也能看出,由于那個故事的背景很肮髒,而故事本身也很不道德,把這樣的故事寫成書肯定會招緻某些人的批評。
當然,他們的批評是嚴肅的,但并不普遍。
事實上,理解和同情的占絕大多數,批評的是極少數,不記得這點是很不禮貌的。
我相信讀者不會匆忙對我下結論,說我是因為感到了自尊心受傷或為人寡恩才這麼說的。
我覺得,一個善良的人會認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生性謙遜。
不過,我并非僅是出于謙遜才選擇用回擊責難的方式來講道理。
不,确實不是因為謙遜。
我敢肯定我不是個十分謙遜的人,但那些讀完我的作品的人,會說我是個相當正派的人,不僅機智,還很圓滑,我怎麼可能不去利用别人的話為自己唱贊歌呢?絕對不會的!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格外特别的。
我總是希望讀者能理解我寫作的正當性。
我不是想為自己做辯解,而隻是解釋。
我不會堅持說自己是正确的,而僅是想解釋我沒有不正當的企圖。
在我内心深處,絕對沒有隐藏着輕蔑人類感情的企圖。
解釋有使人變得乏味的風險,這也許可以看作解釋的小缺點和小危險。
世界對行動的動機不感興趣,而對行動的後果卻很感興趣。
隻會笑臉相迎的人,肯定不知道如何去調查真相。
他喜歡顯而易見,他不喜歡聽解釋。
不過,我現在就是要做解釋。
很顯然,我并非真的需要寫這樣一本書。
我沒有任何壓力必須觸及這個主題;在這裡,主題這個詞有兩個含義,一是在狹義上指這個故事,二是在廣義上指人類生活的某種特殊展示。
我完全同意這兩種含義。
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用描寫醜陋的方式去震撼讀者,或用簡單的改頭換面的方式讓讀者吃驚。
我這樣說,是希望讀者相信,無論是從人物特征或是從我引入這些人物的理由看,任何人都能看出,整個故事不僅充滿了義憤,還包含了潛在的憐憫和輕蔑,這證明我超越了故事中原有的不道德和肮髒。
我是在一段為期兩年的艱苦創造期之後,開始構想《間諜》這本書的。
在那兩年的創造中,我完成了描寫遙遠的南美洲風情的《諾斯特羅莫》,以及絕對關于我本人生活的《如鏡的大海》。
在這兩部作品中,第一部涉及了大量創造性努力,我認為我再也不能去寫那麼大視野的作品了。
第二部無保留地描寫了我與大海之間的深厚關系,以及大海對我半輩子生活的影響。
也就是在這個寫作時期内,我真實的感受能力有了兩個鼎力合作的夥伴,一個是極高的幻想能力,另一個是敏感的情感,這兩者都很誠懇、很忠實于現實。
然而,我仍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遺棄了一樣,淪落在大量無用的感覺的苎麻殼中,迷失在另外一個充斥低劣價值的世界裡。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做出改變,改變我想象力,改變我對未來的看法,改變我的精神狀态。
我倒是認為,我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生了一種本質性的改變。
我不記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寫完《如鏡的大海》,我知道我已經把我對自己和讀者的真誠寫入了這本書的每一行,于是我很不情願地封筆不寫了。
就在這段空閑的時期,我肯定沒有主動想找點醜陋的東西去寫作,但《間諜》這本書的主題——我是說那個故事——卻來找我了。
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偶然與我談起無政府主義或者更确切地說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活動。
我們是怎樣談到
事實上,我是憑着一股沖勁開始寫這本書的,而且是一氣呵成。
不久之後,這本書到了公衆手裡,我發現有人責備我根本不應該寫這本書。
有些人的譴責很嚴厲,而另外一些人表達了很悲傷的腔調。
雖然我面前沒有擺着他們的批評意見,但我知道他們批評的大意,大體看,他們的批評的理由是很簡單的,這點讓我也感到吃驚。
這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不過,并非非常久遠。
我必須承認,在1907年的時候,我基本上還是原來的那個樸素的、單純的人。
如今在我看來,即使是一個沒有藝術修養的人也能看出,由于那個故事的背景很肮髒,而故事本身也很不道德,把這樣的故事寫成書肯定會招緻某些人的批評。
當然,他們的批評是嚴肅的,但并不普遍。
事實上,理解和同情的占絕大多數,批評的是極少數,不記得這點是很不禮貌的。
我相信讀者不會匆忙對我下結論,說我是因為感到了自尊心受傷或為人寡恩才這麼說的。
我覺得,一個善良的人會認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生性謙遜。
不過,我并非僅是出于謙遜才選擇用回擊責難的方式來講道理。
不,确實不是因為謙遜。
我敢肯定我不是個十分謙遜的人,但那些讀完我的作品的人,會說我是個相當正派的人,不僅機智,還很圓滑,我怎麼可能不去利用别人的話為自己唱贊歌呢?絕對不會的!我寫這本書的動機是格外特别的。
我總是希望讀者能理解我寫作的正當性。
我不是想為自己做辯解,而隻是解釋。
我不會堅持說自己是正确的,而僅是想解釋我沒有不正當的企圖。
在我内心深處,絕對沒有隐藏着輕蔑人類感情的企圖。
解釋有使人變得乏味的風險,這也許可以看作解釋的小缺點和小危險。
世界對行動的動機不感興趣,而對行動的後果卻很感興趣。
隻會笑臉相迎的人,肯定不知道如何去調查真相。
他喜歡顯而易見,他不喜歡聽解釋。
不過,我現在就是要做解釋。
很顯然,我并非真的需要寫這樣一本書。
我沒有任何壓力必須觸及這個主題;在這裡,主題這個詞有兩個含義,一是在狹義上指這個故事,二是在廣義上指人類生活的某種特殊展示。
我完全同意這兩種含義。
但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用描寫醜陋的方式去震撼讀者,或用簡單的改頭換面的方式讓讀者吃驚。
我這樣說,是希望讀者相信,無論是從人物特征或是從我引入這些人物的理由看,任何人都能看出,整個故事不僅充滿了義憤,還包含了潛在的憐憫和輕蔑,這證明我超越了故事中原有的不道德和肮髒。
我是在一段為期兩年的艱苦創造期之後,開始構想《間諜》這本書的。
在那兩年的創造中,我完成了描寫遙遠的南美洲風情的《諾斯特羅莫》,以及絕對關于我本人生活的《如鏡的大海》。
在這兩部作品中,第一部涉及了大量創造性努力,我認為我再也不能去寫那麼大視野的作品了。
第二部無保留地描寫了我與大海之間的深厚關系,以及大海對我半輩子生活的影響。
也就是在這個寫作時期内,我真實的感受能力有了兩個鼎力合作的夥伴,一個是極高的幻想能力,另一個是敏感的情感,這兩者都很誠懇、很忠實于現實。
然而,我仍然覺得自己好像被遺棄了一樣,淪落在大量無用的感覺的苎麻殼中,迷失在另外一個充斥低劣價值的世界裡。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做出改變,改變我想象力,改變我對未來的看法,改變我的精神狀态。
我倒是認為,我的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發生了一種本質性的改變。
我不記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寫完《如鏡的大海》,我知道我已經把我對自己和讀者的真誠寫入了這本書的每一行,于是我很不情願地封筆不寫了。
就在這段空閑的時期,我肯定沒有主動想找點醜陋的東西去寫作,但《間諜》這本書的主題——我是說那個故事——卻來找我了。
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偶然與我談起無政府主義或者更确切地說是無政府主義者的活動。
我們是怎樣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