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猴冠欺禦史 皮相顯真人
關燈
小
中
大
藏奸笑沐猴,預兆炫陳侯。
巧洩先天秘,潛行掩日謀。
鏡懸妖已露,雷動魄應愁。
何似安泉石,遨遊溪水頭。
嘗讀《晉書》張茂先事:冀北有狐,已千歲。
知茂先博物,要去難他,道他耳聞千載之事,不若他目擊千年之事。
路過燕昭王墓,墓前華表,也是千年之物,也成了妖。
與它相辭,要往洛陽見張茂先。
華表道:“張公博物,恐誤老表。
”這狐不聽。
卻到洛陽,化一書生,與張公談千載之下曆曆如見;千載之上含糊未明。
張公疑它是妖物,與道士雷煥計議,道:“千年妖物,唯千年之木可焚而照之”。
張茂先道:“這等,隻有燕昭王墓前華表木已有千年。
”因着往取之。
華表忽然流涕道:“老狐不聽吾言,果誤我!”伐來照他,現身是一老狐,身死。
又孫吳時,武康一人入山伐木,得一大龜,帶回要獻與吳王。
宿于桑林,夜聞桑樹與龜對語道:“元緒,元緒!乃罹此禍。
” 龜道:“縱盡南山之薪,其如我何?” 桑樹道:“諸葛君博物,恐不能免。
”進獻,命烹之,不死。
問諸葛恪。
諸葛恪道:“當以桑樹煮之,即死。
”獻龜的因道夜間桑樹對語之事。
吳王便伐那桑烹煮,龜即潰爛。
我想這狐若不思逞材,猶可苟活;這龜不恃世之不能烹它,也可曳尾塗中,隻因兩個有挾而逞,遂緻殺身。
我朝也有個猢狲,它生在鳳陽府壽州八公山。
此地峰巒層疊,林木深邃,饑餐木實,渴飲溪流,或時地上閑行,或時枝頭長嘯。
這件物兒雖小,恰也見過幾朝開創,幾代淪亡: 金陵王氣鞏南唐,又見降書入洛陽。
壘蟻紛争金氏覆,海鷗飄泊宋朝亡。
是非喜見山林隔,奔逐悲看世路忙。
一枕泉聲遠塵俗,迥然别自有天壤。
自唐末至元,已七百餘年,它氣候已成,變化都會。
常變作美麗村姑,哄誘這些樵采俗子,采取元陽。
這人一與交接,也便至恹恹成疾,若再加一癡想,必至喪亡。
它又道這些都是濁人,雖得元陽,未證仙界,待欲化形入鳳陽城市來。
恰遇着一個小官,騎着一匹馬,帶着兩個安童,到一村莊下馬。
生得豐神俊逸,意氣激昂,年紀不過十六七歲。
唇碎海底珊瑚,骨琢昆岩美玉。
臉飛天末初霞,鬓染巫山新綠。
卻是浙東路達魯花赤阿裡不花兒子阿裡帖木兒,他來自己莊上催租。
這猴見了,道:“姻緣,事非偶然。
我待城中尋個佳偶。
”他卻走将來湊。
當日阿裡帖木兒在莊前後閑步。
這猴便化個美女,幌他一幌。
乍露可餐秀色,俄呈炫目嬌容。
花徑半遮羞面,苔階淺印鞋蹤。
玉筍纖纖,或時拈着花兒嗅;金蓮緩緩,或時趁着草兒步。
或若微吟,或若遠想,遮遮掩掩,隐隐見見。
那帖木兒遠了怕看不親切,近了又怕驚走了她,也這等凫行鶴步,在那廂張望。
見他漸(近)也不避,欲待向前,卻被荊棘鈎住了衣服。
那女子已去,回來悒怏,睡也睡不着。
次日,打發家僮往各處催租。
自(己又在莊前後)搖擺。
那女子又似伺候的,又在那廂,(兩個斜着眼兒)瞧,側着眼兒望,也有時看了低頭笑,及至(将攏身說)句話兒,那女子翩然去了。
似此兩日,兩下情意□(兒)都熟了。
這日,帖木兒乘着她彎着腰兒,把纖手彈鞋上污的塵,不知道他到,帖木兒悄悄凹在她背後,叫一聲“美人!” 那女子急立起時,帖木兒早已膩着臉逼在身邊了。
此時要走也走不得。
帖木兒道:“美人高姓?住在何處?為何每日在此?” 那美人低着頭,把衫袖兒銜在嘴邊,隻叫“讓路”。
問了幾次,道:“我是侯氏之女,去此不遠,因采花至此。
” 帖木兒道:“小生浙東達魯花赤之子,尚未有親。
因催租至此,可雲奇遇。
” 這女子道:“閃開!我出來久,家中要尋。
” 帖木兒四顧無人,如何肯放?道:“姐姐若還未聘,小生不妨作東床。
似小生家門、年貌,卻也相當,強似落庸夫俗子之手。
” 女子聽了,不覺長歎道:“妾門戶衰微,又處山林,常有**之慮,然也是命,奈何!奈何!” 帖木兒道:“如姐姐見允,當與姐姐偕老。
” 女子道:“輕諾寡信。
