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關燈
小
中
大
“首先想想怎樣處理這本字典和尺八吧。
”柏木說。
話音未落,他馬上就掉頭往校門的方向走去,我也折了回去,與他并肩緩步而行。
柏木告訴我:“光俱樂部”的學生主任作為金融黑市的嫌疑犯被逮捕了,9月被釋放後,信用一落千丈,眼下處境十分困難。
從今春起,“光俱樂部”主任就引起了柏木的很大興趣,他不時出現在我們的話題中。
柏木和我都确信他是社會的強者,沒想到僅僅兩周之後他就企圖自殺了。
“你要錢幹什麼?” 柏木冷不防地問了我一句。
我覺得這種問題不像是由昔日的柏木提出來的。
“我想旅行,出去随便走走。
” “還回來嗎?” “多半…” “你想逃避什麼吧?” “我想擺脫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擺脫自己周圍的事物所噴發出來的有氣無力的氣味……我終于懂得老師也是無力的,是非常無力的啊!” “也想擺脫金閣嗎?” “是啊。
也想擺脫金閣。
” “金閣也無力嗎?” “金閣不是無力。
絕不是無力。
但它是一切無力的根源!” “這是你想像的吧。
”柏木說。
柏木非常愉快似地咋了咋舌頭,邁着誇張的舞蹈步伐走在人行道上。
在柏木的向導下,我們走進一家冷眩目的小古董店把尺八賣掉了。
隻賣了400元。
接着順便到舊書店,好不容易用100元的價錢,也把辭典賣掉了。
柏木為了偌給我剩下的2500元,讓我陪他回到自己的公寓裡。
在公寓裡他提出一個離奇的建議。
尺八其是物歸原主,辭典算是禮物,兩樣東西都暫且歸他所有,所以賣這些東西所得的5冊元也算是柏木的錢了。
這500元,再加上2500元,借款當然總共是3000元。
歸還時止,月息按一分計算。
比起“光俱樂部”的高利貸月息三分四厘來,幾乎是優惠得多了……柏木拿出了紙和視台,正經八百地把這些條件都寫在紙上,然後讓我在借條上簽字畫押。
我不願意考慮将來了,所以馬上用拇指沾上印泥捺下了一個指印。
……我心急如焚。
把3000元揣在懷裡,一走出柏木的公寓,乘上電車,在船岡公園前下了車,爬上了通向建勳神社的迂回的石階。
因為我想拍支神簽,占蔔旅途的平安。
石階上坡處,右側是義照稻荷神社塗着刺眼的朱紅色的神殿,還有一對用鐵絲網圍着的石派。
石狐嘴裡叼着紫菜卷飯團,豎起尖銳的耳朵,耳朵裡也塗上了朱紅色。
這天陽光微弱,偶爾刮來微寒的風。
登上去的石階的顔色像是落下了一層灰塵,這是從樹陰篩落下來的顔色。
光線太微弱,看上去仿佛是肮髒的灰色。
一口氣跑到建勳神社寬闊的前院時,我已是汗流泱背了。
石階聯結着正面的前殿。
向石階伸延的是一片平坦的石闆地。
從左右低低地朗曲的松樹伏在神路的上空。
右側是木壁色的破舊的神社辦公室,大門上挂着“命運研究所”的牌子。
從辦公室到前殿途中,有一間白泥灰牆的倉庫,從這裡開始連續種植着稀疏的杉樹,冰冷的蛋白色雲朵飽含着沉痛的光,在這不平靜的天空下,可以環視到京都西郊的群山。
建勳神社是以信長①為主祭神,以信長的長子信忠為陪犯的神社。
這是一所簡樸的神社,隻有環繞前殿的朱紅色欄杆增添了幾分色彩—— ①信長,即織田信長(1534-1582),日本戰國、安土時代的武将。
我對登石階,禮拜之後,從架在香資箱旁的棚架上取下了一個舊六角木盆,拿在手中搖了搖,從孔裡搖出了一支削得細細的竹簽。
竹簽上用黑墨寫了“十四”兩個字。
我轉身走下石階,嘴裡不停地念叨“十四……十四……”我覺得這數字的聲音仿佛停滞在我的舌頭上,漸漸帶出意義來似的。
在神社辦公室正門前,我求了釋簽。
一個似于廚房洗涮活計的中年婦女,一邊不停地用脫下來的圍裙指拭着手,一邊走了過來,毫無表情地接過我按規定送過去的十元錢。
“幾号?” “十四号。
