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蓋烏斯 克勞狄烏斯 尼祿

關燈
羅馬和帕西亞 (一) 公元34年,帕西亞對亞美尼亞的侵略成為羅馬東陲動亂時期的開端。

    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公元63年。

    同時,為了避免帝國卷入戰争,并防止帕西亞控制亞美尼亞,提比略勸伊比利的米特拉達悌奪取亞美尼亞王位。

    然而在提比略死後,蓋烏斯(Gaius)大帝(1)(亦稱卡裡古拉Caligula)将米特拉達悌召到羅馬囚禁起來,并讓亞美尼亞政權落入帕西亞人之手(2)。

     亞美尼亞及博斯普魯斯 公元38年 公元38年,帕西亞阿塔班努斯三世被迫流亡到阿狄亞賓(Adiabence)的依薩特二世(IzatesⅡ)處,西納姆斯(Cinnamus,其人無考)奪得了帕西亞王位。

    然而阿塔班努斯後來複辟王位,并将尼西比斯市奉送給依薩特以謝其助難之恩。

    (3) 蓋烏斯亦插足于博斯普魯斯。

    公元37年或公元38年,阿斯普格斯去世,其妻吉佩皮瑞絲(Gepaepyris)不是親攬大權便是作為米特拉達悌三世的攝政王控制了這個王國。

    公元38年或公元39年,蓋烏斯将該國交給了蓬塔斯的波萊摩二世(PolemoII)。

    米特拉達悌對此極為不滿,遂發行了鑄上自己全名的貨币,以示其對羅馬政府的反抗(4)。

     萊茵河域的事态 公元39~40年 公元39年,日耳曼部落侵入高盧,又被薩爾波西斯·伽爾巴(SulpiciusGalba)驅回。

    是年秋,蓋烏斯率領一支據說有20萬人的大軍到達高盧,渡過萊茵河,然而似乎并無大的作為。

    公元40年,這位皇帝在布洛涅(Boulogne)附近集結軍隊向不列颠進攻。

    實際上他在3月份已經入海開航了,但立即又撤退并放棄了這次進攻(5)。

    另外,似乎應注意到蓋烏斯到達高盧時,即處死了日耳曼總督柯内流斯·倫土魯斯·伽依土利庫斯(Cn.CorneliusLentulusGaetulicus)。

     (二) 帕西裡,亞美尼亞及博斯普魯斯 公元41~43年 約在公元40年,帕西亞王阿塔班努斯三世死,其子瓦當斯(Vardanes)繼位。

    瓦當斯和其弟戈塔塞斯(Gotarzes)之間立即爆發了戰争(6)。

    公元41年戈塔塞斯驅逐了瓦當斯。

    公元42年瓦當斯複辟王位,戈塔塞斯則向東方省份撤退,在達希人和希爾卡尼亞人中征召了一支軍隊。

    瓦當斯出兵讨之,兩軍對陣于巴克特裡亞邊境。

    但在交戰之前,兩兄弟突然達成了妥協。

    根據協議,瓦當斯仍當國王,戈塔塞斯留任希爾卡尼亞(Hyrcania)總督。

     帕西亞王位的争奪結束時,在亞美尼亞又經曆了一場統治者的更替之亂,因為克勞狄烏斯大帝(7)(公元41~54年在位)全盤推翻了蓋烏斯關于尊重東方各王國的決定。

    公元41年,他派伊伯利亞的米特拉達悌返回亞美尼亞。

    帕西亞的總督代蒙納克斯(Demonex)被擊潰,羅馬軍隊橫掃森嚴壁壘的防地,重新征服了亞美尼亞。

    同時,伊比利亞的騎兵也遍掃了這塊平原(8)(其時約為公元42年)。

     瓦當斯由波斯東部返回後,便出兵占領塞琉古(公元42年)。

    這個地方已經反叛達7年之久(9)。

    接着他又欲征亞美尼亞。

    塔西圖說,他急于占領亞美尼亞,卻被反戰的叙利亞總督維比烏斯·馬蘇斯(VibiusMarsus)所阻(10)。

