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歐洲各國中,法國如何成為這樣的國家,其首都已取得壓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國的精華
關燈
小
中
大
首都之所以對帝國其他部分具有政治優勢,既非由于其地理位置,亦非由于其宏偉,更非由于其富庶,而是由于政府的性質。
倫敦的居民之多,等于一個王國,但它至今未對大不列颠的命運産生主導作用。
沒有一個美國公民會設想紐約人民能夠決定美聯邦的命運。
而且,甚至在紐約州内也無人會設想紐約市的單獨意志,就能獨自指揮各種事務,盡管紐約今天的居民,與大革命爆發時巴黎的居民數量相等。
即使是巴黎,在宗教戰争時期,同王國其他部分相比,它的人口同1789年的巴黎人口可以媲美。
然而,它卻不能決定任何事情。
投石黨運動(laEronde)時期,巴黎還隻是法國最大的城市。
到了1789年,巴黎已成為法國本身。
早自1740年起,孟德斯鸠就給他的一位朋友寫信說:在法國,隻有巴黎和遙遠的外省,因為巴黎還沒來得及将它們吞噬。
1750年那位好幻想但時有定見的米拉波侯爵不指名地談到巴黎,他說道:“首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頭腦變得過大,身體就會中風而總崩潰。
如果置外省于一種直接依附地位,将外省居民視同可以說是二等臣民,如果不給他們留有任何求取功名利祿的職業和途徑,而将一切人才統統吸引至那個首都,假如這樣的話,那麼後果又将如何!”米拉波将這種情況稱為一種暗中的革命,它從外省抽走了顯貴、商人,以及所謂的才智之士。
細心讀過前面幾章的讀者已經知道這一現象的原因;這裡若再重複便會使讀者不耐煩。
這場革命未能躲過政府的眼睛,但是它僅僅以最具體的形式使政府震動,那就是城市的壯大。
政府眼見巴黎一天天擴大,害怕難于治理一個如此巨大的城市。
尤其在17、18世紀,國王們頒布了大量敕令,旨在阻止城市的擴展。
這些君主越來越将整個法國公共生活集中于巴黎城内或巴黎郊區,而他們卻希望巴黎維持小規模。
他們嚴禁建築新房屋,如若建築,則須用最昂貴的方式,在事先已指定的不大吸引人的地點建蓋。
這些敕令中每一道皆證明,盡管有前一道敕令,巴黎仍在不斷擴大。
路易十四在全盛時期曾六次試圖阻止巴黎的發展,但皆以失敗告終:巴黎沖破條條敕令,不斷壯大。
但是巴黎的重要地位比其城牆增長得更快;使巴黎具有這種重要地位的,不是發生在巴黎城内的事件,而是來自外部的事件。
與此同時,地方的自由權利到處都在不斷消失。
獨立生活的特征在各地停止出現;不同省份的面貌特征逐漸混淆,舊的公共生活的最後痕迹正在被磨去。
可是,國家并未衰弱:相反,處處都在運動;隻不過原動力集中于巴黎。
無數例證中,我在此僅舉一例。
在就出版狀況緻大臣的多份報告中,我發現,16世紀和17世紀初,外省城市曾有一些巨大的印刷廠,但如今沒有了印刷工,或者沒有活幹。
毫無疑問,18世紀末比起16世紀來,出版的各類書籍要多得多,但是思想動力隻來自中央。
巴黎已經吞噬了外省。
法國革命爆發之際,這第一場革命已全部完成。
著名旅行家阿瑟揚離開巴黎是在三級會議召開後不久、攻克巴士底獄前不幾天;他在巴黎剛剛看到的景象同他在外省的見聞形成對照,使他吃驚。
在巴黎,一切都在沸騰;每時每刻都有一本政治小冊子問世:每周甚至發行92冊。
他說道:“即使在倫敦,我也從未見到與
倫敦的居民之多,等于一個王國,但它至今未對大不列颠的命運産生主導作用。
沒有一個美國公民會設想紐約人民能夠決定美聯邦的命運。
而且,甚至在紐約州内也無人會設想紐約市的單獨意志,就能獨自指揮各種事務,盡管紐約今天的居民,與大革命爆發時巴黎的居民數量相等。
即使是巴黎,在宗教戰争時期,同王國其他部分相比,它的人口同1789年的巴黎人口可以媲美。
然而,它卻不能決定任何事情。
投石黨運動(laEronde)時期,巴黎還隻是法國最大的城市。
到了1789年,巴黎已成為法國本身。
早自1740年起,孟德斯鸠就給他的一位朋友寫信說:在法國,隻有巴黎和遙遠的外省,因為巴黎還沒來得及将它們吞噬。
1750年那位好幻想但時有定見的米拉波侯爵不指名地談到巴黎,他說道:“首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頭腦變得過大,身體就會中風而總崩潰。
如果置外省于一種直接依附地位,将外省居民視同可以說是二等臣民,如果不給他們留有任何求取功名利祿的職業和途徑,而将一切人才統統吸引至那個首都,假如這樣的話,那麼後果又将如何!”米拉波将這種情況稱為一種暗中的革命,它從外省抽走了顯貴、商人,以及所謂的才智之士。
細心讀過前面幾章的讀者已經知道這一現象的原因;這裡若再重複便會使讀者不耐煩。
這場革命未能躲過政府的眼睛,但是它僅僅以最具體的形式使政府震動,那就是城市的壯大。
政府眼見巴黎一天天擴大,害怕難于治理一個如此巨大的城市。
尤其在17、18世紀,國王們頒布了大量敕令,旨在阻止城市的擴展。
這些君主越來越将整個法國公共生活集中于巴黎城内或巴黎郊區,而他們卻希望巴黎維持小規模。
他們嚴禁建築新房屋,如若建築,則須用最昂貴的方式,在事先已指定的不大吸引人的地點建蓋。
這些敕令中每一道皆證明,盡管有前一道敕令,巴黎仍在不斷擴大。
路易十四在全盛時期曾六次試圖阻止巴黎的發展,但皆以失敗告終:巴黎沖破條條敕令,不斷壯大。
但是巴黎的重要地位比其城牆增長得更快;使巴黎具有這種重要地位的,不是發生在巴黎城内的事件,而是來自外部的事件。
與此同時,地方的自由權利到處都在不斷消失。
獨立生活的特征在各地停止出現;不同省份的面貌特征逐漸混淆,舊的公共生活的最後痕迹正在被磨去。
可是,國家并未衰弱:相反,處處都在運動;隻不過原動力集中于巴黎。
無數例證中,我在此僅舉一例。
在就出版狀況緻大臣的多份報告中,我發現,16世紀和17世紀初,外省城市曾有一些巨大的印刷廠,但如今沒有了印刷工,或者沒有活幹。
毫無疑問,18世紀末比起16世紀來,出版的各類書籍要多得多,但是思想動力隻來自中央。
巴黎已經吞噬了外省。
法國革命爆發之際,這第一場革命已全部完成。
著名旅行家阿瑟揚離開巴黎是在三級會議召開後不久、攻克巴士底獄前不幾天;他在巴黎剛剛看到的景象同他在外省的見聞形成對照,使他吃驚。
在巴黎,一切都在沸騰;每時每刻都有一本政治小冊子問世:每周甚至發行92冊。
他說道:“即使在倫敦,我也從未見到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