” “請在李廊上稍候。
” 我坐在窄席上等候。
就在等候的時間裡,我感到自己的命運将由那女人濡濕、皲裂的手來決定,這實在是太沒有意義了。
可是,自己就是為了這份無意義的賭注才來的,因而也就算了。
關閉的拉門裡傳來了相當難開的小抽屜的古老金屬環的撞擊聲,還有掀紙頁聲。
良久,拉門打開了一條小維。
“哦,給您。
” 女人說着遞出一張薄紙來,然後又把拉門關上。
紙的一角上被女人的手指濡濕了。
我讀了一遍。
上面寫着“第十四号兇”。
釋語是: 改有此間者這為八十神所滅 大國主命神速燒石飛矢的劫難,靠禦祖神的教示應離開 此國,悄然逃避的前兆。
這就是說,萬事不如意,前途令人擔心。
我并不害怕。
往下看,下段話多項目中的旅行一項這樣寫道: “旅行--兇。
尤其是西北方向,不吉。
” 我決計奔西北方向去旅行。
開往敦賀的列車,從京都站發車時間是上午6點55分。
寺廟起床時間是5點半。
10日早晨,我一起床馬上換上制服,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因為他們都習慣對我視而不見。
拂曉時分的寺廟,各處稀疏地分布着掃除的人們,有的清掃,有的揩扶。
6點半以前是掃除的時間。
我打掃前院。
連書包也沒有攜帶,仿佛是從這裡突然被神仙隐幕起來似的,外出旅行就是我的計劃。
我幻想着:我和茗帚在黎明中微微發白的沙石路上晃動。
突然答帚倒下,我的身影消失了,留下來的隻是黎明中的白沙石路。
我必須是這樣出走啊。
我沒有向金閣告别,原因也在于此。
因為必須是突然從包括金周在内的我的全環境中把我奪走。
我漸漸向山門掃去。
透過松樹梢,可以望見晨星在閃爍。
我的心激烈地跳動。
應該出發了,幾乎可以說成是振翅待發。
總之,我必須從我的環境中,從束縛着我的美的觀念中,從我的坎坷不幸中,從我的結巴中,從我的存在條件中出發了。
省帚像是果實離開了果樹似的,很自然地從我的手裡掉落在黎明前的黑暗的草叢中。
在林木的遮掩下,我蹑足向山門走去。
一出山門,就一溜煙地起步跑了。
首班市營電車已經靠站了。
車廂裡稀稀拉拉地散坐着一些像是工人模樣的乘客。
我沐浴在車廂内璀璨的燈光下,自己好像從未曾到過這樣光亮的地方。
這次旅行的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的出走,并不是沒有目的地。
我的目的地就是中學時代一度修學旅行過的地方。
但是,漸漸接近了這地方的時候,由于出發和解放的思緒過分強烈,我感到我前方仿佛隻有一個未知的領域。
飛奔着火車的這條路線,是通向我故鄉的熟悉的路線。
不過,我從來沒有以這樣新鮮、這樣稀罕的姿态眺望過這樣陳舊的熏黑了的列車。
車站、汽笛,乃至黎明時分擴音器混濁的回響,都重複着同樣的一種感情,強化這一種感情,在我眼前展開了淨是令人醒目的抒情的展望。
旭日把寬闊的月台劃分成段。
奔跑在上面的鞋聲、裂開的木屣聲、平靜而單調的不停的鈴聲,以及從站上小販的籃子裡拿出來的蜜桔的顔色……所有這一切,仿佛都是委身于我的龐大的一個個暗示和一個個先兆。
車站上任何細微的片斷,都被拉向别離和出發的統一的情感世界裡了。
在我眼皮下向後退的月台,是多麼的大方、有禮地向後退啊。
我感受到了。
這種鋼筋水泥的無表情的平面,通過不斷從那裡移動、别離、出發,使它顯得多麼的燦爛輝煌啊! 我信賴火車。
這種說法多麼可笑。
雖然可笑,但自己的位置是從京都站起一點一點地向遠方移動,在保證這種難以置信的思緒方面,隻能是這樣說了。
鹿苑寺之夜,我好幾次聽見貨運列車駛過花園附近的汽笛聲,如今自己乘上這趟列車不分晝夜地确實奔向我的遠方,這隻能說是一種神奇啊。
火車沿着我當年與生病的父親一起看過的群青色的保津峽奔馳。
