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郎材莫與匹 女識更無雙
關燈
小
中
大
自傷心水自流。
豔骨已成蘭麝土,雲山漫漫使人愁。
迤逦來到家中。
親鄰内有的道是可惜,是個好官,天沒眼!有的道:“做什清官!看他妻子怎生樣過活?”他母子經營殡葬。
葬時,隻不過幾個鄉紳公祭。
有幾個至交來送,也隻是來應故事,哪得似上任時鬧烘,送上船或送一兩程才散光景?逡巡年餘,鄉紳中份子初時還來搭他,到後來李夫人漸漸支應不來,不能去便去。
公子小,不入達,沒人來理他,他率性竟不去了。
家中有幾個能幹家人,原是要依勢擢些錢來靠的,見公子小,門房冷落,都各生心。
大管家李榮,他積攢些私房,央人贖身去了。
還有個李貴,識得字,在書房中服事的,他投靠了張禦史,竟自出去。
一個小厮來福,他與李夫人房中的丫鬟秋香勾搭,掏摸一手逃去,告官追尋,也沒蹤迹。
隻有個老蒼頭李勤,隻會噇飯,不會支持。
遺下田有百餘畝,每畝也起租一石。
租戶欺他孤寡,拖欠不完,老蒼頭去催讨,吃他兩瓶酒,倒為他說窮說苦。
每年反要納糧當差,不免典衣戤飾,日漸支撐不來。
故此公子先時還請先生,後來供膳不起,也便在外附讀。
且喜他聰明出人,過目成誦,把父親留下子史詩賦,下到歌曲,無不涉獵。
守得孝滿,年紀十五六歲。
夫人也為他尋親,但隻是低三下四人家。
公子又道自家宦門舊族不屑要他。
至鄉宦富家,又嫌李公子窮,不肯。
起初也有幾個媒媽子走來走去,落後酒沒得噇,飯沒得吃,便也不肯上門。
逢着考試,公子雖是聰明,學力未到,未必能取。
要年家們開填,撇不面情過的,将來後邊搭一名。
府間價重,就便推托,尚未得進。
公子見功名未成,姻親未就,家事又寥落,大是不快。
隻是豪氣未除,凡是文會酒席上遇着這幹公子、富家郎,他恃着才勝他,不把他在意。
見這些人去趨承,他偏要去掃他,或是把他文字不通處着實塗抹,或是故意在人前聯詩作耍難他。
所以這幹人都道他輕薄,并不肯着他。
他也便自放,常做些詩歌詞曲,有時在館中高歌,有時在路上高唱,甚而市井小人也與他吃酒歌唱,道:“我目中無非這一流。
還是這一起率真,不裝腔。
”滿城中不曉得他是發洩一種牢騷不平之氣,盡傳他是狂蕩之士。
以耳為目的鄉紳原沒有轸恤故舊的肚腸,聽得人謗他,都借來推道是不肖子,不堪培植。
那李公子終不望他們提攜。
似此又年餘。
忽一日,一個王翊庵太守,也是豐城人,與他父親同舉進士,同在都察院觀政。
他父親做知縣病故;王太守初任工部主事,轉抽分員外,升河道郎中,又升知府。
因在任直諒,忤了上司,申文乞休,回到家中。
在鄉紳面前問起:“李年兄去後家事何如?後人何如?”這些鄉紳都道他家事淩替,其子狎近市井遊棍,飲酒串戲,大壞家聲。
王太守聽了,卻也為他歎息。
次日就去拜李夫人。
公子不在,請年嫂相見。
王太守問了些家事,又問公子,夫人道:“苦志攻書,但未遇時”。
王太守也道他是護短的言語,也不相信。
送了些禮,又許後邊周濟,自去了。
李公子回,夫人叫他答拜。
李公子次早也便具帖來王太守宅中。
不料王公不在,門上見他面生,是不大往來的了,又是步行,一個跟随的老蒼頭,又龍鐘褴褛,接帖時甚是怠慢。
公子不快,隻投一帖,不候見就回。
彼此不題。
偶然一晚,王太守在一鄉紳家吃酒回家,其時大月,隻聽遠遠一個人在月下高唱,其聲清雅。
王太守坐轎内細聽,卻是一個《桂枝香》: 雲流如解,月華舒彩,吐清輝半面窺人,似笑我書生無賴。
笑婆娑影單,婆裟影單,愁如天大。
悶盈懷,何日獨把蟾宮桂,和根折得來。
學深湖海,氣淩恒岱,傲殺他繡虎雕龍,寫向旁人怎解,笑侏儒與群,侏儒與群,還他窮債。
且開懷,富貴非吾素,機緣聽天付來。
王太守聽了,道:“這一定是個才人,落魄不遇的。
”着人去看來,那小厮便趕上前,把那人一瞧,那人見了,道:“誰不認得李相公,你瞧什麼?” 那小厮轉身便跑,回王太守道:“那人道是什李相公。
細看來,似前日老爺不在家,來拜老爺的李公子。
” 王太守道:“一定是李家年侄了。
快請來相見。
”家人忙去相請。
王太守便也下轎步來,擡頭一看,卻也好個儀表: 昂藏骨格,潇灑豐神。
目搖岩下電,灼爍射人;臉映暮天霞,光輝奪目。
亂頭粗服,不掩那年少風流,不履不衫,越顯出英雄本色。
正是: 美如冠玉輕陳孺(附注:春秋時,陳武子),貌若荷花似六郎(附注:唐武則天之寵臣張昌宗,以貌美名)。
