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關燈
小
中
大
蠻族入侵的問題,是曆史學家久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曆史學家們也一緻認為有責任建立某種适當的理論來解釋這個曆史現象。
本書便是以此題為出發點進行的一項研究,而且展示了研究的結果。
前面已經将有關的事件一一羅列。
在對這個問題做出簡要總結之前,似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對蠻族入侵問題的解釋,這種解釋在現代文獻傳記中是找不到的。
對蠻族入侵問題的一些解釋 首先應看到,對蠻族入侵的解釋,通常指對有關早年蠻族遷移的問題所作的解釋。
有關日耳曼民族大遷移的種種理論,無論在形式上或是内容上,均不出古典著作家的記叙和論述的範圍。
在那些一言便成定論的權威學者中,恺撒可謂聲望最高。
他所持的觀點是,發生民族遷徙的原因每每是&ldquo人口衆而土地乏&rdquo。
這自然也被當成一個博識學者潛心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因而&ldquo人口過剩&rdquo(1)導緻日耳曼民族的遷徙這一觀點,曆來就占有至高無上的指導地位。
盡管有着如此權威性的說法,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争論在持續地進行着,看不到任何解決的希望。
雙方觀點不同之處在于人口過剩的現象到底可不可能發生這個決定性的前提(2),而恰恰在這一點上缺乏直接的曆史證據。
局面是如此地窘困,以至于不得不回過頭從那些由之得出人口過剩結論的史料中去重新加以研究,尤其要考察恺撒的言論是否的确可以成為那種信念的依托。
研究史料中有關論述時,注意甄别兩種不同的情況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是作者站在自己當時的立場上對某一事件所作的評論;另一種是作者親自參加或目睹了某一事件,或者是他對這一事件擁有确鑿無疑的證據而作的評述。
如果對恺撒的論著加以考察,則會發現他所論及的發生于他在高盧的活動之前的事件和他親身參加的與高盧作戰的情況之間有着明顯的不同。
在講到某一件早年發生的戰争時,他說比利時人在高盧定居下來,&ldquo因為那裡土地肥沃,物産豐美&rdquo。
這些來自比利時的部落又侵犯了不列颠,目的在于&ldquo掠奪财富&rdquo(3)。
值得注意的是,高盧人曾一度比日耳曼人更為強大。
這時他們便以&ldquo人口衆而土地少&rdquo(4)為借口向萊茵河彼岸進行移民擴張。
恺撒根據他自己的思想所作的論述和根據他的觀察所作的記叙具有迥然不同的特點。
在關于赫爾維蒂人遷移的著作中,他詳細地記叙了遷移之前的形勢,将造成遷移的首要原因歸于奧爾及托列克斯(Orgetorix)的誘勸。
同樣,對阿裡奧維斯塔斯率領的日耳曼人來到高盧,他認為是阿爾維尼人和塞誇尼人雇傭阿裡奧維斯塔斯來反對愛德維人,并且說這些蠻族人在新的環境中&ldquo漸漸地愛上了高盧的牧場、文明和财富,因而更多的蠻夷人遷入高盧&rdquo。
此外,在講到烏希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遷渡萊茵河時,他記載了他們自己的說法,即&ldquo他們是由于受到蘇維比人的驅趕,才背井離鄉,來到這裡&rdquo。
烏比人也向恺撒抱怨他們遭到蘇維比人的迫害和追逐(5)。
如果接受恺撒提供的這些證據,那麼采納這兩種解釋中的任何一種,顯然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難想象,現代著作家更多地引用了恺撒的許多一般性論述,因為他們認為他的這些論述均來自蠻族部落中流傳的史實。
姑且不論恺撒那些并非來自民間傳說的記載,而進一步考慮到當他缺乏資料來源時,他便退回到羅馬史學家撰寫紀傳文學的老傳統上去了(6)。
這種羅馬傳統的文學體裁在李維(Livy)的著作中多有體現。
他寫了許多有關高盧人入侵意大利的戰事。