也許是受氣流的影響吧,從愛宕連山和岚山西側起至園都附近一帶的氣候,與京都市截然不同。
10月、11月、12月期間,晚上11點至翌日上午10點光景,從保津川泛起的霧河很有規則地籠罩着這個地方,這霧霭不斷地流動,很少有中斷的時候。
田園朦胧地展現,收割後的田地呈現出一派零綠色。
田埂上的稀疏林木,高低大小錯落有緻,枝葉修剪得很高。
細樹幹全部用當地稱做蒸籠的稻草束圍了起來,依次地在霧合中出現了,其狀活像林木的幽靈。
有時,在車窗的緊跟前,以視野所不及的灰蒙蒙的田地為背景的一株相當鮮明的大柳樹出現了,它沉甸甸地垂下濕透了的葉子,在霧霭中微微搖曳。
離開京都時,我有一種意氣風發的精神,如今卻又被導向對故人們的追憶。
對有為子、父親和鶴川的懷念,在我内心中喚起了無法形容的親切感,我懷疑自己是否隻能把故人當做活人來愛呢?抑或是古人比起活人來,有一到更加容易把人喜愛的形象呢! 在不太擁擠的三等車廂裡,也有許多難以愛的活人,他們有的慌慌張張地抽着煙,有的剝着蜜桔皮。
鄰座的一個像是一民間團體董事模樣的老人在大聲說話。
他們一個個都穿着陳舊的不舍身的西裝,其中一人的袖口還露出條紋裡子的破綻來。
我再次感到凡庸并不是随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衰頹。
這些農民裝扮的人的黝黑而皺巴巴的臉,連同因酗酒而嘶啞了的聲音,表現出一種應該說是凡庸的精華。
他們在議論着人們關于應該讓民間團體捐獻的評論。
一個沉着的秃頭老人沒有加人議論,一個勁地用不知洗過幾萬遍的發黃的白麻手絹在指手。
“瞧這雙黑手,是給煤煙自然弄髒的,真糟糕。
” 另一個人搭話說: “您是曾經就煤煙問題給報社投過稿的呀!” “不,不!”秃頭老人否認了,“總之,真傷腦筋啊!” 我漫不經心地聽着。
他們的對話裡不時說出金閣寺和銀閣寺的名字來。
他們的一緻意見是:必須讓金閣寺和銀閣寺捐獻更多的效。
盡管報閣隻有金閣的一半收入,也是一筆巨大的金額啊。
舉例
”柏木說。
話音未落,他馬上就掉頭往校門的方向走去,我也折了回去,與他并肩緩步而行。
柏木告訴我:“光俱樂部”的學生主任作為金融黑市的嫌疑犯被逮捕了,9月被釋放後,信用一落千丈,眼下處境十分困難。
從今春起,“光俱樂部”主任就引起了柏木的很大興趣,他不時出現在我們的話題中。
柏木和我都确信他是社會的強者,沒想到僅僅兩周之後他就企圖自殺了。
“你要錢幹什麼?” 柏木冷不防地問了我一句。
我覺得這種問題不像是由昔日的柏木提出來的。
“我想旅行,出去随便走走。
” “還回來嗎?” “多半…” “你想逃避什麼吧?” “我想擺脫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擺脫自己周圍的事物所噴發出來的有氣無力的氣味……我終于懂得老師也是無力的,是非常無力的啊!” “也想擺脫金閣嗎?” “是啊。
也想擺脫金閣。
” “金閣也無力嗎?” “金閣不是無力。
絕不是無力。
但它是一切無力的根源!” “這是你想像的吧。
”柏木說。
柏木非常愉快似地咋了咋舌頭,邁着誇張的舞蹈步伐走在人行道上。
在柏木的向導下,我們走進一家冷眩目的小古董店把尺八賣掉了。
隻賣了400元。
接着順便到舊書店,好不容易用100元的價錢,也把辭典賣掉了。
柏木為了偌給我剩下的2500元,讓我陪他回到自己的公寓裡。
在公寓裡他提出一個離奇的建議。
尺八其是物歸原主,辭典算是禮物,兩樣東西都暫且歸他所有,所以賣這些東西所得的5冊元也算是柏木的錢了。
這500元,再加上2500元,借款當然總共是3000元。
歸還時止,月息按一分計算。
比起“光俱樂部”的高利貸月息三分四厘來,幾乎是優惠得多了……柏木拿出了紙和視台,正經八百地把這些條件都寫在紙上,然後讓我在借條上簽字畫押。
