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烈士殉君難 書生得女貞

關燈
第五回烈士殉君難書生得女貞 &nbsp不兢歎南風,徒抒捧日功。

     &nbsp堅心誠似鐵,浩氣欲成虹。

     &nbsp令譽千年在,家園一夕空。

     &nbsp九嶷遺二女,雙袖濕啼紅。

     &nbsp大凡忠臣難做,隻是一個身家念重。

    一時激烈,也便視死如歸;一想到舉家戮辱,女哭兒啼,這光景難當。

    故畢竟要父子相信,像許副使逵,他家在山東樂陵做知縣時,流賊劉六、劉七作反,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廣府州縣官或死或逃,隻有他出兵破賊,超升佥事,後轉江西副使。

    值甯王謀反,逼脅各官從順。

    他抗義不從,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解下腰間金帶打去,衆寡不敵,為甯王所擒,臨死也不肯屈膝。

    此時他父親在河南,聽得說江西甯王作亂,殺了一個都堂,一個副使。

    他父親道:“這畢竟是我兒子。

    ”就開喪受吊。

    人還不肯信他。

    不期過了幾時,兇報來到,果然是他死節。

     &nbsp又如同他時死的,是孫都堂燧。

    他幾次上本,說甯王有反謀,都為甯王邀截去了。

    到六月十三日,甯王反謀已露。

    欲待除他,兵馬單弱,禁不得他勢大;欲待從他,有虧臣節。

    終日彷徨,在衙中走了一夜。

     &nbsp到五更,大聲道:“這斷不可從!”此時他已将家眷打發回家,隻剩得一個公子,一個老仆在衙内。

     &nbsp孫都堂走到他房裡道:“你們好睡!我走了一夜,你知道麼?” &nbsp公子道:“知道。

    ” &nbsp孫都道:“你知道些什麼?” &nbsp公子道:“為甯王的事。

    ” &nbsp孫都道:“這事當怎麼?” &nbsp公子道:“我已聽見你說不從了,你若從時,我們也不顧你先去。

    ”孫都卻也将頭點了一點。

     &nbsp早間進去,畢竟不從,與許副使同死。

    忠義之名,傳于萬古。

     &nbsp若像靖難之時,胡學士廣與解學士缙,同約死國。

    及到國破君王,解學士着人來看胡學士光景。

    隻見胡學士在那廂問:“曾喂豬麼?”看的人來回複,解學士笑道:“一個豬舍不得,舍得性命?”兩個都不死。

    後來解學士得罪,身死錦衣衛獄。

    妻子安置金齒。

    胡學士有個女兒已許解學士的兒子,因他遠戍,便就離親,逼女改嫁。

    其女不從,割耳自誓,終久歸了解家。

    這便是有好女無好父。

     &nbsp又像李副都使實,平日與甯王交好,到将反時,來召他,他便恐負“從逆”的名,欲尋自盡。

    他兒女貪圖富貴,守他不許。

    他後邊做了個逆黨,身受誅戮,累及子孫。

    這便是有了不肖子孫,就有不好父母。

    誰似靖難時,臣死忠;子死孝;妻死夫。

    又有這一班好人:如方文學孝孺,不肯草诏,至斷舌受剮。

    其妻先自缢死。

    王修撰叔英的妻女、黃侍中觀的妻女都自溺全節。

    曾鳳韶禦史夫妻同刎。

    王良廉史夫妻同焚。

    胡閏少卿身死極刑,其女發教坊司二十年,毀刑垩面,終為處女。

    真個是有是父,有是子。

    但中更有鐵尚書挺挺雪中松柏。

    他兩個女兒瑩瑩水裡荷花,終動聖主之憐,為一時傑出。

     &nbsp話說這鐵尚書名铉,河南鄧州人。

    父親喚做仲名,母親胡氏。

    生這鐵铉,他為人玮梧卓斝、慷慨自許,善弓馬、習韬略。

    太祖時,自國子監監生除授左軍都督府斷事。

     &nbsp皇侄孫靖江王守謙,他封國在雲南,恣為不法,笞辱官府,擅殺平民,強占人田宅子女。

    召至京勘問,各官都畏縮不敢問,他卻據法诘問,拟行削職。

    洪武爺見他不苛不枉,斷事精明,賜他字教做“鼎石”。

    後來升作山東參政使,愛惜百姓,禮貌士子。

