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竊篆心雖巧 完璧計尤神
關燈
小
中
大
,書吏、皂甲極會鑽,我用主文,他就鑽主文,我用家人,他就鑽家人;這番用個門子,自然尋門子。
有那燒冷竈的,不曾有事尋他,先來相處他,請酒、送禮,隻撿小官喜歡的香囊、扇子、汗巾之類送來,結識他做個靠山。
有那臨渴掘井的,要做這件,大塊塞來,要他撺掇。
皂甲要買牌讨差,書吏要讨承行,漸漸都來叢他。
内中也有幾個欺他暴出龍,騙他,十兩□(公)事做五兩講,又有那讨好的,又去對他講,道這件(事)畢竟要括他多少,這件事不到多少不要與他做,他不乖的也教會了。
況且他原是個乖的人。
但是“官看三日吏,吏看三日官。
”官若不留些顔色,不開個空隙把他,他也不敢□□(入鑿)。
先是一個何知縣,因他假老實,問他事再不(輕易)回複,側邊點兩句,極中竅,便喜他,要擡舉他。
一日佥着一張人命牌,對張繼良道:“這差使是好差,你去,哪個要的,你要他五兩銀子,佥與他。
” 一個皂隸莫用知得,就是五兩時銀來讨,正與張繼良說,一個皂隸魏匡,一個眼色,張繼良便回莫用道:“少”,這邊魏匡就是五兩九成銀遞去。
張繼良見光景可捐,道要十兩,魏匡便肯加一兩。
這邊一個李連,忙央一個門子,送八兩與張繼良。
魏匡拿得銀子來,這廂已佥了李連,張繼良已将牌遞與了。
一日有張争家私狀子,原燒冷竈的一個吏房書手陳幾,送他兩疋花綢,要他禀發。
張繼良試去讨一讨,不料何知縣欣然。
這番衙門裡傳,一個張繼良讨得差,讨得承行,有一個好差,一紙□(好)狀子,便你三兩我□□,□□□(五兩,隻求得)個他收。
他把幾件老實事兒結了。
何(知縣)□□,□□(對他,說着)就依,他就也不讨,講定了,見(佥)着這(牌)□□□□□(便道:“原差某)人,該差某人、某人接,官該與,某人效□□□”,□□□(勞該與”,何知縣)信得他緊,也就随他說寫去。
呈狀也(是憑他道是該)行,或是該承。
還有巧處,該這人頂差,或該他承□,□(應,他)把沒帳差牌、呈狀踏在前面;佥與了他,便沒個又差又批的理,這就是奪此與彼的妙法。
到後他手越滑,膽越大,人上告照呈子,他竟(袖)下,要錢才發。
好狀子他要袖下,不經承發房挂号,竟與相知。
莫說一年間他起家,連這幾個附着他的吏書,皂甲,也都發迹起來。
何知縣也道差使承行,左右是這些衙門裡人,便颠倒些也不是壞法,故此不在意。
不知富的有錢買,越富;窮的沒錢買,越窮。
一個官,一張呈狀,也不知罰得幾石谷,幾個罪。
若撞着上司的,隻做得白弄,他卻承行、差使都有錢賺,他倒好似官了。
其時一個戶房書手徐炎,見他興,便将一個女兒許與他,一發得了個教頭,越會賺錢。
卻又衙門人無心中又去教他,乘有一個人有張要緊狀子,連告兩紙不準,央個皂隸送二兩,叫他批準,皂隸因而就讨這差,自此又開這門路。
書手要承應,皂隸要差,又兜狀子來與他批,一、二兩講價。
總之,趁着這何知縣常與他做些歪事,戲臉慣了,倚他做個外主文,又信他得深了,就便弄手腳,還不曾到刑名上。
争奈又是獄中有獄卒、牢頭要詐人錢,打聽有大财主犯事,用錢與他,要他發監。
他又在投到時,叫寫監禀,可以保的竟落了監,受盡監中詐害,人知道了,便又來用錢,要他方便。
至于合衙門人,因他在官面前說得話,降得是非,哪個不奉承?哪個敢沖突他?似庫書、庫吏收發上有弊,吏房吏農充參,戶房錢糧出入,禮房禮儀支銷,兵房驿遞工食,刑房刑名,工房造作工價,哪一房不要關通他?哪一處不時時有餽送?甚至衙頭、書房裡,都來用錢要批發;二、三、四衙,都有禮送他。
阖縣都叫他做“張知縣”。
先時這何知縣,也是個要物的,也有幾個過龍的人,起初不曾(合)得他,他卻會得冷語,道這事□□□(沒天理),不該做的,那何知縣竟回出來。
或時道,這公事值事多少,何知縣押住要添,累那過龍的費盡口舌,況且事又不痛快,隻得來連他做。
連着耍打那邊三十,斷不是廿五下;要問他十四石,斷不是一兩三;要斷十兩,斷不是九兩九錢;随你什鄉官、闊宦,也拗不轉。
外邊知道消息,都不用書吏,竟來投他。
他又乖覺,這公事值五百,他定要五百;值三百,定要三百;他裡邊自去半價兒要何知縣行。
其餘小事兒,他拿得定,便不與何知縣,臨審時三言兩浯一點掇,都也依他。
外邊撞太歲、敲木鐘的事,也做了許多。
隻有他說人是非,哪個敢來說他過失?把一個何知縣,竟做了一個傀儡: 簡書百裡寄專成,闾裡須教誦政聲。
線索卻歸豪滑手,三思應也愧生平。
凡是做官,不過愛民、禮士。
他隻憑了一個張繼良,不能為民辨明冤枉,就是秀才、舉、監,有些事日日來讨面皮,博不得張繼良一句。