我不願意考慮将來了,所以馬上用拇指沾上印泥捺下了一個指印。
……我心急如焚。
把3000元揣在懷裡,一走出柏木的公寓,乘上電車,在船岡公園前下了車,爬上了通向建勳神社的迂回的石階。
因為我想拍支神簽,占蔔旅途的平安。
石階上坡處,右側是義照稻荷神社塗着刺眼的朱紅色的神殿,還有一對用鐵絲網圍着的石派。
石狐嘴裡叼着紫菜卷飯團,豎起尖銳的耳朵,耳朵裡也塗上了朱紅色。
這天陽光微弱,偶爾刮來微寒的風。
登上去的石階的顔色像是落下了一層灰塵,這是從樹陰篩落下來的顔色。
光線太微弱,看上去仿佛是肮髒的灰色。
一口氣跑到建勳神社寬闊的前院時,我已是汗流泱背了。
石階聯結着正面的前殿。
向石階伸延的是一片平坦的石闆地。
從左右低低地朗曲的松樹伏在神路的上空。
右側是木壁色的破舊的神社辦公室,大門上挂着“命運研究所”的牌子。
從辦公室到前殿途中,有一間白泥灰牆的倉庫,從這裡開始連續種植着稀疏的杉樹,冰冷的蛋白色雲朵飽含着沉痛的光,在這不平靜的天空下,可以環視到京都西郊的群山。
建勳神社是以信長①為主祭神,以信長的長子信忠為陪犯的神社。
這是一所簡樸的神社,隻有環繞前殿的朱紅色欄杆增添了幾分色彩—— ①信長,即織田信長(1534-1582),日本戰國、安土時代的武将。
我對登石階,禮拜之後,從架在香資箱旁的棚架上取下了一個舊六角木盆,拿在手中搖了搖,從孔裡搖出了一支削得細細的竹簽。
竹簽上用黑墨寫了“十四”兩個字。
我轉身走下石階,嘴裡不停地念叨“十四……十四……”我覺得這數字的聲音仿佛停滞在我的舌頭上,漸漸帶出意義來似的。
在神社辦公室正門前,我求了釋簽。
一個似于廚房洗涮活計的中年婦女,一邊不停地用脫下來的圍裙指拭着手,一邊走了過來,毫無表情地接過我按規定送過去的十元錢。
“幾号?” “十四号。
” “請在李廊上稍候。
” 我坐在窄席上等候。
就在等候的時間裡,我感到自己的命運将由那女人濡濕、皲裂的手來決定,這實在是太沒有意義了。
可是,自己就是為了這份無意義的賭注才來的,因而也就算了。
關閉的拉門裡傳來了相當難開的小抽屜的古老金屬環的撞擊聲,還有掀紙頁聲。
良久,拉門打開了一條小維。
“哦,給您。
” 女人說着遞出一張薄紙來,然後又把拉門關上。
紙的一角上被女人的手指濡濕了。
我讀了一遍。
上面寫着“第十四号兇”。
釋語是: 改有此間者這為八十神所滅 大國主命神速燒石飛矢的劫難,靠禦祖神的教示應離開 此國,悄然逃避的前兆。
這就是說,萬事不如意,前途令人擔心。
我并不害怕。
往下看,下段話多項目中的旅行一項這樣寫道: “旅行--兇。
尤其是西北方向,不吉。
” 我決計奔西北方向去旅行。
開往敦賀的列車,從京都站發車時間是上午6點55分。
寺廟起床時間是5點半。
10日早晨,我一起床馬上換上制服,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因為他們都習慣對我視而不見。
拂曉時分的寺廟,各處稀疏地分布着掃除的人們,有的清掃,有的揩扶。
6點半以前是掃除的時間。
我打掃前院。
連書包也沒有攜帶,仿佛是從這裡突然被神仙隐幕起來似的,外出旅行就是我的計劃。
我幻想着:我和茗帚在黎明中微微發白的沙石路上晃動。
突然答帚倒下,我的身影消失了,留下來的隻是黎明中的白沙石路。
我必須是這樣出走啊。
我沒有向金閣告别,原因也在于此。
因為必須是突然從包括金周在内的我的全環境中把我奪走。
我漸漸向山門掃去。
透過松樹梢,可以望見晨星在閃爍。
我的心激烈地跳動。
應該出發了,幾乎可以說成是振翅待發。
總之,我必須從我的環境中,從束縛着我的美的觀念中,從我的坎坷不幸中,從我的結巴中,從我的存在條件中出發了。
省帚像是果實離開了果樹似的,很自然地從我的手裡掉落在黎明前的黑暗的草叢中。
