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設計去姑易 買舟送婦難
關燈
小
中
大
&nbsp誰知一夕洪濤息,重聚南洋第一灘。
&nbsp半晌才道:“自你去後,媳婦怪我說她手松,故意不賣與人。
叫她松時,她又故意賤賣。
再說她時,她叫我自管店,她卻日日到徐婆家。
我說了她幾聲,要等你回來對你說。
不料她與徐婆暗地将我賣到這章家。
已料今生沒有見你的日子,不期天可憐見,又得撞見。
不是你見我時,我被她借小姑病重賺我來時,眼目已氣昏了,也未必能見你。
” &nbsp于倫道:“我回時,她也說小姑家接去。
我随到小姑家,說不曾到。
又向各親眷家尋,又沒蹤影。
不知小賤人合老虔婆用這等計策。
” &nbsp盛氏又道:“我與媳婦不投,料難合夥,又被媳婦賣在此間做小伏低,也沒嘴臉回去見人。
但隻你念我養育你與守你的恩,可時來看我一看。
死後把我的這把骨殖帶回蘇州,與你父親一處罷了。
”言訖,母子大痛。
&nbsp周于倫此時他主意已定了。
身邊拿出幾錢銀子,付與母親,道:“母親且收着在此盤纏。
半月之間,我定接妳回去。
”兩邊含淚分手。
&nbsp周于倫也就不做生意,收拾了竟回。
心裡想道:“我在此贖母親,這地老虎決不肯信;回家去必竟要處置婦人,也傷體面。
我隻将她來換了去,叫她也受受苦。
”算計了。
&nbsp回到家,照舊待掌珠。
掌珠自沒了阿婆,又把這污名去譏诮丈夫,越沒些忌憚了。
見他貨物不大賣去,又回得快,便問他是什緣故。
&nbsp于倫道:“一來生意遲鈍,二來想妳獨自在家,故此便回。
” &nbsp掌珠道:“我原叫你不要出去。
若在家中,你娘也不得跟人走了。
”于倫也不回她。
&nbsp過了三日,道:“我當初做生意時,曾許祠山一個香願。
想不曾還得,故此生意不利。
後日與妳去同還,何如?” &nbsp掌珠道:“我小時随親娘去燒香後,直到如今。
便同你去。
” &nbsp到第二日,催于倫買香燭,于倫道:“山邊買,隻帶些銀子去罷了。
”那掌珠巴明不曉。
&nbsp第二日,梳頭洗臉,穿了件時新玄色花綢襖,燈紅裙,黑髻玉簪,斜插了一枝小翠花兒。
打扮端正時,于倫卻又出去未回。
&nbsp等得半日,把扇兒打着牙齒斜立,見周于倫來,道:“有這等鈍貨!早去早回。
” &nbsp于倫道:“船已在河下了。
”掌珠便别了楊三嫂、李二娘、徐親娘,吩咐阿壽照管門戶。
兩個起身。
&nbsp過了盤門,出五龍橋,竟走太湖,掌珠見了,道:“我小時曾走,不曾見這大湖。
” &nbsp于倫笑道:“妳來時年紀小,忘了。
這是必由之路。
”到岸,于倫先去,道:“我去叫轎來。
”竟到章家。
老者不在,隻他兒子二郎在家。
&nbsp出來相見,周于倫道:“前月令尊在蘇州娶一女人回來,是卑人家母。
是賤累聽信鄰人,暗地将她賣來的。
我如今特帶她來換去,望二郎方便。
” &nbsp二郎道:“這事我老父做的,我怎好自專。
” &nbsp于倫道:“一個換一個,小的換老的,有什不便宜?” &nbsp章二郎點頭道:“倒也是。
” &nbsp一邊叫他母親出來。
見了兒子,道:“我料你孝順,決不丢我在此處。
隻是如今怎生贖我?” &nbsp于倫道:“如今我将不賢婦來換母親回去。
” &nbsp盛氏道:“這等,你沒了家婆怎處?” &nbsp于倫道:“這不賢婦要她何用!” &nbsp須臾,看的人悄地回複二郎道:“且是标緻,值五七十兩。
”二郎滿心歡喜,假意道:“令堂在這廂,且是勤謹和氣,一家相得,來的不知何如,恐難換。
” &nbsp于倫再三懇求,二郎道:“這等,且寫了婚書。
”于倫寫了,依舊複到船中去領掌珠。
&nbsp掌珠正在船中等得一個不耐煩,道:“有你這樣人?一去竟不回。
” &nbsp于倫道:“沒有轎,扶着妳去罷!”便把一手搭在于倫臂上,把鞋跟扯一扯上,上了岸。
&nbsp走了半晌,到章家門首,盛氏與章二郎都立在門前。
二郎一見,歡喜得無極。
&nbsp掌珠見了盛氏,遍身麻木,雙膝跪下道:“前日卻是徐親娘做的事,不關我事。