     此外,在努力解決東方事務中,克勞狄烏斯于公元41年承認米特拉達悌三世為博斯普魯斯王,并将西裡亞一片國土封賞給了波萊摩(11)。

     萊茵河及不列颠地區 公元41~43年 公元41年,日耳曼發生了暴亂,恰提人和喬西人開戰之勢已不可避免。

    戰争分别由Ser.薩爾波西斯·伽爾巴和P.伽賓留斯·塞庫德斯(P.GabinusSecudus)指揮(12)。

     公元43年,庫諾拜利努斯死後,不列颠局勢一派混亂,克勞狄烏斯派出奧魯斯·普勞悌亞斯(AulusPlantius)前往這個島嶼鎮壓反叛。

    克勞狄烏斯本人也曾短期親臨前線。

    卡拉塔庫斯(Caratacus)和托格杜姆努斯(Togodumnus)領導了反羅馬之侵的戰争(13)。

     (三) 帕西亞和博斯普魯斯 公元43~49年 戈塔塞斯并沒有長期滿足于谪守希爾卡尼亞,他&ldquo懊悔不該輕棄王位&rdquo。

    公元43年他再次招兵起事。

    這次戰争中,他在艾林德河(theErindes)也許是希爾卡尼亞西部邊境的沙林德河(theCharindas)被瓦當斯擊敗。

    瓦當斯繼續追擊當地部落直至信德河,很可能是現在的特堅德(theTejend)。

    他的成功也正是結束于此,他征募的帕西亞軍卒拒絕繼續前進。

    于是,&ldquo建成了記載他豐功偉績的紀念碑之後,便載譽而歸&rdquo(14)。

    然而于公元44年夏至公元45年初,戈塔塞斯又占領了塞琉古。

    公元45年,瓦當斯再次收回了這座城市(15)。

     在博斯普魯斯,盡管克勞狄烏斯采取了友善的姿态,米特拉達悌三世(16)仍然對羅馬政府頗懷敵意,甚至準備發起戰争。

    據載,為了不被懷疑,他派了他的兄弟柯提斯作為派駐皇帝身邊的使臣。

    可是,柯提斯在羅馬揭發了米特拉達悌的陰謀。

    克勞狄烏斯遂命他為國王,并于公元45年或公元46年(17)派密西亞總督A.狄疊斯·伽魯斯(A.DidiusGallus)領一支護衛軍随他返回博斯普魯斯。

    驅逐了米特拉達悌之後,伽魯斯撤返羅馬,隻将朱利亞斯·阿奎拉(JuliusAquila)的一支隊伍留下。

     米特拉達悌并不甘于被黜,他召集鄰近部落,收容逃亡将士。

    接着便舉兵擊敗丹達裡德人(theDandaridae),并占據了該族在密奧悌斯(亞速海)東部的領地。

    由于他的旗開得勝,使他獲得了塞拉西王佐西奈斯(Zorsines)的支持、援助。

    柯提斯和他的保護人J.阿奎那害怕他們會立刻向博斯普魯斯進攻,遂與奧爾西王尤農内斯(Eunones)結成同盟,并在他的幫助之下,于公元48年擊敗了米特拉達悌。

    &ldquo向頓河進軍的三天之内,便取得了一個不流血的偉大勝利,這是羅馬軍隊的光榮。

    &rdquo(18)在這個光榮面前,佐西奈斯被迫投降。

    米特拉達悌逃往尤農内斯處避難,反遭尤農内斯扣押。

    這個敗北的國王于公元49年被比塞尼亞和蓬塔斯監察官朱尼亞斯·賽羅(JuniusCilo)押送到羅馬(19)。

     北歐及不列颠 公元47年 約在公元45年,色雷斯的羅米塔爾西斯三世被其妻謀殺。

    公元46年克勞狄烏斯在克服了頑強的抵抗之後将該國兼并入羅馬(2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博斯普魯斯和特雷斯的戰争嚴重地影響了拜占庭的貿易,羅馬政府隻好減免了這個城市五年的貢稅(21)。

