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關燈
小
中
大
絕對體察不到我心中湧出的感謝的意味。
這種确實的預想,使我更加自然地舒展我的微笑。
在人世間通常的友情的平面上,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你已經決定回老家了嗎?” “嗯。
打算明天回去。
過過三富的夏天吧。
雖說那裡也很寂寞……” “最近就不能在學校見面喽。
” “還說呢,你壓根兒就沒來上課嘛。
” 話剛落地,柏木連忙解開制服的胸扣,摸了摸裡兜。
“回老家之前,我想讓你高興高興,就把它帶來了。
你不是曾亂出高價把這家夥買來嗎。
” 他将四五封信扔在我的書桌上。
看見寄信人的名字,我大吃一驚,這時柏木若無其事地說: “你不妨讀讀吧。
這是鶴川的遺物。
” “你同鶴川的關系很親密嗎?” “算是吧。
我同他是很親密。
不過,他生前很不願意讓人看出他是我的朋友。
盡管如此,他惟獨對我才說心裡話。
他過世已經三年了,他的信也可以讓人看了。
特别是你同他很親密,我早就打算找個機會單獨讓你看看。
” 寫信日期都是臨死前的日子。
1947年5月幾乎是每天一封,從東京寄給柏木的。
他沒有給我寄過一封信。
這樣看來,他回到東京的翌日就每天給柏木寫信了。
字迹無疑是鶴川的,字體帶棱帶角,十分稚拙。
我不免有點妒忌。
鶴川在我面前沒有任何虛僞,總是表現出透明的感情,且偶然還說幾句柏木的壞話,非難我同柏木的交往,而他自己卻一味對我隐瞞與柏木之間這樣親密的交情。
我按寫信日期順序,開始閱讀他寫在薄信紙上的小字。
文筆之差無法形容,思考也處處停滞,不易讀下去。
不過,從文章的前後來看,字裡行間隐約流露出痛苦的情緒來。
讀到最後的信時,鶴川的苦痛就鮮明地躍然紙上了。
随着一封封讀下去,我潸潸淚下。
我雖然哭泣,但心中卻驚愕于鶴川這種凡庸的苦惱。
那隻不過是一樁随處都會存在的小小的戀愛事件罷了。
也隻不過是同雙親不允許的對象進行不幸的不請世故的戀愛罷了。
大概這是寫信的鶴川本人不覺間犯了感情的誇張吧。
下面這段話使我愕然。
“現在回想起來,這樁不幸的戀愛,可能是由于我的不幸的心靈造成的。
我天生擁有一顆灰暗的心。
我的心似乎未曾懂得悠然的開朗。
” 讀完的這最後一封信的結尾,是用激流般的語調來終了的。
這時,我才對迄今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疑惑恍然大悟。
“說不定是……” 我剛開口,柏木就向我點了點頭。
“是啊。
是自殺。
我隻能這樣認為。
他家裡人為了體面,才搬出死在什麼卡車底下的故事來。
” 我憤怒了,結結巴巴地追問柏木: “你、你給他寫、寫回信了吧?” “寫了。
據說是在他死後才送到的。
” “你寫了什麼?” “隻寫了‘你别死’幾個字。
” 我緘口不言了。
我一直确信感覺不曾欺騙過我,如今這種确信變得徒勞了。
柏木點明了要害: “怎麼樣?讀了它,你的人生觀是不是改變了?計劃是不是要重新修訂?” 鶴川辭世三年後,柏木讓我讀這幾封信,他的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我雖然受到如此的沖擊,但他少年時躺在茂盛的夏草上,陽光透過葉縫隙流瀉下來的斑斑點點地落在他的白襯衫上的情景,并沒有從我的記憶中消褪。
鶴川作古了,三年後他這樣地變形,托付于他的東西同死一起消失了。
這一瞬間,這些東西卻反而以另一種現實性複蘇了。
比起記憶的意義來,我更相信記憶的實質。
因為我确信,不信賴它的話,生的本身就勢必處在崩潰的狀态……柏木俯視着我,他滿足于地的手竟敢對精神進行殺戮。
“怎麼樣?心裡準有什麼東西毀掉了吧?我是是忍受不了看到朋友抱着容易毀掉的東西而活着。
我的親切表現,就是隻顧把它毀掉。
” “如果不毀掉呢,你怎麼辦?” “你太稚氣了,不要不服輸嘛。
”柏木嘲笑了,“我想讓你知道,認識是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形的。
聽明白了吧?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任何一個世界。
隻有認識,才能使世界在不變的情況下,在原來的狀态下變形。
從認識的眼光來看,世界是永久不變的,而且也是永久變形的。
也許你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
但是可以說,為了能夠忍受這種生,人類掌握認識的武器。
動物就不需要這種玩藝兒,因為動物沒有什麼忍受生的意識啊。
認識就是生的忍受性原封不動地變成人類的武器。
盡管如此,那種忍受性絲毫也未能減輕。
僅此而且。
” “你不認為忍受生還有别的辦法嗎?” “沒有啊。
