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坐落在一條大河的旁邊,看上去既惡毒又醜陋,就好像是供停放那些被社會勒死的人停屍用的巨大太平間,那太平間是由大量頑固的磚頭堆砌起來,裡面充滿了墳墓般的寂靜。
他很不善辯,不是因為他的信念被别人給辯倒了,而是因為聽别人說話會痛苦地驚擾他,讓他的思維處于混亂中——他的思維多年來一直處于孤獨狀态,比一片幹燥的沙漠更加荒涼,從來沒有活人來跟他争論、給予他評論,甚至連一句同意的聲音都聽不見。
沒有人打斷他的講話,他繼續坦然述說自己的信念,用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聽衆,就像上帝賜予人間仁慈一樣:人類的物質生活透露出了人類的秘密命運;決定人類的曆史和未來的是經濟基礎;指引人類思想發展和各種激情的思想根源…… 奧西彭同志一聲刺耳的大笑打斷了這段長篇大論,使得傳道士張口結舌,眼睛中原先的得意勁全沒有了,變成了迷惑和混亂。
他把眼睛閉上了一小會兒,仿佛是要集中精力。
屋子裡一陣沉默,屋裡的兩盞煤氣燈和越來越旺的爐火使屋裡的溫度變得非常熱。
維羅克先生從沙發裡站起來,不情願地踏着沉重的步伐去打開通往廚房的門,這樣能放進新鮮空氣,可是這一來從屋裡就能看到局外人史蒂夫。
史蒂夫這時趴在櫃台上畫圓圈玩,他畫了無數個圓圈,有同心圓,有橢圓。
他畫出來的圓有才氣,讓人感到目眩,因為畫面上有錯綜複雜的曲線、整齊劃一的格式、令人感到迷惑的交叉線,他的畫讓人想起宇宙混沌,這位藝術家一直在埋頭作畫。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背部微微顫抖着,瘦弱的脖子深深地陷入腦殼下方的空谷中,似乎随時有折斷的可能。
維羅克先生雖然不喜歡史蒂夫的畫,但依然感到驚奇,低聲咕哝了一句什麼,又坐在沙發上。
亞曆山大·奧西彭穿着破舊的藍色哔叽大衣,他站了起來,想放松一下長時間不動形成的身體僵硬,在低矮的天花闆下顯得他的個頭很高。
他閑逛到廚房(下兩級台階),站在史蒂夫背後看畫。
看了一會兒,他轉身回來,嘴裡神秘地念叨着:“非常好,非常有特點,很典型。
” “什麼東西那麼好?”再次回到沙發角上坐着的維羅克先生低聲詢問道。
被問的人漫不經心地解釋了自己的意思,态度很謙遜,還用頭指了一下廚房。
“典型的精神變态——我是說那些畫。
” 奧西彭同志的綽号是“醫生”,醫學院的肄業生。
離開學校後,浪迹于工人組織之間,講解社會主義衛生學。
寫了一本貌似醫學著作的書(以廉價小冊子的方式分發,立即就被警察繳獲了),書名叫《中産階級的腐朽毛病》;還擔任一個相當神秘的名叫“紅色委員會”的特别代表,跟卡爾·雲特、米凱利斯一起負責文字宣傳工作。
他們一起至少打通了與兩家大使館的關系,他們進出大使館的頻率高得讓人難以忍耐,達到了科學允許普通人能做到的極限。
“你是在說那孩子是精神變态者吧,是不是?”維羅克先生咕哝道。
“他是科學的産物。
非常典型,典型的精神變态者。
你隻需看看他的耳垂。
如果你讀過龍勃羅梭的著作的話……” 維羅克先生幾乎是橫躺在沙發上了,面色憂郁,緊盯着自己馬甲上的那排紐扣,但他面頰微微泛起紅暈。
最近隻要稍微提到“科學”這個詞(中性詞且無固定含義),他的腦海裡就浮現出弗拉基米爾先生那令人讨厭的形象,不僅栩栩如生,而且幾乎神奇般的清晰。
這種現象确實應該屬于科學奇迹之一,這使得維羅克先生處于恐懼和氣憤的精神狀态下,處在這種精神狀态下的人喜歡發毒誓,但他什麼都沒有說。
反倒是緩過一口氣的卡爾·雲特說話了。
“龍勃羅梭是頭笨驢。
” 聽了這句亵渎的話,奧西彭同志感到震驚,他用可怕的、無情的眼光盯着說話人。