他說,在塔奎紐斯·普利斯庫斯(TarquiniusPriscus)時代,克爾特人國王阿姆比加圖斯(Ambigatus)&ldquo急于擺脫其國家人口過剩的負擔&rdquo,派了他的兩個侄子各帶一批部民外遷。
其中一個率領各部落的&ldquo過剩之民&rdquo越阿爾卑斯山,擊敗埃特魯斯坎斯人。
此外,根據&ldquo傳統的說法&rdquo,這些高盧部落人是在卡米魯斯(CamiUus)時代越過阿爾卑斯山的。
他們&ldquo聽說那裡有甘美的水果,特别是香醇的葡萄酒,這使他們垂涎三尺&rdquo。
關于這些物産的消息來自一個叫克魯西姆的阿努恩(ArrunsofClusium的人。
&ldquo他企圖将他們誘入意大利。
&rdquo(7)普林尼也提到這件事,但說慫恿高盧人進入意大利的是一個名叫亥裡柯(Helico)的赫爾維蒂人(8)。
李維則認為居住在加拉提亞的高盧人之所以受唆東遷,&ldquo不是為了尋求土地,便是企圖掠奪财富&rdquo。
後來他們聽說亞洲富庶,便到了亞洲。
李維說,另有一支高盧人本想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國家。
他們以&ldquo人口過多、缺乏土地、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為借口,越過阿爾卑斯山去尋找新的家園&rdquo(9)。
可以看出,李維所說的這些情況,皆發生于他當時的3世紀到6世紀以前的期間。
這當然隻能是根據民間流傳,而不可能是他的直接記錄。
作為一個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理當關注民族遷移的問題(10),但是他對和他同時代的李維史學理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ldquo人口過剩&rdquo理論卻毫無涉及,相反,他認為遷移到加拉提亞的特克托薩吉斯人在其原高盧祖籍部落中受到排擠和驅逐,而由波(thePo)山谷遷往多瑙河的波依人,也在原居住地受到驅趕。
斯特拉波說,在他當事之年,日耳曼的許多部落被蘇比人趕過多瑙河去。
其他一些部落如馬爾西人則逃到&ldquo國土的邊遠地區&rdquo以躲避諾曼人的進攻。
馬可曼尼人是在其首領馬羅波杜斯的帶領下遷移的。
朗哥巴底人也&ldquo一個不剩地逃離其本土&rdquo(11)。
在維利奧斯·帕特庫魯斯的《羅馬史》中,對部落遷移問題的解釋與恺撒《高盧戰記》的說法全然不同。
《羅馬史》論述遠古時代部分中說,呂底亞的兩個國王李德斯(Lydus)和特來努斯(Tyrrhenus)因為&ldquo糧食歉收,便抽簽決定由誰帶領一部分民衆離開呂底亞&rdquo,結果是特來努斯中了簽,于是他渡海去了意大利。
維利奧斯還說到後來&ldquo為數衆多的希臘年輕人因為人口太多而外求新居,來到亞洲&rdquo(12)。
此外,在講到他所反對的馬可曼尼人時,維利奧斯說他們&ldquo響應其首領馬羅波杜斯的号召&rdquo(13)而發生了遷移。
在典籍中,對蠻族部落遷徙問題有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某位不知名的作者強調人口過剩和缺乏土地是其主要原因;另一種觀點則提出近代曆史事件的實際細節。
盡管如此,第一種意見還是得到廣泛的接受,以至于成為以後進一步推測的起點,産生各種理論以解釋所謂人口過剩而四處遷移以及缺乏土地等問題。
例如有人認為人口過剩是畜牧業生産轉變為農業生産的自然結果(14)。
同時也有人認為尋求新的土地是由于原始的農業制度使大量土地變得貧瘠而造成的(15)。
然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可以流傳的文學作品作為基本出發點,因而也沒有必要去開展下一步的探讨。
當曆史學家們否認這個人口過剩理論時,卻往往又采納了羅馬傳統文學中别的假設,并且從蠻族人民的心理特征中去發現遷移的根本原因。
例如威廉·羅伯遜(WilliamRobertson)認為這種沖擊來自日耳曼人的&ldquo尚武精神&rdquo。
他的觀點是,&ldquo這些民族首次對帝國的入侵,與其說是尋求新的家園,倒不如說是為了掠奪财富&rdquo(16)。
