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千秋盟友誼 雙璧返他鄉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回千秋盟友誼雙璧返他鄉
屈指交情幾斷魂,波流雲影幻難論。
荒墳樹絕徐君劍,暮市蛛羅翟相門。
誰解绨袍憐範叔,空傳一飯贈王孫。
扶危自是英雄事,莫向庸流浪乞恩。
世态淡涼,俗語常道得好:“隻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
”即如一個富人,是極吝啬,半個錢不舍的,卻道,我盡意奉承他,或者也憐我,得他資給;一個做官的,是極薄情,不認得人的,卻道,我盡心鑽拱他,或者也喜我,得他提攜,一介窮人,還要東補西折,把去送他。
若是個處困時,把那小人圖報的心去度量他:年幼的,道這人小,沒長養;年老的,道人老,沒回殘;文士笑他窮酸;武夫笑他白木;謹慎的說道沒作為;豪爽的道他忒放縱。
高不是,低不是,隻惹憎嫌,再沒憐惜。
就是錢過北鬥,任他堆積;米爛成倉,任他爛卻,怎肯扶危濟困?況這個人又不是我至親至友!不□(似)豪俠漢子,不以親疏起見,偏要在困窮中留意。
昔日王文成陽明先生,他征江西桃源賊,問賊道:“如何聚得人攏?” 他道:“平生見好漢不肯放過。
有急周急,有危解危,故此人人知感。
” 陽明先生對各官道:“盜亦有道。
若是如今人,見危而坐視,是強盜不如了。
” 國初曾有一個杜環,原籍江西廬陵。
後來因父親一元遊宦江南,就居金陵。
他父親在日,曾與一個兵部主事常允恭交好。
不期允恭客死九江府,單單剩得一個六十歲母親張氏。
要回家回不得,日夕在九江城下哭。
有人指引她道:“安慶知府譚教先是妳嘉興人。
怎不去見他?” 張氏想起,也是兒子同筆硯朋友。
常日過安慶時,他曾送下程、請酒,稱她做伯母,畢竟有情。
誰料官情紙薄。
去見時,門上見她衣衫藍褛、侍從無人,不與報見。
及至千難萬難得一見,卻又不理。
隻得到金陵來。
其時一元已殁。
這張氏問到杜家,說起情事,杜環就留她在家。
其妻馬氏,就将自己衣服與她,将她通身藍褛的盡皆換去。
住了一日,張氏心不死,又尋别家。
走了幾家,并沒人理,隻得又轉杜家。
他夫婦□□(如同)待父母般,絕無一毫怠慢。
那張氏習久了,卻忘記自己流寓人家,還放出舊日太奶奶躁急求全生性來。
他夫妻全不介意。
屢寫書叫他次子伯章,決不肯來。
似此十年,杜環做了奉祀,差祭南鎮,與伯章相遇,道他母親記念。
伯章全不在心,歇了三年方來。
又值杜環生辰,母子抱頭而哭,一家驚駭,他恬然不動。
不數月,伯章哄母親道:“去去來接母親。
”誰知一去竟不複來。
那杜環整整供她二十年。
死了,又為殡殓。
夫以愛子尚不能養母,而友人之子反能周給,豈不是節義漢子! 不知還有一個:這人姓王名冕,字孟端,浙江紹興府諸暨人。
他生在元末,也就不肯出來做官。
夫耕婦織,度這歲月。
卻讀得一肚皮好書,便韬略星蔔,無所不曉;做得一手好文字,至詩歌柬劄,無所不工。
有一個吉進,他見他有才學,道:“王兄,我看你肚裡來得,怎守着這把鋤頭柄?做不官來,便做個吏。
你看如今來了這此鞑官,一些民情不知,好似山牛,憑他牽鼻。
告狀叫準便準,叫不準便不準;問事說充軍就充軍,說徒罪就徒罪。
都是這開門按鈔、大秤分金。
你怎麼守死善道?” 王孟端仰天哈哈大笑道:“你看,如今做官的什樣人,我去與他作吏?你說吏好,不知他講公事談天說地;論比較縮腦低頭,得幾貫枉法錢,常拼得徒流絞斬;略惹着風流罪,也不免夾打敲捶。
挨挨擠擠,每與這些門子書手成群;擺擺搖搖,也同那起皂隸甲首為伍。
日日捧了案卷,似草木般立在丹墀。
何如我或笑、或歌、或行、或住,都得自快,這便是燕雀不知鴻鹄志了。
” 後邊喪了妻,也不複娶。
把田産托了家奴管理,自客遊錢塘。
與一個錢塘盧太,字大來交好,一似兄弟一般。
又連着個詩酒朋友:青田劉伯溫。
他常與伯溫、大來,每遇時和景明,便縱酒西湖六橋之上,或時周遊兩峰、二竺,登高陟險,步履如飛。
大來嬌怯不能從,孟端笑他道:“隻好做個文弱書生。
” 一日,席地醉飲湖堤,見西北異雲起。
衆人道是景雲。
正分了個‘夏雲多奇峰’韻,要做詩。