在卡爾·雲特那瘦骨嶙峋的大腦門的陰影下,他的雙眼變得暗淡無光,嘴裡咕哝着什麼,每說完一個詞,舌頭就會被咬到一次,就好像是他在生氣故意要咀嚼自己的舌頭一樣: “你見過這樣的蠢貨嗎?對他來說,是罪犯就要被關起來。
事情就這麼簡單嗎?那些關他的人——就是那些迫使他在監獄裡的人算什麼?對,這些人強制他坐牢。
然而,罪名是什麼?他難道不知道他正在通過觀察大量窮鬼、倒黴鬼的耳朵和牙齒讓無恥之徒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裡大行其道嗎?難道憑牙齒和耳朵能分辨出罪犯?他們是罪犯嗎?法律能更好地判斷他是否是罪犯——法律就是給罪犯打上烙印的工具,這是吃飽撐得慌的人為了對付營養不良才發明的把戲。
這樣的法律有什麼用處?把燒紅的烙鐵蓋在罪犯的身上難道你聞不到皮肉焦煳的氣味、聽不到皮膚燒焦的咝咝聲嗎?龍勃羅梭寫的那本愚蠢的書,就是這樣制造罪犯的。
” 他情緒非常激動,手中的手杖和他的雙腿一起顫抖起來,軍帽遮陽布掩蓋下的身軀卻仍然保持着他傳統性的挑戰姿态。
他似乎嗅出了社會中的暴力氣息,于是他豎起耳朵聽社會中各種殘暴的聲音。
他的姿态預示着極大的力量。
這位垂死的老兵當年在戰場上是爆破專家——他曾經在講演台上、秘密集會中、私人會面時都有表現。
這位著名的恐怖主義分子一生中還沒有親自動過大建築物一根手指。
他既不是個活動家,也不是個口若懸河的講演家,因為他不能煽動大量人群發動情緒激蕩的運動。
他懷揣着更加狡猾的目的,以魯莽的、惡毒的陰謀家的身份參加活動,他的惡毒沖動不僅來自盲目的嫉妒、因無知而生的惱怒虛榮心、因貧困而生的痛苦,還源自一種高尚的幻覺,他堅信自己擁有氣憤、憐憫、造反的正當權利。
他擁有的惡毒能力此時已經相當稀少了,就如同一個過去裝緻命毒藥的瓶子裡的毒氣味,這個毒藥瓶已經用空了,沒有多大用處了,可以被丢棄到堆放他們那個時代廢物的垃圾堆裡了。
假釋犯傳道士米凱利斯抿着嘴暧昧地笑了。
為了表達自己郁悶的認同,他把那張像塗了白粉的
他很不善辯,不是因為他的信念被别人給辯倒了,而是因為聽别人說話會痛苦地驚擾他,讓他的思維處于混亂中——他的思維多年來一直處于孤獨狀态,比一片幹燥的沙漠更加荒涼,從來沒有活人來跟他争論、給予他評論,甚至連一句同意的聲音都聽不見。
沒有人打斷他的講話,他繼續坦然述說自己的信念,用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聽衆,就像上帝賜予人間仁慈一樣:人類的物質生活透露出了人類的秘密命運;決定人類的曆史和未來的是經濟基礎;指引人類思想發展和各種激情的思想根源…… 奧西彭同志一聲刺耳的大笑打斷了這段長篇大論,使得傳道士張口結舌,眼睛中原先的得意勁全沒有了,變成了迷惑和混亂。
他把眼睛閉上了一小會兒,仿佛是要集中精力。
屋子裡一陣沉默,屋裡的兩盞煤氣燈和越來越旺的爐火使屋裡的溫度變得非常熱。
維羅克先生從沙發裡站起來,不情願地踏着沉重的步伐去打開通往廚房的門,這樣能放進新鮮空氣,可是這一來從屋裡就能看到局外人史蒂夫。
史蒂夫這時趴在櫃台上畫圓圈玩,他畫了無數個圓圈,有同心圓,有橢圓。
他畫出來的圓有才氣,讓人感到目眩,因為畫面上有錯綜複雜的曲線、整齊劃一的格式、令人感到迷惑的交叉線,他的畫讓人想起宇宙混沌,這位藝術家一直在埋頭作畫。
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背部微微顫抖着,瘦弱的脖子深深地陷入腦殼下方的空谷中,似乎随時有折斷的可能。
維羅克先生雖然不喜歡史蒂夫的畫,但依然感到驚奇,低聲咕哝了一句什麼,又坐在沙發上。
亞曆山大·奧西彭穿着破舊的藍色哔叽大衣,他站了起來,想放松一下長時間不動形成的身體僵硬,在低矮的天花闆下顯得他的個頭很高。