他的這個看法得到不少人的支持(17)。
雖然到了近代,這種黩武主義漸漸變成了&ldquo改變環境的欲望&rdquo
曆史學家們也一緻認為有責任建立某種适當的理論來解釋這個曆史現象。
本書便是以此題為出發點進行的一項研究,而且展示了研究的結果。
前面已經将有關的事件一一羅列。
在對這個問題做出簡要總結之前,似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對蠻族入侵問題的解釋,這種解釋在現代文獻傳記中是找不到的。
對蠻族入侵問題的一些解釋 首先應看到,對蠻族入侵的解釋,通常指對有關早年蠻族遷移的問題所作的解釋。
有關日耳曼民族大遷移的種種理論,無論在形式上或是内容上,均不出古典著作家的記叙和論述的範圍。
在那些一言便成定論的權威學者中,恺撒可謂聲望最高。
他所持的觀點是,發生民族遷徙的原因每每是&ldquo人口衆而土地乏&rdquo。
這自然也被當成一個博識學者潛心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因而&ldquo人口過剩&rdquo(1)導緻日耳曼民族的遷徙這一觀點,曆來就占有至高無上的指導地位。
盡管有着如此權威性的說法,但實際上這個問題卻一直懸而未決。
争論在持續地進行着,看不到任何解決的希望。
雙方觀點不同之處在于人口過剩的現象到底可不可能發生這個決定性的前提(2),而恰恰在這一點上缺乏直接的曆史證據。
局面是如此地窘困,以至于不得不回過頭從那些由之得出人口過剩結論的史料中去重新加以研究,尤其要考察恺撒的言論是否的确可以成為那種信念的依托。
研究史料中有關論述時,注意甄别兩種不同的情況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是作者站在自己當時的立場上對某一事件所作的評論;另一種是作者親自參加或目睹了某一事件,或者是他對這一事件擁有确鑿無疑的證據而作的評述。
如果對恺撒的論著加以考察,則會發現他所論及的發生于他在高盧的活動之前的事件和他親身參加的與高盧作戰的情況之間有着明顯的不同。
在講到某一件早年發生的戰争時,他說比利時人在高盧定居下來,&ldquo因為那裡土地肥沃,物産豐美&rdquo。
這些來自比利時的部落又侵犯了不列颠,目的在于&ldquo掠奪财富&rdquo(3)。
值得注意的是,高盧人曾一度比日耳曼人更為強大。
這時他們便以&ldquo人口衆而土地少&rdquo(4)為借口向萊茵河彼岸進行移民擴張。
恺撒根據他自己的思想所作的論述和根據他的觀察所作的記叙具有迥然不同的特點。
在關于赫爾維蒂人遷移的著作中,他詳細地記叙了遷移之前的形勢,将造成遷移的首要原因歸于奧爾及托列克斯(Orgetorix)的誘勸。
同樣,對阿裡奧維斯塔斯率領的日耳曼人來到高盧,他認為是阿爾維尼人和塞誇尼人雇傭阿裡奧維斯塔斯來反對愛德維人,并且說這些蠻族人在新的環境中&ldquo漸漸地愛上了高盧的牧場、文明和财富,因而更多的蠻夷人遷入高盧&rdquo。
此外,在講到烏希皮特人和騰克特裡人遷渡萊茵河時,他記載了他們自己的說法,即&ldquo他們是由于受到蘇維比人的驅趕,才背井離鄉,來到這裡&rdquo。
烏比人也向恺撒抱怨他們遭到蘇維比人的迫害和追逐(5)。
如果接受恺撒提供的這些證據,那麼采納這兩種解釋中的任何一種,顯然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不難想象,現代著作家更多地引用了恺撒的許多一般性論述,因為他們認為他的這些論述均來自蠻族部落中流傳的史實。
姑且不論恺撒那些并非來自民間傳說的記載,而進一步考慮到當他缺乏資料來源時,他便退回到羅馬史學家撰寫紀傳文學的老傳統上去了(6)。
這種羅馬傳統的文學體裁在李維(Livy)的著作中多有體現。
他寫了許多有關高盧人入侵意大利的戰事。
他說,在塔奎紐斯·普利斯庫斯(TarquiniusPriscus)時代,克爾特人國王阿姆比加圖斯(Ambigatus)&ldquo急于擺脫其國家人口過剩的負擔&rdquo,派了他的兩個侄子各帶一批部民外遷。
其中一個率領各部落的&ldquo過剩之民&rdquo越阿爾卑斯山,擊敗埃特魯斯坎斯人。