     與博斯普魯斯戰争有密切關系的似乎還有賈齊格人(theJazyges),他們由南俄羅斯遷到蒂薩河谷,趕走了那裡的達西亞人(22)。

    而羅克索蘭尼人則去填補了賈齊格人原來的居住地(23)。

     公元47年,&ldquo在内戰中失去了全部貴族&rdquo的切魯西人遣使羅馬,要求派阿明留斯的侄子伊塔裡庫斯(Italicus)去當他們的國王。

    克勞狄烏斯為伊塔裡庫斯準備了一筆款子,又給他派了一支護衛隊。

    克勞狄烏斯說:&ldquo未曾有過一個不是人質而是公民的羅馬人到一個外國去登王位。

    &rdquo切魯西人以極高的禮遇接待了伊塔裡庫斯。

    但不久之後,&ldquo一些挑撥幫派不和而從中漁利的人&rdquo混入了邊境上的部落中,拼湊起一支大軍要奪伊塔裡庫斯的王位。

    在這次沖突中,國王得勝,但不久又遭廢黜。

    但是以後他又在朗哥巴底人的幫助之下得以複位。

    塔西圖說:&ldquo無論是在繁榮盛世,還是國難當頭,伊塔裡庫斯都給切魯西人帶來了不幸。

    &rdquo(24) 公元47年,幹納斯庫斯(Gannascus,此人曾長期在羅馬軍隊中服役)率領喬西人襲擊了高盧沿海地區,并侵入了日耳曼(25)。

    Cn.多米提亞斯·柯布羅(Cn.DomitiusCorbulo)擊毀了他們的船隻,恢複了秩序。

    他還将羅馬帝國的勢力一直延擴到弗裡西人之地。

    弗裡西人自從公元28年叛亂以來,一直是&ldquo心有怨而行不軌&rdquo。

    後來,柯布羅設計害死(喬西人首領)幹納斯庫斯,這激起了喬西人的一緻反抗。

    正當他預備采取鎮壓行動時,克勞狄烏斯堅決地将他召回羅馬。

     公元47年,P.奧斯托裡亞斯·斯卡普拉(P.OstoriusScapula)(26)在不列颠接替了奧魯斯·普勞梯亞斯的職務。

    這位新總督立即奉命鎮壓艾塞尼人(theIceni,在諾福克Norfolk和薩福克Sulfolk一帶)的叛亂。

    約在公元48年,他兵踐了福林郡(Flintshire)德盎裡人(theDegeangli)的領地,但被約克郡(Yorkshire)的布裡幹特人(theBrigantes)、蒙默思(Monmouth)和格拉摩根(Glamorgan)的西盧爾人(theSilures)的起義牽制住而不得不返回。

    西盧爾人的起義是卡拉塔庫斯(Caratacus)領導的,并曾一度擊敗羅馬軍。

    公元50年或公元51年,奧斯托裡亞斯大破卡拉塔庫斯的西盧爾軍。

    布裡幹特人的王後卡提曼都阿(Cartimandua)把卡拉塔庫斯交給了羅馬軍。

    據塔西圖說,卡拉塔庫斯在被押往意大利途中,&ldquo人們争相圍觀這個敢于多年與羅馬朝廷作對的名人&rdquo(27)。

     (四) 羅馬及帕西亞 公元49~50年 公元45年或公元46年瓦當斯在帕西亞遭謀殺。

    經一度混亂之後,戈塔塞斯接任其位(28)。

    但一些反對的人立即派出一個代表團去見克勞狄烏斯,要求派夫倫内斯一世的兒子邁赫代茨(Meherdates)出任國王(公元47年)。

    克勞狄烏斯忖思良久之後終于同意。

    公元49年邁赫代茨由叙利亞總督C.卡西亞斯·朗吉努斯(C.CassiusLonginus)護送到幼發拉底河上的祖格馬。

    盡管邁赫代茨有奧斯鄂勒(Osroene)王阿布加五世(AbgarV)、阿狄亞賓王依薩特二世(IzatesⅡ)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帕西亞人總督卡來勒斯(Carenes)的支持,他還是被戈塔塞斯擊敗,并且被俘囚禁(29)。

     北歐及不列颠 公元50~51年 公元50年,一支盧吉人的大軍&ldquo由維斯瓦河和奧得河的源流地區出發向瓦裡亞斯的王國進發&rdquo(30)。

    瓦裡亞斯的兩個侄子萬吉歐(Vangio)和西多(Sido)以及赫爾門杜裡王維比留斯(Vibilius)(31)抓住了這次侵略的機會,和盧吉人一起向馬可曼尼人和魁代人發起進攻。