他閑逛到廚房(下兩級台階),站在史蒂夫背後看畫。
看了一會兒,他轉身回來,嘴裡神秘地念叨着:“非常好,非常有特點,很典型。
” “什麼東西那麼好?”再次回到沙發角上坐着的維羅克先生低聲詢問道。
被問的人漫不經心地解釋了自己的意思,态度很謙遜,還用頭指了一下廚房。
“典型的精神變态——我是說那些畫。
” 奧西彭同志的綽号是“醫生”,醫學院的肄業生。
離開學校後,浪迹于工人組織之間,講解社會主義衛生學。
寫了一本貌似醫學著作的書(以廉價小冊子的方式分發,立即就被警察繳獲了),書名叫《中産階級的腐朽毛病》;還擔任一個相當神秘的名叫“紅色委員會”的特别代表,跟卡爾·雲特、米凱利斯一起負責文字宣傳工作。
他們一起至少打通了與兩家大使館的關系,他們進出大使館的頻率高得讓人難以忍耐,達到了科學允許普通人能做到的極限。
“你是在說那孩子是精神變态者吧,是不是?”維羅克先生咕哝道。
“他是科學的産物。
非常典型,典型的精神變态者。
你隻需看看他的耳垂。
如果你讀過龍勃羅梭的著作的話……” 維羅克先生幾乎是橫躺在沙發上了,面色憂郁,緊盯着自己馬甲上的那排紐扣,但他面頰微微泛起紅暈。
最近隻要稍微提到“科學”這個詞(中性詞且無固定含義),他的腦海裡就浮現出弗拉基米爾先生那令人讨厭的形象,不僅栩栩如生,而且幾乎神奇般的清晰。
這種現象确實應該屬于科學奇迹之一,這使得維羅克先生處于恐懼和氣憤的精神狀态下,處在這種精神狀态下的人喜歡發毒誓,但他什麼都沒有說。
反倒是緩過一口氣的卡爾·雲特說話了。
“龍勃羅梭是頭笨驢。
” 聽了這句亵渎的話,奧西彭同志感到震驚,他用可怕的、無情的眼光盯着說話人。
在卡爾·雲特那瘦骨嶙峋的大腦門的陰影下,他的雙眼變得暗淡無光,嘴裡咕哝着什麼,每說完一個詞,舌頭就會被咬到一次,就好像是他在生氣故意要咀嚼自己的舌頭一樣: “你見過這樣的蠢貨嗎?對他來說,是罪犯就要被關起來。
事情就這麼簡單嗎?那些關他的人——就是那些迫使他在監獄裡的人算什麼?對,這些人強制他坐牢。
然而,罪名是什麼?他難道不知道他正在通過觀察大量窮鬼、倒黴鬼的耳朵和牙齒讓無恥之徒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裡大行其道嗎?難道憑牙齒和耳朵能分辨出罪犯?他們是罪犯嗎?法律能更好地判斷他是否是罪犯——法律就是給罪犯打上烙印的工具,這是吃飽撐得慌的人為了對付營養不良才發明的把戲。
這樣的法律有什麼用處?把燒紅的烙鐵蓋在罪犯的身上難道你聞不到皮肉焦煳的氣味、聽不到皮膚燒焦的咝咝聲嗎?龍勃羅梭寫的那本愚蠢的書,就是這樣制造罪犯的。
” 他情緒非常激動,手中的手杖和他的雙腿一起顫抖起來,軍帽遮陽布掩蓋下的身軀卻仍然保持着他傳統性的挑戰姿态。
他似乎嗅出了社會中的暴力氣息,于是他豎起耳朵聽社會中各種殘暴的聲音。
他的姿态預示着極大的力量。
這位垂死的老兵當年在戰場上是爆破專家——他曾經在講演台上、秘密集會中、私人會面時都有表現。
這位著名的恐怖主義分子一生中還沒有親自動過大建築物一根手指。
他既不是個活動家,也不是個口若懸河的講演家,因為他不能煽動大量人群發動情緒激蕩的運動。
他懷揣着更加狡猾的目的,以魯莽的、惡毒的陰謀家的身份參加活動,他的惡毒沖動不僅來自盲目的嫉妒、因無知而生的惱怒虛榮心、因貧困而生的痛苦,還源自一種高尚的幻覺,他堅信自己擁有氣憤、憐憫、造反的正當權利。
他擁有的惡毒能力此時已經相當稀少了,就如同一個過去裝緻命毒藥的瓶子裡的毒氣味,這個毒藥瓶已經用空了,沒有多大用處了,可以被丢棄到堆放他們那個時代廢物的垃圾堆裡了。
假釋犯傳道士米凱利斯抿着嘴暧昧地笑了。
為了表達自己郁悶的認同,他把那張像塗了白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