此外,根據&ldquo傳統的說法&rdquo,這些高盧部落人是在卡米魯斯(CamiUus)時代越過阿爾卑斯山的。
他們&ldquo聽說那裡有甘美的水果,特别是香醇的葡萄酒,這使他們垂涎三尺&rdquo。
關于這些物産的消息來自一個叫克魯西姆的阿努恩(ArrunsofClusium的人。
&ldquo他企圖将他們誘入意大利。
&rdquo(7)普林尼也提到這件事,但說慫恿高盧人進入意大利的是一個名叫亥裡柯(Helico)的赫爾維蒂人(8)。
李維則認為居住在加拉提亞的高盧人之所以受唆東遷,&ldquo不是為了尋求土地,便是企圖掠奪财富&rdquo。
後來他們聽說亞洲富庶,便到了亞洲。
李維說,另有一支高盧人本想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國家。
他們以&ldquo人口過多、缺乏土地、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為借口,越過阿爾卑斯山去尋找新的家園&rdquo(9)。
可以看出,李維所說的這些情況,皆發生于他當時的3世紀到6世紀以前的期間。
這當然隻能是根據民間流傳,而不可能是他的直接記錄。
作為一個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理當關注民族遷移的問題(10),但是他對和他同時代的李維史學理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ldquo人口過剩&rdquo理論卻毫無涉及,相反,他認為遷移到加拉提亞的特克托薩吉斯人在其原高盧祖籍部落中受到排擠和驅逐,而由波(thePo)山谷遷往多瑙河的波依人,也在原居住地受到驅趕。
斯特拉波說,在他當事之年,日耳曼的許多部落被蘇比人趕過多瑙河去。
其他一些部落如馬爾西人則逃到&ldquo國土的邊遠地區&rdquo以躲避諾曼人的進攻。
馬可曼尼人是在其首領馬羅波杜斯的帶領下遷移的。
朗哥巴底人也&ldquo一個不剩地逃離其本土&rdquo(11)。
在維利奧斯·帕特庫魯斯的《羅馬史》中,對部落遷移問題的解釋與恺撒《高盧戰記》的說法全然不同。
《羅馬史》論述遠古時代部分中說,呂底亞的兩個國王李德斯(Lydus)和特來努斯(Tyrrhenus)因為&ldquo糧食歉收,便抽簽決定由誰帶領一部分民衆離開呂底亞&rdquo,結果是特來努斯中了簽,于是他渡海去了意大利。
維利奧斯還說到後來&ldquo為數衆多的希臘年輕人因為人口太多而外求新居,來到亞洲&rdquo(12)。
此外,在講到他所反對的馬可曼尼人時,維利奧斯說他們&ldquo響應其首領馬羅波杜斯的号召&rdquo(13)而發生了遷移。
在典籍中,對蠻族部落遷徙問題有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是某位不知名的作者強調人口過剩和缺乏土地是其主要原因;另一種觀點則提出近代曆史事件的實際細節。
盡管如此,第一種意見還是得到廣泛的接受,以至于成為以後進一步推測的起點,産生各種理論以解釋所謂人口過剩而四處遷移以及缺乏土地等問題。
例如有人認為人口過剩是畜牧業生産轉變為農業生産的自然結果(14)。
同時也有人認為尋求新的土地是由于原始的農業制度使大量土地變得貧瘠而造成的(15)。
然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可以流傳的文學作品作為基本出發點,因而也沒有必要去開展下一步的探讨。
當曆史學家們否認這個人口過剩理論時,卻往往又采納了羅馬傳統文學中别的假設,并且從蠻族人民的心理特征中去發現遷移的根本原因。
例如威廉·羅伯遜(WilliamRobertson)認為這種沖擊來自日耳曼人的&ldquo尚武精神&rdquo。
他的觀點是,&ldquo這些民族首次對帝國的入侵,與其說是尋求新的家園,倒不如說是為了掠奪财富&rdquo(16)。
他的這個看法得到不少人的支持(17)。
雖然到了近代,這種黩武主義漸漸變成了&ldquo改變環境的欲望&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