    地方有災傷,即便設處赈濟。

    鋤抑強暴,不令他虐害小民。

    生員有親喪,畢竟捐俸周給。

    時嘗督率生儒做文會、講會。

     &nbsp會中看得一個濟陽學秀才,姓高名賢甯,青年好學,文字都是錦心繡腸,又帶銅肝鐵膽。

    聞他未娶,便捐俸着濟陽學教官王省為他尋親事。

    不料其年高賢甯父死丁憂,此時遂已。

    鐵參政卻又助銀與營喪葬。

    在任年餘,軍民樂業。

    恰遇建文君即位,覃恩封了父母。

    鐵參政制了冠帶,率領兩個兒子:福童、壽安,兩個女兒:孟瑤、仲瑛恭賀父母。

     &nbsp隻見那鐵仲明受了,道:“我受此榮封,也是天恩。

    但我老朽,不能報國。

    若你能不負朝廷,我享此封诰,也是不愧的。

    ” &nbsp鐵參政道:“敢不如命。

    ”本日家宴不題。

     &nbsp荏苒半年,正值靖難兵起。

    朝廷差長興侯耿炳文領兵征讨,着他管理四十萬大軍糧草。

    他陸路車馬搬運,水路船隻裝載,催趱召買,民也不嫌勞苦,兵馬又不缺乏。

    後來長興侯戰敗,兵糧散失。

    朝廷又差曹國公李景隆督兵六十萬進征。

    他又多方措置,支給糧草。

    又道濟南要地,雇倩民夫,将濟南城池築得異常堅固,挑得異常深闊。

    不料李景隆累次戰敗,在白溝河為永樂爺所破。

     &nbsp此時鐵參政正随軍督糧,也隻得南奔。

    到臨邑地方,遇着贊畫舊同僚、五軍斷事高巍,兩個相向大哭。

    時值端午,兩個無心賞午,隻計議整理兵馬固守濟南。

    正到濟南,與守城參将盛庸,三人打點城守事務,方完,李景隆早已逃來。

    靖難兵早已把城圍得鐵桶相似。

    鐵參政便與盛參将背城大戰。

    預将噴筒裹作人形,縛在馬上,戰酣之時,點了火藥,趕入北兵陣中。

    又将神機铳、佛狼機随火勢施放,大敗北兵。

     &nbsp永樂爺大惱,在城外築起高壩,引濟水浸灌城中。

    鐵參政卻募善遊水的人,暗在水中撬坍堤岸,水反灌入北兵營裡。

    永樂爺越惱,即殺了那失事将官,從新築壩灌城,弄得城中家家有水,戶戶心慌。

    那鐵參政與盛參将、高斷事分地守禦,意氣不撓。

    但水浸日久,不免坍頹,鐵參政定下一計,叫城上插了降旗,分差老弱的人到北營說:“力盡,情願投降。

    ” &nbsp卻于甕城内擺下陷坑,城上堆了大石,兵士伏于牆邊,高懸閘闆。

    隻要引永樂爺進城,放下閘闆,前有陷坑矢石,後又有閘闆,不死也便活捉了。

     &nbsp曹國公道:“奉旨不許殺害,似此恐有傷誤。

    ” &nbsp鐵參政道:“阃外之事,專之可也。

    ”議定。

    隻見成祖因見累年戰争,隻得北平一城,今喜濟南城降,得了一個要害地方,又得這幹文武官吏、兵民,不勝欣喜,便輕騎張着羽蓋進城受降。

    剛到城下,早是前驅将士多颠下陷坑。

    成祖見了,即策馬跑回。

    城頭上鐵參政袍袖一舉,刀斧齊下,恰似雷響一聲,閘闆閘下。

    喜成祖馬快,已是回缰。

    打不着,反是這一驚,馬直蹿起,沒命似直跑過吊橋。

    城上鐵參政叫放箭,橋下伏兵又起,成祖幾乎不保。

    那進得甕城這幹将士,已自都死在坑内了。

    正是: &nbsp不能附翼遊天漢,赢得橫屍入地中。

     &nbsp成祖大惱,分付将士負土填了城河,架雲梯攻城。

    誰知鐵參政知道,預備撐竿。

    雲梯将近城時,撐竿在城垛内撐出,使他不得近城。

    一邊火器亂發,把雲梯燒毀。

    兵士跌下,都至死傷。

    成祖怒極,道:“不破此城,不擒此賊,誓不回軍!”北将又置攻車自遠推來,城上所到,磚石坍落。

    鐵參政預張布幔擋他,車遇布就住,不得破城。

    北将又差軍士頂牛皮抵上矢石,在下挖城。

    鐵參政又将鐵索懸鐵炮在上碎之。

    相持數月,北軍乃做大炮,把大石礮藏在内,向着城打來,城多崩坍。

     &nbsp鐵參政計竭,卻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