除非發瘋,或者死去。
” “讓世界變形的,絕不是什麼認識嘛。
”我情不自禁地冒着差點自白的危險反駁說,“讓世界變形的,是行動。
隻能是行動啊。
” 柏木果然用冰冷的像粘上似的微笑阻止了我。
“瞧,來了。
行動來了。
你不覺得你所喜歡的美的東西,是在認識的保護下貪睡的東西嗎?記得我曾談過《南泉斬貓》的那隻貓,那隻無與倫比的美的貓。
兩堂的僧侶所以相争,是因為他們認為要在各自的認識中保護、培育貓,讓它美美地進入夢鄉。
南泉和尚是個行動者,他巧妙地把貓斬死,然後扔掉了。
後來來了個趙州,他把自己的鞋頂在頭上。
趙州想說的,就是這樣的。
他還是懂得美應該是在認識的保護下人夢的東西。
其實,各自的認識,所謂各自的認識這種東西是沒有的。
所謂認識,是人類的海洋,也是人類的原野。
它就是人類一般存在的狀态。
我以為他所想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你現在要以南泉自居嗎?……美的東西,你所喜歡的美的東西,是在人類精神中委托于認識的殘餘部分,殘餘部分的幻影。
就是你所說的‘為了忍受生的另一種辦法’的幻影。
可以說,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沒有的吧。
雖然這麼說,但是使這種幻影變得強有力的、并盡所能地賦予它以現實性的,仍然是認識啊。
對于認識來說,美絕不是慰藉,而是女人、是妻子。
不是慰藉。
但這決不是慰藉的美,在同認識相結合中也許會産生出某種東西來,也許會産生出無常、夢幻、無可奈何的東西來。
總會産生出某種東西來的。
人世間稱為藝術的,正是這種東西。
” “美是……”話剛出口,我就結結巴巴,思緒翩跹,毫無規律。
這時候,我的腦海裡生起了一個疑團:我的結巴,難道不就是從我的美的觀念中産生出來的嗎?“美……美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怨敵。
” “你說美是怨敵?”柏木帶誇張地瞪大眼睛。
他那張紅潤的臉恢複了往常的哲學式的爽快神色。
“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
從你的嘴裡聽到這番話,我也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認識光圈了。
” ……此後,我們還久久地交換親切的議論。
雨仍下個不停。
臨回去時,柏本談了我尚未一睹的三宮和神戶港的情形,還叙述了夏天巨輪出港的景象。
我喚醒了對舞鶴的往事的回憶。
可是,在任何認識和行動恐怕切難以代替輪船出港的喜悅的空想中,我們貧苦學生的意見開始一緻起來了。
這種确實的預想,使我更加自然地舒展我的微笑。
在人世間通常的友情的平面上,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你已經決定回老家了嗎?” “嗯。
打算明天回去。
過過三富的夏天吧。
雖說那裡也很寂寞……” “最近就不能在學校見面喽。
” “還說呢,你壓根兒就沒來上課嘛。
” 話剛落地,柏木連忙解開制服的胸扣,摸了摸裡兜。
“回老家之前,我想讓你高興高興,就把它帶來了。
你不是曾亂出高價把這家夥買來嗎。
” 他将四五封信扔在我的書桌上。
看見寄信人的名字,我大吃一驚,這時柏木若無其事地說: “你不妨讀讀吧。
這是鶴川的遺物。
” “你同鶴川的關系很親密嗎?” “算是吧。
我同他是很親密。
不過,他生前很不願意讓人看出他是我的朋友。
盡管如此,他惟獨對我才說心裡話。
他過世已經三年了,他的信也可以讓人看了。
特别是你同他很親密,我早就打算找個機會單獨讓你看看。
” 寫信日期都是臨死前的日子。
1947年5月幾乎是每天一封,從東京寄給柏木的。
他沒有給我寄過一封信。
這樣看來,他回到東京的翌日就每天給柏木寫信了。
字迹無疑是鶴川的,字體帶棱帶角,十分稚拙。
我不免有點妒忌。
鶴川在我面前沒有任何虛僞,總是表現出透明的感情,且偶然還說幾句柏木的壞話,非難我同柏木的交往,而他自己卻一味對我隐瞞與柏木之間這樣親密的交情。
我按寫信日期順序,開始閱讀他寫在薄信紙上的小字。
文筆之差無法形容,思考也處處停滞,不易讀下去。
不過,從文章的前後來看,字裡行間隐約流露出痛苦的情緒來。
讀到最後的信時,鶴川的苦痛就鮮明地躍然紙上了。
随着一封封讀下去,我潸潸淚下。
我雖然哭泣,但心中卻驚愕于鶴川這種凡庸的苦惱。
那隻不過是一樁随處都會存在的小小的戀愛事件罷了。
也隻不過是同雙親不允許的對象進行不幸的不請世故的戀愛罷了。
大概這是寫信的鶴川本人不覺間犯了感情的誇張吧。
下面這段話使我愕然。
“現在回想起來,這樁不幸的戀愛,可能是由于我的不幸的心靈造成的。
我天生擁有一顆灰暗的心。
我的心似乎未曾懂得悠然的開朗。
