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烈士殉君難 書生得女貞

關燈
bsp舊曲聽來猶有恨,故園歸去已無家。

     &nbsp雲鬟半挽臨妝鏡,雨淚空流濕绛紗。

     &nbsp今日相逢白司馬,尊前重與訴琵琶。

     &nbsp紀指揮看了,稱贊道:“好才!不下薛濤。

    ”因安慰了一番。

    回家,與高秀才說及這幾位貞節。

    高秀才因備說鐵尚書之忠,要他救脫這二女。

    紀指揮也點頭應承。

     &nbsp第二日早朝具奏,因呈上所做詩。

    成祖看了,道:“有這等才貌不肯**。

    也不愧忠臣之女!卿可擇三個士人配與他罷。

    ” &nbsp紀指揮得旨,到家又與高秀才對酌,因問高秀才道:“兄别來許久,已生有令郎麼?” &nbsp高秀才道:“我無家似張儉,并不娶妻。

    ” &nbsp紀指揮道:“這樣,我有一頭媒,為足下做了罷!這女子我親見來,才貌雙絕,盡堪配足下。

    ” &nbsp高秀才道:“流落之人,無意及此。

    ” &nbsp紀指揮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親又不要半分财禮,我自擇日與足下成親罷。

    ”因自到院中宣了聖谕,着教坊與她除名。

     &nbsp因說聖上賜她與士人成婚,鐵小姐道不願,紀指揮道:“女生有家,也是令先公地下之薏。

    況小姐若不配親,依倚何人?況我為妳已尋下一人,是妳先公賞識的秀才,他為收妳先公骸骨,幾乎被刑,也是義士。

    下官當為小姐備妝奁成婚。

    ” &nbsp大小姐又辭,小小姐道:“既是上意。

    又尊官主裁,姐姐可伏命。

    ” &nbsp大小姐道:“骨肉飄零,僅存二人。

    若我出嫁,妹妹何依?細思之有未妥耳。

    不如妹妹與我同适此人,庶日後始終得同。

    ” &nbsp紀指揮道:“當日娥皇、女英曾嫁一個大舜,甚妙,甚妙!” &nbsp紀指揮就為高秀才租了一所房屋成親。

    高秀才又道:“與鐵尚書有師生之誼,不可。

    ” &nbsp紀指揮道:“足下曾言鐵公曾贈公婚資,因守制不娶。

    他既肯贈婚,若在一女,應自不惜。

    兄勿辭。

    ”遂擇日成了親,用費都出紀指揮。

     &nbsp三日,紀指揮來賀,高秀才便請二小姐相見。

    紀指揮道:“高先生豪士,二小姐貞女,今日配偶,可雲奇事。

    曾有詩紀其盛麼?” &nbsp高秀才道:“沒有。

    ” &nbsp紀指揮道:“小姐多有才,一定有的。

    ”再三請教,小姐乃又作一詩奉呈: &nbsp骨肉凋殘産業荒,一心何忍去歸娼。

     &nbsp泊垂玉箸辭官舍,步斂金蓮入教坊。

     &nbsp覽鏡幸無傾國色,向人休學倚門妝。

     &nbsp舂來雨露深如海,嫁得劉郎勝阮郎。

     &nbsp紀指揮不勝稱賞,去了。

     &nbsp鐵小姐因問高秀才道:“觀君之意,定不求仕進了。

    既不求仕,豈可在這辇毂之下!且紀指揮雖是下賢,聞他驕恣,後必有禍。

    君豈可做處堂燕雀?倘故園尚未荒蕪何不同君歸耕?” &nbsp高秀才道:“數日來我正有話要對二小姐說,前尊君被執赴京,驿舍失火,此時我挈令弟逃竄,欲延鐵氏一脈。

    今令弟寄迹山陽,年己長成,固執要往海南探祖父母,歸時于此相會,帶令尊骸骨歸葬。

    故此羁遲耳。

    ” &nbsp小姐道:“向知足下冒死收先君遺骸,不意複脫舍弟,全我宗祀,我姊妹從君尚難酬德。

    但不知舍弟何時得來?” &nbsp高秀才道:“再停數月,一定有消息了。

    ” &nbsp過了數月,恰好鐵公子回來。