    為了補充主要由步兵組成的軍隊,瓦裡亞斯雇傭了賈齊格人的騎兵。

    這些賈齊格人當時剛到達喀爾巴阡山西部。

    盡管有了這一支援,他還是無法抵抗赫爾門杜裡人和盧吉人的聯軍進攻,隻得撤入堡壘要塞中去。

    但賈齊格人已經遍布全國,後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大破瓦裡亞斯。

    與此同時,克勞狄烏斯派出了軍隊和辎重前往多瑙河地區以防這次戰争的勝利者在得意之餘會騷擾帝國的安甯。

    瓦裡亞斯被推翻後,他逃到羅馬人那裡去避難。

    羅馬人委派他領一批舊部駐于潘諾尼亞。

    馬可曼尼則被萬吉歐和西多瓜分了。

    這兩個國王後期都是忠于羅馬帝國的。

     公元50年,遠西部地區的恰提人侵入韋特勞河(theWetterau)和緬因河下遊地區,被上日耳曼首領P.龐彭紐斯·塞坤都斯(P.PomponiusSecundus)擊退。

    恰提人一方面受到羅馬軍圍攻,另一方面又遭到他們的老對手切魯西人的包抄,處境極為不利,便宣布停戰,并向羅馬派送了人質(32)。

     在不列颠,卡拉塔庫斯被俘之後,反對羅馬的戰争繼而又高漲起來,尤以西盧爾人為甚。

    不列颠總督奧斯托裡亞斯·斯卡普拉因為&ldquo憂郁過度&rdquo而死。

    不久,西盧爾人擊敗了T.曼流斯·瓦倫斯(T.ManliusValens)統帥的軍團。

    新總督狄疊斯·伽魯斯(公元52~57年或公元58年在位)奉行極為謹慎的安撫政策,在一段時期之後,便恢複了和平(33)。

     (五) 帕西亞和亞美尼亞 公元51~54年 公元51年,戈塔塞斯去世,可能是死于一起騷亂事件中。

    沃羅吉斯一世繼位。

    在此之前,王位曾一度為沃倫内斯二世所據(34)。

     公元51年,伊伯利亞王法拉斯曼勒斯派他的兒子拉達米斯特斯(Radamistus)率大軍去攻伊比利亞人米特拉達悌(亞美尼亞王)(35)。

    這位亞美尼亞王對入侵毫無防範,不得不跑到羅馬駐防軍的營壘中避難。

    後來他被誘出這個保護區,被他的侄子殺死。

    沃羅吉斯抓住米特拉達悌被害的機會,于公元51年或公元52年進攻亞美尼亞,以圖将他的兄弟扶為亞美尼亞王。

    在沃羅吉斯步步進逼之下,拉達米斯特斯出逃,阿塔克薩塔和梯格蘭羅塞塔兩座城池投降。

    但出于某種原因,沃羅吉斯放棄了他的計劃而撤往帕西亞。

    拉達米斯特斯因之返回,卻又被亞美尼亞人趕走。

    公元53年,梯裡代茨領一支帕西亞軍隊占領了這個國家(36)。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系列戰亂中,羅馬政府未采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它在亞美尼亞的利益。

     柯布羅在幼發拉底河前線 公元54~63年 公元54年,克勞狄烏斯逝世,尼祿(Nero)繼位。

    同年底尼祿即令Cn.多米提亞斯·柯布羅重振羅馬帝國在東方的聲威(37)。

    公元55年柯布羅到達卡帕多西亞,并着手備戰,在蓬塔斯的特拉布松(Trapezus或Trepbizond)建立了戰争基地。

    羅馬軍隊還于公元54年或公元55年占領了克裡米亞的切森内蘇斯(Chersonesus),公元56年或公元57年占領并重建了第聶伯河口上的蒂拉斯(Tyras)(38)。

     當羅馬人正準備将帕西亞人趕出亞美尼亞時,沃羅吉斯正忙于應付國内的騷亂。

    公元55年,企圖争奪帕西亞王位的瓦當斯(沃羅吉斯的兒子)來到了希爾卡尼亞(39),這支瓦當斯率領的達希人和薩卡斯人的大軍開始進攻帕提恩(Parthyene)(40)(原帕西亞的一個省份)。

    正與阿狄亞賓的依薩特交戰的沃羅吉斯隻得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