王太守與那人相揖了
豔骨已成蘭麝土,雲山漫漫使人愁。
迤逦來到家中。
親鄰内有的道是可惜,是個好官,天沒眼!有的道:“做什清官!看他妻子怎生樣過活?”他母子經營殡葬。
葬時,隻不過幾個鄉紳公祭。
有幾個至交來送,也隻是來應故事,哪得似上任時鬧烘,送上船或送一兩程才散光景?逡巡年餘,鄉紳中份子初時還來搭他,到後來李夫人漸漸支應不來,不能去便去。
公子小,不入達,沒人來理他,他率性竟不去了。
家中有幾個能幹家人,原是要依勢擢些錢來靠的,見公子小,門房冷落,都各生心。
大管家李榮,他積攢些私房,央人贖身去了。
還有個李貴,識得字,在書房中服事的,他投靠了張禦史,竟自出去。
一個小厮來福,他與李夫人房中的丫鬟秋香勾搭,掏摸一手逃去,告官追尋,也沒蹤迹。
隻有個老蒼頭李勤,隻會噇飯,不會支持。
遺下田有百餘畝,每畝也起租一石。
租戶欺他孤寡,拖欠不完,老蒼頭去催讨,吃他兩瓶酒,倒為他說窮說苦。
每年反要納糧當差,不免典衣戤飾,日漸支撐不來。
故此公子先時還請先生,後來供膳不起,也便在外附讀。
且喜他聰明出人,過目成誦,把父親留下子史詩賦,下到歌曲,無不涉獵。
守得孝滿,年紀十五六歲。
夫人也為他尋親,但隻是低三下四人家。
公子又道自家宦門舊族不屑要他。
至鄉宦富家,又嫌李公子窮,不肯。
起初也有幾個媒媽子走來走去,落後酒沒得噇,飯沒得吃,便也不肯上門。
逢着考試,公子雖是聰明,學力未到,未必能取。
要年家們開填,撇不面情過的,将來後邊搭一名。
府間價重,就便推托,尚未得進。
公子見功名未成,姻親未就,家事又寥落,大是不快。
隻是豪氣未除,凡是文會酒席上遇着這幹公子、富家郎,他恃着才勝他,不把他在意。
見這些人去趨承,他偏要去掃他,或是把他文字不通處着實塗抹,或是故意在人前聯詩作耍難他。
所以這幹人都道他輕薄,并不肯着他。
他也便自放,常做些詩歌詞曲,有時在館中高歌,有時在路上高唱,甚而市井小人也與他吃酒歌唱,道:“我目中無非這一流。
還是這一起率真,不裝腔。
”滿城中不曉得他是發洩一種牢騷不平之氣,盡傳他是狂蕩之士。
以耳為目的鄉紳原沒有轸恤故舊的肚腸,聽得人謗他,都借來推道是不肖子,不堪培植。
那李公子終不望他們提攜。
似此又年餘。
忽一日,一個王翊庵太守,也是豐城人,與他父親同舉進士,同在都察院觀政。
他父親做知縣病故;王太守初任工部主事,轉抽分員外,升河道郎中,又升知府。
因在任直諒,忤了上司,申文乞休,回到家中。
在鄉紳面前問起:“李年兄去後家事何如?後人何如?”這些鄉紳都道他家事淩替,其子狎近市井遊棍,飲酒串戲,大壞家聲。
王太守聽了,卻也為他歎息。
次日就去拜李夫人。
公子不在,請年嫂相見。
王太守問了些家事,又問公子,夫人道:“苦志攻書,但未遇時”。
王太守也道他是護短的言語,也不相信。
送了些禮,又許後邊周濟,自去了。
李公子回,夫人叫他答拜。
李公子次早也便具帖來王太守宅中。
不料王公不在,門上見他面生,是不大往來的了,又是步行,一個跟随的老蒼頭,又龍鐘褴褛,接帖時甚是怠慢。
公子不快,隻投一帖,不候見就回。
彼此不題。
偶然一晚,王太守在一鄉紳家吃酒回家,其時大月,隻聽遠遠一個人在月下高唱,其聲清雅。
王太守坐轎内細聽,卻是一個《桂枝香》: 雲流如解,月華舒彩,吐清輝半面窺人,似笑我書生無賴。
笑婆娑影單,婆裟影單,愁如天大。
悶盈懷,何日獨把蟾宮桂,和根折得來。
學深湖海,氣淩恒岱,傲殺他繡虎雕龍,寫向旁人怎解,笑侏儒與群,侏儒與群,還他窮債。
且開懷,富貴非吾素,機緣聽天付來。
王太守聽了,道:“這一定是個才人,落魄不遇的。
”着人去看來,那小厮便趕上前,把那人一瞧,那人見了,道:“誰不認得李相公,你瞧什麼?” 那小厮轉身便跑,回王太守道:“那人道是什李相公。
細看來,似前日老爺不在家,來拜老爺的李公子。
” 王太守道:“一定是李家年侄了。
快請來相見。
”家人忙去相請。
王太守便也下轎步來,擡頭一看,卻也好個儀表: 昂藏骨格,潇灑豐神。
目搖岩下電,灼爍射人;臉映暮天霞,光輝奪目。
亂頭粗服,不掩那年少風流,不履不衫,越顯出英雄本色。
正是: 美如冠玉輕陳孺(附注:春秋時,陳武子),貌若荷花似六郎(附注:唐武則天之寵臣張昌宗,以貌美名)。
王太守與那人相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