    暗訪教坊消息,道:“因她守貞不屈,已得恩赦,歸一秀才。

    ” &nbsp他又尋訪,卻是高秀才。

    徑走到高家,卻好遇着高秀才,便邀進裡邊與姊妹相見,不覺痛哭。

    問及祖父母,道:“已身故,将他骨殖焚毀,安置小匣,藏在竹籠裡帶回。

    ”兩小姐将來供在中堂,哭奠了。

    又在卞忠貞墓側取了鐵尚書骸骨,要回鄧州。

     &nbsp高秀才道道:“二位小姐雖經放免,公子尚未蒙赦,未可還鄉。

    公子在山陽,金老待你有情,不若且往依之。

    我彼處曾有小館,還可安身。

    ” &nbsp高秀才就别了紀指揮,說要歸原籍,紀指揮又贈了些盤纏。

    四個一齊歸到山陽。

    金老見了大喜,也微微知他行徑。

    他女兒年已及笄,苦死要與鐵公子,高秀才與二位小姐也相勸畢了姻。

    就于金老宅後空地上築一座墳,安葬祖父母及鐵尚書骸骨。

    高秀才隻鄰近居住。

    兩家煙火相望,往來甚密。

     &nbsp向後年餘,鐵公子因金老已故,代他城中納糧。

    在店中買飯吃,隻見一個行路的也在那邊買飯吃。

    兩個同坐,那人不轉眼把公子窺視。

    公子不知什卻也動心;問道:“兄仙鄉何處?” &nbsp那人道:“小可鄧州人。

    先父鐵尚書因忠被禍,小弟也充軍。

    今天恩大赦,得命還鄉,打這邊過。

    ”公子知道是自己哥子了。

     &nbsp故意問道:“家裡還有什人?” &nbsp那人道:“先有一弟,中途火焚了;兩個妹子發教坊司,前去探望她,道己蒙恩赦配人去了。

    我也無依,隻得往舊家尋個居止。

    ” &nbsp鐵公子道:“兄這等便是鐵尚書長公子了。

    他令愛現在此處,隻要一見麼?” &nbsp那人道:“怎不要見?” &nbsp鐵公子道:“這等待小弟引兄同往。

    ”鐵公子就為他還了飯錢,與他到高秀才家。

    引他見了姐姐,又兄弟相認了。

    姊妹們哭了又哭,說了又說,都謝高秀才始終周旋,救出小公子,又收遺骸,又在紀指揮前方便兩小姐出教坊,真是個程嬰再見。

     &nbsp後邊大公子往鄧州時,宗姓逃徙已絕,田産大半籍沒在官。

    尚有些未籍的,已為人隐占。

    無親可依,無田可種,隻得複回山陽。

    小公子因将金老所遺田讓與哥哥,又為他娶了親,兩個耕種為事。

     &nbsp後來小公子生有二子。

    高秀才道:“不可泯沒了金老之義。

    ”把他幼子承了金姓,延他一脈。

    金老夫婦墳與鐵尚書墳并列,教子孫彼此互相祭祀。

    至今山陽有金鐵二氏,實出一源。

     &nbsp總之,天不欲使忠臣斬其祀,故生出一個高秀才,又不欲忠臣污其名,又生這二女。

    故當時不獨頌鐵尚書之忠,且又頌二女之烈。

    有二女之烈,又顯得尚書之忠有以刑家,誰知中間又得高秀才維持調護。

    忠臣、烈女、義士,真可鼎足,真可并垂不朽。

    嘗作古風詠之。

     &nbsp &nbsp &nbsp 蚩尤南指兵戈起,義旗靡處鼓聲死。

     &nbsp 铮铮鐵漢據齊魯,隻手欲回天步圯。

     &nbsp 皇天不祚可奈何,淚灑長淮增素波。

     &nbsp 刎頭斷舌良所樂,寸心一任鼎镬磨。

     &nbsp 山陽義士膽如鬥,存孤試展經綸手。

     &nbsp 忠骸忍見犬彘飽,抗言竟獲天恩宥。

     &nbsp 宗嗣一線喜重續,貞姬又藉不終辱。

     &nbsp 純忠奇烈世所欽,維持豈可忘高叔。

     &nbsp 拈彩筆,發幽獨,熱血紛紛染簡牍。

     &nbsp 寫盡英雄不朽心,普天盡把芳規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