君高門,煞時相就,後還棄置。
” 帖木兒便向天發
巧洩先天秘,潛行掩日謀。
鏡懸妖已露,雷動魄應愁。
何似安泉石,遨遊溪水頭。
嘗讀《晉書》張茂先事:冀北有狐,已千歲。
知茂先博物,要去難他,道他耳聞千載之事,不若他目擊千年之事。
路過燕昭王墓,墓前華表,也是千年之物,也成了妖。
與它相辭,要往洛陽見張茂先。
華表道:“張公博物,恐誤老表。
”這狐不聽。
卻到洛陽,化一書生,與張公談千載之下曆曆如見;千載之上含糊未明。
張公疑它是妖物,與道士雷煥計議,道:“千年妖物,唯千年之木可焚而照之”。
張茂先道:“這等,隻有燕昭王墓前華表木已有千年。
”因着往取之。
華表忽然流涕道:“老狐不聽吾言,果誤我!”伐來照他,現身是一老狐,身死。
又孫吳時,武康一人入山伐木,得一大龜,帶回要獻與吳王。
宿于桑林,夜聞桑樹與龜對語道:“元緒,元緒!乃罹此禍。
” 龜道:“縱盡南山之薪,其如我何?” 桑樹道:“諸葛君博物,恐不能免。
”進獻,命烹之,不死。
問諸葛恪。
諸葛恪道:“當以桑樹煮之,即死。
”獻龜的因道夜間桑樹對語之事。
吳王便伐那桑烹煮,龜即潰爛。
我想這狐若不思逞材,猶可苟活;這龜不恃世之不能烹它,也可曳尾塗中,隻因兩個有挾而逞,遂緻殺身。
我朝也有個猢狲,它生在鳳陽府壽州八公山。
此地峰巒層疊,林木深邃,饑餐木實,渴飲溪流,或時地上閑行,或時枝頭長嘯。
這件物兒雖小,恰也見過幾朝開創,幾代淪亡: 金陵王氣鞏南唐,又見降書入洛陽。
壘蟻紛争金氏覆,海鷗飄泊宋朝亡。
是非喜見山林隔,奔逐悲看世路忙。
一枕泉聲遠塵俗,迥然别自有天壤。
自唐末至元,已七百餘年,它氣候已成,變化都會。
常變作美麗村姑,哄誘這些樵采俗子,采取元陽。
這人一與交接,也便至恹恹成疾,若再加一癡想,必至喪亡。
它又道這些都是濁人,雖得元陽,未證仙界,待欲化形入鳳陽城市來。
恰遇着一個小官,騎着一匹馬,帶着兩個安童,到一村莊下馬。
生得豐神俊逸,意氣激昂,年紀不過十六七歲。
唇碎海底珊瑚,骨琢昆岩美玉。
臉飛天末初霞,鬓染巫山新綠。
卻是浙東路達魯花赤阿裡不花兒子阿裡帖木兒,他來自己莊上催租。
這猴見了,道:“姻緣,事非偶然。
我待城中尋個佳偶。
”他卻走将來湊。
當日阿裡帖木兒在莊前後閑步。
這猴便化個美女,幌他一幌。
乍露可餐秀色,俄呈炫目嬌容。
花徑半遮羞面,苔階淺印鞋蹤。
玉筍纖纖,或時拈着花兒嗅;金蓮緩緩,或時趁着草兒步。
或若微吟,或若遠想,遮遮掩掩,隐隐見見。
那帖木兒遠了怕看不親切,近了又怕驚走了她,也這等凫行鶴步,在那廂張望。
見他漸(近)也不避,欲待向前,卻被荊棘鈎住了衣服。
那女子已去,回來悒怏,睡也睡不着。
次日,打發家僮往各處催租。
自(己又在莊前後)搖擺。
那女子又似伺候的,又在那廂,(兩個斜着眼兒)瞧,側着眼兒望,也有時看了低頭笑,及至(将攏身說)句話兒,那女子翩然去了。
似此兩日,兩下情意□(兒)都熟了。
這日,帖木兒乘着她彎着腰兒,把纖手彈鞋上污的塵,不知道他到,帖木兒悄悄凹在她背後,叫一聲“美人!” 那女子急立起時,帖木兒早已膩着臉逼在身邊了。
此時要走也走不得。
帖木兒道:“美人高姓?住在何處?為何每日在此?” 那美人低着頭,把衫袖兒銜在嘴邊,隻叫“讓路”。
問了幾次,道:“我是侯氏之女,去此不遠,因采花至此。
” 帖木兒道:“小生浙東達魯花赤之子,尚未有親。
因催租至此,可雲奇遇。
” 這女子道:“閃開!我出來久,家中要尋。
” 帖木兒四顧無人,如何肯放?道:“姐姐若還未聘,小生不妨作東床。
似小生家門、年貌,卻也相當,強似落庸夫俗子之手。
” 女子聽了,不覺長歎道:“妾門戶衰微,又處山林,常有**之慮,然也是命,奈何!奈何!” 帖木兒道:“如姐姐見允,當與姐姐偕老。
” 女子道:“輕諾寡信。
君高門,煞時相就,後還棄置。
” 帖木兒便向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