在林木的遮掩下,我蹑足向山門走去。
一出山門,就一溜煙地起步跑了。
首班市營電車已經靠站了。
車廂裡稀稀拉拉地散坐着一些像是工人模樣的乘客。
我沐浴在車廂内璀璨的燈光下,自己好像從未曾到過這樣光亮的地方。
這次旅行的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的出走,并不是沒有目的地。
我的目的地就是中學時代一度修學旅行過的地方。
但是,漸漸接近了這地方的時候,由于出發和解放的思緒過分強烈,我感到我前方仿佛隻有一個未知的領域。
飛奔着火車的這條路線,是通向我故鄉的熟悉的路線。
不過,我從來沒有以這樣新鮮、這樣稀罕的姿态眺望過這樣陳舊的熏黑了的列車。
車站、汽笛,乃至黎明時分擴音器混濁的回響,都重複着同樣的一種感情,強化這一種感情,在我眼前展開了淨是令人醒目的抒情的展望。
旭日把寬闊的月台劃分成段。
奔跑在上面的鞋聲、裂開的木屣聲、平靜而單調的不停的鈴聲,以及從站上小販的籃子裡拿出來的蜜桔的顔色……所有這一切,仿佛都是委身于我的龐大的一個個暗示和一個個先兆。
車站上任何細微的片斷,都被拉向别離和出發的統一的情感世界裡了。
在我眼皮下向後退的月台,是多麼的大方、有禮地向後退啊。
我感受到了。
這種鋼筋水泥的無表情的平面,通過不斷從那裡移動、别離、出發,使它顯得多麼的燦爛輝煌啊! 我信賴火車。
這種說法多麼可笑。
雖然可笑,但自己的位置是從京都站起一點一點地向遠方移動,在保證這種難以置信的思緒方面,隻能是這樣說了。
鹿苑寺之夜,我好幾次聽見貨運列車駛過花園附近的汽笛聲,如今自己乘上這趟列車不分晝夜地确實奔向我的遠方,這隻能說是一種神奇啊。
火車沿着我當年與生病的父親一起看過的群青色的保津峽奔馳。
也許是受氣流的影響吧,從愛宕連山和岚山西側起至園都附近一帶的氣候,與京都市截然不同。
10月、11月、12月期間,晚上11點至翌日上午10點光景,從保津川泛起的霧河很有規則地籠罩着這個地方,這霧霭不斷地流動,很少有中斷的時候。
田園朦胧地展現,收割後的田地呈現出一派零綠色。
田埂上的稀疏林木,高低大小錯落有緻,枝葉修剪得很高。
細樹幹全部用當地稱做蒸籠的稻草束圍了起來,依次地在霧合中出現了,其狀活像林木的幽靈。
有時,在車窗的緊跟前,以視野所不及的灰蒙蒙的田地為背景的一株相當鮮明的大柳樹出現了,它沉甸甸地垂下濕透了的葉子,在霧霭中微微搖曳。
離開京都時,我有一種意氣風發的精神,如今卻又被導向對故人們的追憶。
對有為子、父親和鶴川的懷念,在我内心中喚起了無法形容的親切感,我懷疑自己是否隻能把故人當做活人來愛呢?抑或是古人比起活人來,有一到更加容易把人喜愛的形象呢! 在不太擁擠的三等車廂裡,也有許多難以愛的活人,他們有的慌慌張張地抽着煙,有的剝着蜜桔皮。
鄰座的一個像是一民間團體董事模樣的老人在大聲說話。
他們一個個都穿着陳舊的不舍身的西裝,其中一人的袖口還露出條紋裡子的破綻來。
我再次感到凡庸并不是随年齡的增長而有所衰頹。
這些農民裝扮的人的黝黑而皺巴巴的臉,連同因酗酒而嘶啞了的聲音,表現出一種應該說是凡庸的精華。
他們在議論着人們關于應該讓民間團體捐獻的評論。
一個沉着的秃頭老人沒有加人議論,一個勁地用不知洗過幾萬遍的發黃的白麻手絹在指手。
“瞧這雙黑手,是給煤煙自然弄髒的,真糟糕。
” 另一個人搭話說: “您是曾經就煤煙問題給報社投過稿的呀!” “不,不!”秃頭老人否認了,“總之,真傷腦筋啊!” 我漫不經心地聽着。
他們的對話裡不時說出金閣寺和銀閣寺的名字來。
他們的一緻意見是:必須讓金閣寺和銀閣寺捐獻更多的效。
盡管報閣隻有金閣的一半收入,也是一筆巨大的金額啊。
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