” &nbsp盛氏正待發作,于倫道:“母親不必動氣。
” &nbsp對掌珠道:“好事,新人!我今日不告官府,留妳性命,也是夫妻一場。
”掌珠又驚又苦,再待哀求同回時,于倫已扶了母親,别了二郎去了。
&nbsp烏烏切深情,閨帏誼自輕, &nbsp隋珠還合浦,和璧碎連城。
&nbsp掌珠隻可望着流淚,罵上幾聲‘黑心賊’。
&nbsp二郎道:“罷!妳回去反有口舌,不如在我家這廂安靜。
”一把扯了進去。
&nbsp于倫母子自回。
一到家中,徐婆正在自家門首,看見她母子同回,吃了一驚,道:“早晨是夫妻去,怎到如今母子回?禁不得是盛氏告在那衙門,故此反留下掌珠,給還他母親,後來必定要連累我。
”一驚一憂,竟成了病。
&nbsp盛氏走進自房中,打開箱子一看,細軟都無,道:“她當初把女兒病騙我出門,一些不帶得,不知她去藏在哪邊?” &nbsp于倫道:“她也被我把燒香騙去,料也不帶得。
”到房中看,母親的細軟一一俱在,她自己的房奁也在。
外有一錠多些逼火,想是桐鄉人讨盛氏的身銀,如今卻做了自己的身銀。
于倫又向鄰人前告訴徐婆調撥他妻,把阿婆賣與人家做奶母。
前時鄰人知道盛氏不見了,也有笑盛氏,道守了多年,畢竟守不過;也有的笑周于倫,道是個小烏龜。
如今都稱贊周于倫,唾罵徐婆,要行公呈。
一急,把徐婆急死了。
&nbsp于倫又到丈人家,把前把事一說,道:“告官恐傷兩家體面,我故此把來換了,留她殘生。
” &nbsp錢望濠道:“你隻贖了母親罷,怎又把我女兒送在那邊?怎這等薄情!”終是沒理,卻也不敢來說。
他後邊自到桐鄉去望時,掌珠遭章二郎妻子妒忌,百般淩辱,苦不可言。
見了父親,隻是流淚。
父親要去贖她,又為晚妻阻擋,不得去。
究竟被淩辱不過,一年而死。
&nbsp這邊周于倫,有個三考出身做縣丞的仲德聞他行孝,就把一個女兒與他。
&nbsp裡遞要舉他孝子,他道:“是孝子,不是義夫。
”抵死不肯。
後來也納一個三考,做了個府經曆。
夫妻兩個奉事母親終身,至今人都稱他是個孝子。
&nbsp
&nbsp半晌才道:“自你去後,媳婦怪我說她手松,故意不賣與人。
叫她松時,她又故意賤賣。
再說她時,她叫我自管店,她卻日日到徐婆家。
我說了她幾聲,要等你回來對你說。
不料她與徐婆暗地将我賣到這章家。
已料今生沒有見你的日子,不期天可憐見,又得撞見。
不是你見我時,我被她借小姑病重賺我來時,眼目已氣昏了,也未必能見你。
” &nbsp于倫道:“我回時,她也說小姑家接去。
我随到小姑家,說不曾到。
又向各親眷家尋,又沒蹤影。
不知小賤人合老虔婆用這等計策。
” &nbsp盛氏又道:“我與媳婦不投,料難合夥,又被媳婦賣在此間做小伏低,也沒嘴臉回去見人。
但隻你念我養育你與守你的恩,可時來看我一看。
死後把我的這把骨殖帶回蘇州,與你父親一處罷了。
”言訖,母子大痛。
&nbsp周于倫此時他主意已定了。
身邊拿出幾錢銀子,付與母親,道:“母親且收着在此盤纏。
半月之間,我定接妳回去。
”兩邊含淚分手。
&nbsp周于倫也就不做生意,收拾了竟回。
心裡想道:“我在此贖母親,這地老虎決不肯信;回家去必竟要處置婦人,也傷體面。
我隻将她來換了去,叫她也受受苦。
”算計了。
&nbsp回到家,照舊待掌珠。
掌珠自沒了阿婆,又把這污名去譏诮丈夫,越沒些忌憚了。
見他貨物不大賣去,又回得快,便問他是什緣故。
&nbsp于倫道:“一來生意遲鈍,二來想妳獨自在家,故此便回。
” &nbsp掌珠道:“我原叫你不要出去。
若在家中,你娘也不得跟人走了。
”于倫也不回她。
&nbsp過了三日,道:“我當初做生意時,曾許祠山一個香願。
想不曾還得,故此生意不利。
後日與妳去同還,何如?” &nbsp掌珠道:“我小時随親娘去燒香後,直到如今。
便同你去。
” &nbsp到第二日,催于倫買香燭,于倫道:“山邊買,隻帶些銀子去罷了。
”那掌珠巴明不曉。
&nbsp第二日,梳頭洗臉,穿了件時新玄色花綢襖,燈紅裙,黑髻玉簪,斜插了一枝小翠花兒。