” 讀完的這最後一封信的結尾,是用激流般的語調來終了的。
這時,我才對迄今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疑惑恍然大悟。
“說不定是……” 我剛開口,柏木就向我點了點頭。
“是啊。
是自殺。
我隻能這樣認為。
他家裡人為了體面,才搬出死在什麼卡車底下的故事來。
” 我憤怒了,結結巴巴地追問柏木: “你、你給他寫、寫回信了吧?” “寫了。
據說是在他死後才送到的。
” “你寫了什麼?” “隻寫了‘你别死’幾個字。
” 我緘口不言了。
我一直确信感覺不曾欺騙過我,如今這種确信變得徒勞了。
柏木點明了要害: “怎麼樣?讀了它,你的人生觀是不是改變了?計劃是不是要重新修訂?” 鶴川辭世三年後,柏木讓我讀這幾封信,他的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我雖然受到如此的沖擊,但他少年時躺在茂盛的夏草上,陽光透過葉縫隙流瀉下來的斑斑點點地落在他的白襯衫上的情景,并沒有從我的記憶中消褪。
鶴川作古了,三年後他這樣地變形,托付于他的東西同死一起消失了。
這一瞬間,這些東西卻反而以另一種現實性複蘇了。
比起記憶的意義來,我更相信記憶的實質。
因為我确信,不信賴它的話,生的本身就勢必處在崩潰的狀态……柏木俯視着我,他滿足于地的手竟敢對精神進行殺戮。
“怎麼樣?心裡準有什麼東西毀掉了吧?我是是忍受不了看到朋友抱着容易毀掉的東西而活着。
我的親切表現,就是隻顧把它毀掉。
” “如果不毀掉呢,你怎麼辦?” “你太稚氣了,不要不服輸嘛。
”柏木嘲笑了,“我想讓你知道,認識是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形的。
聽明白了吧?其他任何東西都不能改變任何一個世界。
隻有認識,才能使世界在不變的情況下,在原來的狀态下變形。
從認識的眼光來看,世界是永久不變的,而且也是永久變形的。
也許你會說這又有什麼用呢。
但是可以說,為了能夠忍受這種生,人類掌握認識的武器。
動物就不需要這種玩藝兒,因為動物沒有什麼忍受生的意識啊。
認識就是生的忍受性原封不動地變成人類的武器。
盡管如此,那種忍受性絲毫也未能減輕。
僅此而且。
” “你不認為忍受生還有别的辦法嗎?” “沒有啊。
除非發瘋,或者死去。
” “讓世界變形的,絕不是什麼認識嘛。
”我情不自禁地冒着差點自白的危險反駁說,“讓世界變形的,是行動。
隻能是行動啊。
” 柏木果然用冰冷的像粘上似的微笑阻止了我。
“瞧,來了。
行動來了。
你不覺得你所喜歡的美的東西,是在認識的保護下貪睡的東西嗎?記得我曾談過《南泉斬貓》的那隻貓,那隻無與倫比的美的貓。
兩堂的僧侶所以相争,是因為他們認為要在各自的認識中保護、培育貓,讓它美美地進入夢鄉。
南泉和尚是個行動者,他巧妙地把貓斬死,然後扔掉了。
後來來了個趙州,他把自己的鞋頂在頭上。
趙州想說的,就是這樣的。
他還是懂得美應該是在認識的保護下人夢的東西。
其實,各自的認識,所謂各自的認識這種東西是沒有的。
所謂認識,是人類的海洋,也是人類的原野。
它就是人類一般存在的狀态。
我以為他所想說的,就是這層意思。
你現在要以南泉自居嗎?……美的東西,你所喜歡的美的東西,是在人類精神中委托于認識的殘餘部分,殘餘部分的幻影。
就是你所說的‘為了忍受生的另一種辦法’的幻影。
可以說,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沒有的吧。
雖然這麼說,但是使這種幻影變得強有力的、并盡所能地賦予它以現實性的,仍然是認識啊。
對于認識來說,美絕不是慰藉,而是女人、是妻子。
不是慰藉。
但這決不是慰藉的美,在同認識相結合中也許會産生出某種東西來,也許會産生出無常、夢幻、無可奈何的東西來。
總會産生出某種東西來的。
人世間稱為藝術的,正是這種東西。
” “美是……”話剛出口,我就結結巴巴,思緒翩跹,毫無規律。
這時候,我的腦海裡生起了一個疑團:我的結巴,難道不就是從我的美的觀念中産生出來的嗎?“美……美的東西,對我來說,是怨敵。
” “你說美是怨敵?”柏木帶誇張地瞪大眼睛。
他那張紅潤的臉恢複了往常的哲學式的爽快神色。
“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
從你的嘴裡聽到這番話,我也必須重新調整自己的認識光圈了。
” ……此後,我們還久久地交換親切的議論。
雨仍下個不停。
臨回去時,柏本談了我尚未一睹的三宮和神戶港的情形,還叙述了夏天巨輪出港的景象。
我喚醒了對舞鶴的往事的回憶。
可是,在任何認識和行動恐怕切難以代替輪船出港的喜悅的空想中,我們貧苦學生的意見開始一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