當時民謠有道:“弓長固可人,何以見君王?”又道:“錫山有張良,縣裡無知縣。
”鄉官紛紛都要等代巡來講他是非。
虧得一個同年,
有那燒冷竈的,不曾有事尋他,先來相處他,請酒、送禮,隻撿小官喜歡的香囊、扇子、汗巾之類送來,結識他做個靠山。
有那臨渴掘井的,要做這件,大塊塞來,要他撺掇。
皂甲要買牌讨差,書吏要讨承行,漸漸都來叢他。
内中也有幾個欺他暴出龍,騙他,十兩□(公)事做五兩講,又有那讨好的,又去對他講,道這件(事)畢竟要括他多少,這件事不到多少不要與他做,他不乖的也教會了。
況且他原是個乖的人。
但是“官看三日吏,吏看三日官。
”官若不留些顔色,不開個空隙把他,他也不敢□□(入鑿)。
先是一個何知縣,因他假老實,問他事再不(輕易)回複,側邊點兩句,極中竅,便喜他,要擡舉他。
一日佥着一張人命牌,對張繼良道:“這差使是好差,你去,哪個要的,你要他五兩銀子,佥與他。
” 一個皂隸莫用知得,就是五兩時銀來讨,正與張繼良說,一個皂隸魏匡,一個眼色,張繼良便回莫用道:“少”,這邊魏匡就是五兩九成銀遞去。
張繼良見光景可捐,道要十兩,魏匡便肯加一兩。
這邊一個李連,忙央一個門子,送八兩與張繼良。
魏匡拿得銀子來,這廂已佥了李連,張繼良已将牌遞與了。
一日有張争家私狀子,原燒冷竈的一個吏房書手陳幾,送他兩疋花綢,要他禀發。
張繼良試去讨一讨,不料何知縣欣然。
這番衙門裡傳,一個張繼良讨得差,讨得承行,有一個好差,一紙□(好)狀子,便你三兩我□□,□□□(五兩,隻求得)個他收。
他把幾件老實事兒結了。
何(知縣)□□,□□(對他,說着)就依,他就也不讨,講定了,見(佥)着這(牌)□□□□□(便道:“原差某)人,該差某人、某人接,官該與,某人效□□□”,□□□(勞該與”,何知縣)信得他緊,也就随他說寫去。
呈狀也(是憑他道是該)行,或是該承。
還有巧處,該這人頂差,或該他承□,□(應,他)把沒帳差牌、呈狀踏在前面;佥與了他,便沒個又差又批的理,這就是奪此與彼的妙法。
到後他手越滑,膽越大,人上告照呈子,他竟(袖)下,要錢才發。
好狀子他要袖下,不經承發房挂号,竟與相知。
莫說一年間他起家,連這幾個附着他的吏書,皂甲,也都發迹起來。
何知縣也道差使承行,左右是這些衙門裡人,便颠倒些也不是壞法,故此不在意。
不知富的有錢買,越富;窮的沒錢買,越窮。
一個官,一張呈狀,也不知罰得幾石谷,幾個罪。
若撞着上司的,隻做得白弄,他卻承行、差使都有錢賺,他倒好似官了。
其時一個戶房書手徐炎,見他興,便将一個女兒許與他,一發得了個教頭,越會賺錢。
卻又衙門人無心中又去教他,乘有一個人有張要緊狀子,連告兩紙不準,央個皂隸送二兩,叫他批準,皂隸因而就讨這差,自此又開這門路。
書手要承應,皂隸要差,又兜狀子來與他批,一、二兩講價。
總之,趁着這何知縣常與他做些歪事,戲臉慣了,倚他做個外主文,又信他得深了,就便弄手腳,還不曾到刑名上。
争奈又是獄中有獄卒、牢頭要詐人錢,打聽有大财主犯事,用錢與他,要他發監。
他又在投到時,叫寫監禀,可以保的竟落了監,受盡監中詐害,人知道了,便又來用錢,要他方便。
至于合衙門人,因他在官面前說得話,降得是非,哪個不奉承?哪個敢沖突他?似庫書、庫吏收發上有弊,吏房吏農充參,戶房錢糧出入,禮房禮儀支銷,兵房驿遞工食,刑房刑名,工房造作工價,哪一房不要關通他?哪一處不時時有餽送?甚至衙頭、書房裡,都來用錢要批發;二、三、四衙,都有禮送他。
阖縣都叫他做“張知縣”。
先時這何知縣,也是個要物的,也有幾個過龍的人,起初不曾(合)得他,他卻會得冷語,道這事□□□(沒天理),不該做的,那何知縣竟回出來。
或時道,這公事值事多少,何知縣押住要添,累那過龍的費盡口舌,況且事又不痛快,隻得來連他做。
連着耍打那邊三十,斷不是廿五下;要問他十四石,斷不是一兩三;要斷十兩,斷不是九兩九錢;随你什鄉官、闊宦,也拗不轉。
外邊知道消息,都不用書吏,竟來投他。
他又乖覺,這公事值五百,他定要五百;值三百,定要三百;他裡邊自去半價兒要何知縣行。
其餘小事兒,他拿得定,便不與何知縣,臨審時三言兩浯一點掇,都也依他。
外邊撞太歲、敲木鐘的事,也做了許多。
隻有他說人是非,哪個敢來說他過失?把一個何知縣,竟做了一個傀儡: 簡書百裡寄專成,闾裡須教誦政聲。
線索卻歸豪滑手,三思應也愧生平。
凡是做官,不過愛民、禮士。
他隻憑了一個張繼良,不能為民辨明冤枉,就是秀才、舉、監,有些事日日來讨面皮,博不得張繼良一句。
當時民謠有道:“弓長固可人,何以見君王?”又道:“錫山有張良,縣裡無知縣。
”鄉官紛紛都要等代巡來講他是非。
虧得一個同年,