打扮端正時,于倫卻又出去未回。
&nbsp等得半日,把扇兒打着牙齒斜立,見周于倫來,道:“有這等鈍貨!早去早回。
” &nbsp于倫道:“船已在河下了。
”掌珠便别了楊三嫂、李二娘、徐親娘,吩咐阿壽照管門戶。
兩個起身。
&nbsp過了盤門,出五龍橋,竟走太湖,掌珠見了,道:“我小時曾走,不曾見這大湖。
” &nbsp于倫笑道:“妳來時年紀小,忘了。
這是必由之路。
”到岸,于倫先去,道:“我去叫轎來。
”竟到章家。
老者不在,隻他兒子二郎在家。
&nbsp出來相見,周于倫道:“前月令尊在蘇州娶一女人回來,是卑人家母。
是賤累聽信鄰人,暗地将她賣來的。
我如今特帶她來換去,望二郎方便。
” &nbsp二郎道:“這事我老父做的,我怎好自專。
” &nbsp于倫道:“一個換一個,小的換老的,有什不便宜?” &nbsp章二郎點頭道:“倒也是。
” &nbsp一邊叫他母親出來。
見了兒子,道:“我料你孝順,決不丢我在此處。
隻是如今怎生贖我?” &nbsp于倫道:“如今我将不賢婦來換母親回去。
” &nbsp盛氏道:“這等,你沒了家婆怎處?” &nbsp于倫道:“這不賢婦要她何用!” &nbsp須臾,看的人悄地回複二郎道:“且是标緻,值五七十兩。
”二郎滿心歡喜,假意道:“令堂在這廂,且是勤謹和氣,一家相得,來的不知何如,恐難換。
” &nbsp于倫再三懇求,二郎道:“這等,且寫了婚書。
”于倫寫了,依舊複到船中去領掌珠。
&nbsp掌珠正在船中等得一個不耐煩,道:“有你這樣人?一去竟不回。
” &nbsp于倫道:“沒有轎,扶着妳去罷!”便把一手搭在于倫臂上,把鞋跟扯一扯上,上了岸。
&nbsp走了半晌,到章家門首,盛氏與章二郎都立在門前。
二郎一見,歡喜得無極。
&nbsp掌珠見了盛氏,遍身麻木,雙膝跪下道:“前日卻是徐親娘做的事,不關我事。
” &nbsp盛氏正待發作,于倫道:“母親不必動氣。
” &nbsp對掌珠道:“好事,新人!我今日不告官府,留妳性命,也是夫妻一場。
”掌珠又驚又苦,再待哀求同回時,于倫已扶了母親,别了二郎去了。
&nbsp烏烏切深情,閨帏誼自輕, &nbsp隋珠還合浦,和璧碎連城。
&nbsp掌珠隻可望着流淚,罵上幾聲‘黑心賊’。
&nbsp二郎道:“罷!妳回去反有口舌,不如在我家這廂安靜。
”一把扯了進去。
&nbsp于倫母子自回。
一到家中,徐婆正在自家門首,看見她母子同回,吃了一驚,道:“早晨是夫妻去,怎到如今母子回?禁不得是盛氏告在那衙門,故此反留下掌珠,給還他母親,後來必定要連累我。
”一驚一憂,竟成了病。
&nbsp盛氏走進自房中,打開箱子一看,細軟都無,道:“她當初把女兒病騙我出門,一些不帶得,不知她去藏在哪邊?” &nbsp于倫道:“她也被我把燒香騙去,料也不帶得。
”到房中看,母親的細軟一一俱在,她自己的房奁也在。
外有一錠多些逼火,想是桐鄉人讨盛氏的身銀,如今卻做了自己的身銀。
于倫又向鄰人前告訴徐婆調撥他妻,把阿婆賣與人家做奶母。
前時鄰人知道盛氏不見了,也有笑盛氏,道守了多年,畢竟守不過;也有的笑周于倫,道是個小烏龜。
如今都稱贊周于倫,唾罵徐婆,要行公呈。
一急,把徐婆急死了。
&nbsp于倫又到丈人家,把前把事一說,道:“告官恐傷兩家體面,我故此把來換了,留她殘生。
” &nbsp錢望濠道:“你隻贖了母親罷,怎又把我女兒送在那邊?怎這等薄情!”終是沒理,卻也不敢來說。
他後邊自到桐鄉去望時,掌珠遭章二郎妻子妒忌,百般淩辱,苦不可言。
見了父親,隻是流淚。
父親要去贖她,又為晚妻阻擋,不得去。
究竟被淩辱不過,一年而死。
&nbsp這邊周于倫,有個三考出身做縣丞的仲德聞他行孝,就把一個女兒與他。
&nbsp裡遞要舉他孝子,他道:“是孝子,不是義夫。
”抵死不肯。
後來也納一個三考,做了個府經曆。
夫妻兩個奉事母親終身,至今人都稱他是個孝子。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