伯溫道:“什麼景雲!這是王者氣,在金陵。
數年後吾當輔之。
”驚得坐客面如土色,都走了去。
連盧大來也道:“兄何狂(易)如此?”也(吓走了)。
隻有王孟
荒墳樹絕徐君劍,暮市蛛羅翟相門。
誰解绨袍憐範叔,空傳一飯贈王孫。
扶危自是英雄事,莫向庸流浪乞恩。
世态淡涼,俗語常道得好:“隻有錦上添花,沒有雪中送炭。
”即如一個富人,是極吝啬,半個錢不舍的,卻道,我盡意奉承他,或者也憐我,得他資給;一個做官的,是極薄情,不認得人的,卻道,我盡心鑽拱他,或者也喜我,得他提攜,一介窮人,還要東補西折,把去送他。
若是個處困時,把那小人圖報的心去度量他:年幼的,道這人小,沒長養;年老的,道人老,沒回殘;文士笑他窮酸;武夫笑他白木;謹慎的說道沒作為;豪爽的道他忒放縱。
高不是,低不是,隻惹憎嫌,再沒憐惜。
就是錢過北鬥,任他堆積;米爛成倉,任他爛卻,怎肯扶危濟困?況這個人又不是我至親至友!不□(似)豪俠漢子,不以親疏起見,偏要在困窮中留意。
昔日王文成陽明先生,他征江西桃源賊,問賊道:“如何聚得人攏?” 他道:“平生見好漢不肯放過。
有急周急,有危解危,故此人人知感。
” 陽明先生對各官道:“盜亦有道。
若是如今人,見危而坐視,是強盜不如了。
” 國初曾有一個杜環,原籍江西廬陵。
後來因父親一元遊宦江南,就居金陵。
他父親在日,曾與一個兵部主事常允恭交好。
不期允恭客死九江府,單單剩得一個六十歲母親張氏。
要回家回不得,日夕在九江城下哭。
有人指引她道:“安慶知府譚教先是妳嘉興人。
怎不去見他?” 張氏想起,也是兒子同筆硯朋友。
常日過安慶時,他曾送下程、請酒,稱她做伯母,畢竟有情。
誰料官情紙薄。
去見時,門上見她衣衫藍褛、侍從無人,不與報見。
及至千難萬難得一見,卻又不理。
隻得到金陵來。
其時一元已殁。
這張氏問到杜家,說起情事,杜環就留她在家。
其妻馬氏,就将自己衣服與她,将她通身藍褛的盡皆換去。
住了一日,張氏心不死,又尋别家。
走了幾家,并沒人理,隻得又轉杜家。
他夫婦□□(如同)待父母般,絕無一毫怠慢。
那張氏習久了,卻忘記自己流寓人家,還放出舊日太奶奶躁急求全生性來。
他夫妻全不介意。
屢寫書叫他次子伯章,決不肯來。
似此十年,杜環做了奉祀,差祭南鎮,與伯章相遇,道他母親記念。
伯章全不在心,歇了三年方來。
又值杜環生辰,母子抱頭而哭,一家驚駭,他恬然不動。
不數月,伯章哄母親道:“去去來接母親。
”誰知一去竟不複來。
那杜環整整供她二十年。
死了,又為殡殓。
夫以愛子尚不能養母,而友人之子反能周給,豈不是節義漢子! 不知還有一個:這人姓王名冕,字孟端,浙江紹興府諸暨人。
他生在元末,也就不肯出來做官。
夫耕婦織,度這歲月。
卻讀得一肚皮好書,便韬略星蔔,無所不曉;做得一手好文字,至詩歌柬劄,無所不工。
有一個吉進,他見他有才學,道:“王兄,我看你肚裡來得,怎守着這把鋤頭柄?做不官來,便做個吏。
你看如今來了這此鞑官,一些民情不知,好似山牛,憑他牽鼻。
告狀叫準便準,叫不準便不準;問事說充軍就充軍,說徒罪就徒罪。
都是這開門按鈔、大秤分金。
你怎麼守死善道?” 王孟端仰天哈哈大笑道:“你看,如今做官的什樣人,我去與他作吏?你說吏好,不知他講公事談天說地;論比較縮腦低頭,得幾貫枉法錢,常拼得徒流絞斬;略惹着風流罪,也不免夾打敲捶。
挨挨擠擠,每與這些門子書手成群;擺擺搖搖,也同那起皂隸甲首為伍。
日日捧了案卷,似草木般立在丹墀。
何如我或笑、或歌、或行、或住,都得自快,這便是燕雀不知鴻鹄志了。
” 後邊喪了妻,也不複娶。
把田産托了家奴管理,自客遊錢塘。
與一個錢塘盧太,字大來交好,一似兄弟一般。
又連着個詩酒朋友:青田劉伯溫。
他常與伯溫、大來,每遇時和景明,便縱酒西湖六橋之上,或時周遊兩峰、二竺,登高陟險,步履如飛。
大來嬌怯不能從,孟端笑他道:“隻好做個文弱書生。
” 一日,席地醉飲湖堤,見西北異雲起。
衆人道是景雲。
正分了個‘夏雲多奇峰’韻,要做詩。
伯溫道:“什麼景雲!這是王者氣,在金陵。
數年後吾當輔之。
”驚得坐客面如土色,都走了去。
連盧大來也道:“兄何狂(易)如此?”也(吓走了)。
隻有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